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仔细想一想现在学生的语文水平,我们就会感到着急:一名高中生,已学了近十年语文,却写不对一张请假条,表达不清一个意思,写不好一篇文章,读不通一段文言,提不出一个问题,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问题。汉语水平低下已不是个别现象,语言错误不仅出现在中小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之中,甚至出现在大学生、硕士、博士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之中;不仅出现在书报杂志、广告标牌和电视屏幕中,甚至频频出现在学位论文、学术著作和字典辞书中。“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论文”已是司空见惯。所以科学、严谨的训练是必须的,而且要从小学抓起。
一、训练要体现逻辑性
教材变来变去,有进步的地方,但不足也是明显的。对比老教材,我们会发现,新教材删去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文章,增大了阅读量,但在选文上也存在随意性,为了兼顾各个方面而把一些非经典、意义不大的东西弄了进来,同时又把老教材中很多的训练点删去了。如果我们真按新教材一课一课去教,就算弄得再扎实,恐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不会有多强。我想,各个学校能否结合自身实际,在大纲框架内,编订一个“语文训练纲要”。要体现层次性,哪一学期训练什么内容,考查什么能力,达到什么目标,要明朗一些。不要三年都做一样的题,考一样的试,说一样的话。
二、要努力挖掘语文训练点
老练那么几道大题,老是那么练,谁都会烦。我们可以开动脑筋、集思广益,经常给学生换换口味。现仅从字词句段篇角度分别举例简要说明。
字:与其考选择题,不如考改错题。可以把学生的作文或编制的信件拿来让学生改错字。还可以鼓励学生从报刊杂志中找错,从街头广告中找错,每周(或每月)统计一次予以奖励。让学生自己从改错本中找资料出题,交给同桌做,共同评改。
词:学生词语贫乏得可怜,要把积累词语作为一项常规训练。可以布置学生每学一课或每读一篇文章都搜集5 至10 个雅词。对词语、熟语的积累要体现趣味性,要在应用中巩固。比如讲 “埋”这个多音字,我们可以造句说“他死了,我们要把他埋(mái)葬好,否则他会埋(mán)怨我们”。对词语要有意识地整理,比如可以让学生写出描写风、雨、喜、怒等的词语,看谁写得多。
句:高中生也要多做造句练习。可以扣住课文设计题。比如教《外国散文两篇》,可以让学生写“世间最美的坟墓,美在()”,“冬天之美,美在( )”。学小说,可用对联对情节进行概括。
段:除了进行改写、仿写、评论写作外,是不是可以让学生给课文写导言,给同学下评语,给老师写建议。几十字、一百字见真功夫。既有趣,又练到了实处。
篇:写的基础是读。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但同时也要进行考场作文的规范训练。
三、要训练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說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张志公先生把它表述为“字要端端正正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做。”但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训练起来总觉得如隔靴搔痒。听,成了听老师讲;说,成了老师一个人说;读,基本上是读望天书、读哑巴书;写,基本上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
加强听说训练,要注意把课堂上师生的单打变为“双打”,变为“混合打”,多搞点小组合作学习。读写训练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中的“写作意识”和写作中的“读者意识”。在读的时候要想到别人的思路,而不是单纯的字词句的积累;在写作的时候要想到读者,自己做一个读者,考虑阅卷者的感受。
这样有意识地训练,就能让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学生读自己的答卷,大声读出来,就明白自己做的情况。
四、语文教师要像农夫一样浪漫潇洒
长期以来,唯考试是从心理严重地束缚着广大语文教师。教参怎么写,就怎么讲;前人怎么说,就怎么说;同事怎么教,就怎么教。机械的教学模式和死板的应试技巧让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品格。
而事实上,教材并不是至高无尚的权威,教参也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参考,同事的见解也仅是一家之言。重要的是应该有自己的思考,重要的是应该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有时,存异比求同更重要。语文教育,不能让我们和我们学生的脑袋成为别人的跑马场。否则,不仅会贻误学生,使他们的思维日趋懒惰,从此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也会害了我们自己。高中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出现的“早衰”现象,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我更担心的是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教学理念的日趋保守、教学方式的日益僵化,将使我们未老先衰。
教材有不当的地方,是不是能够删换一些篇目,增加一些课外美文;教参说法太死板,是不是能够给学生讲点自己的见解。陈寅恪先生上讲台的第一天就对弟子们说:书上有的我不讲,别人说的我不讲,我讲过的我不讲,今天我只讲从来没人讲过的。这是何等的风度,何等的潇洒。
五、语文老师要学会以情动人
我很伤感作为语文教师已很少写点文章,写点诗歌,写一点能表达真性情、能与学生进行灵魂碰撞的东西了。谈古人的诗文,我们给学生条分缕析,都说这里好那里好。可是没有激动,没有兴奋,没有手舞足蹈,没有泪眼迷蒙。这不叫真语文,语文老师一点儿也不潇洒,一点儿也不浪漫,甚至多愁善感都不会,很可悲!2002 年在成都召开的“新课标研讨会”上,来自台湾的语文教育家谈卫娜女士教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她把自己对祖国故乡的思念静静地化作了两行热泪,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听课的所有老师。
我想,在我们的课堂上,能让学生流一次泪,我们能流一次泪,那么,这语文就没白教。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除了分数以外,我们就更能说:我对得起学生了。
醉卧溪头,狂歌五柳,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酒黄昏,行吟泽畔,这是我很向往的境界。虽然现实与理想总有一段距离,但我仍想拿它与各位老师共勉。说来有些纸上谈兵,但只要孜孜以求,总会有潇洒的一天。
一、训练要体现逻辑性
教材变来变去,有进步的地方,但不足也是明显的。对比老教材,我们会发现,新教材删去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文章,增大了阅读量,但在选文上也存在随意性,为了兼顾各个方面而把一些非经典、意义不大的东西弄了进来,同时又把老教材中很多的训练点删去了。如果我们真按新教材一课一课去教,就算弄得再扎实,恐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不会有多强。我想,各个学校能否结合自身实际,在大纲框架内,编订一个“语文训练纲要”。要体现层次性,哪一学期训练什么内容,考查什么能力,达到什么目标,要明朗一些。不要三年都做一样的题,考一样的试,说一样的话。
二、要努力挖掘语文训练点
老练那么几道大题,老是那么练,谁都会烦。我们可以开动脑筋、集思广益,经常给学生换换口味。现仅从字词句段篇角度分别举例简要说明。
字:与其考选择题,不如考改错题。可以把学生的作文或编制的信件拿来让学生改错字。还可以鼓励学生从报刊杂志中找错,从街头广告中找错,每周(或每月)统计一次予以奖励。让学生自己从改错本中找资料出题,交给同桌做,共同评改。
词:学生词语贫乏得可怜,要把积累词语作为一项常规训练。可以布置学生每学一课或每读一篇文章都搜集5 至10 个雅词。对词语、熟语的积累要体现趣味性,要在应用中巩固。比如讲 “埋”这个多音字,我们可以造句说“他死了,我们要把他埋(mái)葬好,否则他会埋(mán)怨我们”。对词语要有意识地整理,比如可以让学生写出描写风、雨、喜、怒等的词语,看谁写得多。
句:高中生也要多做造句练习。可以扣住课文设计题。比如教《外国散文两篇》,可以让学生写“世间最美的坟墓,美在()”,“冬天之美,美在( )”。学小说,可用对联对情节进行概括。
段:除了进行改写、仿写、评论写作外,是不是可以让学生给课文写导言,给同学下评语,给老师写建议。几十字、一百字见真功夫。既有趣,又练到了实处。
篇:写的基础是读。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但同时也要进行考场作文的规范训练。
三、要训练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說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张志公先生把它表述为“字要端端正正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做。”但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训练起来总觉得如隔靴搔痒。听,成了听老师讲;说,成了老师一个人说;读,基本上是读望天书、读哑巴书;写,基本上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
加强听说训练,要注意把课堂上师生的单打变为“双打”,变为“混合打”,多搞点小组合作学习。读写训练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中的“写作意识”和写作中的“读者意识”。在读的时候要想到别人的思路,而不是单纯的字词句的积累;在写作的时候要想到读者,自己做一个读者,考虑阅卷者的感受。
这样有意识地训练,就能让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学生读自己的答卷,大声读出来,就明白自己做的情况。
四、语文教师要像农夫一样浪漫潇洒
长期以来,唯考试是从心理严重地束缚着广大语文教师。教参怎么写,就怎么讲;前人怎么说,就怎么说;同事怎么教,就怎么教。机械的教学模式和死板的应试技巧让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品格。
而事实上,教材并不是至高无尚的权威,教参也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参考,同事的见解也仅是一家之言。重要的是应该有自己的思考,重要的是应该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有时,存异比求同更重要。语文教育,不能让我们和我们学生的脑袋成为别人的跑马场。否则,不仅会贻误学生,使他们的思维日趋懒惰,从此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也会害了我们自己。高中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出现的“早衰”现象,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我更担心的是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教学理念的日趋保守、教学方式的日益僵化,将使我们未老先衰。
教材有不当的地方,是不是能够删换一些篇目,增加一些课外美文;教参说法太死板,是不是能够给学生讲点自己的见解。陈寅恪先生上讲台的第一天就对弟子们说:书上有的我不讲,别人说的我不讲,我讲过的我不讲,今天我只讲从来没人讲过的。这是何等的风度,何等的潇洒。
五、语文老师要学会以情动人
我很伤感作为语文教师已很少写点文章,写点诗歌,写一点能表达真性情、能与学生进行灵魂碰撞的东西了。谈古人的诗文,我们给学生条分缕析,都说这里好那里好。可是没有激动,没有兴奋,没有手舞足蹈,没有泪眼迷蒙。这不叫真语文,语文老师一点儿也不潇洒,一点儿也不浪漫,甚至多愁善感都不会,很可悲!2002 年在成都召开的“新课标研讨会”上,来自台湾的语文教育家谈卫娜女士教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她把自己对祖国故乡的思念静静地化作了两行热泪,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听课的所有老师。
我想,在我们的课堂上,能让学生流一次泪,我们能流一次泪,那么,这语文就没白教。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除了分数以外,我们就更能说:我对得起学生了。
醉卧溪头,狂歌五柳,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酒黄昏,行吟泽畔,这是我很向往的境界。虽然现实与理想总有一段距离,但我仍想拿它与各位老师共勉。说来有些纸上谈兵,但只要孜孜以求,总会有潇洒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