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被称为读书的一剂良方,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是生命跳动的语言,是图景灵秀的语言,是充满智慧的语言。然而纵观过去的朗读教学,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难做到,但是使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则需要花费一些心思,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今天借此机会和大家交流。
一、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音乐开篇激趣。 每堂课刚开始几分钟,学生思想分散,情绪不稳,往往需要组织课堂纪律,使班内安静下来,如果先让学生听一首歌或一段音乐,音乐会以它独有的魅力使学生的精力迅速集中起来。音乐一结束,则可由音乐谈起,并引出所讲的音乐内容。这样既免去课堂上组织教学的繁琐,省时省力,又在欢快的气氛中自然导入新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这样开篇激趣:先让学生听歌曲《春天在哪里》,在歌曲的余音中导语引入:“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静静的山林里,这里有鲜花,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从优美的旋律中,同学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答:山林、鲜花、绿草、小黄鹂)老师:这首歌唱出了春天的美景,无独有偶,散文《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如画的春景图。再如:教学茅盾的《白杨礼赞》时,可用歌曲《小白杨》导入;教舒婷的《祖国啊,亲爱的祖国》一课时,可用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导入新课;教《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可选用《水浒传》插曲《好汉歌》,让学生从歌声中就可想象到梁山好汉的英雄形象……
二、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是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我在范读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选配了轻音乐《海韵》。乐曲开始,苍茫的大海上,波涛澎湃,伴着几声响亮的海燕叫声传过来,全班同学一下被这声响震撼了,一个个全神贯注,期待着老师读出第一个章节……随着音乐的激昂和低沉,同学们都仿佛置身在大海边,联想到大海碧涛翻滚的情景。在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文时,可选配节奏舒缓的小提琴协奏曲,让学生在优美柔和的乐曲声中听老师范读课文,仿佛乘着飞船游逛天上的街市美景……
而学习古诗词,适合配以古乐曲,如古筝、琵琶曲等。我在范读《岳阳楼记》时选配了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选配哀婉的琵琶曲。古乐声声,余音凫凫,无形中便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难怪孔夫子感叹:“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我们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三、多种练习,读有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朗读的语言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语调上的运用,具体地说它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语速等。停连要根据思想内容的需要,借助语法成份的关系,进行合理安排,否则就会影响语意的表达而产生误解。朗读时的重音并非都是加重声音,可以用快慢、强弱、高低、虚实、停连等各种方法来达到强调。总之重音表达形式多样,切忌呆板。作品的思想感情往往诉诸于词章文采,朗读的思想感情则诉诸于声音气息。当然,朗读者的语气色彩也非朗读者随心所欲的涂抹,它是语句内在的具体思想感情之积极运动的显露。这种显露又具体体现在声音气息的变化上。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叶圣陶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朗读是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音乐开篇激趣。 每堂课刚开始几分钟,学生思想分散,情绪不稳,往往需要组织课堂纪律,使班内安静下来,如果先让学生听一首歌或一段音乐,音乐会以它独有的魅力使学生的精力迅速集中起来。音乐一结束,则可由音乐谈起,并引出所讲的音乐内容。这样既免去课堂上组织教学的繁琐,省时省力,又在欢快的气氛中自然导入新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这样开篇激趣:先让学生听歌曲《春天在哪里》,在歌曲的余音中导语引入:“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静静的山林里,这里有鲜花,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从优美的旋律中,同学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答:山林、鲜花、绿草、小黄鹂)老师:这首歌唱出了春天的美景,无独有偶,散文《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如画的春景图。再如:教学茅盾的《白杨礼赞》时,可用歌曲《小白杨》导入;教舒婷的《祖国啊,亲爱的祖国》一课时,可用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导入新课;教《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可选用《水浒传》插曲《好汉歌》,让学生从歌声中就可想象到梁山好汉的英雄形象……
二、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是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我在范读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选配了轻音乐《海韵》。乐曲开始,苍茫的大海上,波涛澎湃,伴着几声响亮的海燕叫声传过来,全班同学一下被这声响震撼了,一个个全神贯注,期待着老师读出第一个章节……随着音乐的激昂和低沉,同学们都仿佛置身在大海边,联想到大海碧涛翻滚的情景。在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文时,可选配节奏舒缓的小提琴协奏曲,让学生在优美柔和的乐曲声中听老师范读课文,仿佛乘着飞船游逛天上的街市美景……
而学习古诗词,适合配以古乐曲,如古筝、琵琶曲等。我在范读《岳阳楼记》时选配了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选配哀婉的琵琶曲。古乐声声,余音凫凫,无形中便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难怪孔夫子感叹:“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我们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三、多种练习,读有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朗读的语言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语调上的运用,具体地说它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语速等。停连要根据思想内容的需要,借助语法成份的关系,进行合理安排,否则就会影响语意的表达而产生误解。朗读时的重音并非都是加重声音,可以用快慢、强弱、高低、虚实、停连等各种方法来达到强调。总之重音表达形式多样,切忌呆板。作品的思想感情往往诉诸于词章文采,朗读的思想感情则诉诸于声音气息。当然,朗读者的语气色彩也非朗读者随心所欲的涂抹,它是语句内在的具体思想感情之积极运动的显露。这种显露又具体体现在声音气息的变化上。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叶圣陶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朗读是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