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0206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被称为读书的一剂良方,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是生命跳动的语言,是图景灵秀的语言,是充满智慧的语言。然而纵观过去的朗读教学,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难做到,但是使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则需要花费一些心思,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今天借此机会和大家交流。
  一、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音乐开篇激趣。 每堂课刚开始几分钟,学生思想分散,情绪不稳,往往需要组织课堂纪律,使班内安静下来,如果先让学生听一首歌或一段音乐,音乐会以它独有的魅力使学生的精力迅速集中起来。音乐一结束,则可由音乐谈起,并引出所讲的音乐内容。这样既免去课堂上组织教学的繁琐,省时省力,又在欢快的气氛中自然导入新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这样开篇激趣:先让学生听歌曲《春天在哪里》,在歌曲的余音中导语引入:“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静静的山林里,这里有鲜花,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从优美的旋律中,同学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答:山林、鲜花、绿草、小黄鹂)老师:这首歌唱出了春天的美景,无独有偶,散文《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如画的春景图。再如:教学茅盾的《白杨礼赞》时,可用歌曲《小白杨》导入;教舒婷的《祖国啊,亲爱的祖国》一课时,可用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导入新课;教《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可选用《水浒传》插曲《好汉歌》,让学生从歌声中就可想象到梁山好汉的英雄形象……
  二、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是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我在范读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选配了轻音乐《海韵》。乐曲开始,苍茫的大海上,波涛澎湃,伴着几声响亮的海燕叫声传过来,全班同学一下被这声响震撼了,一个个全神贯注,期待着老师读出第一个章节……随着音乐的激昂和低沉,同学们都仿佛置身在大海边,联想到大海碧涛翻滚的情景。在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文时,可选配节奏舒缓的小提琴协奏曲,让学生在优美柔和的乐曲声中听老师范读课文,仿佛乘着飞船游逛天上的街市美景……
  而学习古诗词,适合配以古乐曲,如古筝、琵琶曲等。我在范读《岳阳楼记》时选配了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选配哀婉的琵琶曲。古乐声声,余音凫凫,无形中便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难怪孔夫子感叹:“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我们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三、多种练习,读有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朗读的语言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语调上的运用,具体地说它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语速等。停连要根据思想内容的需要,借助语法成份的关系,进行合理安排,否则就会影响语意的表达而产生误解。朗读时的重音并非都是加重声音,可以用快慢、强弱、高低、虚实、停连等各种方法来达到强调。总之重音表达形式多样,切忌呆板。作品的思想感情往往诉诸于词章文采,朗读的思想感情则诉诸于声音气息。当然,朗读者的语气色彩也非朗读者随心所欲的涂抹,它是语句内在的具体思想感情之积极运动的显露。这种显露又具体体现在声音气息的变化上。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叶圣陶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朗读是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其他文献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集体朗读时拖音、唱读;有的单独读句子时,把句子读破,缺乏节奏感,更谈不上有感情了;有的声音读得很低,生怕读错。在如今的教育模式下,不少英语教师认为朗读没有太大的实用意义,因而忽略了对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听、说、读、写是语言的四大技能,而朗读是读的一种,作为教学手段之一,较之默读,有着特殊的作用与意义。  一、朗读训练的作用  1.加强学生的有
我有个五岁的弟弟,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弟弟,一个让我最“操心的人”。  我那个弟弟呀,胖乎乎的脸,鼻子小小的,嘴唇红红的,短短的头发,就像小猴子一样顽皮。他天生有一双黑黑的大眼睛,总爱转动的眼珠子里透出一股淘气样儿。  弟弟最喜欢搞“恶作剧”了。有一次我在房间里做作业,他偷偷地跑去关上台灯,还向我做了一个鬼脸,把我吓了一大跳。我好几次也想捉弄他一番,却一次都没成功。我不得不向这个淘气包“缴械投降”,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用教学观”,然而纵观当前,教师对语用教学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还较为浅显,简单的将语用教学与仿写、续写等同起来,停留于形式,而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本文进一步深入探索语用教学的价值和途径,扎实而有效的为语文教学开辟一条阳光大道。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学生  所谓“语用”,即学生在习得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实际的运用。“语用教学”,侧重于语言文
【摘 要】 随着时代的逐步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着密切的交流,但是每一个国家都有着各自的语言,为了让彼此的交流能够更方便,人们开始规定通用语言,让所有的人都说这一种语言,而英语就是通用语言的一种。在中国,英语可以说是第二语言,学生在小学时期就开始学习英语,但是英语毕竟不是本国语言,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本文主要阐述的就语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运用情境
新课程改革恰似缕缕春风,吹绿了中小学校园,广大一线教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高效课堂新篇章。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的重要部分,正如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可见,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对拓宽初中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内涵,增强文化底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在
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让幼儿在早期阅读教学中愉快地参与和体验是幼儿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幼儿时期的阅读教学活动要着重培养幼儿“在体验中对话,在对话中体验”,要让幼儿参与阅读的整个过程。那么,如何让幼儿的早期阅读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呢?  一、创设氛围,激发活动兴趣  《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学生自治,不是自由活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题记  案例现象:  班上有一位名叫金某某的男生,是一名典型的“双差生”。每天我来到学校,接受到最多的信息就是:“你们班的金某某又没有完成作业”、“金某某上课又在睡觉了”、“金某某今天和老师顶嘴了”……  由于小金同学在学习上经常与各门功课的老师产生摩擦,所以也就不断的有老师
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在人际交往中,口语交际是最重要的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教材优势,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而创设情境,是训练学生说话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何创设情境,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小学生计算能力是基本的数学能力,在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中,已作了更加明确的要求。的确,计算能力牵涉到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严谨扎实的数学品质习惯,甚至牵涉到做人的基本原则问题,因此,是值得我们数学老师高度重视的。  一、严格要求,是前提保障  新课程标准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
星期二上了《认识分数》这节课,到现在感觉还是有些晕。  一拿到教材,说实话,教材的思路清晰,有整数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得一个,到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人,可以用什么表示?结合学生的体验,引出分数1/2,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理解只要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2,且感知整体(也就是单位“1”)不同,它的1/2也不相同。接下来是学习几分之几,结合实际,有机渗透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