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32-01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思维是数学教学的基础目标之一,创新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构成,而发散又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所谓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和信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发散思维追求多种可能的答案与结论,绝不满足并拒绝单一正确的答案与结论。
当下,虽然很多一线教师在理论层面都清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但在操作层面往往只注重于反思与建构中的发散思维,而在课堂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中,把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关注停留在无意识状态。笔者就多年的教学探索,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几点做法,权作抛砖。
一、变化呈现形式,引导发散思维
数学基本概念教学历来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新教材在数学基本概念内容的编排上出现了新的变化,但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绝不是照搬教材,而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重新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转变基本概念的呈现方式,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角度进行必要的辨析,都是正确理解和把握概念,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
对数是高一数学中第一个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的数学概念,如何转变呈现形式,让学生正确认知?笔者曾听过一节示范课,课堂教学以WWH进行设计处理。具体来说,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对具体人口问题的探究,感受对数的现实背景,引出对数的概念,重点讨论:Why(为何)——为什么要引入对数这个概念?为什么对数采用这种表现形式?What(什么)——对数到底是什么?How(怎样)——对数与指数、根式等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一个相对开放的问题探究环境,对培养学生的求知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极大的帮助。高一新生已开始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问题的认识也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求异心理正是发散思维所必须的。本节课通过“为什么要引入对数这个概念?”这一问题的提出和教师的精心留白,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流程。围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通过“WWH”的讨论,点燃了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在感受、批判、碰撞和感悟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打破已有常规,弱化思维定势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学生的思维定势在需要创新时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如何突破不良的思维定势?我认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力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支持并激励那些具有不同见解、思维新颖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突破常规和推陈出新,适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中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本身及其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互关联,很多内容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区别,极易导致学生概念不全、理解不透、区分不清,不良思维定势的结果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混淆不清,知识的运用机械或错位。该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真实体验,大胆猜想,从本质上克服了不良的思维定势,既培养了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品质,也在实验过程中有效培养了发散思维。
三、注重大胆质疑,学会发散思维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常常是培养发散思维的突破口。在长期、传统的教师单向信息传递教育方式下,学生已经非常“适应”,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很难萌发。学生独立体验与判断的欠缺导致质疑能力的缺失,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能够引发学生质疑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使之具备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设计中,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故意让学生“犯错”,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面对超出预期的结果时能大胆质疑,从多角度寻求解决新问题的答案。这正是探究式教学所追求的课堂状态,既能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也能有效激活学生发散思维。由此观之,在课堂上适当选用一些学生容易进入误区的问题,或以质疑的方式将变式教学,变条件教学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答疑,都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质疑精神,在质疑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四、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在寻求“唯一标准答案”的影响下,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其结果是学生的思维出现直线性,发散思维受到阻塞。我们也有些教师唯“标准答案”是从,一旦学生的答案和预设的“标准”不一致,就千方百计“诱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近,对学生的答案置若罔闻,直至把学生的一些极富创意的个性化答案“引导”成与“标准”答案一致才心满意足。如何让学生学习知识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倡导学生提出与教材、与同学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拒绝人云亦云。
众所周知,倘若学生只会用固定、单一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是无法产生创造力的。该教学设问很好地将多角度的灵活思维与发散思维紧密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单一问题的多角度思考习惯和思维模式,不断诱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拓展和提升。要知道,发散思维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我认为,课堂思维训练的高质量,重在开放性问题的设计,重在把握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也重在围绕问题的前后、左右类比。
总之,在数学教材中可以培养发散思维的点和情境比比皆是,关键在于用心留意、充分挖掘和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有结构性良好的问题,也要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既要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意识,也要让学生克服唯书、唯人心理,养成另想主意的好习惯。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思维是数学教学的基础目标之一,创新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构成,而发散又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所谓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和信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发散思维追求多种可能的答案与结论,绝不满足并拒绝单一正确的答案与结论。
当下,虽然很多一线教师在理论层面都清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但在操作层面往往只注重于反思与建构中的发散思维,而在课堂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中,把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关注停留在无意识状态。笔者就多年的教学探索,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几点做法,权作抛砖。
一、变化呈现形式,引导发散思维
数学基本概念教学历来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新教材在数学基本概念内容的编排上出现了新的变化,但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绝不是照搬教材,而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重新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转变基本概念的呈现方式,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角度进行必要的辨析,都是正确理解和把握概念,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
对数是高一数学中第一个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的数学概念,如何转变呈现形式,让学生正确认知?笔者曾听过一节示范课,课堂教学以WWH进行设计处理。具体来说,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对具体人口问题的探究,感受对数的现实背景,引出对数的概念,重点讨论:Why(为何)——为什么要引入对数这个概念?为什么对数采用这种表现形式?What(什么)——对数到底是什么?How(怎样)——对数与指数、根式等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一个相对开放的问题探究环境,对培养学生的求知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极大的帮助。高一新生已开始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问题的认识也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求异心理正是发散思维所必须的。本节课通过“为什么要引入对数这个概念?”这一问题的提出和教师的精心留白,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流程。围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通过“WWH”的讨论,点燃了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在感受、批判、碰撞和感悟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打破已有常规,弱化思维定势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学生的思维定势在需要创新时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如何突破不良的思维定势?我认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力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支持并激励那些具有不同见解、思维新颖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突破常规和推陈出新,适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中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本身及其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互关联,很多内容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区别,极易导致学生概念不全、理解不透、区分不清,不良思维定势的结果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混淆不清,知识的运用机械或错位。该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真实体验,大胆猜想,从本质上克服了不良的思维定势,既培养了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品质,也在实验过程中有效培养了发散思维。
三、注重大胆质疑,学会发散思维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常常是培养发散思维的突破口。在长期、传统的教师单向信息传递教育方式下,学生已经非常“适应”,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很难萌发。学生独立体验与判断的欠缺导致质疑能力的缺失,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能够引发学生质疑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使之具备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设计中,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故意让学生“犯错”,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面对超出预期的结果时能大胆质疑,从多角度寻求解决新问题的答案。这正是探究式教学所追求的课堂状态,既能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也能有效激活学生发散思维。由此观之,在课堂上适当选用一些学生容易进入误区的问题,或以质疑的方式将变式教学,变条件教学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答疑,都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质疑精神,在质疑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四、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在寻求“唯一标准答案”的影响下,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其结果是学生的思维出现直线性,发散思维受到阻塞。我们也有些教师唯“标准答案”是从,一旦学生的答案和预设的“标准”不一致,就千方百计“诱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近,对学生的答案置若罔闻,直至把学生的一些极富创意的个性化答案“引导”成与“标准”答案一致才心满意足。如何让学生学习知识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倡导学生提出与教材、与同学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拒绝人云亦云。
众所周知,倘若学生只会用固定、单一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是无法产生创造力的。该教学设问很好地将多角度的灵活思维与发散思维紧密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单一问题的多角度思考习惯和思维模式,不断诱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拓展和提升。要知道,发散思维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我认为,课堂思维训练的高质量,重在开放性问题的设计,重在把握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也重在围绕问题的前后、左右类比。
总之,在数学教材中可以培养发散思维的点和情境比比皆是,关键在于用心留意、充分挖掘和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有结构性良好的问题,也要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既要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意识,也要让学生克服唯书、唯人心理,养成另想主意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