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位尊敬的家长:
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幼小衔接,不可错过的敏感期》。什么叫敏感期?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一定对这个词语并不陌生。敏感期最早是由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提出来的。生物学家们发现:蝴蝶把它的卵产在树根和树干的交叉处,那里足够的隐蔽和安全。然而当幼虫出世,它只能吃动树叶顶端的最嫩的树叶。对于幼虫来说树根和树干的交叉离树的顶端是那样遥远。它怎样找到树的顶端呢?是光!来自树顶端的阳光感召着它。很神奇的,幼虫有对光的特殊的敏感性,帮助它爬到树的顶端。然而当它长大能吃动树的各个部位的树叶时,它对光的这种敏感性也就消失了。敏感期也叫关键期临界期,它是指儿童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最佳年龄,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能为孩子提供适当的条件,那么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促进这方面的发展;相反,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结果就往往是事倍功半了,甚至会造成日后难以弥补的损失。
各位家长一定也有这样的体会,因为孩子们在零到六岁这个阶段将经历9大敏感期,包括空间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等等。而我现在就想借用敏感期这个概念。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这个阶段,对于孩子的整个小学阶段来说,正是一个成长的关键期、敏感期。这个敏感期一旦错过了,就永远地错过了。所以,我们希望和家长一起,抓住这个敏感期,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那么我们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们在这个时期可能遇那些障碍。
一、首先来讲一讲孩子们可能遇到的障碍
一个六岁的孩子,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面对完全陌生的校园、老师和同学,或多或少都会产生焦虑与不安。让许多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孩子们不能适应,特别是自身某些能力的欠缺,使孩子们的学校生活遭遇了障碍。这些欠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欠缺一 ——自理能力
从幼儿园刚进入小学后,由于有些家长过于宠爱孩子,造成有的孩子在教室里热得汗流满面也不会脱衣服,到外边玩耍时冷了也不知道穿衣服,结果经常感冒;有的孩子不会系鞋带,玩耍时难免造成自我伤害;更有的孩子不会提裤子,在学校宁可憋得尿裤子,也不愿意上厕所。还有的孩子一听到下课铃就急着冲出去玩,结果上课了才想起还没来得及上厕所。我们班就曾有个小男孩子,挺聪明的一个孩子,结果上课尿裤子了,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舍不得浪费宝贵的下课时间。”
2.欠缺二 ——自我保护意识
六七岁,正是孩子爱玩的阶段。所以下课铃一响,孩子们总是一下子冲出教室,很容易造成撞伤。
3.欠缺三 ──注意力和自控力
注意力分散、没有自控能力,是一年级新生面对的最大障碍,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学习质量。
孩子们的适应需要过程。家长和老师不要急于求成,应该给孩子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如何帮助孩子完成这个适应过程呢?我想从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二、提出建议
(一)为孩子做好心理准备篇——从向往学校到熟悉学校
将要成为小学生的孩子大都有一种自豪感,对上学充满向往。这时候,家长要因势利导,告诉孩子上小学可以认识好多新朋友,学很多新知识,让孩子对学校产生好奇,充分调动其上学积极性。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先去参观自己的新学校,熟悉新环境,产生一定的亲切感。家长最忌用这样的语言恐吓孩子:“你就玩吧,等上了小学就玩不成了”、“到了学校,你要不好好学习,就有老师管教你啦”,这些话无形中会让孩子对学校和老师产生恐惧。
(二)抓住秩序的敏感期——从建立秩序到养成习惯
一年级是孩子建立秩序的敏感期。成人对孩子最大的误解是什么,就是:成人以为孩子天生是爱吵闹的。其实,儿童天生是爱秩序的。他们对秩序的热爱甚至超过了生命。一个一两岁的孩子,如果发现家里东西没有摆在原来的地方,会不安、执着地要求物归原处。一个三四岁因随父母外出旅游而被打乱生活规律的孩子,会变得焦虑而吵闹。我们这里说的秩序,不只是只表面的遵守纪律,秩序的内涵更深沉层的指的是生活作息的规律、居住环境的整洁、摆放有序、安静的学习环境等。良好的秩序,能使孩子得到安全感,顺利成长,从面构建一个完整的自我。对于即将入学的孩子,该建立哪些秩序呢?
1.作息习惯
上小学后“时间”这个概念会更多地出现在孩子身旁周边。小学的作息时间更为紧密和严格。小学不同于幼儿园,不允许孩子们随便迟到,所以从现在起,就开始培养孩子的作息习惯。家长可以帮孩子制订简单的作息时间表,这个时间表要尽量贴近学校的时间安排,让孩子的生物钟尽量调整到和学校的作息时间一致中,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起早睡。孩子要比上幼儿园时要起得更早了,给早餐和路上留出足够的时间,督促孩子按时上学。
2.安静的学习环境
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有自己独立的书桌,能不受打扰地学习。家长不在孩子学习时打牌、看电视。
3.自觉整理自己物品的习惯
孩子们应该从小养成及时整理玩具的习惯,到入学时只需将整理玩具的习惯转移为整理书包就行了。前一天晚上要看课程表,整理好第二天所用文具和书本。自己的东西固定放在一个地方,不能随便扔,否则,找东西的时间比做功课的时间还要长。
(四)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1)首先家长们要了解,一个六七岁孩子注意能集中的时间是15至20分钟 ,孩子上课坚持不了40分钟是正常的情况,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问老师和数落他,让他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孩子要鼓励为主。
(2) 每天抽出半个多小时作为亲子共读时间。父母在读书时,可以让孩子用手指着字,一遍一遍培养他的专注力和识字能力。也许刚开始孩子只能坐10分钟,但每天都坚持和孩子共读,时间长了,孩子便越来越能坐得住了。
(3)不要过度学前教育。不要提前教小学课本上的知识。有的父母会提前给孩子教拼音,有的父母会借来小学课本给孩子讲上面的数学题。这样的结果是:有的孩子觉得书上的内容我早就懂了,没有兴趣,上课不注意听;有的孩子发现他不注意听也能懂,他不知道这是父母事先教过的功劳,以为不专心听课也能学好,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您都教完了还要老师干什么,您能保证剩下的内容您都来教完吗。如果有这个时间,就教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吧!
只要我们就要为孩子们做好准备,多蹲下身来理解孩子,多走进学校和老师联系,一定能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幼小衔接,不可错过的敏感期》。什么叫敏感期?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一定对这个词语并不陌生。敏感期最早是由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提出来的。生物学家们发现:蝴蝶把它的卵产在树根和树干的交叉处,那里足够的隐蔽和安全。然而当幼虫出世,它只能吃动树叶顶端的最嫩的树叶。对于幼虫来说树根和树干的交叉离树的顶端是那样遥远。它怎样找到树的顶端呢?是光!来自树顶端的阳光感召着它。很神奇的,幼虫有对光的特殊的敏感性,帮助它爬到树的顶端。然而当它长大能吃动树的各个部位的树叶时,它对光的这种敏感性也就消失了。敏感期也叫关键期临界期,它是指儿童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最佳年龄,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能为孩子提供适当的条件,那么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促进这方面的发展;相反,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结果就往往是事倍功半了,甚至会造成日后难以弥补的损失。
各位家长一定也有这样的体会,因为孩子们在零到六岁这个阶段将经历9大敏感期,包括空间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等等。而我现在就想借用敏感期这个概念。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这个阶段,对于孩子的整个小学阶段来说,正是一个成长的关键期、敏感期。这个敏感期一旦错过了,就永远地错过了。所以,我们希望和家长一起,抓住这个敏感期,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那么我们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们在这个时期可能遇那些障碍。
一、首先来讲一讲孩子们可能遇到的障碍
一个六岁的孩子,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面对完全陌生的校园、老师和同学,或多或少都会产生焦虑与不安。让许多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孩子们不能适应,特别是自身某些能力的欠缺,使孩子们的学校生活遭遇了障碍。这些欠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欠缺一 ——自理能力
从幼儿园刚进入小学后,由于有些家长过于宠爱孩子,造成有的孩子在教室里热得汗流满面也不会脱衣服,到外边玩耍时冷了也不知道穿衣服,结果经常感冒;有的孩子不会系鞋带,玩耍时难免造成自我伤害;更有的孩子不会提裤子,在学校宁可憋得尿裤子,也不愿意上厕所。还有的孩子一听到下课铃就急着冲出去玩,结果上课了才想起还没来得及上厕所。我们班就曾有个小男孩子,挺聪明的一个孩子,结果上课尿裤子了,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舍不得浪费宝贵的下课时间。”
2.欠缺二 ——自我保护意识
六七岁,正是孩子爱玩的阶段。所以下课铃一响,孩子们总是一下子冲出教室,很容易造成撞伤。
3.欠缺三 ──注意力和自控力
注意力分散、没有自控能力,是一年级新生面对的最大障碍,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学习质量。
孩子们的适应需要过程。家长和老师不要急于求成,应该给孩子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如何帮助孩子完成这个适应过程呢?我想从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二、提出建议
(一)为孩子做好心理准备篇——从向往学校到熟悉学校
将要成为小学生的孩子大都有一种自豪感,对上学充满向往。这时候,家长要因势利导,告诉孩子上小学可以认识好多新朋友,学很多新知识,让孩子对学校产生好奇,充分调动其上学积极性。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先去参观自己的新学校,熟悉新环境,产生一定的亲切感。家长最忌用这样的语言恐吓孩子:“你就玩吧,等上了小学就玩不成了”、“到了学校,你要不好好学习,就有老师管教你啦”,这些话无形中会让孩子对学校和老师产生恐惧。
(二)抓住秩序的敏感期——从建立秩序到养成习惯
一年级是孩子建立秩序的敏感期。成人对孩子最大的误解是什么,就是:成人以为孩子天生是爱吵闹的。其实,儿童天生是爱秩序的。他们对秩序的热爱甚至超过了生命。一个一两岁的孩子,如果发现家里东西没有摆在原来的地方,会不安、执着地要求物归原处。一个三四岁因随父母外出旅游而被打乱生活规律的孩子,会变得焦虑而吵闹。我们这里说的秩序,不只是只表面的遵守纪律,秩序的内涵更深沉层的指的是生活作息的规律、居住环境的整洁、摆放有序、安静的学习环境等。良好的秩序,能使孩子得到安全感,顺利成长,从面构建一个完整的自我。对于即将入学的孩子,该建立哪些秩序呢?
1.作息习惯
上小学后“时间”这个概念会更多地出现在孩子身旁周边。小学的作息时间更为紧密和严格。小学不同于幼儿园,不允许孩子们随便迟到,所以从现在起,就开始培养孩子的作息习惯。家长可以帮孩子制订简单的作息时间表,这个时间表要尽量贴近学校的时间安排,让孩子的生物钟尽量调整到和学校的作息时间一致中,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起早睡。孩子要比上幼儿园时要起得更早了,给早餐和路上留出足够的时间,督促孩子按时上学。
2.安静的学习环境
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有自己独立的书桌,能不受打扰地学习。家长不在孩子学习时打牌、看电视。
3.自觉整理自己物品的习惯
孩子们应该从小养成及时整理玩具的习惯,到入学时只需将整理玩具的习惯转移为整理书包就行了。前一天晚上要看课程表,整理好第二天所用文具和书本。自己的东西固定放在一个地方,不能随便扔,否则,找东西的时间比做功课的时间还要长。
(四)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1)首先家长们要了解,一个六七岁孩子注意能集中的时间是15至20分钟 ,孩子上课坚持不了40分钟是正常的情况,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问老师和数落他,让他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孩子要鼓励为主。
(2) 每天抽出半个多小时作为亲子共读时间。父母在读书时,可以让孩子用手指着字,一遍一遍培养他的专注力和识字能力。也许刚开始孩子只能坐10分钟,但每天都坚持和孩子共读,时间长了,孩子便越来越能坐得住了。
(3)不要过度学前教育。不要提前教小学课本上的知识。有的父母会提前给孩子教拼音,有的父母会借来小学课本给孩子讲上面的数学题。这样的结果是:有的孩子觉得书上的内容我早就懂了,没有兴趣,上课不注意听;有的孩子发现他不注意听也能懂,他不知道这是父母事先教过的功劳,以为不专心听课也能学好,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您都教完了还要老师干什么,您能保证剩下的内容您都来教完吗。如果有这个时间,就教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吧!
只要我们就要为孩子们做好准备,多蹲下身来理解孩子,多走进学校和老师联系,一定能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