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语文 精彩探究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skao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充满了无穷的奥妙,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或婉约、或洒脱、或豪放……千变万化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搭建起了传承语言文字和人类文明的重要平台。新课程积极倡导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那么语文课探究什么呢?其实,“探究”在语文课中也无处不在,但它的探究应该更凸显其“语文本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引领学生探究中国语言之博大精深,如何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点染词句亮点,引发探究兴趣
  所谓亮点词句,是指在课文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词句,它在课文中或准确表达文章主旨,或真切体现作者情感,是快速准确读懂课文的有效信息。抓住亮点词句深入理解文本,是学习课文的一种策略。在探究亮点词句中,加强学生语感的训练和培养准确地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阳光皮肤》是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课文以课堂对话为主线,通过“我”的一番话写出了南非黑人求平等、求生存的心声。在教学中,我抓住“阳光”一词,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师:“阳光”这个词让我们联系或联想到什么?
  生:我联想到“健康”“快乐”“朝气”。
  师:“阳光皮肤”是什么样的?
  生:就是被太阳晒黑的皮肤,健康又结实。
  生:不对,它说的是非洲人的黑皮肤。它们的皮肤天生就是黑的。
  师:“我们是黑皮肤,可它是阳光的皮肤!”——为什么同学们对“我”的发言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又为什么热烈盈眶?请同学们认真读文后思考。
  (生带着问题自学、交流、探究)
  生:各种不同的皮肤只是因为种族的不同,不管是什么颜色的皮肤都是美丽的,都应该平待相待,不能歧视黑色人种。
  生:“我”渴望全世界人民能够团结、平等、互助。 “我”的发言使大家的心灵受到震撼,并给予肯定与鼓励。
  师:能不能说所有人的皮肤都是“阳光皮肤”?
  ……
  反思:抓住“阳光”一词,提纲契领,引发学生逐层深入探究,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放飞学生思维,深入理解文本,同时,潜移默化地授予学生探究文本的方法。
  二、感受语言魅力,探究语境涵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丰富的言语经验,虚心涵泳,
  潜心化解,将作品中的“知情意”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和语言运用的感性经验,就要做到涵咏品味语言。
  《黑孩子罗伯特》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朴素而简洁的语言出现了三次:“玫瑰花开得好红!”每次读到这一句话,我们的心灵都会受到震颤——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叹于语言的魅力。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进入语境品味,并把他们所探究感悟到的进行交流:
  生:“他觉得丽莎红红的脸好像春天开的玫瑰花。”我看出了罗伯特对丽莎的喜爱,虽然丽莎看不起他,骂他是“小黑鬼”,但他并不恨她,想与她做朋友。罗伯特很宽容,对友谊非常渴望。
  ……
  反思:阅读的对象是文本的语言,而语言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语境。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语境感,是十分必要的。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两大特点,这就需要让学生走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经历、去欣赏。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攻读,反复誦读是进入语境,感受语言魅力的最佳途径。
  三、正确解读文本,开掘探究深度
  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文本解读的“度”如何把握,这是“教什么”的关键。明确了“教什么”,才可以去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语文科的“教什么”是不明确的,需要施教者凭自身的“学”、“才”、“识”去明确。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读透教材,正确领悟文本内涵。如果施教者对语文文本的解读存在“曲解”、“误解”,侈谈“怎么教”无疑是极其荒谬的。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学完了《愚公移山》这一课,大家认为愚公是该移山还是该搬家?赞成该搬家的同学举手。看来人数相当啊。这样吧,我们来举行个辩论会……
  反思: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整个课堂气氛热烈,激烈的辩论更是如火如荼,难分胜负,教师亦十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总结陈词 中双方都给予高度认可与赞扬。我却在沉思:如此经典、传承了几千年的家喻户晓的故事,我们能否如此解读它?这样的课,学生从祖国的灿烂文化中是否吸取到了其精髓?也许愚公搬家会是更明智的选择,但这样标新立异的解读完全背离了文本,负载了太多奇异的“思想”和“趣味”,至于所得到的收益却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有学生提出另类的看法,教师也应正确引导,尽量尊重文本。这样的辩论不是不可以,但它应该是置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而展开,切莫打着“探究”的幌子而冲淡了语文的本色。
  四、把握拓展方向,开阔探究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应当是保证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确定的提高。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促使教师面向外界去把握语文信息,开阔学生视野。然而,语文教学应从什么地方着手,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如:语文综合活动课——《生命之源——水》,在备课时,我是想它应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所不同,综合实践课探究得更多的会是水的资源、水的分布、水的污染等,我想,还语文于原汁原味,这会是语文课所必须承担的探究任务。
  “语文味”表现在恰到好处的教学切入点中,表现在语言背后的意蕴中,表现在学习方法的习得中,表现在让学生用笔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让我们的课堂弥漫这淳香的“语文味”,让我们在精彩纷呈的探究之中还语文于本色!
  【作者单位:莆田市秀屿区东峤中心小学后埭小学 福建】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高龄老人(≥80岁)脂溢性角化病(sK)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特征、误诊情况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14例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高龄SK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资料、误诊情况、治疗方法
孩子们进入小学阶段,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帮助小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可见学好汉语拼音是十分重要的。可是,汉语拼音它是一种既枯燥又抽象的表音符号,对于这些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学习起来不仅困难而且不具有吸引力。语文教学实践中,又要求孩子们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内要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并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在短短的时间内要学会这些,非常有
材料力学作为工科学校的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能力及其他后续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对材料力学课程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
期刊
叶圣陶先生对于“习惯”这一词的理解可谓是非常独到的。据不完全统计,在不同语言环境下,叶圣陶先生的“习惯”两字出现不下二十种。《辞海》对习惯的解释是“由于重复或多次联系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习惯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的联系或者重复才能养成。叶圣陶说:“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习惯是有好坏之分的,一旦形成,习惯也就跟随
水力学实验课的质量、效益,以其实验设备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传统的实验设备存在规模大、启动不易、费用高、噪音大、基建成本高、效益差等不足,必须进行改进.台式化、小型化
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是指使用语言的情景场合,使用怎样的语体就是由语境来支配的.一般来说,影响语言选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参加交际
2013年,我有幸聆听了重庆师范大学黄翔教授关于《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培训。  在培训中,黄翔教授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那么什么是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互联网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我国总体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互联网继续向低端学历群体渗透。2011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中低学历网民继续增加,初中及以下学历网民占比从2010年底的41.2%攀升至43.8%。从年龄结构统计可知,中小学生上网数占总网民人数的66.8%,上网人数达到2亿多。  一、网络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造成“信息污染”  网络是
分析了人口流动对社会稳定的双重影响,提出了人口流动合理化的对策.
从企业统计的现状,论述了统计必须服从企业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及统计工作的改革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