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内湖线为台北第一条将公共艺术作为设计主题纳入车站整体规划的路线,本文通过分析线路区域内的人文背景及自然景观,和各区段实质环境,确定出各站的公共艺术主题。介绍了内湖线高架车站的造型与建筑设计如何从公共艺术的角度,展现其车站的月台、天花、通廊、出入口及室内装修的设计形式。
【关键词】 台北捷运;高架车站;公共艺术;建筑设计
台北都会区大众捷运系统内湖线是木栅线的延伸线,属于中运量系统,全线总长约14.8公里,设有12座车站。除松山机场站、大直站及相隧道以地下方式兴建,其余均采用高架式。笔者有幸到台湾交换学习,曾多次搭乘捷运游览台北,高架的内湖线使乘车过程不再枯燥,高速移动的台北街景与自然风光尽收眼底。捷运内湖线的车站建筑也各有特色,拥有不同的主题和公共艺术,车站不再只是目的地,而是一件让人愿意花时间欣赏的人文艺术品。
1.设计目标
十座高架车站则针对车站功能与本区环境特征,以提升都市环境品质,塑造丰富且具美感的站区空间,透过都市地标与捷运的特性,创造融合地域场所精神的空间体验,运用统一形式及公共艺术的手法表达全线建筑的自明性,塑造可辨识的城市脉络,并整合系统设施的需求,提供舒适、安全、快速及便捷的服务空间品质与维修简便的建筑环境,及透过装修材料、色彩、标志等室内建筑语汇,营造车站内部环境,表达高架车站符合机能及经济的建筑特性,作为设计的目标。
2.以公共艺术主题出发
台北都会区捷运系统所赋予的角色及内涵的共同点,在于车站是人们生活中主要记忆的一环,这些记忆包括时代的变迁、人文传承,以及人们对该车站地理环境所产生的情感。这种情感随着时间的延续及累计,将转换成本土乡情及珍贵记忆,因此,捷运内湖线的公共艺术及建筑造型的主题,是以追溯内湖地区的环境特质及其人文生态与生活模式作为思考的出发点。整体构想上,捷运内湖线有如一本珍藏内湖地区人文背景、自然景观及展望未来无限发展潜力的书本,企图透过建筑设计、室内装修及公共艺术将属于各车站的故事呈现出来。
2.1内湖线的人文背景及自然环境
内湖区位于台北市地理位置的中央偏东,东、西、北三面山陵环绕,南缘基隆河。早期内湖为农业区,居民以耕种为生,对外交通则以帆船为主。如今的内湖为台北市最年轻的行政区,公共设施逐渐完善,内湖地区以内容丰富、整合内湖各方资源的文化民俗活动,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营造,使其成为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行政区。基于以上的区域特质及历史背景,内湖线的车站,在建筑设计、室内空间规划、公共艺术的主题探讨,皆反应昔日内湖地区与基隆河的密切关系,以及今日内湖及南港地区所拥有的自然生态及人文科技特质。
2.2公共艺术主题
内湖线为第一条将公共艺术作为设计主题纳入车站整体规划的通车路线,在进行车站造型、建筑装修时,即有公共艺术的参与,作进一步的设计整合。内湖线高架站借由捷运高架设施,塑造一条“空中之河”,航入多风貌的内湖都会环境,以都会生态的表现手法,诉说一个人文、自然、生态、且属于内湖的“湖城故事”,将内湖地区的风情万种,透过建筑造型及公共艺术,一一展现出来。
2.3各区段实质环境分析与各站公共艺术
1.住宅城乡风貌——剑南路站至文德站
以西湖区的文化为主题。此路段虽有部分商业行为,但在整体环境意象上主要是以住宅区为主,也是内湖地区较属于具有城乡文化特色的西湖区域。
2.商业休闲环境——内湖站至东湖站
以东湖区的环保及健康为主题。此路段为内湖重要的商业休闲活动区,为内湖居民休闲游憩的绝佳场所,配合大湖公园的生态保育计划,也可称为是内湖地区内具有环保特色的近东湖区域。
3.工业科技景观——南港软体园区站至南港展览馆站
以南港区的科技及创新为主题,跨越基隆河的此路段位于南港经贸园区内,对未来南港地区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台北市东郊最具有都市经济发展潜力的区域。(如图1、2、3)
图1 各站区段划分
图2 各区段实质环境分析
图3 各站公共艺术主题
3.高架车站的理念及设计
3.1高架车站造型探讨
内湖线配合车站造型设计做整体考量,以提高民众对于内湖线的整体观感:
1.将公共艺术与建筑设计结合,透过弧形的外部造型与色彩变化的室内装修,减少车站的单调感。
2.采用轻量干的天花材料及模式,站体下方也设置照明灯具来达到明亮及轻巧的感觉。
3.配合公共艺术及建筑造型的设计主题,每一车站屋顶、结构柱及室内装修有其特定的色彩及图案,以丰富车站空间的视觉变化。
4.月台外缘采用半透明的玻璃材料且仅局部设置,已达到光线穿透及自然通风的效果,同时确保临房的私密性,且具有防护风雨的功能。
3.2高架车站建筑设计
高架站的公共艺术及建筑室内造型主题,以追溯内湖地区的环境特质及该环境内的人文生态、生活模式等为思考的出发点,以不同的子题及呈现方式,塑造内湖线全线的特色。站体为突显各车站意象的造型,以城市雕塑导向的设计方式为主题,而考量轻量化的需求,在基地条件许可情形下,尽量采用轻量化建筑材料设计(如图4),以都市地标的方式呈现,故车站主体采用简洁明亮的钢构设计,外墙则以绢印及绢膜等胶合玻璃、珐琅钢板与大片玻璃等材料来表现,以期使建筑量体较轻巧及具有明亮穿透感,而金属与玻璃不仅为轻巧且具穿透性的建材,也是可回收再利用的环保材料。
图4 外墙轻巧的结构玻璃
3.2.1月台空间
高架各车站主要统一的月台空间形式,为主体结构与月台门结合向外悬挑,是减轻车站量体的最佳设计方式。月台层钢构的结构柱及梁,依月台屋顶的弧形设计(如图5),结构柱梁作曲线结合,显示车站结构的力学美感,并创造出美丽的空间回廊的韵律感。各站结构立柱全面彩漆为各车站的主题颜色,显示简洁明朗、色彩缤纷的造型,而其呈现的不同色彩,为区别各站不同最明显的表达方式,增加旅客候车区的区位及活泼度。
图5 月台空间
3.2.2天花设计
天花板设计主要为金属屋顶板上漆露明的方式,于月台层楼梯、电扶梯及旅客动线节点,以及视觉焦点之处等重点区域,采用悬吊式的金属弧形板构造,其曲面金属板造型犹如浮在天空的云,点缀各站月台的上方。
3.2.3高架穿越通廊
为连通侧式月台两侧月台的主要空间,也是车站量体加高的因素,故在设计上以弧面屋顶,搭配具穿透性与轻巧的结构玻璃材料,使穿越通廊达到轻量化的要求,并利用屋顶形式、色彩计划及玻璃分割方式来塑造各站的主题特性,而利用相同的建筑材料则达到建筑质感的统一。由于车站主体建筑均位于道路上方,为避免影响临近民宅的私密性,且可维持候车旅客的舒适性,月台外侧的建筑设计上考量采用半开放的方式来整合车站主体建筑形式,除维持光线的穿透及遮风避雨的效果,也可达自然通风与轻量的目的。(如图6)
图6 穿越通廊
3.2.4出入口建筑
出入口的建筑元素与语汇,除须与车站主体建筑形式相呼应外,依开发方式做个别设计发展,并以建筑材料应用及细部设计整合,塑造整体车站形式统一的风格。出入口主要采用RC构造并配合窑烧抛光砖、洗石子、胶合玻璃等不同材料以表现个别车站的区域特色。(如图7)
图7 出入口建筑
3.2.5室内设计
除了统一各站室内空间的共同元素,如反射天花、墙板位置、地坪模式、色彩计划与分割模矩等基调外,并以重点变化来诠释各站的特色,如在旅客视觉焦点处或人行动线转折节点,利用地坪铺面材质、颜色、质感等变化形式,呈现车站的主题(如图8)。行人动线最密集及视觉性较适宜的位置,以拼贴艺术、绢印、烤漆等方式,依车站设计主题发展的艺术图案,设置艺术墙板墙面,提高车站空间的视觉变化趣味。
图8 视觉焦点处地坪铺面变化
4.总结
通过对台湾捷运高架车站的公共艺术及建筑设计的分析,希望其设计经验对大陆城市轨道高架线路的规划设计有所帮助,思考将公共艺术作为设计主题纳入车站整体设计和线路规划这一方法在大陆城轨中的应用。
【关键词】 台北捷运;高架车站;公共艺术;建筑设计
台北都会区大众捷运系统内湖线是木栅线的延伸线,属于中运量系统,全线总长约14.8公里,设有12座车站。除松山机场站、大直站及相隧道以地下方式兴建,其余均采用高架式。笔者有幸到台湾交换学习,曾多次搭乘捷运游览台北,高架的内湖线使乘车过程不再枯燥,高速移动的台北街景与自然风光尽收眼底。捷运内湖线的车站建筑也各有特色,拥有不同的主题和公共艺术,车站不再只是目的地,而是一件让人愿意花时间欣赏的人文艺术品。
1.设计目标
十座高架车站则针对车站功能与本区环境特征,以提升都市环境品质,塑造丰富且具美感的站区空间,透过都市地标与捷运的特性,创造融合地域场所精神的空间体验,运用统一形式及公共艺术的手法表达全线建筑的自明性,塑造可辨识的城市脉络,并整合系统设施的需求,提供舒适、安全、快速及便捷的服务空间品质与维修简便的建筑环境,及透过装修材料、色彩、标志等室内建筑语汇,营造车站内部环境,表达高架车站符合机能及经济的建筑特性,作为设计的目标。
2.以公共艺术主题出发
台北都会区捷运系统所赋予的角色及内涵的共同点,在于车站是人们生活中主要记忆的一环,这些记忆包括时代的变迁、人文传承,以及人们对该车站地理环境所产生的情感。这种情感随着时间的延续及累计,将转换成本土乡情及珍贵记忆,因此,捷运内湖线的公共艺术及建筑造型的主题,是以追溯内湖地区的环境特质及其人文生态与生活模式作为思考的出发点。整体构想上,捷运内湖线有如一本珍藏内湖地区人文背景、自然景观及展望未来无限发展潜力的书本,企图透过建筑设计、室内装修及公共艺术将属于各车站的故事呈现出来。
2.1内湖线的人文背景及自然环境
内湖区位于台北市地理位置的中央偏东,东、西、北三面山陵环绕,南缘基隆河。早期内湖为农业区,居民以耕种为生,对外交通则以帆船为主。如今的内湖为台北市最年轻的行政区,公共设施逐渐完善,内湖地区以内容丰富、整合内湖各方资源的文化民俗活动,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营造,使其成为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行政区。基于以上的区域特质及历史背景,内湖线的车站,在建筑设计、室内空间规划、公共艺术的主题探讨,皆反应昔日内湖地区与基隆河的密切关系,以及今日内湖及南港地区所拥有的自然生态及人文科技特质。
2.2公共艺术主题
内湖线为第一条将公共艺术作为设计主题纳入车站整体规划的通车路线,在进行车站造型、建筑装修时,即有公共艺术的参与,作进一步的设计整合。内湖线高架站借由捷运高架设施,塑造一条“空中之河”,航入多风貌的内湖都会环境,以都会生态的表现手法,诉说一个人文、自然、生态、且属于内湖的“湖城故事”,将内湖地区的风情万种,透过建筑造型及公共艺术,一一展现出来。
2.3各区段实质环境分析与各站公共艺术
1.住宅城乡风貌——剑南路站至文德站
以西湖区的文化为主题。此路段虽有部分商业行为,但在整体环境意象上主要是以住宅区为主,也是内湖地区较属于具有城乡文化特色的西湖区域。
2.商业休闲环境——内湖站至东湖站
以东湖区的环保及健康为主题。此路段为内湖重要的商业休闲活动区,为内湖居民休闲游憩的绝佳场所,配合大湖公园的生态保育计划,也可称为是内湖地区内具有环保特色的近东湖区域。
3.工业科技景观——南港软体园区站至南港展览馆站
以南港区的科技及创新为主题,跨越基隆河的此路段位于南港经贸园区内,对未来南港地区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台北市东郊最具有都市经济发展潜力的区域。(如图1、2、3)
图1 各站区段划分
图2 各区段实质环境分析
图3 各站公共艺术主题
3.高架车站的理念及设计
3.1高架车站造型探讨
内湖线配合车站造型设计做整体考量,以提高民众对于内湖线的整体观感:
1.将公共艺术与建筑设计结合,透过弧形的外部造型与色彩变化的室内装修,减少车站的单调感。
2.采用轻量干的天花材料及模式,站体下方也设置照明灯具来达到明亮及轻巧的感觉。
3.配合公共艺术及建筑造型的设计主题,每一车站屋顶、结构柱及室内装修有其特定的色彩及图案,以丰富车站空间的视觉变化。
4.月台外缘采用半透明的玻璃材料且仅局部设置,已达到光线穿透及自然通风的效果,同时确保临房的私密性,且具有防护风雨的功能。
3.2高架车站建筑设计
高架站的公共艺术及建筑室内造型主题,以追溯内湖地区的环境特质及该环境内的人文生态、生活模式等为思考的出发点,以不同的子题及呈现方式,塑造内湖线全线的特色。站体为突显各车站意象的造型,以城市雕塑导向的设计方式为主题,而考量轻量化的需求,在基地条件许可情形下,尽量采用轻量化建筑材料设计(如图4),以都市地标的方式呈现,故车站主体采用简洁明亮的钢构设计,外墙则以绢印及绢膜等胶合玻璃、珐琅钢板与大片玻璃等材料来表现,以期使建筑量体较轻巧及具有明亮穿透感,而金属与玻璃不仅为轻巧且具穿透性的建材,也是可回收再利用的环保材料。
图4 外墙轻巧的结构玻璃
3.2.1月台空间
高架各车站主要统一的月台空间形式,为主体结构与月台门结合向外悬挑,是减轻车站量体的最佳设计方式。月台层钢构的结构柱及梁,依月台屋顶的弧形设计(如图5),结构柱梁作曲线结合,显示车站结构的力学美感,并创造出美丽的空间回廊的韵律感。各站结构立柱全面彩漆为各车站的主题颜色,显示简洁明朗、色彩缤纷的造型,而其呈现的不同色彩,为区别各站不同最明显的表达方式,增加旅客候车区的区位及活泼度。
图5 月台空间
3.2.2天花设计
天花板设计主要为金属屋顶板上漆露明的方式,于月台层楼梯、电扶梯及旅客动线节点,以及视觉焦点之处等重点区域,采用悬吊式的金属弧形板构造,其曲面金属板造型犹如浮在天空的云,点缀各站月台的上方。
3.2.3高架穿越通廊
为连通侧式月台两侧月台的主要空间,也是车站量体加高的因素,故在设计上以弧面屋顶,搭配具穿透性与轻巧的结构玻璃材料,使穿越通廊达到轻量化的要求,并利用屋顶形式、色彩计划及玻璃分割方式来塑造各站的主题特性,而利用相同的建筑材料则达到建筑质感的统一。由于车站主体建筑均位于道路上方,为避免影响临近民宅的私密性,且可维持候车旅客的舒适性,月台外侧的建筑设计上考量采用半开放的方式来整合车站主体建筑形式,除维持光线的穿透及遮风避雨的效果,也可达自然通风与轻量的目的。(如图6)
图6 穿越通廊
3.2.4出入口建筑
出入口的建筑元素与语汇,除须与车站主体建筑形式相呼应外,依开发方式做个别设计发展,并以建筑材料应用及细部设计整合,塑造整体车站形式统一的风格。出入口主要采用RC构造并配合窑烧抛光砖、洗石子、胶合玻璃等不同材料以表现个别车站的区域特色。(如图7)
图7 出入口建筑
3.2.5室内设计
除了统一各站室内空间的共同元素,如反射天花、墙板位置、地坪模式、色彩计划与分割模矩等基调外,并以重点变化来诠释各站的特色,如在旅客视觉焦点处或人行动线转折节点,利用地坪铺面材质、颜色、质感等变化形式,呈现车站的主题(如图8)。行人动线最密集及视觉性较适宜的位置,以拼贴艺术、绢印、烤漆等方式,依车站设计主题发展的艺术图案,设置艺术墙板墙面,提高车站空间的视觉变化趣味。
图8 视觉焦点处地坪铺面变化
4.总结
通过对台湾捷运高架车站的公共艺术及建筑设计的分析,希望其设计经验对大陆城市轨道高架线路的规划设计有所帮助,思考将公共艺术作为设计主题纳入车站整体设计和线路规划这一方法在大陆城轨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