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47863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对7—9年级学生提出要求:“阅读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课堂为舞台,以语文教材及相关材料为载体,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构造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主动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他们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评价等探究性思维,最终学会学习。
  一、尊重主体,张扬个性,诱发主动性。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新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可见,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创造,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存在于学生问题产生的过程中。中国的语文教学呼唤“人”的回归,学生是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灵敏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尊重其特智特能特长,调动他们内在的潜能,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积极主动参与问题情境的机会,启发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1.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民主氛围。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注重教师教,忽视学生的学。而21世纪呼唤创造型人才,如何有效地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充分相信学生,千方百计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的主人。魏书生曾说:“语文学什么,怎么学,课怎么讲,教材怎样处理,怎样留作业,怎样考试,我都和学生商量。凡是学生不愿做的,绝不强加于学生。”(选自魏书生,《教学经历回顾》)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就意味着学生主动的参与及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主休性充分发展的开始。
  2.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张扬学生个性。
  个性发展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它既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又强调个体发展的自主性、差异性。个性,在心理学上,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爱好等)的总和。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在教学中,非理性因素的发展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创设轻松、自由的问题情境,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中,相信他们对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培养出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
  3.发展学生问题能力,诱发主动热情。
  对学生而言,要使自己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使自己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就需要自身具有与之相适应的问题能力。教师应尽一切方法发展学生的问题能力。因为学生的问题能力发展水平愈高,他就愈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发展自身,从而发展自己的主体能力。鉴于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
  二、激励兴趣,激活教材,强化感受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所谓兴趣,即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在语文课上,特别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强化学生的主体感受性,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教材,引疑设问,将是学生自觉地学好语文的动力。
  1.于平淡无奇处引疑。
  有些课文,乍看起来,似乎一目了然,平淡无奇,学生浮光掠影地读读,不知其中奥妙,兴味索然。如引导学生寻根究底,见其自读之未见,闻其自学之未闻,学习兴趣定然激增。这就需要教师于平淡无奇处创设问题情境。
  2.于深层蕴意处设疑。
  典范文章中常常有许多曲笔、奇笔、神笔,或含蓄丰厚,或结构精巧,或韵味优美,或饱含哲理,往往蕴藏着极深的含义,老师精心地引领设疑,会增强学生主观感受性,使他们积极主动探索文章主旨。
  3.于课文关键处解疑。
  所谓关键,就是课文的重点,即能表现主题或线索的词语及段落。抓住关键引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点到面,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如钱梦龙所说的:“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文章一经教师抓住关键引发疑问,同学一定会凝神寻觅,发挥能动作用。
  4.于新知与旧知的比较中激疑。
  引导学生把新知与旧知作比较,可用旧知推新知,把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不断增长知识信息量。如学《鹤群翔空》时,我要求学生与《我心中的鹰》一文作比较,提出疑问。经过比较,有学生提出:同是写鹰,为什么在《我心中的鹰》中,作者把鹰写得很好,对这种了不起的鸟表示深深的怀念和神往,对鹰的消失表示深深的感慨和遗憾,而在《鹤群翔空》中把鹰写得很坏?经过热烈的争论之后,学生理解了:就鹰而言,有两面性,就看作者着眼于哪一面。由于两篇散文表现的主题不同,前者主要是写鹰,后者主要是写鹤,因此在两篇文章中鹰这一角色截然不同,这都是由于文章的主题需要。经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不仅懂得了“鹰”在文中的作用,而且懂得了所选材料要根据文章的主题而定,材料要为中心服务。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浓厚兴趣,强化了主体感受性,诱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整合质疑,激活课堂,渗透教育性。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丰富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使其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课堂这一舞台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才能提出了挑战。
  1.语文教师要有“角色转换”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确实,师生关系对语文教育质量、教学效果和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教师是退居二线的援助者,“自己去探索吧”;以社会性结构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互相交流合作,教学相长,“大家一起做,共同探索,共同总结”,教师起整合质疑的作用。
  2.语文教师要有“情境创设”意识。
  罗斯杰认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佳表现和最大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授”和“教导”语文知识,而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传授知识的无声的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性情的潜在力量。语文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语文教学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把思考和重心放在如何创设一种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和谐的氛围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深入到学生的情感世界,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张扬学生个性,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生动的课堂舞台。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疑,引疑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定会与日俱增,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目前研究表明机体的免疫状态是决定着肿瘤发展、转移的主要因素,所以机体抗肿瘤免疫的病理生理机制越来越受关注。如果把肿瘤看成为“邪”的范畴,那机体的免疫状态就是“正”的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严重影响中青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仍以非手术疗法为土。针灸治疗本病有大量的文献报导,但是对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较少。   目的:本研
党校教育正规化,是党校教育史上的伟大创举.党校管理科学化,既是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客观要求,又是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和作法的影响,我校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如果把教学的全面性、导向性、发展性比作地球,那么教学评价就是撬动地球的支点。  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可以直接起到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各个步骤中及时作出反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教学过程中的评价通过
喀什师范学院的整党工作是在中央和自治区整党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在喀什地委整党工作指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从今年元月底开始到十一月初结束,花了近十个月的时间。全院
心理学家指出:智力发展,它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的核心也是思维能力,思维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给各种智力活动以深刻的影响。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学生多种语文能力都是通过阅读训练形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想交流的基本过程,也是语言能力表达的四个基本方面,但是,这种能力表现出的是外在的能力,而决定这种能力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气氛突然由活泼、热烈转为沉寂的情况,这并不意味着高潮已经过去,恰恰说明学生的学习向更高的境界发展了。学生的高明见解,往往在沉寂(课堂空白)之后不久迸发出来,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教学空白”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一、“教学空白”设计的意义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的部分,是能“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三五个人在戏台上几
“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阅读教学课题研究已经结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构建“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开展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我们必须找到基于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当今世界的时代精神就是创新精神。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在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里不创新就会落后。创新思维的培养能保证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