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报酬的推销员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桥饲料公司建厂半年以来,销售一直不景气。原因是周边许多养殖场发生了传染病,禽畜存栏数少了很多,此外公司品牌也没有知名度,所以一直都没能打开市场。经公司领导商议,从社会上扩招一批经验丰富的推销人员。
  这天上午,来了一个应聘者老杨。依照惯例,销售部长李拓对他进行了面试。
  李拓和老杨聊了几句,发现对方年龄已过40岁,相貌憨厚中带着土气,更关键的是,他从来没有从事过推销方面的经历。李拓正想打发他走人了事,没想到老杨却说:“我不要厂里的工资和补助,希望公司能给我一个月的试用期,我想证明一下自己!”
  这时,总经理刚好从销售部门口经过,听到这句话,走了进来,站在侧旁打量了一下老杨,冲李拓点了点头,示意可以。
  李拓心领神会,很快安排老杨进了销售部。老杨在公司里熟悉起了业务,包括饲料的品种、价格以及配料等。老杨大多数时间待在车间里,对生产流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了解,还不时抓起各种原料在手里搓搓或者放到鼻子下闻闻。
  这样过了几天,了解完专业知识的老杨便出去推销了。一周后,老杨拿回来一笔单子,但数量不大,只有一吨货,客户是邻市郊区的宏达养殖公司。
  李拓感到很意外:宏达是个大型养殖公司,先前的业务人员往那边跑过多次,但都没能成功,这老杨怎么就轻而易举地推销成功了呢?难道其貌不扬的老杨有一般推销人员不具备的诀窍?
  带着疑问,李拓询问老杨。老杨憨厚地“嘿嘿”笑了笑,说:“其实要说诀窍的话,就是我那里有人──我有个亲戚在那个养殖场里做饲养员,通过这层关系,人家同意先试用一下。”
  原来如此,李拓心想:我当有什么诀窍呢,不过是刚好有一层人缘关系。
  但令李拓没想到的是,老杨一个月的试用期就要结束时,又拿回了一笔单子,这次的数量是40吨,而客户不仅包括宏达养殖公司,还有周边的一些小养殖场。
  李拓对老杨不得不刮目相看了,就在他向老杨表示祝贺的时候,老杨却说:“现在我决定辞职。”
  “辞职?”李拓以为自己听错了,笑着说,“您在试用期的业绩不错,为何辞职呢?”
  老杨憨厚地笑着说:“当初我应聘时,是为了证明自己,现在我已经证明了,所以到该辞职的时候了。”
  李拓赶紧说:“请您放心,试用期的工资和提成,公司会按正式员工的标准全部付给您。”
  但是,老杨依然执意要走。劝说无效,李拓回到自己的房间,有些郁闷地琢磨着老杨一系列异常的举动,他眼前忽然浮现出老杨刚来公司时在车间里认真查看原料和生产环节的情景,不由吃了一惊──莫非老杨是个奸细?
  想到老杨可能是同行派来公司摸底的,李拓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赶忙起身去向总经理汇报这个情况。
  到了总经理办公室,李拓看见总经理正与老杨站在一起笑着。两个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见李拓进来,老杨松开与总经理紧握着的手,从衣兜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了李拓。李拓看到老杨递来的名片上写着“宏达养殖公司总经理”,吃惊地问:“您是杨总?”
  老杨笑着答道:“对,是我!”
  李拓问:“既然您是宏达养殖公司总经理,怎么会来应聘呢?”
  “你是说我怎么会来这里当推销员吧?”老杨“嘿嘿”地笑着说,“你们公司前段时间是不是收留了一个老人?”
  听到收留老人,李拓想起前些时候确实收留过一位老人。
  那是一天早上上班的时候,有个老人一直在公司门口徘徊。当时,门卫问他有什么事,他说找女儿,门卫以为他女儿是在这个公司上班,可是查来查去公司里并没有这个人,于是便劝他离开。恰巧,总经理开车到了公司门口,看到这个情况,问明了缘由,便让门卫先将老人安顿到了公司宿舍。当时李拓还劝总经理莫管这种闲事,可总经理却对他说:“谁没有父母呢?看到这个老人,我们应该先想到自己的父母。”老人住了两天后,突然记起了女儿的电话号码,随后公司和老人的女儿取得了联系。后来,老人的女儿过来将老人领了回去,临走时一再表示感谢。
  “杨总,您真是神通广大,怎么连这事儿也清楚?”李拓迷惑地问。
  老杨微笑着摆摆手,向李拓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那个老人就是老杨的父亲。他在女儿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后返回老家,女儿去买车票的当口儿,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他却走失了。后来,老杨听妹妹讲了找到父亲的详细经过。觉得自己应该来感谢一下恩人。没想到,在银桥饲料公司门口看到了招聘启事……
  老杨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接着说:“我很感激贵公司收留了我的父亲,所以有心和你们合作一下。可我又不清楚银桥饲料到底怎么样,不敢贸然地更换。而我成了贵公司的推销员后,很直接地了解到了各种情况,再加上前期与别的厂家饲料做了饲喂效果对比,现在我决定逐步更换成银桥饲料。而周边的许多小养殖场,都是在我的带动下开始搞养殖的,他们都信任我。如果你们能保证质量,我还可以给别的大型养殖公司推荐银桥饲料。”
  李拓感觉自己的脸颊有些发烫,带着歉意说:“真是人不可貌相,原先我怎么就没看出您是总经理呢!”
  老杨听后“哈哈”笑了起来,说:“我年輕时是在工地上到处打小工的,后来搞了养殖,并渐渐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在衣着打扮上没有太多讲究。现在听你这么一说,我今后倒该在这方面注意一下喽!”
  李拓红着脸说:“看来,我得多向您学习才是。”
  老杨摇了摇头,说:“要说学习的话,得向你们总经理学习。因为无论做企业还是经商甚至做人,都必须厚道才行,而厚道才是长远的发展之根。”
  听了这话,李拓握住老杨的手,惭愧地低下了头。
  选自《绝妙小小说》
其他文献
听说队里正在分菜地,母亲颠颠地跑到队部。  你来干啥?队长瞥了母亲一眼:地本来就不多,你家成分不好,没你家的份。  母亲的讪笑僵在脸上,转身便往回走,眼泪却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回到家,母亲在院里闷坐了半晌,怔怔地看着几只寻食的鸡。快中午时,队长突然来了。母亲忙站起来,捋了捋头发,问:有事儿?  菜地的事儿,队长说。  母亲的眼睛亮了一下,不解地看着队长。  队长说,我本想给你家分菜地,可上头有规定
期刊
母亲和老幺一起生活在乡下。老幺乔迁新居,随礼的人络绎不绝。我和老二赶到的时候,礼桌前已经围满了人。二弟家境宽裕没有负担随了两千,众人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我身上。  刚刚买了新房,既有一屁股账等着我还,还有两个学生等着钱花,我摸了摸兜里的一千块,顿时不知所措。按照老家的风俗,我和二弟随礼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老幺的脸面和兄弟之间的感情,我说什么都不能低于二弟的水平,何况我还是老大呢!  这个时候,母亲过来了
期刊
米芾素有洁癖。在世俗人的眼里,这是一种怪病。因为这种病,米芾得罪过许多人。  杨皓是黄庭坚的朋友,与米芾也多有交往。他们常在一起饮酒,吟诗填词,切磋书艺。有一天,他们来到樊楼小酌。杨皓是个很洒脱的人,席间,他叫来了三个歌伎,一边喝酒,一边听歌,很有些当今某些官员的做派了。  喝着喝着,杨皓就喝得高兴了。他离开座位,走到一个歌伎跟前,一弯腰,撩起歌伎的长裙,把她的绣花鞋给脱了下来。他把绣鞋搁在鼻子前
期刊
开学第一天,夫子问我,愿意跟谁坐在一起?我想也没想,说曾参吧。其时,我刚刚拜夫子为师,他的许多高徒,我都不认识,这其中也包括曾参。可我听过曾参的故事,关于那个杀人的故事,嘿嘿,想必你也听说过吧。  好玩,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一个有故事的人,一定是好玩的。我跟曾参住得不远,隔着四条街的距离,每天上学,我都跑到他家的街口等他,然后跟在他后边,像个尾巴。三人行,必有我师,两人也一样,近朱者赤,我就不信成
期刊
男孩生在穷苦人家。他小时候,跟着父母每天干三件事:砍柴、挑水、做饭。起初,只是瞎跟:砍柴就是砍柴,挑水就是挑水,做饭就是做饭。父母常调教他:做事要動脑筋,要有计划,砍柴时要计划好挑水的事情,挑水时要计划好做饭的事情,而做饭的时候要观察这柴好不好烧,以后砍柴时要改进。  于是,他记得父母的话,砍柴时便盘算着挑水,以致常走神砍到手;挑水的时候常想到做饭,以致常摔跤;做饭时常看着柴好不好烧,以致常烧锅。
期刊
也许他一辈子也没有對她说过“我爱你”,甚至,那可能是他第一次当着很多人的面抱她。  那天是沈阳入冬后最冷的一天,天刚黑下来,沈阳的气温已经骤降至零下24摄氏度。一个倔强的老头抱着刚刚离世的妻子在冰冷的地上坐了两个小时不愿撒手。“我不冷,我就想最后再抱她一会儿,要不然以后都没有机会了!”  我就想最后再抱她一会儿。  如果不看图片说明,会以为他怀中的女人只是睡着了,实际上她已经离世多时。记者在传回报
期刊
人老了,脑子里莫名其妙就爱往外冒老话儿。那会儿他在院子里晒太阳,天很蓝,没有风,四周静得很,脑子里忽然就冒出来一句:“蚂蛉蚂蛉飞,地上有人追。”这可是他好多年前追蚂蛉时经常念叨的一句嗑儿。事情就这么神奇,蚂蛉好像懂他念头一样,刚才一只没有,他脑子里一冒出这句嗑儿,翩翩然就来了好几只,在他头顶飞来舞去。小时候他们追蚂蛉玩,尤其每年夏天最热的时候,蚂蛉满天飞,刚追跑了一群,马上又有一群“忽”过来,前仆
期刊
父亲很快就要上70岁了。  为拉扯我们五兄妹,父亲从未做过生。如今在老家,婴儿足月满岁都要大操大办,父母逢十不做生,为儿为女的是要被人笑话的。  等您上60时,一定大热大闹一场!我们五兄妹曾经对父亲说。在老家,讲究“男做进,女做满”,男人满十必须提前一年祝寿,否则,会不吉利。  到时,我一定买几瓶好酒!我誓言旦旦地说。当时,我刚大学毕业,一穷二白,但却血气方刚,坚信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熟
期刊
都叫他孤儿,他有大名,叫王卫国。  他从小就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是爷爷奶奶把他抚养成人的。  孤儿有父亲,叫王忠臣,是个疯子。他没有喊过父亲,跟其他孩子一样喊疯子。  父亲在他一周岁纪念日疯的,原因他也不详。  长大后,从大人遮遮掩掩的谈话中隐约听说,那天父亲喝醉了,醒来时母亲正跟一个一起喝酒的哥们翻云覆雨,老实忠厚的父亲气的晕倒过去。当人们七手八脚把父亲弄醒后,父亲就疯了,而且疯的非常厉害,见人
期刊
我有一个舅舅,是母亲的表弟,在他们那一辈里,他可能是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的一个。按理说,最小的孩子理应得到家里的照顾,可是,他年纪轻轻的,却走了北荒。  所谓的走北荒,就是从我们家乡那样一个末等小站坐上火车,往北,再往北。到了哈尔滨,再往北,具体北到什么地方,我就说不清了。我那时很小,只觉得母亲他们那几天总是慌慌的,好像发生了什么大事情,直到这个舅舅走,大家都往村口送,我才明白,一个人的远行,对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