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之痒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5067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比较感兴趣人类学家费希尔谈的一个新发现,关于“七年之痒”。她过去一直以为自己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七年之痒的理论。她认为,人类通常在共同产出两个后代之后,婚姻的化学键趋于脆弱,双方都愿意寻找新的配偶。而人类将第二个后代培养到开始满地乱跑的时候,平均刚好七年过去,这个时候,婚姻的双方都可能有寻找新鲜感的愿望。翻检所谓“百度百科”,我们看到百度对七年之痒的解释:“七年之痒”是个舶来词,意思是说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以人的意志为逆出现一些问题,婚姻当然也不例外。结婚久了,新鲜感丧失。从充满浪漫的恋爱到实实在在的婚姻,在平淡的朝夕相處中,彼此太熟悉了,恋爱时掩饰的缺点或双方在理念上的不同此时都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于是,情感的“疲惫”或厌倦使婚姻进入了“瓶颈”,如果无法选择有效的方法通过这一“瓶颈”,婚姻就会终结。
  如果我们相信“百度”,中国人的爱情应该是天下最长久的,居然长达七年。至于海枯石烂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自然是诗化语言,只有爱情之火燃烧到最高温时当事人才会相信。而据费希尔的观点,人类的情感周期一般是18个月到3年。所以百度百科是不可信的,和我们流行的很多观点一样,很“水”。
  当然,七年之痒即使在西方也不是来自于某种社会科学的研究,这个名词来自于玛丽莲·梦露的一部电影,电影中的主角结婚了七年,男主角产生了七年之痒,此人对楼上的小女生有了贼心,却一直没有贼胆。按照费希尔的看法,七年之痒应该是进化在百万年过程中产生的不可磨灭的烙印,如果配对七年之后还不另行配对,即使有了贼心和贼胆,贼也可能没了。我们也许和费希尔一样,相信离婚的高峰发生在结婚的七年之后,虽然谁也没有统计资料。
  结婚和离婚在一个正常的社会是一件正常的事,虽然我们和费希尔一样没有基因层次上的证据,但我们相信这是人的本性。只有在一个变态的社会,绝大多数人才会不仅在任何一个给定的时间只有一个配偶,即使在任何给定的一生,也只有一个配偶。几十年前,我们就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社会,那时,离婚是非常不光彩的事,离婚的双方被怀疑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者有不可告人的作风问题。至于一个独身女人或一个独身男人,与一个已婚男人或女人有婚外恋,那就更加被人不齿,前途有了问题。
  时至今日,离婚成了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有人开始担心现在的社会离婚率太高,离婚年龄越来越低。现在“80后”有了所谓“闪婚闪离”的现象。前段时间我读《新周刊2007年度佳作》,记者将80后的闪婚闪离看成是年轻一代缺乏对爱情的信心的表现。我们看一下费希尔的研究,就会发现其实这是社会回归正常的现象。
  某一天,费希尔在麻省的一个小别墅里研究来自联合国的人口统计资料。她翻检很多关于离婚的统计,试图证明她的七年之痒理论,即离婚的高峰发生在男女双方生了两个孩子之后。她非常失望地发现,一个又一个国家,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证据指向离婚高峰发生在结婚后的第四年,而不是第七年。资料说明,离婚的配偶没有任何后代的占39%,只有一个后代的占26%,而有两个后代的仅占19%。而且,很多离婚的人说,离婚的原因是爱情的高烧减退,除非他们有了一个孩子。这样看来,离婚时有了一个孩子和希望有一个孩子的占离婚的大多数。离婚也大多发生在接近30岁的时候。
  经过很长时间的思索,费希尔终于得出结论:当人类还处于打猎时代,女性的大劳动量和低蛋白的营养抑制了排卵,而且她们还要亲自给婴儿哺乳,所以两个孩子的年龄间隔比较大,平均是四年。也就是说,在古代,生一个后代的周期是四年。这样,离婚的高峰发生在有一个孩子之后。虽然费希尔没有说,但她的理论的潜台词是,离婚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女方,因为在小孩四岁之后,女方完全可以抚养这个孩子了。而且,女人倾向于得到不同的基因以保存和延续物种。
  也许上述对女性不利的观点是强加给女性的偏见,因为我们知道,对婚姻的忠诚和从一而终是女性独有的,至少在中国是这样。也许从一而终的观念是我们这个道德伦理之邦强加给女性的,使得中国的女性不仅对男方忠诚,也痛恨男方的出轨,虽然千万年来她们的基因中已经有了“四年之痒”的种子。我这个人类学外行不妨提出我自己的理论:在中国,女性一方面受到文化传统的制约,希望自己从一而终,这样使得男方的基因不致肥水流向外人田;另一方面,生物学方面的四年之痒现象又让她们潜意识中有他人肥水流向自家田的愿望,导致当今中国婚姻愈来愈不稳定。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就可以合理地解释目前的“小三”现象。男性比女性也好不了多少,他们的花心在表面上一眼就可看出,他们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基因。
  学习了费希尔理论后,我对感时恨别的安妮宝贝式的自恋女子多了一层认识,原来当她们抒发对爱情的依恋和无奈的同时,私下自有她们的四年之痒。
  (摘自江苏文艺出版社《越弱越暗越美丽》 )
其他文献
我曾反复思考是叫“投资人的10大谎言”还是“风险投资家的10大谎言”,最后选择了后者。因为他们更经常说谎,也更善于说谎。如果你能应付他们的谎言,那么什么样的投资人对你来说都不在话下。  1.“我对你的公司很感兴趣,但是我的合伙人没感觉。”他的真实意思其实是:不行。说这句话的风险投资家在告诉你他是个好人,是个聪明人,他觉得你的想法很好;但是“别人”不这么认为,所以不要责怪他。这只是个借口;不是其他合
期刊
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本田公司管理层就做出决定,试图在美国摩托车市场占得一席之地。美国市场历来被少数强大的品牌摩托车公司主导,如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公司,还有一些欧洲进口品牌公司,如凯旋汽车公司。本田公司的战略是:生产可以与竞争对手匹敌的摩托车,然后以相当低的价格来销售(当时日本的劳动力非常便宜)。他们理应能从欧洲摩托车进口市场抢走10%的份额,但是,后来的事实却是,这种做法几乎把本田公司给毁了
期刊
我近年常在中美之间旅行,看到听到并观察到,中国人对于那个“熟悉”的美国,其实存在着非常多的误读,就像美国人对中国存在很深的误解一样。  真相之一:美国人喜欢广阔的空间  美国人习惯于广阔的空间和个人主义的行事方法,没有集体行动之说。  尽管美国和中国的国土面积几乎差不多,但中国的人口却是美国的4倍之多。即使是最大的美国城市,比如纽约,也完全不像上海、北京那样拥挤。  交通,特别能反映美国人重视“个
期刊
没去过扬州的人,想象中的扬州是这样的:江南水乡,枕河人家,粉墙黛瓦……可惜,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  人们对扬州的印象还停留在“烟花三月下扬州”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里,又或者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对,也不对。诗词里的扬州太古老,古老到就连仰头想象,那月色也苍凉,仿佛檐角滴落的雨水都带着淅淅沥沥的隋唐气味。  全然不是这么回事。  “江北烟光里,淮南盛事多”,在杜牧的诗
期刊
人体里面有两种神经,一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控制,另一种则不能凭自己的意志去控制。  这其中,不能凭自己的意志去控制的神经叫做“自律神经”,自律神经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人的脸色有时发红有时苍白,其实和这两种神经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说,人感到“羞愧”的时候,副交感神經开始工作,面部的血管开始扩张,血液流量增加。因此,人的脸就会变得通红。  相反,当人大发雷霆或感到恐惧的时候,因为交感神
期刊
翻阅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老相册和历史画报,比较一张张画面上人们的穿衣打扮,你会发现:长袍马褂、旗袍长衫,慢慢地被挤到了历史的角落,越来越多的人身穿中山装、背带裤、布拉吉。那时的报纸、广告上,也不再是刺绣旗袍的明星花旦,而是换成革命演员和群众劳模,或是英姿挺拔,或正在劳动现场,身穿军装和劳动制服,一片热火朝天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当然,你也许会情不自禁回想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欢迎解放军进城的群众人山人
期刊
一位女性朋友,这样证明男友的长情:为同一家公司服务了12年,从21岁到33岁;跟同一群朋友交往了26年,从小学到大学直到现在,和现在的他一起打麻将的朋友,就是20年前一起拍洋画儿的朋友;在同一个小区住了将近20年,从小区拆迁重建成“香榭丽舍”,他只有3年不住那里,因为拆迁过渡。  世界如此动荡,时代这样仓促,这种稳定的、富有连贯性的生活,的确让人羡慕,但它能否作为长情的证据,恐怕值得考虑。因为,一
期刊
一位英国教育学者曾这样说:“纵观英国历史,品德比知识重要,信仰比信息重要。”可见,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教育方式的成败。  英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教育的国家,尤其是针对16岁以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更加凸显出渗透式与生活化的特征。所谓渗透式、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设置道德教育的课程、编写道德教育的教材,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和社会教育之中,实行情景化的道德教育,在
期刊
那个脸蛋有点黑,大眼睛圆圆的,脸颊上有两个深深的酒窝,小嘴巴嘟嘟着,说起话来一本正经像个大人模样的小男孩,他叫嘟嘟。已经记不清嘟嘟具体哪天入的院,第一见到他,是去给他采静脉血用来化验。  小家伙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病床边上,我简单地和他的妈妈说明采血目的,一旁的小嘟嘟睁着那双水汪汪的眼睛,不时滴溜溜地转动着眼珠,仿佛懂得我的来意,低下头琢磨了一下,伸出了他的小胳膊。就当我要扎止血带时,“阿姨,你要轻轻
期刊
几个月来,为了那张在韩国整容失败的脸,靳魏坤与浙江的宓圆圆、深圳的陈怡丽四处维权。  她们原本如花似玉,赴韩整容,换回的却是鼻歪脸斜。她们在上海、北京、韩国三地来回奔波,称自己最无法接受的,是在韩国维权时所遭受的不公待遇。  缘起:胸部整形失败 韩国节目挑神经  宓圆圆在老公的陪同下,飞去韩国整容时,靳魏坤正准备参加中韩大型整容节目《许愿清单2》,规划变美的梦想。  出生在单亲家庭的靳魏坤长期独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