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里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学习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习数学语言,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数学语言不断内化、不断形成、不断创生的过程。
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如果学生能把自己的各种体验、经历进行数学化的语言表达,不仅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呈现与交流,而且能凸显他们学习的过程感和成长感,化思维的无痕为有痕,提升学生他们自主学习的品质。
一、多维加工,深度解读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需要准确无误。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数学语言在其静态告知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丰富的实践活动,探索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就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感悟数学语言。
1.梳理脉络,层层深入
计算教学,会让人联想到枯燥乏味,缺乏灵性的思维含量。其实不然,计算教学中的一些思考方法并不能一目了然,需要学生破解数学语言中的奥秘才能理清其中的层次。
【案例】多招式少弯路
出示:小明在计算“20+口x4”时,先算加法,后算乘法,得到的结果是400。你能算出这道题的正确得数吗?学生沉思片刻,生生、师生交流,最终给这道题寻出了破解的方法。①“将错就错”—用错的算式写上错的答案:(20+口)x4=400;②“逆流而上”—逆顺序反推出口表示的数:400÷4=100,100-20=80 ;③“明辫是非”—顺算理计算出正确的结果:20+80x4=20+320=340
数学语言是有次序的,知识间是呈线性排列的,。和学生一起理清次序,破解密码,分析问题,然后拾级而上,化繁为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2.咬文嚼字,个个击破
数学中的问题丰富多变,特别是一些对比题,更是一种变式思想的组合,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数学语言的解读力,思辨文字的同与不同,理解其中的联系与区别。
【案例】细节之处显差别
出示:某地扩建农田,需将一块长30米、宽20米的农田扩大,要求长增加6米,同时宽增加4米。那么这块农田的面积多了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画图策略,学生经过反复思考画图,最终展示作品。
生:题目中是长和宽同时增加,所以应该变成一个大长方形。而图2两个增加部分是不连接的,是错的。
师:如果题目变成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那么那幅图是正确的?
生:图2就正确了。
师:“同时”和“或者”,一词之差,画出的图就不同了。
“数学语言对任何人来说,不仅是最简单明了的语言,也是最严格的语言。”一词之差,题意截然迥异,所以我们应培养学生谨慎读题的好习惯,引导他们搜索语言中的关键字、词、句,并做上标记,字斟句酌。
二、长期搭建,有效推进
基于知识间的整体框架,我们需要先搭建地基,再逐渐学习更深的知识,以促使学生在探索、发现和再创造中的过程中积累和精确数学语言。
1.循序渐进,定性指引
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句到逐渐有效的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语言产生深刻的体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便于学生用语言对知识进行“再创造”过程。
例如,在“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启发学生看图,用准确简炼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而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两个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推到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植根思维,形成自觉
学生对数学语言产生一定的兴趣,就很愿意表达自己的见解,对于数学问题中给出的条件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整合,能把一些应用性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用5、9、1、3这四个数可以组成最大的四位数是( ),最小的四位数是( )。
学生:“这里要求的组成的四位数要最大,也就是9应该放在千位上。”
师:“那还剩的其他3个数,应该能随便放在百位,十位和个位吗?”
生:“不对,也应该从大到小逐个摆放,这样才是最大的。”
学生在辨析数学问题时,语言表达过程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不知不觉中语言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
三、自由表达,提升语言
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就应该多给学生创造说的条件,需要学生说的,教师绝不代替;多给学生留下交流的空间,需要学生探讨的,教师绝不插足;多给学生发表观点的机会,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包办。每个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彰显了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1.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例如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中有这样一道例题:两套不同的运动服价钱130和148元,两顶不同帽子的价钱16元和24元,两双不同运动鞋的价钱85元和108元,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带300元钱,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看到这样的题目,我先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问题是什么?从题目的条件中找出了什么有用的信息?你对问题“最多剩下多少元”是什么理解的?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买不同价格的物品,需要的钱是不同的,“最多剩下多少元?”就是要购买比较便宜的运动服和运动鞋,
学生通过有条理、有步骤地分析问题,并慢慢地能把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过程用一句完整的话自由说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2.渐入佳境,其见愈奇
在学习数学语言中,学生与人交流、沟通,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这一系列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不断地提升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离不开语言,它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表达数学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激励他们各抒己见,相互补充、相互纠正,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向上,思维活跃,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数学语言时而精炼,时而复杂,提升学生准确的、赋有逻辑的数学语言是我们数学教师的任务。我想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定会拥有更明媚的春天!
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如果学生能把自己的各种体验、经历进行数学化的语言表达,不仅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呈现与交流,而且能凸显他们学习的过程感和成长感,化思维的无痕为有痕,提升学生他们自主学习的品质。
一、多维加工,深度解读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需要准确无误。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数学语言在其静态告知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丰富的实践活动,探索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就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感悟数学语言。
1.梳理脉络,层层深入
计算教学,会让人联想到枯燥乏味,缺乏灵性的思维含量。其实不然,计算教学中的一些思考方法并不能一目了然,需要学生破解数学语言中的奥秘才能理清其中的层次。
【案例】多招式少弯路
出示:小明在计算“20+口x4”时,先算加法,后算乘法,得到的结果是400。你能算出这道题的正确得数吗?学生沉思片刻,生生、师生交流,最终给这道题寻出了破解的方法。①“将错就错”—用错的算式写上错的答案:(20+口)x4=400;②“逆流而上”—逆顺序反推出口表示的数:400÷4=100,100-20=80 ;③“明辫是非”—顺算理计算出正确的结果:20+80x4=20+320=340
数学语言是有次序的,知识间是呈线性排列的,。和学生一起理清次序,破解密码,分析问题,然后拾级而上,化繁为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2.咬文嚼字,个个击破
数学中的问题丰富多变,特别是一些对比题,更是一种变式思想的组合,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数学语言的解读力,思辨文字的同与不同,理解其中的联系与区别。
【案例】细节之处显差别
出示:某地扩建农田,需将一块长30米、宽20米的农田扩大,要求长增加6米,同时宽增加4米。那么这块农田的面积多了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画图策略,学生经过反复思考画图,最终展示作品。
生:题目中是长和宽同时增加,所以应该变成一个大长方形。而图2两个增加部分是不连接的,是错的。
师:如果题目变成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那么那幅图是正确的?
生:图2就正确了。
师:“同时”和“或者”,一词之差,画出的图就不同了。
“数学语言对任何人来说,不仅是最简单明了的语言,也是最严格的语言。”一词之差,题意截然迥异,所以我们应培养学生谨慎读题的好习惯,引导他们搜索语言中的关键字、词、句,并做上标记,字斟句酌。
二、长期搭建,有效推进
基于知识间的整体框架,我们需要先搭建地基,再逐渐学习更深的知识,以促使学生在探索、发现和再创造中的过程中积累和精确数学语言。
1.循序渐进,定性指引
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句到逐渐有效的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语言产生深刻的体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便于学生用语言对知识进行“再创造”过程。
例如,在“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启发学生看图,用准确简炼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而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两个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推到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植根思维,形成自觉
学生对数学语言产生一定的兴趣,就很愿意表达自己的见解,对于数学问题中给出的条件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整合,能把一些应用性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用5、9、1、3这四个数可以组成最大的四位数是( ),最小的四位数是( )。
学生:“这里要求的组成的四位数要最大,也就是9应该放在千位上。”
师:“那还剩的其他3个数,应该能随便放在百位,十位和个位吗?”
生:“不对,也应该从大到小逐个摆放,这样才是最大的。”
学生在辨析数学问题时,语言表达过程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不知不觉中语言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
三、自由表达,提升语言
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就应该多给学生创造说的条件,需要学生说的,教师绝不代替;多给学生留下交流的空间,需要学生探讨的,教师绝不插足;多给学生发表观点的机会,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包办。每个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彰显了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1.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例如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中有这样一道例题:两套不同的运动服价钱130和148元,两顶不同帽子的价钱16元和24元,两双不同运动鞋的价钱85元和108元,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带300元钱,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看到这样的题目,我先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问题是什么?从题目的条件中找出了什么有用的信息?你对问题“最多剩下多少元”是什么理解的?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买不同价格的物品,需要的钱是不同的,“最多剩下多少元?”就是要购买比较便宜的运动服和运动鞋,
学生通过有条理、有步骤地分析问题,并慢慢地能把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过程用一句完整的话自由说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2.渐入佳境,其见愈奇
在学习数学语言中,学生与人交流、沟通,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这一系列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不断地提升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离不开语言,它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表达数学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激励他们各抒己见,相互补充、相互纠正,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向上,思维活跃,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数学语言时而精炼,时而复杂,提升学生准确的、赋有逻辑的数学语言是我们数学教师的任务。我想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定会拥有更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