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难忘的悲剧性的爱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莱蒙托夫短短的一生中,他对三位女性产生了较为热烈的爱情,并且为之留下了爱情组诗,她们是:苏什科娃、伊万诺娃和洛普欣娜。不过,“对于莱蒙托夫的生平有重要意义的只是他对瓦尔瓦拉·洛普欣娜的爱情,这爱情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并且反映在那些具有那个时期特点的作品中,如《里戈夫斯卡娅公爵夫人》和《当代英雄》,以及诗歌和剧本《两兄弟》”。
  瓦尔瓦拉-亚历山大罗芙娜·洛普欣娜(1815—1851),是莱蒙托夫外祖母斯托雷平娜在莫斯科的远亲。她的姐姐玛丽娅、兄弟阿列克谢都是莱蒙托夫的好朋友。]831年末,在莫斯科大学读书的莱蒙托夫认识瓦尔瓦拉后对她一见钟情。她聪颖美丽,热情奔放,具有诗人气质,深得诗人钟爱。而她也对诗人作出了热烈的回应。十分了解诗人的友人阿·帕·尚一吉列伊对此写道:“当他是一个大学生时,热烈地爱上了……瓦·亚·洛普欣娜,她像明丽的白昼一样,年轻、可爱、聪明,而且确确实实地令人神往:这是个热情洋溢、诗意盎然的炽烈的人儿,很讨人喜欢。我现在还记得她那柔美的目光和清丽的笑容…莱蒙托夫对她的感情是本能的,但也是真挚的、强烈的,这种感情几乎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然而,1832年8月,由于参加反对浅薄粗俗的马洛夫教授,莱蒙托夫被迫离开莫斯科大学,而去到彼得堡读大学,他俩不得不分离。诗人到彼得堡后,在上流社会交际场合出入,对她有所淡忘,尤其是为报复苏什科娃而采取的一度过分亲近的举动,传到洛普欣娜的耳里,使洛普欣娜产生误会。于是,1835年5月,在父母的压力下,洛普欣娜不再等诗人,嫁给了十分富有而又冷酷无情的中年贵族巴赫美捷夫。这一强加给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她终生爱慕着诗人,并且因为苦闷而过早去世。洛普欣娜结婚的消息唤醒了诗人的情感。这年底,莱蒙托夫和她在莫斯科会面,产生了剧本《两兄弟》的构思。值得一提的是,洛普欣娜夫妇还作为原型,分别出现在小说《里戈夫斯卡娅公爵夫人》和《当代英雄》的《梅丽公爵小姐》中。诗人终生对洛普欣娜一往情深,他曾借《两兄弟》中的主人公尤利·拉京之口描述了自己与洛普欣娜相识、相恋及始终不渝的爱:“我们最初相识时,除了友谊,我对她没有任何特殊的感情……同她谈话,使她欢乐,我就高兴——仅此而已。我喜欢她的性格:这种性格使我看到那种热情、坚强和高尚的气度,看到在我们的女子中少有的出色的东西,一言以蔽之,点燃潜藏的火花,难道需要许多古老的、过时的,令人神秘的东西——经常的会面、经常的散步、不知不觉中的眸子的闪亮、偶然的握手吗?……她在我心中突然发光了;这个姑娘使我心醉,她把我迷住了;她身子的周围有一种魔力的圈,我跨进了它的界限,已经不能自己了:她取得了我的崇敬,她加热了我的爱情:我把命运交给了她;当我把她拥抱在怀里亲她那火一般的肩臂的时候,她既不要求许诺,也不要求发誓;但她自己却发誓永远爱我——我们分手了——大家认为她没有感情,她的那种举动只是猝发症——只有我一个人知道缘由——我带着很快返回来的坚定想法离开了她。她曾经是我的。我也曾经相信过她,如同相信自己一样。分别了三个年头,这是折磨人的、空虚的三年,我已远远地走向另一种生活了,但珍贵的爱情伴随着我。当我在别的女人们中间时,有时会有片刻的忘忧。但在爱’隋的第一次闪亮之后,我立即会觉察到她们的极大差别——哪一个也不能使我迷恋……”热爱洛普欣娜的诗人在1831至1841年间,为她创作了一系列诗歌,主要有:《致……》(“你可把希望叫做梦幻”)《致 》(“命运让我们萍水相逢”)《听我说,或许,当我们离开》《致……》(“放下你白费苦心的操虑”)《致……》(“我的朋友,我突然痛苦啊!”)《致……》(“我的歌充满忧愁,但有何必要”)《她并未用她那高傲的美色》《祈祷》《我俩分离了,但你的姿容》《我要用这篇迟献的诗章》《从那神秘而冷漠的半截面具下》等,从而构成了文学史上有名的“洛普欣娜组诗”。此外,诗人还把长诗《恶魔》献给她,并且写了献诗。
  “洛普欣娜组诗”较全面地反映了洛普欣娜的特征、他们的相爱以及分手后诗人的思念。
  洛普欣娜十分纯真,就像一位天使,《致……》写道:“你可把希望叫做梦幻,/你可把虚妄叫做真情,/你可不信赞美和保证,/但对我的爱定要相信!//这种爱谁也不能不信,/我的目光什么也不掩饰;/对你伪善我觉得罪过,/因为你简直是位天使:这首诗后来略经修改纳入《恶魔》的献诗中。诗歌创作于1831年,此时,诗人刚刚爱上洛普欣娜,因此他一方面称赞她纯真有如天使,一方面又信誓旦旦地向她保证自己的爱绝对真诚,因为“对你伪善我觉得是罪过”。《她并未用她那高傲的美色》则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洛普欣娜的外貌美和心灵美:“她并未用她那高傲的美色,/去诱惑活泼可爱的青年,/她并未把无言的钟情者们,/吸引在自己的身后边,/她的体态并不像是女神,/她的酥胸没有波浪般隆起,/更无一个人把她认作/自己的圣物而匍匐在地。/但是她的一举一动,/她的微笑、言谈和姿容/是如此充满活力和灵感,/是这般洋溢美妙的清纯。/但有如美好岁月的回忆,/她的声音洞穿我心灵,/我的心儿既爱又痛苦,/几乎羞于承认这爱情。”诗人把令他难忘的伊万诺娃与洛普欣娜两相对照,一个性感动人,体态优美如女神,酥胸如波浪般起伏,善于用高傲的美色诱惑青年;一个则纯真朴实,但微笑、言谈和姿容充满活力与灵感,洋溢着美妙的清纯,以致诗人觉得自己不够纯洁,感到既深爱又痛苦,几乎羞于承认这爱情。《从那神秘而冷漠的半截面具下》一诗也既歌颂了洛普欣娜外貌美,更歌颂了其心灵的纯洁美,而贬抑了其他搔首弄姿的美人的空虚灵魂。
  组诗也写到他们萍水相逢,但很快就发现两人志趣相投,如《致……》:“命运让我们萍水相逢,/你身上有我,我身上有你,/心灵和心灵结成了朋友,/纵然它们无法相伴走到底!//恰似一泓春水映照出了/那遥远的淡蓝色的苍穹,/它在平静的波面上辉耀,/也随派涛的汹涌而颤动。//啊,愿你成为我的天空,/成为我严峻的风暴的友人;/任凭风暴在我们中轰鸣吧,/我降生就为不离它而生存。//我降生就为让我整个世界/成为我胜利或破灭的见证,/但指路明啊,但有你在,/人们的褒扬或傲笑不值分文!//他们的心不理解诗人,/他们的心不会爱诗人的心,/也不会懂得他的悲哀,/也无法共享他的欢欣。”两人一见,便深感虽然只是萍水相逢,但你身上有我,我身上有你。这不是那种没有内涵的一见钟情,而是两颗纯真诗意的心灵飞速地相互理解、产生默契,千年难遇,因此它根本不顾及两人今后能否相伴走到底,很快就发展到心灵与心灵结成了朋友。正因为如此,诗人希望她能成为自己的天空,并且自豪地宣称她是自己的指路明星,“但有你在,人们的褒扬或傲笑不值分文!”
  的确,热爱诗人的洛普欣娜不彼理解诗人,而且 无微不至地关爱着他。当她得知诗人不久前对伊万诺娃十分倾心,便“想探知他失恋的隐痛,好设法安慰他”。但诗人不为所动,并写下了《致……》一诗:“放下你白费苦心的操虑,/请不要盘问往日的底细;/其中你发现不了任何事/可以增强你对我的爱意!/你爱,我信,这就够了,/爱的是谁,你不必知道;/向你倾诉生活的空虚阴暗,/对我将会是多大的苦恼。/我决不会毁掉这颗心的/圣洁的幸福,我不敢说:/我就不值得受人的爱怜,/我自己已把一切都看破;/心灵曾经珍惜过的一切/如今对于它已成为毒药,/对于它痛苦非常地可爱,/有如同路人、兄弟和财宝。/你讲句柔情蜜意的话,/就要我的生命作奖励物,/但是,朋友,别提过去,/我不会出卖自己的痛苦。”在诗歌中诗人抒写了两种感情:第一,是对自己过去的尊重,不愿出卖自己的过去,这体现了诗人一贯的极端自尊的个性;第二,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过去太可怜、太空虚、太阴暗,不愿让纯真乐观的恋人因此而毁掉“圣洁的幸福”——这一点,在另一首《致……》中得到更明确也更集中的表现:“我的歌充满忧愁,但有何必要!/朋友,你永远听不出它的奥妙。/从我为之而生和苦恼的人的嘴上,/我的歌不能把圣洁的笑容赶跑。//你耳际飞不去我的一词或一音——/我莫名的痛楚发出的不安之声。/你的柔情不可能给诗人以慰藉:——/他又何苦扰乱你心灵的平静。//啊,不是的!只是我转念一想到,/眼泪将使你洋溢幸福的明眸暗淡,/我就想窒息胸中回荡的狂热歌声,/纵然从前为了它你才把诗人爱恋。”
  很快,由于要到彼得堡读大学,莱蒙托夫离开了莫斯科,不得不与恋人分别。在彼得堡,尽管诗人在上流社会中遇到过不少令他怦然心动的女性,但他在心灵深处依旧爱着洛普欣娜,并且一再写诗表达自己的深情,如《我俩分离了,但你的姿容》:“我俩分离了,但你的姿容/依旧在我的心坎里保存,/像韶光留下的依稀幻影,/它仍在愉悦我惆怅的心灵。//我虽然委身于新的恋情,/对你的倩影却难解难分,/如冷落的殿堂总还是庙,/推倒了的圣像依然是神。”这个深受无神论影响的人,甚至十分虔诚地为她向圣母玛丽亚《祈祷》,希望玛丽亚保佑她,赐福给她,让她得到体贴入微的人陪伴终生,并且希望她死后的灵魂能像但丁笔下的贝娅特里齐和歌德笔下的玛甘泪那样进入天堂:“圣母啊,我如今向你祈祷,/对着你的圣容和你的光轮,,不求你拯救,不为战事祈祷,/不向你忏悔,也不对你谢恩。//我祈祷,更不为我这空寂的灵魂,/不为我这个飘零者的受苦的心;/我要把一个纯真无邪的少女,/交给冷漠尘世中热情的保护人。//请把幸福赐给受之无愧的心,/让体贴入微的人们伴她终生,/让她那善良的心灵有所希冀,/享受青春的光辉和暮年的宁静。//待到辞别尘世的时刻来临,/无论是沉寂的夜晚或喧闹的清晨——/求你派一名最最圣洁的天使,/到病榻前接引她那美好的灵魂。”此外,写于1841年诗人去世那年的《不,我如此热恋的并不是你》一诗虽然不是直接献给洛普欣娜的,但也表现了对她的一片深情:“一不,我如此热恋的并不是你,/你的芳姿对我啊失却了魅力:/在你身上我爱那往昔的惆怅,/和那早已消失了的青春时期。//二有时当我看着你的面庞,/盯着你的双眸久久地凝望,/此刻我在进行神秘的交谈,/然而并不是对你倾诉衷肠。//三我在和年轻时的女友畅叙情怀,/在你的面颊上寻找另一副面颊,/在健谈的嘴上寻觅沉默了的嘴,/在眼里探寻明眸熄灭了的火花。”(以上译诗均见《莱蒙托夫全集》第二卷,顾蕴璞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诗歌虽然是写给另一女性的,但他明确宣称,自己热恋的并不是她,而是青春时期所爱的洛普欣娜。
其他文献
2014年8月,在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镇警官Darren Wilson射杀黑人Michael Brown事件引发了圣路易斯社区居民上街游行,抗议警察的暴力执法和种族歧视。三年后的8月,白人至上主义者和新纳粹主义者在弗吉尼亚的夏洛茨维尔发起了游行示威活动,抗议移走联邦将军Robert Lee的塑像,而反游行者的出现引发了暴力冲突,导致一人死亡。这两次事件都引起了民众的关注,大量纪实照片充斥在社交媒体上
马尔代夫位于南亚,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由1192个珊瑚岛组成。马尔代夫群岛风光旖旎,被誉为“上帝撒落在印度洋上的一串明珠”,成为旅游度假的天堂。从飞机上俯瞰,确实如此。然而,一旦置身于当地的居民岛,尤其是面积只有1.87平方公里、人口却有15万的首都马累,这种感觉便消失殆尽……  马尔代夫是个伊斯兰教国家,人们的服装也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虽然地处热带,走在街上,却看不到有男性打赤膊,甚至看不到跨
西方音乐在经历了18世纪古典主义时期、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之后,到了20世纪步入多元化发展时期。这·时期,各种新的音乐创作、表演实践理念和艺术流派层出不穷,以往所有音乐基础所遵循的一整套原则在这一时期开始瓦解,音乐实践领域中“古典与现代的碰撞”则愈演愈烈,而轻音乐便是这一碰撞产生的重要成果。  相对于古典音乐而言,轻音乐是用通俗的手法进行改编,将古典音乐厚重的织体、庞大的结构规模,以及凝重的乐思内
《灵异第六感》电影海报  悬疑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认为,骇人的东西不仅潜伏在阴影里,潜伏在只身独处的时候,有时,当光天化日之下,我们和正常、友好的人在一起时,也会感到十分孤独、险象环生和孤立无援。恐怖不仅仅来自人的肉眼所看到的,更源于人内心深处对于未知本能产生的恐惧感。于是,对于那些超出人的认知感情之外的事物,人们便报以恐怖的情绪。希区柯克正是通过制造心理恐惧,再加以灯光、音效的烘托,拍摄出了
美国市场调查机构AC尼尔森公司对世界42个国家消费者进行的美容意识调查结果显示,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美容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60%的美国人认为自己的“中年期”从60岁开始。  人们意识中的“中年期”年龄有上升的趋势,回答“中年期”年龄为“40岁”的达60%。AC尼尔森公司欧洲总裁马特指出,现代的40至50岁年龄,个人生活和经济上都已稳定,是可以有信心愉快度过的10年,世界各国的多数消费者都把40岁
2017年9月底,本就因特朗普分歧口水不断的美国社会又迎来了一个新争议点。当然这次起头的还是大嘴巴的特朗普总统,他在一场公开演讲中言辞强硬且粗俗地抨击了一名黑人橄榄球职业运动员科林·卡佩尼克,称其为“不尊重国旗的混蛋,应该被开除、被解雇”。台下的支持者呐喊着“USA”以示支持,但反对者们则立刻斥责特朗普是在以爱国的名义进行种族歧视。于是总统先生毫无疑问地再次遭到媒体和体育界的围攻。  我们先简要回
新年伊始,能够将这些鼓舞人心、字字感人肺腑的语言编汇在一起呈现给读者,真的不乏感动却又倍感珍惜。人心的疏忽,是人类最大的悲哀,曾有多少个看似回天无力的时刻,没有经过极致努力,便化成了永远的悲哀。当疏忽成为一种习惯,或是新一代标榜自我意识的处世哲学时,可能很少有人会理解到,曾被认作与生俱来、毫无殊荣的“人”的特性,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光辉。 勋爵在这封信中反复用到了两个短小却有力量的词“闪光(shi
千变万化的电影结构,其本质是对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的排列组合。人物、情节,可以因不同的结构方式,呈现迥然相异的面目。结构充满再造、重塑的能量。“电影艺术的诞生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且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用以感受和理解这种新的艺术。”(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分析作品结构,辨析其搭建的技巧,是欣赏电影的有趣路径。  化繁为简——以电视电影《不惧风暴》为例  本片拍摄于2009年,由
英雄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而遥远的十九世纪却传来这样的声音:“英雄像北极星一样,它能透过层层云雾尘埃以及形形色色的激流和火灾为人们指导方向”。话音未落,只见一位扛着大旗,目光犀利,精神矍铄的老人向我们缓缓走来。他就是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大文豪,“切尔西的圣哲”,具有英雄主义情结的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  卡莱尔一生著述颇丰,散文、评论、历史、社会批评均在其写作之列。而借古讽今,
人类社会在20世纪这百年中,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迅猛发展和变化,艺术领域也发生着重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所产生的信息量和影响力是之前几个世纪都无法想象并完成的。本文所介绍的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场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代表性绘画作品,风格迥异,特征鲜明,但都有着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根性。  在“二战”结束之前,世界主流艺术(西方艺术)的中心地从来没有离开过欧洲大陆。无论是希腊化时期、拜占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