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苏小是乡亲”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a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这是袁枚在《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中的名句。他在诗中热烈地歌颂了岳飞、于谦的崇高气节,对伟人为湖山添彩、为江山增光的英雄业绩表达了无比的敬仰之情。
  袁枚生于杭州、长于杭州,是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位颇有贤名的县令。1716年他出生于杭州艮山门的大树巷,7岁那年,全家搬迁到葵巷。袁枚在葵巷住了整整10年,后又搬到杭州别处。
  50多年后,袁枚重过葵巷旧宅时留有诗句:“久将桑梓当龙荒,旧宅重过感倍长。梦里烟波垂钓处,见时灯火读书堂。难记弟妹同嬉戏,欲问邻翁半死亡。三十三年多少事,风间茅屋自斜阳。”
  诗中的“读书堂”其实就是袁枚在葵巷的家。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他英才早发,幼年就学于杭州凤凰山敷文书院,24岁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溧水、江浦、沐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为政名声好,深得当地百姓爱戴。
  乾隆八至十年(1743-1745)袁枚任沐阳知县。此时,正是所谓“乾隆盛世”,但在沐阳民间,却是万户萧疏、悍吏横行。一个沐阳县,竟有“饥口三十万,饿毙者不计其数”。袁枚面对这“路有饿殍、哀鸿四野”的惨状,他以犀利的笔触,对那些“苛政猛于虎,悍吏虐于蝗”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的贪官污吏,进行无情的挞伐。他要“纾国更纾民,终为百姓福”。因此到任不久,就开仓赈灾,减免赋税,率民治水,筑有名的六塘子堰。采取多种抗灾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较快地取得了成效。他还严厉管束家属、下属、衙役,不准扰民害民。在讼狱处理上,据史载,他“为政,终日坐堂”,凡“吏民百事,有小讼狱立判无稽留”,大案也从速结案,加上治理有方,社会秩序较前稳定。他与耕夫、蚕妇、工匠、商贩、书生皆有交往,不但关心农事百业,还跻身市场,“关心米价问江东”,心系民生。我想,在封建时代,袁枚能做到这样,已是难能可贵的了,百姓皆称他为“大好官”。
  袁枚还善于书法,他在杭州留下的手迹甚少,我仅在西泠印社丁敬石刻造像下侧见到袁枚所书的《题龙泓居士诗》摩崖石刻。
  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他活跃诗坛40余年,有诗4000余首,基本上体现了他所主张的性灵说,有独特风格和一定成就。袁诗思想内容的主要特点是抒写性灵,表现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实感受、情趣和识见,往往不受束缚。在艺术上不拟古,不拘一格,以熟练的技巧和流畅的语言,表现思想感受和捕捉艺术形象。追求直率自然、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其中较突出的佳作主要有两类:即景抒情的旅游诗和叹古讽今的咏史诗。袁枚亦工文章,散文如《祭妹文》《峡江寺飞泉亭记》等,骈文如《与蒋苕生书》《重修于忠肃庙碑》等,传为名篇。
  袁枚留下的文学著作很多,有《小仓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随园诗话》是他的代表作,有独特的文学见解。他提出词贵自然,反对泥古不化,强调自创精神,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袁枚这种文学主张与当时的吴敬梓、曹雪芹、郑燮等人的进步文学思潮、哲学思潮相互对应着。他认为诗必须有诗人不失赤子心的“真我”,反对儒家传统诗论。他的诗论为清代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对扫除拟古之作有积极作用。其诗多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致或叹古讽今,往往随性而发,富于情趣与意境,追求明白晓畅、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其散文思想新锐,部分作品直接揭露现实黑暗与官场腐败。抒情作品则情感真挚,富于感染力,具有清新自然,文笔生动的特点。
  然而袁枚生性疏淡,虽身居庙堂,却心系山林。他38岁那年父亲亡故,于是便借此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他在做官与居园之间选择,“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也。”自此,不求玉堂金马登高第,但为高山流水觅知音。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在园内建诗廊长十丈,汇集当时名人诗作,号“诗城”;设镜屏选景中景,袁枚常以诗文会友,名重江南文坛,园也驰名天下。他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
  袁枚购得此园,十分得意,不惜耗费重金悉心经营数十年,“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宦窔。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所以更名作“随园”。“文革”后,我去过随园。那时有高大的园门,进得园去,只见花木扶疏,池馆富丽,模山范水,曲径通幽,园的范围很大。全园设二十四景,以小仓山为最高。我还在随园后部盘旋而上,在敞亭上俯瞰全园,只见园中不少布局与西湖相同。故而随园老人在怀念家乡的西湖时,可以在园中“仿其意为堤、为井、为里外湖、为花港、为六桥、为南峰北峰”。
  去年我去南京,想再探随园。当地人告诉我,在城市改造中随园早已被拆掉了。随园这个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已落得幽远生疏,恐怕远不及知道媚香楼的人多。至于在这里生活了半个世纪的随园老人袁枚,就更没有秦淮名妓们的声望了。
  袁枚晚年虽居江宁,却常来杭州,对西湖的山水草木,都怀有深厚的故乡之情。
  他有诗文集《小仓山房集》82卷,录诗5000首,歌吟西湖的不下百首,其中一组《湖上杂咏》20首,抒写了他眼中的湖山之美以及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月明如水浸沙堤,堤上游行一杖携。
  惹得家僮没寻处,夜深孤坐断桥西。
  
  烟霞石屋两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阳。
  万片绿云春一点,布裙红出采茶娘。
  袁枚在各地有许多门生弟子,包括不少女弟子,大多是名门闺秀,其中钱塘孙云凤是当时任四川按察使的杭州人孙嘉乐的长女,此女明慧早熟,才智过人。1790年清明,75岁的袁枚回杭州扫墓,住在孙嘉乐在西湖畔的宝石山庄。孙云凤约了就近的13位女子,与老师一起聚会。众女子纷纷以诗画相迎,抚琴吟咏。
  袁枚晚年多次往返于南京、杭州两地。这样的湖楼诗会举办过几次。袁枚曾请人作《十三女弟子湖楼请业图》,铭上自己的名号“随园老人”,寄送当日与会人员,希望她们妙笔生花,书画流芳。
  袁枚80岁那年,他陪嫡子袁迟回杭州娶妻,后来在遗嘱中对两个儿子说:“我替汝二人娶妇在故乡者,专为此。”可见袁枚寄情湖山的拳拳乡心。
  袁枚还是一位对我国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很有研究的美食大家。集中国历代烹饪理论之大成者《随园食单》,是袁枚72岁以后整理写成的一本烹饪专著。他以生动的比喻、雄辩的论述,兼收了历代各家之烹饪经验,融会了各地的饮食风味,对烹饪技艺进行了具体描述,对烹调科学作了形象阐释。
  《随园食单》包括“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性单”“杂性单”“点心单”“饭粥单”等共14部分,在我国饮食文化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其中有许多论点仍足以供今人借鉴,如注重原料选择和搭配。他十分强调采买和选用食物原料的重要性:“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卖之功居其四。”
  他十分重视烹饪中的火候和调味,指出了用火三“戒”:戒火猛、戒火停、戒揭锅。袁枚对于烹调中的调味,也有独特的见解。
  他主张破除饮食的陈规陋习,创造出符合实际需要的食物。《随园食单》中写了“戒单”,即烹调饮食中应该禁忌的事项。
  袁枚讲究装盘上菜及进食艺术。袁枚是第一个把器皿同菜肴配合作为理论问题提出来的人,并主张器皿要根据菜肴特点来选择。
  《随园食单》已被译成日文版,并且受到法国、美国等有关大学、研究机构及美食店家的关注与重视,成为一本蜚声中外的烹饪“圣书”。
  袁枚将唐人诗句“钱塘苏小是乡亲”戏刻为一枚印章。刚巧有一位尚书路过南京,慕名向他索求诗集。袁才子一时兴起盖了这枚章,结果不解风情的尚书大人,觉得有辱身份,非常不高兴,当着旁人的面指责袁枚。开始袁枚还给来客面子,向尚书大人作揖道歉,不想这位尚书竟然没完没了地数落,袁枚实在听不下去,气起来认真说道:“你虽官居一品,苏小小地位卑贱低下,但是恐怕百年之后,人们只知道苏小小,而不知道有你尚书大人存在过呢!”岁月悠悠而逝,事情果真被反道学的风流才子袁枚所言中。
  这枚“钱塘苏小是乡亲“的印章,无疑体现了袁枚的真性情。身在南京的袁枚不忘自己的故乡——杭州府钱塘县。□
  
其他文献
到过加拿大旅游的人们,无不赞叹加拿大优美的自然环境。碧空万里空气清新,山脉巍峨林木茂盛,一望无边的草原,清澈醉人的冰源,田野宁静,山谷清幽,构成北半球高纬度地域特有的景色。应该说,加拿大的优美环境多半是大自然赐予的,地广人稀,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客观上给了加拿大创造优美环境的条件。然而,加拿大优美环境的形成,人的因素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对这一点,当你了解温哥华布查特花园的故事之后, 自然就会感觉到。
期刊
The first family in southern China is a historical honor that refers to the Zheng family based in Pujiang, a county in central Zhejiang Province. The populous clan was honored by Zhu Yuanzhang, the fi
期刊
一个台湾馆,牵系两岸情。  世博会“台北案例馆——台北日”活动6月16日在世博园举行,主题是“台北印象、文化飨宴”。台北市长郝龙斌出席活动并向观众祝福端午节快乐。而同一天,正率团在台湾访问的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会见后宣布,将出借《富春山居图》前段“剩山图”,参与明年7月到9月在台北故宫举办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  世博会台湾馆为何如此热门?因为它正是两岸
期刊
Of all the small rural villages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Digang is the most awe-inspiring. Unlike the small rural towns in western Hunan Province depicted by writer Shen Chongwen in hi
期刊
I have visited Digang three times. The first was in midsummer days and the second in the depth of a winter. The third was in early April, 2010. The 1,000-year-old village is tugged away in a river are
期刊
Huabaozhai is a private paper-making and printing business located in Fuyang, a county-level city in Hangzhou. It was started by Jiang Fangnian, a rural entrepreneur, in 1983. Fascinated with the art
期刊
2010年5月24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内人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各种各样的传统艺术、琳琅满目的现代艺术品让游客们目不暇接。  在中国馆的一个角落,有个古朴的展台却总是吸引住一群又一群的游客,中国的,外国的,还有不少操着不熟练中文口音的华侨,无不赞叹,有人脱口而说:“哇!太漂亮了!真是难以置信!居然是画出来的!”  一张古朴写字桌,几个古典的博古架,架子上错落有致地摆着一把把的扇子,“平加扇艺”与“
期刊
5月1日,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各国贵宾在中央有关领导的陪同下进入中国馆贵宾厅,立即被厅内一幅长1300厘米、高31厘米绢本设色长卷《水乡古镇蚕花节》中国画所吸引,个个惊叹不已。  该画采用全景式构图的中国画散点透视手法,运用古代宫廷绘画严谨、细腻、艳丽的技法,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和真实的活动场景为基础,从历史横断面的角度,再现了明清时期浙江湖州的社会历史风貌与风景名胜。  画卷以湖州南浔的民居为起点,相继
期刊
2010年5月8日,安吉县昆铜乡上舍村,虽然是个濛濛细雨的天气,但喧天的锣鼓和人流却让这个小山村一反往常的宁静。  绍兴的“古越醉龙”,宁波的“奉化布龙”,衢州的“滚花龙”,金华兰溪的“断头龙”……来自全省各地,极具地方特色的舞龙队齐聚在这里,举行一场名为“龙舞大赛”的盛会。  天气的阴冷并不能阻止人们对龙舞的热情。每一支队伍的上下场,每一次舞动旋转,引来场下观众的阵阵叫好声与热烈的掌声。许久之后
期刊
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广受赞誉  6月9日至17日,“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在北京举行,展出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23个省、区、市的100名工艺美术大师约318件精致之作,并邀请工艺美术大师到现场展示精湛技艺,包括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青海热贡艺术、浙江龙泉青瓷烧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和琢玉、雕镌、陶埏、编扎、修饰、金作、织绣、画绘8个门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