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与创新教育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创新教育是化学教育工作者的崭新课题。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活动。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为此,结合我的教学体会,就中学化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谈几点体会。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初中化学阶段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切实抓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论是将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而产生出新颖、独特、有价值的产品的创新,还是更高层次的有发明、创造的创新,都必须以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一般说来,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创造,越是高层次的创新越需要丰厚的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应重视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通过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思考、动手、设计的能力。
  2 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并努力探求解决途径和方法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到了培养和发挥。这就要求教师摆脱以“填鸭式”为主的传统方法,积极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内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绝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维向着自我完善的方向发展,培养他们的发散性的创新思维。另外,教师还应发扬民主,鼓励质疑,使学生敢想、敢说,尊重学生心灵深处的独特性,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各种欲望,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讲《分子》这节内容时,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就有一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让我感觉到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于是,我高度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虽然他提出这个问题不利于分子有空隙的解释,但不能制止学生提出看起来不相关的问题,因为这样就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驾驭其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滋长。
  3 创设多样情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何谓创新精神?我以为,就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的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充分运用教材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者对某些实验作一些改进补充,都可设置情境。比如,在初三化学学习电解原理,其中的演示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如果仅把它作为一个验证性的实验,那么,无论实验如何成功,现象如何明显,实验教学的功能还是没有充分开发,但若把它与问题组合创设情境,就能更好去激发思维,从中可以看出民主的教学气氛中创设的实验情境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中的作用,看出这个模式中师生互动的关系。这些使实验复杂化了的改进,一改过去一味追求简化操作、现象明显的实验改进的思路,体现了对化学实验启思功能的认识和开发。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从该问题中学习到科学调查问题的方法,是对学生全方位素质的一次提高。创设“化学问题”情境,不仅能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容易把知识激活,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会产生新的探究需要。
  4 运用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虽然有利于实验操作和技能的提高,但不利于学生智力乃至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的培养“永远起自于主体的积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设计一些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如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改为“变色喷泉”;将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通过趣味性实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并通过此时实验产生的现象让学生自己概括和归纳出结论,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探究能力。
  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的启发式教育,需要学生的主动、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作为化学教育的主渠道,除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创新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需要,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创新型人才。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目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和主要任务。深化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都应当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内容对学生加以培育,以适应跨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品德和性格形成以及智能发展的起点,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智能培养,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1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进行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以下所谈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  1 立足课堂教学,感受数学趣味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
期刊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自主创新的强大内动力,有了这种内动力,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兴趣是学习数学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期刊
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育是一种艰巨的事业,它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据几年来班主任工作的体会,我个人理解,所谓“科学事业”,主要是以正确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教育工作,是一个宏观的范围、方向。而“艺术事业”则应突出教师个人的因素,侧重在符合科学规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教育方法、技巧,是微观的、具体的内容,这个方面直接关系到我们自身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成效。这里,仅谈谈自
期刊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力求每一节课都如磁石般吸引学生,让课堂趣味盎然。  1 课堂伊始,激发兴趣  《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我把动画带到课堂。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让同学们大开眼界,随着教师的导语,同学们的眼睛亮起来了,精神抖擞起来了。此
期刊
学习数学,自然需要解题。解题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和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波利亚指出:“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后的回顾。”要提高解题教学的效率,避免学生对数学“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通病,发展学生的思维,解题后的反思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解题思路和题目特征进行反思,进一步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能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
期刊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形成了一种传统怪圈:即习惯于以增加教学时数、加班加点、采取题海战术灌输知识等来提高教学质量(准确地说是应试质量)。这种怪圈形同枷锁,严重束缚了学生,使得原本鲜活的生命主体变得唯唯诺诺,少有主见,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知识的容器,只会机械被动地接受填充。为了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轻负高效地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我认为:教师应在课前精心设想、课中认真实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
期刊
班主任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班主任的话对学生是最具号召力的。在众多任课教师中,学生对班主任老师是最崇拜的、最信赖的。作为班主任我深深体会到:良好的师生感情是决定班主任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是非常重要的。  1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
期刊
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石在于事先预设一个适宜的问题。课前精心的预设,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而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1 创设情境,问在学生兴趣点上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含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小学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对于这类文章,如果只对语言文字分析,只是关注孩子的语文双基,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的培养,就会遏制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无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