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适宜于用来比喻事物,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习语有的意思明显; 有的富于含蓄,意在言外,可引起丰富的联想;有的可能包含几个意思,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明确它的意义。由于习语具有这些特点,翻译时就应当尽量保持这些特点。习语不仅大量出现在文艺作品里,在政治和科学论文中也同样经常遇到。
【關键词】英语习语;译法
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习语的英译汉有三种主要方法: (一)直译法;(二)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 (三)意译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即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习语、形象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有时尽管英语习语、形象对汉语读者可能比较生疏,但由于它在一定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或有明显的西方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所以也应该采用保留原文表达方式的直译法。用这种方法处理习语,把西方习语移植到汉语中来,往往可以丰富译文语言。例如:
To fight to the last man 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Armed to the nose武装到牙齿
二、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
有的英语习语和汉语同义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并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在英译汉时我们如遇到这样情况,不妨直截了当地套用汉语同义习语。例如:
双方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比喻: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鱼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双方有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
三、意译法
如果不可能或没有必要用直译法保留英语习语的表达方式,并且在汉语中也找不到合适的同义习语可供套用,就得用意译法配合上下文把英语习语的含义表达出来。例如:
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 she thinks she can do what she likes.
她生长在富贵之家,认为凡事都可以随心所欲。
在运用上述三种方法时还必须注意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汉语和英语中有许多习语反映各自的民族或地方特色,英译汉时一方面应当注意保存这种特色,另一方面应当注意不要用汉语中具有鲜明民族、地方色彩的习语硬套英语的习语,以免把汉语的民族或地方色彩强加到译文中去,以致和原作的上下文形成矛盾。例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和汉语习语“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虽然有相同的意义,但在英译汉时决不应套用后者,如果把它译为“一人不及两人智”就比较合适,意思既不走样,又可以避免因民族色彩所引起的矛盾。
有些带有浓厚民族色彩、地方色彩或具有典故性的英语习语,译成汉语时必须加注才能交代清楚愿意。英语习语常常以缩略的形式出现,如: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neither(脚踏两头船,必定落空)可缩略为To run after two hares,含义也不变。译者必须熟悉这种英语常用习语并注意其简化现象,才能为英语简化习语的汉译创造条件。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相连。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等。
我们以上所谈的英语习语是广义的,包括俗语、谚语、俚语等。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因此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新英汉词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3].厦门大学外文系编译《英语成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作者简介:矫文静,女,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法
【關键词】英语习语;译法
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习语的英译汉有三种主要方法: (一)直译法;(二)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 (三)意译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即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习语、形象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有时尽管英语习语、形象对汉语读者可能比较生疏,但由于它在一定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或有明显的西方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所以也应该采用保留原文表达方式的直译法。用这种方法处理习语,把西方习语移植到汉语中来,往往可以丰富译文语言。例如:
To fight to the last man 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Armed to the nose武装到牙齿
二、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
有的英语习语和汉语同义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并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在英译汉时我们如遇到这样情况,不妨直截了当地套用汉语同义习语。例如:
双方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比喻: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鱼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双方有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
三、意译法
如果不可能或没有必要用直译法保留英语习语的表达方式,并且在汉语中也找不到合适的同义习语可供套用,就得用意译法配合上下文把英语习语的含义表达出来。例如:
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 she thinks she can do what she likes.
她生长在富贵之家,认为凡事都可以随心所欲。
在运用上述三种方法时还必须注意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汉语和英语中有许多习语反映各自的民族或地方特色,英译汉时一方面应当注意保存这种特色,另一方面应当注意不要用汉语中具有鲜明民族、地方色彩的习语硬套英语的习语,以免把汉语的民族或地方色彩强加到译文中去,以致和原作的上下文形成矛盾。例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和汉语习语“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虽然有相同的意义,但在英译汉时决不应套用后者,如果把它译为“一人不及两人智”就比较合适,意思既不走样,又可以避免因民族色彩所引起的矛盾。
有些带有浓厚民族色彩、地方色彩或具有典故性的英语习语,译成汉语时必须加注才能交代清楚愿意。英语习语常常以缩略的形式出现,如: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neither(脚踏两头船,必定落空)可缩略为To run after two hares,含义也不变。译者必须熟悉这种英语常用习语并注意其简化现象,才能为英语简化习语的汉译创造条件。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相连。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等。
我们以上所谈的英语习语是广义的,包括俗语、谚语、俚语等。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因此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新英汉词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3].厦门大学外文系编译《英语成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作者简介:矫文静,女,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