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青海杂多M_S6.2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antuan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青海、西藏固定台站的宽频带波形数据,采用gCAP方法,对2016年10月17日青海杂多M_S6.2地震进行震源机制和矩心深度反演,并结合震中附近活动断裂分布和余震分布讨论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2016年10月17日青海杂多M_S6.2地震的破裂面节面Ⅰ走向51°,倾角69°,滑动角一40°,节面Ⅱ走向171°,倾角56°,滑动角一144°,矩心深度为6km,矩震级为M_W5.9。分析本次地震发震断层可能为杂多—上拉秀断裂,地震发生时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部门应做好重大地震声像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等项工作。声像档案有声、有形,具有不可替代性、真实可信性和实用性。研究重大地震声像档案的管理
形变观测以获取地壳形变的几何和物理信息为目的,观测位移、应变和重力的相对变化值,反应地壳形变的潮汐形变、构造形变、荷载形变以及突发性形变。在形变观测中,外界的干扰不可避免,根据前兆数据跟踪分析事件描述要素标准,可按事件成因将干扰划分为观测系统故障、场地环境干扰、自然环境干扰、人为干扰和地球物理事件干扰5种。其中,自然环境干扰
在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的廊坊市迎来历史发展机遇,通过分析研究廊坊市在京津冀防震减灾领域的定位,探索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领域中的可行
以汶川8.0级地震震中(31°N,103.4°E)为中心,选取±20°范围的DEMETER卫星电离层电子浓度、电子温度参量,采用改进的图像信息(Modified Pattern Informatics)方
地震视应力为单位地震矩释放的地震波能量,或者是在单位断层面积上的单位错动释放的地震波能量。视应力σapp可以反映区域地壳应力场的强弱。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地质构造活动活跃。研究青海地区中小地震视应力,可以发现具有震兆意义的地震事件,了解区域地壳应力水平。基于青海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震中距180 km范围内的台站波形记录,根据Brune模型,
为完善中国全球台网预研项目的研究,充分了解全球地震活动性,现对韩国地震活动性、地震台网和地震机构进行了相关调研,这可为未来中国全球台网的建设提供参考。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组织专家经过系统的总结,认为300 km范围内震前只看到3%的前兆出现异常,震后再挖掘也只有6%的异常是客观事实,这可能是汶川地震没有预报,也没有办法预报的原因。但汶川地震后有部分学者提出了较多的前兆观测异常,说明300 km外前兆观测曾经看到异常现象。通过对汶川地震前的前兆观测异常清理,发现汶川8.0级地震前,在震源区外围出现了一
数据采集是地震信号数字化最为根本的环节,其性能优劣直接关系到地震信号采集的质量,并最终影响数据应用处理的结果。对地震数据采集而言,动态范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性能指标,
对两本专著的内容作了简要介绍,对地壳构造运动力源、地震形成要素、成因机理、孕育发生的时空演化机制与过程以及地震物理预报等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新认识,得到了地
目前,基于地震情景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新的确定性方法 (Neo一Deterministic approach to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NDSHA)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种方法在大范围内把可能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