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一位大学老师已经享有了寒暑假,还有没有必要再给他一年的自由时间,供其调整状态,充电学习?
面对这样的问题,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没有必要”,否则,教授们就有些太“清闲”了。然而,当这一年的自由时间被冠以“学术休假”之名后,问题似乎就不那么简单了。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语言大学拟自今年起实行学术休假制度,该校的16名教授将享受为期一年的自由时光。此消息一出,立即有舆论质疑这是一场特殊的“学术福利”。
在国外,这一看似“开先河”的举措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据了解,学术休假(Sabbatical Leave)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首创,经100多年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已经实现了高度制度化,演变为针对所有教师的一项普遍权利。其制度解释为高校和科研单位在每隔一定年限、在全薪或减薪的情况下,允许研究者外出休整一年或稍短的时间;休假结束后,教师被要求必须回原学校服务,并提交学术休假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林杰向记者介绍,从已实施学术休假国家的经验来看,学术休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职业倦怠,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国内也早已开始了引进学术休假制度的尝试。
作为先行者,教育部于1996年就设立了“春晖计划”,利用海外杰出人才的学术休假进行“柔性引进”;2000年年底又增设了“春晖计划”海外留学人才学术休假回国工作项目,而第一批被列入该计划接收学术休假人才的高校也因此尝到了“甜头”。据统计,自2004年起,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先后提出了类似的设想。
既然引入已久,为什么到现在提及仍属于新闻呢,甚至是在上述几所高校的教授中都鲜有人知,我们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种舶来的“休假制度”呢?
面对这样的问题,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没有必要”,否则,教授们就有些太“清闲”了。然而,当这一年的自由时间被冠以“学术休假”之名后,问题似乎就不那么简单了。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语言大学拟自今年起实行学术休假制度,该校的16名教授将享受为期一年的自由时光。此消息一出,立即有舆论质疑这是一场特殊的“学术福利”。
在国外,这一看似“开先河”的举措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据了解,学术休假(Sabbatical Leave)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首创,经100多年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已经实现了高度制度化,演变为针对所有教师的一项普遍权利。其制度解释为高校和科研单位在每隔一定年限、在全薪或减薪的情况下,允许研究者外出休整一年或稍短的时间;休假结束后,教师被要求必须回原学校服务,并提交学术休假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林杰向记者介绍,从已实施学术休假国家的经验来看,学术休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职业倦怠,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国内也早已开始了引进学术休假制度的尝试。
作为先行者,教育部于1996年就设立了“春晖计划”,利用海外杰出人才的学术休假进行“柔性引进”;2000年年底又增设了“春晖计划”海外留学人才学术休假回国工作项目,而第一批被列入该计划接收学术休假人才的高校也因此尝到了“甜头”。据统计,自2004年起,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先后提出了类似的设想。
既然引入已久,为什么到现在提及仍属于新闻呢,甚至是在上述几所高校的教授中都鲜有人知,我们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种舶来的“休假制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