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细胞外囊泡生成和生物学功能方法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胞外囊泡(EVs)是一类由细胞旁分泌产生的亚细胞成分,能够向靶细胞递送蛋白质、核酸、脂质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来介导细胞间信号交流,调控靶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并使其发生相应的功能和表型改变,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然而非肿瘤细胞的EVs自然分泌量极低,难以达到临床的治疗剂量需求,并且随着供体细胞的衰老,EVs的分泌量急剧下降,其内容物的生物学功能也会发生难以控制的变化。因此,提高EVs分泌量并精确调控其生物学功能对于EVs在临床的应用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概述了细胞外囊泡的结构和形成过程,并对目前影响供体细胞生物学行为,促进EVs生成并强化所需生物学功能的方法及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望有助于给提高EVs的提取效率及EVs疗法在临床的应用推广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昼夜节律存在于人体的中枢和外周器官中,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都发挥着关键的调节作用。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缺血的组织血液循环得到恢复后,组织再次受到额外的损伤。各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研究结果显示昼夜节律振荡对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重要影响,相关信号通路可以作为治疗靶标,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但目前未得到全面总结。我们回顾了昼夜节律振荡与各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研究,总结了相关信号分子通路,为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胆管癌(CCA)是起源于胆道上皮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侵袭性强,治疗手段有限,预后差。胆管癌动物模型在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及抗肿瘤药物评价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分为诱发模型及移植模型。诱发动物模型包括化学致癌物诱发模型、胆汁淤积模型、转基因模型及基因转导模型等,移植动物模型包括人源胆管癌(细胞/组织)异种移植模型、同系肿瘤移植模型、胆管类器官移植模型等。其中,转基因模型在胆管癌发生发展机制与信号通路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常被应用于靶向药物的筛选研发及药效评估;人源胆管癌组织异种移植(PDX)模型为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