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辩证法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gx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亚伯拉罕献子是记载在《圣经·旧约》中的一个古老故事,克尔凯郭尔的《畏惧与颤栗》一书正是围绕这个故事展开的。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亚伯拉罕的故事中隐藏着一个关于信仰和伦理、个体和普遍的激烈悖论,而那个悖论是只能外在地去描述而无法内在地去把握的。克尔凯郭尔认为亚伯拉罕的故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被误解了,他认为人们因为将亚伯拉罕理解为悲剧英雄而消解了其作为信仰之父的意义。针对这点,他希望以哲学来还原这个故事,用普遍范畴来说明它的本质。正如克尔凯郭尔希望澄清亚伯拉罕的作为,本文希望做到的即是澄清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因为克尔凯郭尔在该问题上所要表明的思想仍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们误解着。在《畏惧与颤栗》的研究问题上,本文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一、几个重要概念和疑难问题的简析 二、亚伯拉罕面临的三种选择 三、对悖论之解答的猜测。
  关键词:亚伯拉罕;悖论;悲剧英雄;信仰;上帝
  问题的起点
  作为一位极富个性的基督教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对于“该如何理解《圣经·旧约》中亚伯拉罕献子的故事”这一问题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同时又对这一旧故事作出了不同于一般看法的新解读,而其成果就是《畏惧与颤栗》一书。在这一问题上,克尔凯郭尔异于常人的地方在于他区分了“信仰”和“放弃”,并且在此基础上区分了“信仰之骑士”和“悲剧英雄”;而在克尔凯郭尔之前,它们常常是被等同起来的。
  事实上,在《圣经》原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对互相冲突的表述。一方面,亚伯拉罕在以撒提问时说道:“我儿,神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羔羊。”而另一方面,他又抽出刀来预备杀了以撒作为祭品。但这冲突常常被忽视,而在一切的哲学家中,也只有克尔凯郭尔是以悖论的眼光来理解这一宗教故事的,这是克尔凯郭尔的独特之处。一般来说,人们比较容易这样来看待这个故事,:亚伯拉罕爱上帝,为了上帝舍弃了他的孩子,他弃绝了感性存在而进入了神性存在,并借此证实了自己的信仰;“通过信仰,亚伯拉罕没有放弃以撒,相反,通过信仰,亚伯拉罕得到以撒。”[1]当然,这也就是那悖论所在。
  假如说人们对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有所误解的话,那么这多半是因为人们对于这一故事怀抱着上述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也许有人会问道:我们又怎么能确保克尔凯郭尔所说的一定是真实的,而那传统看法是错误的?为何我们不能将之看作一个哲学家的呓语,而不把传统看法看作最真实的解读?这疑问或许是合理的,但它应当在完全理解了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后再谈。这既是本文的目标,也是关于《畏惧与颤栗》的一切研究和问题的应有的起点。
  一、几个概念和几个可能疑难的简析
  尽管克尔凯郭尔对某些关键概念作了重要的解析并将它们彼此区分开来,但人们还是常常混淆它们;尽管克尔凯郭尔提出了几个可供重大帮助的疑难并作了解答,但人们还是常常忽视它们。无疑,这一类的混淆和忽视是一切误解和误读的源泉。因此在这里首先要做的是一些最基本的事,就是将那些重要的概念罗列出来,并清楚地说明克氏给予它们的意义,此外还要提出几个可能的疑难并解决它们,以便扫除误解的阴霾。这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这既是为理解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所作的必要准备,同时,我们也可以借此初步了解其思想。
  (一)“那伦理的”和“那普遍的”
  什么叫做普遍适用性?简略地来说,公正、法律、亲情…这些范畴普遍地适用于每一个人并与每一个人发生关系,它们作为一种抽象义务普遍地为人所认同并引起人们的共鸣,这就是它们对于人的普遍性。
  “每一种义务在根本上是对上帝的义务”[2],亦即,上帝是一切普遍性事物的根源,义务因为被回溯到上帝而成义务。因此对于亚伯拉罕来说,去遵行上帝的指令是一种普遍性,并且是最高的普遍性;因此,假如有人说“亚伯拉罕牺牲以撒去献给上帝的行为是反伦理的”,那就是错误的,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亚伯拉罕只是牺牲了一个较低的伦理来成全那更高的伦理。
  (二)“无限放弃”
  “无限放弃”在这里指的是为某个目的而放弃自己所喜爱的一切,哪怕是自己的至爱的亲人。这在阿伽门农的故事中表现为献祭他的爱女伊菲革涅亚,在亚伯拉罕的故事中则表现为献祭他的爱子以撒。克尔凯郭尔说这是一样“哲学性的运动”,它虽然是信仰的必要前提却不是信仰本身。
  在这里,重要的不仅是概念本身的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要注意不能把“无限放弃”和“信仰”混淆起来,因为在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中它们恰好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人们常常这样说:亚伯拉罕为上帝而放弃了以撒,因此他是信仰上帝的。那么,这就违背了克尔凯郭尔的意思,因为去为上帝而放弃以撒只表明亚伯拉罕“爱上帝”,但并不涉及信仰。
  (三)“信仰”
  在克尔凯郭尔那里,“信仰”的概念实质上有着一个与它在平常生活的运用中不同的含义。在这里有一个难以理解的地方。“信仰”在这里不意味着“彼岸”的无限性,相反,它意味着“现世”的有限性。对此他这样说道:“因为信仰的运动必须依据于那荒谬的不断地得以进行,不过要注意,是以这样一种方式:你不丧失有限性,而是完全无疑地赢得它。”
  (四)“那荒谬的”和“悖论”
  “那荒谬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的名字正好也与“悖论”这一概念遥相呼应。由于克尔凯郭尔所提出的即是一个“信仰的悖论”,因此这两者理所当然成为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在这里之所以将“那荒谬的”和“悖论”放在一起分析,是因为它们互为表里:“那荒谬的”是“悖论”的实质,而“悖论”是“那荒谬”在行动上的表现。对于“那荒谬的”这一概念,克尔凯郭尔下过一个清楚的定义,在“暂时的倾诉”中他这样写道:“这正是‘那荒谬的’:那要求他做出牺牲的上帝在下一瞬间会收回这要求。”[3]
  (五)克尔凯郭尔对于作为悲剧英雄的亚伯拉罕的形象的诘难
  在本文的起初提到过一种对于亚伯拉罕献子这一故事的传统看法,这种看法将亚伯拉罕视作是一个悲剧英雄。此时人们是这样解读亚伯拉罕的:“他如此爱上帝,他愿意献祭掉自己最好的东西,这是伟大的事情。”[4]这看起来无疑是一个完满的解释,不需要更进一步了。但为什么克尔凯郭尔不这样认为,而是激烈地反对将看作亚伯拉罕是一个悲剧英雄?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假如克尔凯郭尔不对这一问题加以说明而单纯是抛出他自己的论点,那么整部《畏惧与颤栗》就成了克尔凯郭尔一个人的独断的演说了。但克尔凯郭尔反对将亚伯拉罕当作一个悲剧英雄来看是有其理由的,他也早已料想到人们会进行这样的理解,因而他对此提出了两个诘难。   二、亚伯拉罕面临的三种选择
  几乎所有人都会把这一故事看成是神对于亚伯拉罕的一次考验。但是神考验亚伯拉罕的究竟是什么,这在不同人的地方有不同的解答。对于这一故事,克尔凯郭尔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他所强调的那一考验的事物与传统看法是不同。在以前,人们单纯强调献祭过程中亚伯拉罕所作的“牺牲”,人们认为神考验的是亚伯拉罕是否敢于为神而牺牲自己的一切;但在克尔凯郭尔那里,“牺牲”仍然被赞扬着,而“牺牲”当然也是考验的一项内容,但他更多强调的是在“牺牲”的同时又怀有“去抓住”的愿望。
  在这里,笔者根据克尔凯郭尔的论述系统地列举出一个人在面对亚伯拉罕的境况时所可能作出的三种选择,并借此展现出克尔凯郭尔希望展示出的三种人及其代表的三个层次,以便来更好地说清其思想并解决疑难。而这也将是这整篇文章的重点所在。
  (一)作为普通人的亚伯拉罕
  在面对上帝的要求时,假如亚伯拉罕这样回答:“我不会把以撒献祭给你,因为我爱他。”那么此时,亚伯拉罕就是一个普通人,他完全表现为“有限性”。他并没有克服他的世俗情感,而是完全生活在世俗情感之中;他是现世之子。在克尔凯郭尔那里有另一个概念来说明他,即“尖矛市民性”。这时,我们都会理解他,因为这毕竟是人之常情;但我们不会称赞他,因为这里没有出现审美性所要求的“牺牲”。假如是这样的情况,那么虽然亚伯拉罕也抓住“现世”,但他并没有经过“无限放弃”,因而此时的亚伯拉罕既不是悲剧英雄也不是信仰之父,而只是一个凡夫俗子。在这种情况下,亚伯拉罕表现为“与生存的同一”。
  这一阶段是克尔凯郭尔较少提到的,而亚伯拉罕被人们误解为是身处这一阶段的可能性也是最小的。哪怕将亚伯拉罕看作是悲剧英雄,人们至少也不会将亚伯拉罕看作这样一种人,因为无论如何亚伯拉罕都是作出了牺牲的。但指出这一阶段并非没有意义,它将在后文中被再次提到;因为对克尔凯郭尔而言,“有限性”恰好是“信仰”所要抓住的对象。
  (二)作为悲剧英雄的亚伯拉罕
  在面对上帝的要求时,假如亚伯拉罕这样回答:“我爱你胜过爱一切,哪怕是我的孩子;他来自于你,现在也归还给你,即使我感到恐惧与痛苦,我也遵从你所说的。”此时,亚伯拉罕就是悲剧英雄。并且我们也可以轻易地看到,(假如是这种情况的话)悲剧的核心就在于两个“那普遍的”——亲情伦理和上帝伦理——的冲突,而亚伯拉罕之所以可以被称为“英雄”就在于他选择了那更高的,即上帝。
  去了解悲剧英雄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亚伯拉罕,因为去考察一个事物的对立面总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事物本身。事实上,克尔凯郭尔也花了极大的篇幅来说明“悲剧英雄”的本质和这一形象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花大力气在研究悲剧英雄和亚伯拉罕的区别问题上,而在此之前,我们先要弄清什么是克尔凯郭尔心目中的“悲剧英雄”。在文中他举了三个人的例子来说明这点:阿伽门农、布鲁图斯和耶弗他。这三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他们被迫面对一个或此或彼艰难的抉择:是保留下自己的儿女成全自己的私情,还是大公无私,为更高的义务放弃自己的私情。而他们又都作出了共同的选择:放弃私情去成全那更高的伦理。
  在普通人和悲剧英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激烈的矛盾,这矛盾将这二者推向两个极端。前者彻底表现为“有限性”,此时的亚伯拉罕完全是世俗之人;而后者则通过“无限放弃”达到了伦理的顶峰,此时的亚伯拉罕则超凡入圣。这时,在这二者之间就出现了一种二元对立。而接下来,我们将突破这二元对立进入到克尔凯郭尔所谈的“信仰之骑士”的境地之中,并在此之中发现一种对克尔凯郭尔来说是至高的生存形式,而那也是整部《畏惧与颤栗》的最重要的一个形象。
  (三)作为信仰之骑士的亚伯拉罕
  什么是“与生存的对立”?悲剧英雄所处的阶段正是“与生存对立”的阶段,因为它弃绝了一切。但在这里克尔凯郭尔却提到了一种更高的形式,即“与生存达成美丽的和谐”。如果说,完全处在世俗之中的普通人是“正题”,完全弃绝了世俗的悲剧英雄是“反题”,那么,与生存达成美丽的和谐的信仰之骑士就是“合题”。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生存境界的辩证上升。我们曾在上一部分中提到过关于克尔凯郭尔的爱情的故事,他在提到信仰之骑士时曾这样说道:“现在我们想让信仰之骑士出现在上面所谈的事例中。他做出另一个骑士所做的完全相同的事,他在无限的意义上放弃了那作为他生命内容的爱,他在痛苦中得到和解;但这时奇迹发生了,他又作出一个运动,比任何东西都奇妙,因为他说:‘我仍然相信,我得到她,就是说,依据于‘那荒谬的’,依据于‘对于上帝一切事情都是可能的。’”[5] 在这时,与生存的美丽共存就体现出来了;因为那爱情虽然被放弃,但对于爱情的渴望没有放弃。假如我们将这点运用在亚伯拉罕献子的故事上,则我们完全可以说:以撒被放弃,但对于以撒的渴望没有被放弃。并且对于亚伯拉罕而言,他所做的不光是“没有放弃”,更是坚信他会回来。
  三、对于悖论之解答的猜测
  虽然克尔凯郭尔花了大功夫来描述这一悖论,但“这悖论究竟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克尔凯郭尔却没能回答。我们好像在一座城堡的外部走走停停了许久,对这城堡的外观已经了如指掌,但始终未能走到这座城堡的内部一窥究竟。他也曾说:“关于‘他是怎样进入到这悖论里的’是无法解释的,正如关于‘他是怎样留在这悖论里的’也是无法解释的。”[6]因此,在这里就留下了一个谜团。
  对于这谜团我们能解开多少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克尔凯郭尔本人都没有做到它,那么,仅作为克尔凯郭尔的理解者和追随者的我们竟想去回答它,这或许是不自量力的。但哲学恰好要求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原地,而要去探索和创新;而创新不是指在前人留下的东西上增加点什么,而是去发现前人所未能发现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去看看有什么是我们能做而克尔凯郭尔没有做的。况且,这也这并非完全不可能,因为细心的读者必定会发现,在克尔凯郭尔的讨论中留有一块巨大的空白。如果说,克尔凯郭尔已经谈到了一切问题,在此之后他得出了“这悖论是不可理解的”的结论,那么我们就只好这样承认;但事实不是这样。克尔凯郭尔并没有谈到一切,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对象被他忽视了,即:亚伯拉罕所面对的上帝。在《畏惧与颤栗》中,克尔凯郭尔几乎将他思想的全部重心都放在亚伯拉罕身上,但那对亚伯拉罕作出要求的上帝他却很少谈到,而这一思想空白就为解开这一悖论留下了可能。   四、结语
  对于《畏惧与颤栗》一书和这一问题,我们仍能发现许多疑难困惑之处,而这些甚至是克尔凯郭尔本人都没有完全说清的,这就成为了一个遗憾。在这点上我们不必遮遮掩掩,哪怕这部书的作者是一位世界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由于克尔凯郭尔本人未能将全部问题说清,这问题便被一定程度地抛给了他的读者;而我认为,这恰好也是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的魅力所在。这使我们在理解其哲学时不是单纯地充当听众,相反,我们凭借他的句子进入与他的互动之中,我们被他抛出的问题而吸引,自己也进入了存在哲学的舞台上充当演员。这样,疑问是难免的,思索是难免的,我们去试着自己解决这一难题也是难免的。但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进入到了费尔巴哈所说的“在存在中思想”的境地,此时我们不再仅仅像一个学者或是一个哲学家那样地去思想,而是像一个活生生的人那样去思想,而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收获。当然,思想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在这路途上难免充满坎坷,而“悖论”无疑是阻碍思想前进的最大障碍;但是我们的激情并不会因此而萎靡,我们生命并不会因此而停息。虽然我们的思想是我们的生命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但思想的停止不意味着生命的停止。因为我们除了拥有思想,还拥有非理性的激情和意志,它们也是无比珍贵的宝藏;而这也正是我们可以从克尔凯郭尔的存在哲学中获得的崇高启示。
  由于克尔凯郭尔认为每一个个体独特的非理性体验才是哲学应关注的对象,这就注定了他的哲学不是体系化的,而且也将充满矛盾和疑惑。但我们也恰好可以借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来提醒自己:不要仅将注意力放在理性和思维上,因为这世界上除了理性和思维以外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东西,比如信仰。“信仰恰恰开始于思想的终止处”[7],而它也许是这个时代最缺乏也最为宝贵的东西。那么,对信仰的呼唤也将成为《畏惧与颤栗》一书留给我们的义不容辞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圣经》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国基督教协会
  [2]克尔凯郭尔.畏惧与颤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邓晓芒,杨祖陶.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夏基松著.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尹诺,浙江宁波人,在读学生。高中时接触到了宗教和哲学,并有一定爱好,写有几篇不成熟心德与感想,并有发表,希望日后能够从事哲学和宗教方面的研究。现在正在深入了解的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由于听了宁大“教授\博士进企业\社区”的老师上了几堂哲学与宗教的课程,特想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表达一下。
其他文献
摘要:西双版纳的雨林里生活着一种神奇的族群——克木人,由于人数的不足,所以未被识别为克木族。克木人没有文字,但是有克木语。克木人曾经生活在社会末期的农村公社阶段,过着贫困的生活。2008年,国家对其进行了扶贫政策,克木人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增长,克木人与外界的交流日渐频繁,在文化,习俗上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文章根据所做的实地田野调查与有关资料的查阅,在民族学的视野下简单的阐述克木人的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调查访问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结合我校篮球选修课开展现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合理性改革建议,以期有利于更好地在我校开展篮球选修课!  关键词:篮球选修课;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  由于篮球运动的独特魅力,篮球选修课一直是大学生首选的运动项目之一。我校自开展篮球选修课以来,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同学都能感觉到: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都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太明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早在1981年11月,当时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的报告中,就号召全党带领和团结亿万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而河南自古就是全国农业第一大省,居住在农村的人口649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9.35%。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制约河南大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继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揭开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篇章,是发生在河南的
期刊
摘要:全面阐述了P2P和P4P技术的概念,分析了各自网络的特点,重点介绍了P2P系统中版权问题、网络宽带危机和安全问题等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以及P2P和P4P技术二者的对比。通过两个实例介绍了P4P的工作原理,最后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P2P;版权问题;网络宽带危机;P4P  一、P2P概念  对等网络(peer-to-peer network,P2P网络),以下简称P2P。我们较为
期刊
摘要:旅游活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休闲方式,提升旅游资源的审美内涵是当下旅游资源开发的新兴热点。文章即从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出发,以安徽省西递、宏村旅游资源开发为例,以作美学思考。  关键词:旅游活动;审美活动;主体性  一、审美视域下的旅游活动  旅游活动与审美活动并不是简单的目的和方式或者结果与过程关系,而是一种类似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关系。我们不妨将旅游活动看成一次黄昏后的
期刊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13Y603)  摘要:当前正是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快速发展暴露出学前教育的许多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就是其中之一,这一问题直接影响教育对象的培养,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为此,本文对少数民族地区男性教师缺乏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男性教师;对策  一、调查对象和方
期刊
萨曼塔·施维柏林对许多人来说仍是一个相对新鲜陌生的名字,这位被巴尔加斯·略萨称为“西班牙语文学最有希望的新生力量之一”的年轻的阿根廷女作家正在逐渐吸引着评论界的注意,特别是她近几年来出版的几部备受好评的短篇小说集,令她在许多文学奖项中崭露头角。  施维柏林1978年出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十二岁的时候,她忽然决定不再开口讲话,不是出于任何心理疾病,而是因为她发现人们无法理解她的话,她痛恨语言在传达时
期刊
摘要:藏族题材油画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油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特殊的文化视觉展现了纯真的藏族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绚丽文明的一角。与此同时,藏族独特的风土人情谜一样地吸引着大批油画家前仆后继地深入到藏区进行创作。  关键词:藏族;精神;题材;油画  真正意义上的油画从公元14世纪末出现开始,这个全新的画种在艺术领域植根发芽。由最早期专供极少数的权贵名流们赏弄把玩发展到如今为
期刊
摘要:中国向来是个极重历史的国度,然而“艺术史”这一门类却是个新事物,一如“文学史”的书写也只不过近一百年来的事,因为这本身需要一种现代思维。以前自然也有对艺术的批评、源流衍变的归纳整理,但那多不成系统,尤其是多只限定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如专论书法或绘画),却不会采用一种宏观的回顾方式,按时间序列来讨论从书法到绘画、建筑、雕塑、陶瓷、织物、漆器等等在内的视觉艺术的总体面貌。  关键词:书法;绘画;时
期刊
摘要:戏曲人物画是中国特有的一门绘画艺术,它结合了绘画的形式语言和传统戏曲的文化内容。中国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戏曲人物画是记录戏曲舞台上鲜活人物形象的绘画表现形式,现当代很多著名艺术家都曾创作过杰出的戏曲人物画佳作。本文以林风眠、关良、马得三人的作品《霸王别姬》为例,探讨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戏曲人物画;霸王别姬;林风眠;关良;马得  一、戏曲人物画之艺术魅力  (一)戏曲人物画的创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