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秀传统直到今天仍然有强大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其中也有保守落后的部分,但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进取的动力。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一)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历来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舍小家为大家。《诗经》提出“夙夜为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事情;《尚书》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代替自己的私欲,这样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与拥护。他们追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道德境界。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岳飞“精忠报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充分体现了他们“先公后私,尽忠报国”的崇高道德境界。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实现生命价值。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郑成功“田横尚有三客,茹苦间关不忍离”这些都体现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身陷逆境、不辱大节的高尚道德情操。
(二)以仁爱宽容为核心的社会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第一个把“人”和“仁”联系,并把“仁”解释为“爱人”、“仁者爱人”,这是一种早期人本主义思想。倡导“爱人”要以互爱为前提,认为只有从“爱人”出发,才能“人恒爱之”,彼此相爱和谐,因此,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应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社会公德。提倡“厚德载物”的团结宽容精神,从而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敬礼让的典范鲍叔牙千年以前就以举贤让位于管仲,启示着青年走向成功……
二、弘扬传统道德的意义
(一)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道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表明,现代化是不能从一个社会外部向内部作直接的嫁接和移入的,同样,我国的现代化应当是从自身文化传统背景的创造性转变中有机地、合乎规律地发展出来的,这必然是一个按照社会主义精神对包括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的过程。
(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和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道德紧密在一起的,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应看到儒家的仁爱思想及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等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建设都有着内在的历史联系,值得认真借鉴和批判继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该吸收传统道德中的精华。
(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人总是需要精神支撑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有利于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建设,有利于我们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利于我们精神世界的丰富,有利于我们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完善,从而成为个人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我国现在的道德状况
(一)失信现象泛滥。
(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近年来,社会上某些人的道德感、公德心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的淡薄已经到了严重的程度。
(三)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缺失。社会转型期,传统家庭美德受到冲击,家庭成员的义务感、责任感有所淡化……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出现新问题,为某些不幸的家庭蒙上阴影,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
(四)价值理想失落。人人都去追逐金钱、崇拜物质、寻求感官刺激,唯独缺少对灵魂、精神、信仰的关注和拯救,使自己沦为金钱、物质的奴隶。
(五)拜金主义泛滥、享乐主义蔓延。在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逐渐滋生、抬头、发展,并随着某些人“一切向钱看”口号的提出,成为某些人追求的行为准则,“及时享乐”、“玩世不恭”、“奢侈浪费”等享乐主义现象普遍。
四、弘扬传统道德势在必行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总的来说对现代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包括两部分:精华和糟粕。其中精华部分,表现出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糟粕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既不能全盘否定,又不能全盘吸收,要批判地继承和发扬。
认真地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是为了提示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自身的特点,做出正确的事实判断,这是把握事物的一种基本认识方法。在分析的基础上,要谨慎地鉴别,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私利或好恶出发;对待传统道德伦理文化,既要看在历史上是否曾经有利于社会发展,又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承认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就其整体结构和特定历史形态而言,已经过时,又要看到这个整体的某些内部构件,作为一种文化心理定势,常常具有超时空的意义,必须认真对待。
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也不能“兼收并蓄”,而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进行改造,加以重新熔铸,使之升华为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的构成因素。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批判继承,所谓超越创新便是一句空话,所谓批判继承就毫无意义。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待包括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和科学态度,坚持这种立场和态度,在加强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的宣传和教育中,避免重蹈覆辙,顺利地让本民族伦理道德传统与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奠定科学的基础。
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一)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历来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舍小家为大家。《诗经》提出“夙夜为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事情;《尚书》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代替自己的私欲,这样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与拥护。他们追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道德境界。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岳飞“精忠报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充分体现了他们“先公后私,尽忠报国”的崇高道德境界。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实现生命价值。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郑成功“田横尚有三客,茹苦间关不忍离”这些都体现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身陷逆境、不辱大节的高尚道德情操。
(二)以仁爱宽容为核心的社会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第一个把“人”和“仁”联系,并把“仁”解释为“爱人”、“仁者爱人”,这是一种早期人本主义思想。倡导“爱人”要以互爱为前提,认为只有从“爱人”出发,才能“人恒爱之”,彼此相爱和谐,因此,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应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社会公德。提倡“厚德载物”的团结宽容精神,从而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敬礼让的典范鲍叔牙千年以前就以举贤让位于管仲,启示着青年走向成功……
二、弘扬传统道德的意义
(一)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道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表明,现代化是不能从一个社会外部向内部作直接的嫁接和移入的,同样,我国的现代化应当是从自身文化传统背景的创造性转变中有机地、合乎规律地发展出来的,这必然是一个按照社会主义精神对包括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的过程。
(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和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道德紧密在一起的,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应看到儒家的仁爱思想及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等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建设都有着内在的历史联系,值得认真借鉴和批判继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该吸收传统道德中的精华。
(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人总是需要精神支撑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有利于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建设,有利于我们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利于我们精神世界的丰富,有利于我们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完善,从而成为个人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我国现在的道德状况
(一)失信现象泛滥。
(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近年来,社会上某些人的道德感、公德心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的淡薄已经到了严重的程度。
(三)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缺失。社会转型期,传统家庭美德受到冲击,家庭成员的义务感、责任感有所淡化……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出现新问题,为某些不幸的家庭蒙上阴影,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
(四)价值理想失落。人人都去追逐金钱、崇拜物质、寻求感官刺激,唯独缺少对灵魂、精神、信仰的关注和拯救,使自己沦为金钱、物质的奴隶。
(五)拜金主义泛滥、享乐主义蔓延。在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逐渐滋生、抬头、发展,并随着某些人“一切向钱看”口号的提出,成为某些人追求的行为准则,“及时享乐”、“玩世不恭”、“奢侈浪费”等享乐主义现象普遍。
四、弘扬传统道德势在必行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总的来说对现代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包括两部分:精华和糟粕。其中精华部分,表现出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糟粕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既不能全盘否定,又不能全盘吸收,要批判地继承和发扬。
认真地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是为了提示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自身的特点,做出正确的事实判断,这是把握事物的一种基本认识方法。在分析的基础上,要谨慎地鉴别,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私利或好恶出发;对待传统道德伦理文化,既要看在历史上是否曾经有利于社会发展,又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承认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就其整体结构和特定历史形态而言,已经过时,又要看到这个整体的某些内部构件,作为一种文化心理定势,常常具有超时空的意义,必须认真对待。
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也不能“兼收并蓄”,而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进行改造,加以重新熔铸,使之升华为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的构成因素。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批判继承,所谓超越创新便是一句空话,所谓批判继承就毫无意义。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待包括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和科学态度,坚持这种立场和态度,在加强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的宣传和教育中,避免重蹈覆辙,顺利地让本民族伦理道德传统与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奠定科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