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边上,喝口咖啡谈下政治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okliuqiok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及局势牵动着世界的心,对旅行爱好者也如是。
  经历了短暂的政局变动之后的埃及首都,一切已经开始有条不紊地恢复正常运营。埃及旅游机构也已经着手重启工作,预计从6月份开始,将全面恢复中国游客赴埃旅游。南方航空飞往埃及航线在3月就已经恢复,而埃及航空公司开罗—北京航线也将于6月2日恢复运营。
  一切都在昭示着我们,去埃及吧,变与不变,金字塔就在那里。
  
  尼罗河上的巴黎
  喜欢从尼罗河费尔蒙酒店(Fairmont Nile City)25楼顶层泳池,俯瞰尼罗河一天的时光变化。
  清晨的尼罗河难得的静谧,整个城市似乎还未醒来,只有三三两两的渡轮来往于河面,偶尔,也能见到有人在河里划皮划艇;太阳升起,尼罗河也随着这个城市开始灰蒙了起来,东岸车流喧嚣,横跨河上的几座桥也堵满了车,一辆辆旅游大巴跨过尼罗河,驶向西南方的吉萨金字塔;而到了傍晚时分,尼罗河则温柔了许多,河畔成了牵手散步的情侣、河里垂钓的孩童的乐园;入夜的尼罗河则多了一分妖娆,仿法老时期船只修造的法老船载满一堆堆游客,人们泛舟河上一边欣赏两岸旖旎风光,一边看着船上舞娘热烈的肚皮舞。
  有河的城市无疑是极其幸福的,何况尼罗河还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难以置信地穿过了6680公里的非洲,向北蜿蜒而行直指地中海。尼罗河上的旅行对于埃及人的精神极其重要,“犹如太阳神乘船穿越天空,犹如死者前往来世。”
  在19世纪60年代之前,开罗还是一片沼泽,经常遭受尼罗河的冲击。当时有着法国教育背景的埃及总督赫迪夫·伊斯梅尔(Khedive Ismail)决心按照欧洲的风格来建设开罗的现代化,他规划在开罗伊斯兰老城区与尼罗河之间的一片沼泽之上建设一个崭新的尼罗河上的巴黎。后来那里出现了一片商业区,宽广的林荫大道、宏伟的广场和雕像、开阔的公园以及意大利风格的大剧院。
  比起尼罗河东岸,尼罗河西岸更新,居民数量也更多。这一地区从北向南一直蔓延到金字塔脚下。
  几乎所有的高端酒店都沿着尼罗河而建,而且有着从南向北发展的趋势。尼罗河希尔顿、两家四季酒店、喜来登和君悦都在南边,往北,万豪酒店就坐落在伊斯梅尔当初大力修建的宫殿遗址上。
  我也住在北边的尼罗河费尔蒙。每次要从城内各地回酒店,只要先走到尼罗河,然后一直沿着东岸往北走就行。一路要经过广播电视大楼、国家银行大楼、世界贸易中心。如果是在晚上,顺路还可以在7月26日桥下卖红茶的老伯那里花一美金喝杯热热的红茶。快回到酒店所在的尼罗河城市大厦前,居然河畔还有片芦苇,居然有人划着船在尼罗河的夜里钓鱼。
  
  广场,是开罗的发声筒,也是透气孔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解放广场(Tahrir Square)都一样地呈现交通繁忙、嘈杂喧嚣的景象。这里是开罗城的绝对中心,也是许多埃及人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地。
  这个埃及最大的城市广场,有着英雄的传统,历史上,反抗英、法、以色列联军占领尼罗河的游行示威就在这里。埃及民族英雄纳赛尔逝世的时候,这里也成为群众自发组织哀悼的地方。有意思的是,人们曾经在这里怀念一个总统,如今,却在这里反抗另外一个总统——在过去不久的那段日子,这里是开罗人民反穆巴拉克示威大游行的最主要战场,每天聚集了上万乃至数十万人 。
  俱往矣。历史尘埃落定,而广场依然在。
  只要再细看下周围环绕的建筑就能知道解放广场的重要性。北面,坐落着浓缩整个古埃及历史的埃及博物馆;逆时针方向,紧邻埃及博物馆的便是建于1959年的尼罗河酒店(Nile Hilton),这是开罗的第一家现代酒店;南面则是阿拉伯国家联盟大楼(Arab League Building),中东地区的领导人经常汇聚于此;继续绕着解放广场逆时针行走,豪华的白色宫殿便是埃及的前外交部;南边的其他部分都被巨大的埃及中央政府大厦所占据;如果说由前苏联出资修建的中央政府大厦是过去埃及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象征,那么附近的开罗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应该算是私人企业活力的象征—这里是埃及富有阶层子女上学的地方。
  自1月下旬埃及局势突变以来,解放广场上的各种抗议活动就此起彼伏。在穆巴拉克下台后,这里平静了许多,但在刚刚过去的“5·1”劳动节,又再度出现了数千民众大游行的场面,这次游行却罕有地以普通劳动者为主体,以“改善经济”为首要口号。旧政府解体后,过渡政府在应对经济持续恶化的挑战中正遇到越来越大的压力。
  北面的埃及博物馆在政变中被盗54件文物,目前也已找到了23件。埃及博物馆馆长塔利克在不久前的媒体发布会上也否认了外界所传“镇馆之宝”在政变中失窃一事,特意声明失窃的文物多是非重要文物,以石头块居多,但都有编号,正在寻找中。
  广场是这个城市的发声筒,只要有大事,大家首先都会聚集到广场来;广场也是这个城市的透气孔,开罗地图上,每隔一两个街区,就会有一个圆形广场,它们连接着各条交通要道,也给这个城市密密麻麻的灰头土脸的建筑起到了舒缓作用。而且,每一个广场的中央一般都立有一座雕像,从法老拉美西斯到国民银行的创始人哈尔卜(Mr. Harb)。
  开罗这个城市到处都是景点,在每一个街区花费几个小时漫无目的地徜徉是非常值得的,这些大街小巷能让你感受到真正的开罗。让我们摊开地图,最好的漫步,就是以各个广场为连接点来展开。
  
  咖啡馆,比金字塔更能代表开罗
  “这就是马哈福兹当年常坐的地方。”
  阿里兴奋地把我拉到最里面的一个角落,骄傲地指着一把椅子。角落的墙上挂着一张身体瘦削却精神矍铄的长者的照片。
  大多数人都是冲着这位长者来费萨维咖啡馆(Fishawi's coffeehouse)的。他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哈福兹(Naguib Mahfouz)。
  马哈福兹是深受埃及人喜爱的文学巨匠,他生于开罗,长于开罗,就居住在咖啡馆附近的老街区内,平日一大喜好就是泡咖啡馆,而费萨维是他经常光顾的一家。就是在这样的咖啡馆里,马哈福兹观察埃及的市井生活,讲述普通民众的故事,写出了小说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和《甘露街》,以自传体形式描写了一个开罗家庭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万花筒式的盛衰变迁,并因此获得了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阿拉伯作家,在埃及和整个阿拉伯世界都享有很高声誉。
  阿里看上去有40岁左右,已经在费萨维工作十多年了。咖啡馆24小时全天候营业,每天人流不断,不仅有本地人,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阿里大概见过太多像我这样的马哈福兹迷,便四处带我看咖啡馆的“珍藏”:吱呀作响的吊扇、蒙尘的镜子、泛黄的名人照片,其中包括埃及末代国王法鲁克。
  传说中,开罗每条街的拐角都有着一家咖啡馆,而拐角和拐角之间至少还有两家!确实,即使只是在费萨维咖啡馆的咫尺之遥,大概就有十多家咖啡馆。开罗以众多的清真寺被形容成“千塔之都”,而据说咖啡馆的数量却比清真寺的数量还要多。
  1789年拿破仑率军攻入埃及后,曾令人对埃及历史和风俗民情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其中一项就是要搞清楚在埃及有多少家咖啡馆,结果列入名单的有1350家之多。现代的统计没有如此精确,但大体知道开罗每250人就有一家咖啡馆。
  对于开罗人而言,咖啡馆是类似西方某些俱乐部一样的舆论中心,又是三教九流汇聚之所。在这里,一个拥有豪华汽车的阔佬和一个普通的鞋匠,可以不论身份地位,谈得热火朝天。政治是最热门的话题,人们常常为各种社会问题争得满头大汗、面红耳赤,有时争执不下甚至会上演“全武行”。虽然人们知道他们很难改变什么,然而这种“咖啡馆中的参政议政”,对开罗人来说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
  
  TIPS
  签证: 在埃及政变后,为了鼓励更多游客重返埃及,埃及旅游局正在酝酿申请在广州开设专门机构负责办理签证,而先期考虑每周专门派员到广州办理签证,缩短广东旅客办理签证的时间。
  交通: 目前埃及旅游局已经针对中国市场制定了完整的复兴计划,今年会在京、沪、穗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市场推广活动,同时加大培养从事服务中国旅游市场的人才。而埃航针对中国的团队推出了特别的价格。可乘埃航从广州、北京直飞开罗。
  货币: 随着人民币升值以及埃及局势的稳定下来,目前汇率约是100埃镑兑换109元人民币。
  酒店: 开罗有从背包客栈到顶级酒店住宿,三星级标准的酒店价格约400元人民币;希尔顿酒店标间约1500元;开罗索菲特大酒店标间约1900元;Fairmont Nile City费尔蒙尼罗河酒店标间约4500元。
  
  咖啡馆
  Fishawi's coffeehouse
  费萨维咖啡馆
  “费萨维咖啡馆比金字塔更能代表开罗”,近240年历史,可以说是埃及第一咖啡馆。金字塔可以不去,费萨维咖啡馆一定要去。就在哈利利集市广场中间的一小巷穿过去便是,我是广场上一警察给指的路,几乎问每一个人都知道。
  A/ Khan Al-Khalili, Cairo
  
  Naguib Mahfouz Coffee Shop
  纳吉布·马哈福兹咖啡馆
  更为宁静的咖啡馆,前面是咖啡馆,里间是餐厅,而且天顶的雕花十分漂亮。
  A/ 5 El Baddistan Lane, Khan al-Khalili, Cairo
  T/ +20 22 590 3788 or 593 2262
  
  Café Riche
  利什咖啡馆
  “走进利什咖啡馆,您就进入了真正的埃及”,开罗文学地标圣地。
  A/ 17 Talaat Harb St., Downtown, Cairo
  T/ +20 22 391 8873or 392 9793
其他文献
在2011春夏潮流当中,最有新鲜感最受注目的必定是撞色。  以1980年代的舞台造型为灵感,将犹如糖果一般的饱和色相搭配,打造出一种华丽经典风。  这也是我们在封面上注定要面对的时尚卖点和造型重点。  封面人物当然更灵活,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6月份我们会见到婚姻事业皆再掀高潮的瑞茜·威瑟斯彭,以及复出的前重量级拳王泰森。    《Vogue》 ×《Glamour》 ×《Glam》 ×《Elle
期刊
很多人对中国玄学和西方占星学分别给出的结论困惑,常问我:我属鼠,但是我又是金牛座,怎么分辨这当中的区别呢,或者说我应该相信哪一种说法呢。按照我的经验,哪一种都可以相信,但哪一种都不是真理——啊,一个占星师居然敢这样说?当然,这其实是两种独立体系的测算方式,一款用天干地支,一款用12星座和太阳系的行星等,但是它们都竭力去描述我们受到行星影响最有可能发生的趋势。  那么,中国玄学和西方占星学家难道就八
期刊
那些独特到另类的异域元素,那些浓墨重彩的部落图案或印花,那些游牧风格的流苏与珠串,还有那经典到标杆的喇叭裤……无论男装还是女装,在2011年流行趋势中1970年代风格回潮占据一席之地。何不,在BOHO风格盛行的科契拉音乐节,一同拥抱阳光与音乐?    美国最著名的夏季音乐节Coachella(科契拉)于上个月在加州Indio沙漠隆重开锣。就如在夏天烧了一把热情的火,各路的明星、歌手、潮人纷纷赶来朝
期刊
读一本书,是为了得到共鸣而读,不够有意思。  往往某些优秀作品,貌似光怪陆离,怪力乱神,让人产生一分“疏离感”,甚至是隔阂感。而正因为这种你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异样感受,会让你觉得,哎呀,原来可以用一种这样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和周边的一切,甚至是观察你摸过很多次的一块肥皂。对。就是肥皂。  她叫许舜英。一个观察家,生活家,挑剔家,生活用品精选师,并且,她绝对是个执行家。她把很多心得一一结集成书了,你没听说
期刊
小学一年级第一次春游,我们去参观电视塔,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外出活动,家里特别紧张。塞给我5块钱,说如果遇到什么紧急情况例如掉队迷路,或者受伤去医院,才可以用这钱。当时的雪条才卖2毛一根,可见这5块对一年级生来说是多么大的数目。碰巧被我遇到小卖部里有卖一块乒乓球拍大的五彩波板糖,比《功夫》里周星驰那块还大,卖5块。看得我一阵雀跃实在馋得不得了,就买了下来。回家让父亲知道了,差点被吊起来打。我含着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妖精也可以在时尚媒体走红。我说的是“时装精”。时尚达人、派对达人……这些封号虽然来得猛烈,但好歹还是个“人”,而“时装精”则跨越了人界,直接修炼成精。最早被时尚圈钦点为“精”的一批人物,包括了香港词坛名笔黄伟文。他曾经为“时装精”与“购物狂”作出过有趣的区分:“购物狂”是负责“推动经济”的那一位,“时装精”则是负责“美化市容”的那一位。  “时装精”的重点在于对打扮的钻研,某件
期刊
混入时尚圈日子久了,慢慢开始懂得分辨良莠。有些国际品牌真的很“国际”,属于墙外开花的流派,打着欧洲品牌的名号,国外市场被捧得高高在上,国内却无人问津。  而Swatch显然并非这个类别。  3月底经过瑞士机场,在名表林立的苏黎世机场,Swatch手表的专卖店居然伫立在显眼的位置,鲜艳的颜色充满了时尚的张力,让人一见难忘。店内各式系列都齐全,北京、香港、东京相继售罄的Swatch X Jeremey
期刊
现代社会单纯从相处时间上来算,大老板与助理在一起的时间,有些已经远远多于与自己的配偶在一起的时间。  助理能够长时间追随老板,越来越成为高端人才市场特别需要的一种特质。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一边老板们感叹找不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助理,一边是助理们抱怨,为何频频遭遇霸王上司。  一位好老板如何能与一个忠心耿耿的高级助理相遇并且维持长期的默契关系,那其中的曲折情节并不比电视剧中的爱情故事来得少。    一
期刊
先说那个“隔夜”的词,对,是隔上一夜。儿时家里做这道菜,都是先闻味闻个饱先,那菜,得放过夜,到第二天才有机会吃。因为花肉刚蒸出来的时候还不够进味,得放上一晚,到第二天再蒸热才完全的融合,肉吸了豉香味,面豉又吸饱了油,咸甜油香,要下两碗饭。  以前的面豉,是制作酱油后留下的副产品,是抽取酱油后剩下的豆渣子,颜色褐黄,通常是装在一个破旧的瓦坛子里,要不是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估计也就拿去做猪饲料啥的了。
期刊
《非诚勿扰》中短短几十秒的性感小秘书镜头,让MiuMiu的“肉弹”形象深入人心。MiuMiu这个名字,甜美而娇嗲,对男人来说几乎无法抗拒。真名巩新亮,大气而爽朗。“这就是我的两面,荧幕中的MiuMiu是以媚当刀的性感女郎,生活中的巩新亮是只肯对爱人温柔的铿锵女子。”    Miumiu,有人说你是内地女星里的性感NO.1,  看到你我也有这种感叹。  怎么可能啊!  性感的姑娘多了去了,  只是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