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到底存不存在“武侠”?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830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金庸给自己设计过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十几部武侠小说。他的小说有几亿人喜欢……”这位享有盛名的小说家现已作古,从近日上至文化名流、下至普通读者发起的悼念之语来看,他对自己的盖棺定论不止中肯,甚至有些自谦了。
  1954年,太极拳传人吴公仪与白鹤拳传人陈克夫的澳门比武,掀起武侠热潮,梁羽生、金庸遂开始在办报之余创作武侠小说,新派武侠时代就此开启。自1955年《书剑恩仇录》开始至1972年《鹿鼎记》封笔,金庸共创作了15部小说,几乎憑借一已之力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江湖世界,也定义了我们对武侠的认知。
  研究金庸作品的“金学”甚至成为显学,众多小说爱好者深挖金庸作品中的细节,企图找到其与真实历史的勾连。新垣平在《剑桥倚天屠龙史》中戏仿《剑桥中国史》的西方学术文体,将《倚天屠龙记》的小说情节融入中国蒙元史的框架内解读,把金庸笔下的江湖阐释为一个“由于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士大夫政府的压抑”而不为人知的“失落的世界”,煞有介事地指出蒙元帝国在中国统治的崩溃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中国武林人士的集体反叛。
  这固然是金庸书迷技巧高超的戏作,不过我们也不免产生好奇:金庸笔下的“武侠”,历史上到底存不存在?
  侠的起源:“士”的文武分化
  近代学者普遍认为,“侠”源自古代封建秩序解体后“士”阶层的分化。在商周时期,文武双全者方可称“士”,他们是最底层的贵族。到了春秋时期,固定的封建等级制度难以为继,“士”出现了文武的分化。到了战国时代,文士与武士已经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集团。顾颉刚在《武士与文士之蜕化》中写道:“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惮用力者归儒,好用力者为侠,所业既专,则文者益文,武者益武,各作极端之表现耳。”
  《史记·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己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在这段描述中,司马迁塑造了“侠”之典范,也对这一类人正式命名,自此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余英时指出,不是所有的武士都能被称为侠的,唯有将武士道德发展至最高水平的人方可称侠。
  《史记》告诉我们,战国时期有一类侠可称为“有土卿相”之侠一一他们名列卿相、参与朝政,召集天下侠士作为食客豢养,利用他们的能力执行外交、军事上的政策。有“战国四公子”之称的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和魏国信陵君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然而“侠”自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起就包括平民在内,而非局限于贵族。在战国时期,士、庶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关于“士”的礼仪已经松弛,平民亦可上升为“士”。事实上,司马迁在《史记》中屡屡使用“布衣之侠”“闾巷之侠”“匹夫之侠”之类的词语用来指代平民侠客,且对他们颇为推崇,因此他曾写道:“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侠除了“言必行、行必果、诺必成”的个别“游侠”之外,还指法外武装集团,因此也有“任侠”的说法。“任侠”一词出自《史记·季布传》,据三国曹魏人如淳的注解:“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也就是说,任侠是一种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共同进退的团体,他们或许有很大的地方势力(“权行州里”),且和政治权威形成了某种对抗性(“力折公侯”)。
  从“游侠”到“豪侠”:皇权扩张下的侠客群体
  战国时代的“游侠”周游各国,无拘无束,有时亦会接受有权有势者的招徕,成为死士。这种情况到了汉代之后发生了改变。继短命的秦王朝后,汉朝继承了秦的政治遗产,再度形成大一统的政治秩序。社会流动性急速下降后,人们亦开始重建对土地、宗族、乡党的依附关系,正如“游士”转变为具有恒产和社会地位的“士大夫”一样,“游侠”亦有相同的士族化和恒产化过程,从而演变成一股令统治者侧目、心悸的社会力量。
  虽然《史记》《汉书》沿用了“游侠”的旧称,但其实汉代的“侠”更多是指“豪侠”,即具有深厚地方势力和武装力量的地方豪强。西汉中晚期以来,“豪侠”己取代了“游侠”的名称,根据清代史学家全祖望的考证,游侠至王莽时期已式微。《汉书》之后,中国正史中再也没有“游侠”这个概念了。
  地方豪杰盘踞一方,有的时候甚至具有干预地方官吏工作的实力,势必引起官方的警惕。侠客们固然讲究义气,行侠仗义,但从皇权的角度来看,他们就是游离于法度之外、视律令若无物的社会不稳定分子,是需要严厉打击的对象。整个西汉时期,汉廷都在打击侠客群体,早在文、景两朝,诛杀“游侠”的行动已经开始,大规模打压“游侠”则从武帝时期开始,其中一个策略就是要求地方豪杰迁徙关中,切断其与地方宗族乡党势力的联系。
  《史记·游侠列传》中记录的郭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郭解,字翁伯,河内轵人,是武帝时期的著名侠客。他年少时蛮狠斗勇、作恶多端,长大后一改作风,行侠仗义,吸引了许多仰慕者。元硕二年(前127年),武帝下令迁豪富往茂陵邑居住,特别指定郭解必须迁徙。郭解以家境贫寒、不符合资材三百万迁徙标准为由,拜托大将军卫青向武帝求情,武帝却说:“解布衣,权至使将军,此其家不贫。”(郭解一介布衣平民,竟能使将军替他说话,可见他不穷。)郭解于是被迁徙到了茂陵。
  左丘萌在《到长安去》一书中指出,侠客与皇权的冲突根源在于两者都是在人治社会中建立一套自己的行事规则,自立法度,随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以“正义”之名施行的暴力行为有些时候也是对作恶的纵容,侠客的行为,很多情况下会和皇权的意志(或者说全社会的主导性共识)相违背。例如郭解迁徙之后,郭解的侄子割去了一个主张迁徙郭解的杨姓县吏的头颅,郭解的门客还刺杀了杨县吏的父亲,他的家人试图上书申冤也被一并杀害。“如此不允许有对立意见、任意夺人性命的事,在治民者眼中,不仅是滥杀无辜,更是大逆不道。”   整体而言,“豪侠”自西汉中叶以后便逐渐向士族转化,在从武帝时期开始的一系列抑武崇文政策推波助澜下,各地豪族中的第一流人才开始放弃“侠”,转而谋求“儒士”之路,其中最为成功者就有以“累世经学”“累世公卿”名动海内的袁绍一族。不过这并不是说豪族完全放弃了武力,在汉魏两晋南北朝的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豪族一直保有武力以求自保,并在战乱或朝代更替之时凭借武力保护族人和当地社区,产生了大量的“豪侠”“游侠”“任侠”。
  个人主义的“剑侠”:武侠的历史原型
  从汉末直到隋唐之际,正史中不乏“豪侠”“任侠”的记载,然而进入唐代后,这种具有集体组织和行动的侠就基本绝迹了,“侠”开始变成了个叭行动。中唐以后,独来独往的剑侠开始成为侠客群体的主流,这一形象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是武侠的历史原型。
  《太平广记》193至196卷收录了“豪侠”类的唐传奇,其中最有名的有《虬髯客》《昆仑奴》《聂隐娘》《红线》等,这些传奇大多是关于男女剑侠、刺客、大道的侠义故事,他们的行为符合言必行、行必果、诺必成、轻生死的古代游侠核心道德观,但他们不再具有“权行州里、力折公侯”的社会势力,彼此之间也无联系。
  以《聂隐娘》的故事为例:聂隐娘是魏博大将军聂锋之女,十岁时被一女尼用法术偷去教以剑术,五年后送其返家。聂父死后,魏博主帅与陈许节度使刘昌裔不和,欲令身怀绝技的聂隐娘前往刺杀刘,聂隐娘却被他的气度折服,转而投刘。主帅另派精精儿与空空儿前往暗杀,被聂隐娘以法术破解。后刘昌裔入朝觐见天子,聂隐娘辞别。刘死后,聂隐娘又来到京师在他的灵柩前恸哭。
  余英时指出,这些豪侠故事并非完全是虚构的,例如侠士许俊从番将沙叱利府中为韩翊夺还美人柳氏一事(《太平广记》卷485《柳氏传》),也见于孟棨记录唐朝诗人逸事诗歌的《本事诗》;进士赵中行和荆娘救人报仇一事(《太平广记》卷196《荆十三娘》),也见于晚唐词人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因此,“豪侠”传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
  千古文人侠客梦:“侠”与“儒”的合流
  有意思的是,虽然作为社会群体的“侠”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中,但作为一种精神气概和行动法则的“侠”,突破了武士的局限性,进入了儒生文士的道德意识中。余英时指出,由于许多儒生出身于尚武的豪族家庭,他们从小就浸润在“侠”的道德风气中,因此东汉的士大夫往往具有“侠”的精神。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
  自战国豫让、聂政、荆轲、侯赢之徒,以意气相尚,一意孤行,能为人所不敢为。世竞羡之。其后贯高、田叔、朱家、郭解辈,徇人刻己,然诺不欺,以立名节。驯至东汉,其风益盛。盖当时荐举征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为苟难,遂成风俗。
  除了重义守诺之外,东汉士大夫还具有侠客的社群意识,在危难之际往往互相援引,这一点集中反映在汉末党锢之祸中。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集团对宦官专政的乱象不满,爆发了激烈的党争。宦官集团两次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士大夫群体被残酷镇压。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党锢之祸时期士大夫借送葬之名进行大规模集会,与“侠”的传统颇有关联。“党锢之士在道理上固以儒家为依归,然而激昂慷慨的侠节却给他们提供了情感上的动力。所以后世富于批判精神的儒者也往往带有‘侠气’。这一发展其实也是很自然的,因为儒家传统中本有一股狂的精神,能与‘侠风’一拍即合。”余英时说。
  宋元明清时期,“侠”与“儒”合流的趋势愈发明显,“侠”的概念被儒家思想内化为一种精神状态和道德标准,“千古文人侠客梦”成为儒家士人的重要人生理想。尤其是晚明清初,社会动荡不安,于是我们再一次看到“任侠”的大规模出现,不过这一次,出任“任侠”的主角是不满现状、有志于社会活动的儒生文士,譬如王阳明、何心隐。“侠”之精神驱动着儒士们,为了心中的道义去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很大程度上来说,金庸的一生就是在实践他自己的文人侠客梦。
  1959年,由于看不惯某些报纸所报道的“虚假事实”,35岁的金庸创办《明报》,其宗旨是“把事实真相告诉给读者”,由此刃始了每天一篇一千多字社评、八九百字小说的办报生涯《明报> -直针砭时弊,不惮子批评当局,在1962年大胆报道了香港难民潮后,获得了香港市民的广泛赞誉。在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人身安全的威胁下,金庸從未屈服,他说过:“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但我绝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之下,以至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位“以文乱法”、有着浓重家国情怀的小说家用他的小说和人生告诉我们,侠,的确存在。
其他文献
离开新疆阿勒泰那天,我删掉了电脑里的17个文件夹、381条记录。  我想来一场干脆利落的告别。电脑里的记录抹掉了,自己的心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那是一个我离开5年、时常想回去、看到照片鼻子会发酸的地方。  那也是迄今为止,我在祖国版图上抵达过的最远地方。  阿勒泰是中国的一个角落,地图上大公鸡尾巴翘得高高的地方,它在阿尔泰山南麓,被216国道线牢牢拴在西北最末端。北面是漫长的国境线,常年积雪,四面
期刊
自古就有“一样话百样说”的说法,同样的事儿,有的人_出口便是良言一句,有的人却直接弄成了恶语伤人。能不能愉快地聊天,既是对语言驾驭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人智商情商的综合测试。  张大千有一次因为不会聊天,差点招致杀身之祸。当时他应邀到一个军阀家里做客,早就听说大帅养了一只名犬,十分爱犬而且早就想看那只名犬的张大千,一见到大帅就兴奋地说:“我早就想到您家来拜望了!”以为张大千是心仪自己,大帅得意地点头:
期刊
“老人家别报了,报了您也考不上。”在报考“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的办公室,听到工作人员抛来的这句话,陈金英有些猝不及防。  她脾气有点倔,音量提了上来,“你管我考不考得上?考不考得上是我的事,必须要报!”  2018年12月2日,1931年出生的陈金英成了浙江中医药大学的考场里年纪最大的考生。之后再提此事,她笑眯眯道:“年纪小些的也有60多岁的。”  迈入暮年的生活到底该如何度过?人们听过
期刊
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他用纸笔,打造了-一座宏伟的武侠小说世界。在其中,有江湖的快意恩仇,有武侠的洒脱畅快,有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有忠孝节义的不屈灵魂……如今,“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金庸带着他的武林与传奇,消失在现实世界的秋末,留下的是江湖浩气与无尽追思。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十几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有几亿
期刊
1980年,3 0来岁的穆瑞华成家不久,还没有一份稳定工作。  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伴随商品经济的活跃,非公有经济禁区逐渐被打破,个体工商户恢复发展逐渐增多。由于丈母娘摆个摊位卖煎饼馃子,于是思忖着让穆瑞华也办了个体户营业执照,就此在家附近西北角一带卖起了煎饼馃子。  这买卖一干就是近四十年。  外地人征服天津胃  当时穆瑞华还年轻,有体力,卖的是夜宵,下中班的、看电影散场的,买一套煎饼馃子,热热乎
期刊
11月7日,水乡乌镇,再次汇聚全球目光。以”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一一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2018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正式拉开帷幕。来自政府、国际组织、企业、技术社群和民间团体的上千名嘉宾,围绕创新发展、网络安全、文化交流、民生福祉和国际合作等议题探讨交流,为构建可持续的数字世界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碰撞火花。  智慧数字创造美好生活,信息化蕴含的千载难逢的机遇,今天正在中国愈发显现出来。乌
期刊
2月20日,日本静冈县河津町,当地850株河津樱花盛放,如彩色绸缎装饰河岸。河津櫻花是早樱的一种,因最早开放而享有盛名,吸引了各地游客。
期刊
我们“70后”这一代,没有几个不是金庸迷的。  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风靡全国,全民的功夫热潮甚嚣尘上。  几乎与此同时,社会上开始流行一种地摊小报,内容自然是良莠不齐,但其中却有许多盗版自港臺的武侠小说。我最先在小报上接触到的武侠小说作家还不是金庸,而是梁羽生,陆续读过他的几部小说,对他很是崇拜。  然而没过多久,梁羽生就被另一位大神华丽地压倒了。198
期刊
46名清华大学研究生、4支社会实践支队、8个国家、13场宣讲、历时十余天一一一连串数字,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生程宏勾勒出一个不一样的春节。  前不久,他和同学们度过了一个新颖而充实的寒假一一向关心中国发展的国际友人讲述青年眼中的中国故事,分享70年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他们讲述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壮阔历程;在比利时、荷兰,他们谈中国如何对环境污染宣战;在柬埔寨、泰国
期刊
无论是作为知名武侠小说作家,还是作为著名报人,金庸受欢迎的程度都是罕见的。以人们熟悉的“金梁古温”而论,梁羽生作为武侠小说作家和新闻人,其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远远不能与金庸相比;古龙和温瑞安在大众层面受到一定程度的追捧,但并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而金庸的独特性在于,他不仅几次被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接见,而且其作品在内地被改编成影视剧后声势浩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了可观的收视率。在这一景象的背后,哪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