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帕米尔高原,拥有世界四大石城之一的塔什库尔干县,居住着中国唯一土生的欧罗巴白色人种——塔吉克人。由于世代生活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上,受强烈紫外线的照射,他们的肤色变得十分黝黑,深棕色或蓝色的眼珠,凹陷的眼窝,高窄的鼻梁和薄唇,使塔吉克人成为雪域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帕米尔的轮廓——太阳、石頭、塔吉克人
帕米尔高原的轮廓极为清晰,用几条大山系粗粗勾勒,简洁到大约只需要这样一点词汇便可以概括:太阳、石头、塔吉克人。
塔吉克人对自然的利用至今没有突破自然所有的属性,对自然的理解至今没有超越自然所规定的范畴,他们顺其自然,太阳便成为至尊。雪季的长短,草场的好坏,酿了酸奶的木桶能打出多少酥油,这一切无不与此有关。这种情景的不断重复,使塔吉克人对太阳的崇敬之情,成为一种自然沉淀,任由人世沉浮,岁月游离,太阳对人类的光照始终如一。
孩子、老人、妇女、牛羊一切都生活在云彩之上,以雪山为舞,以牛羊为伴。石头成为他们的盖房材料,当你深入到高原的每一个角落,随处可以看到用片石或鹅卵石垒起来的传统平房,里外都用麦草泥巴涂抹,使之下雨不漏,刮风不透。他们的生活简单朴素,高原严酷的环境,不可能让人有更多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高原上几乎没有纯粹的一个人的事,群体的关注无处不在。
塔吉克人不会解释自己在高寒地带生存的理由,也许他们根本未曾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代表了人类、代表着一个民族,体现对地球最高寒的陆地,对人类所生存的条件接近极限处的占领。于是,他们成了展翅飞舞在雪域高原的雄鹰。那里的人们深藏不露的微笑和鹰一样的眼睛,都会成为你一生的珍藏!
太阳人的生活——热烈、虔诚、色彩斑斓
塔吉克人至今保持着自己民族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独特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他们不知道二十四节气,不管“立春”“雨水”……却一切都有自己的行期。展露在大家面前的高原、雪山、冰川、石头……无不与塔吉克人紧紧相连在一起,他们身上有鹰的舞姿,恶劣的生活环境给他们脸上留下了高原的色彩,但他们对生活依然那么热爱、虔诚和欢乐,斑斓多彩的民俗,表达了他们最美好的愿望。
塔吉克人的服饰有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民族,独具特色,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他们美丽典雅、雍容高贵的头饰。在高原随处可看到塔吉克妇女手拿绣布,在草地、树下、路边、羊圈等地进行刺绣和交流,并将绣好的作品在节日里进行展示,有的还会拿到市场进行交易。
塔吉克妇女的帽子叫“库勒塔”,非常精美。这种帽子有很宽的立边,呈圆顶箩形。针针线线手工精心刺绣,据说月余方能制成一顶,因而非常珍贵。当地风俗,做“库勒塔”是塔吉克女红中最重要的事情,塔吉克族少女从小就要学会“库勒塔”刺绣工艺,不然长大就可能嫁不出去。所以,塔吉克女人都以擅长“库勒塔”刺绣手艺为荣,城里乡间至今都是如此。
塔吉克男子一般戴“吐马克”帽。这种帽子为黑绒圆高筒,黑绒面有红色、蓝色的刺绣,绸子花边,帽里是用优质黑羊羔皮缝制的,戴上很暖和。一般天气不太冷的时候他们把帽子下沿卷起来,露出黑黑的羊羔皮毛;天冷的时候把折边放下来戴,可护住整个脖颈,非常实用温暖。
塔吉克女人比男人更重视装扮,浑身上下色彩浓重,头饰华丽艳盛,充分体现了塔吉克女人酷爱艳美的富有艺术性的风情风俗,反映出生活在偏僻而高寒的帕米尔高原这个“太阳部落”的人们,内心里对于美的强烈追求。在高寒而严酷的帕米尔高原上,塔吉克女人爱色彩爱到了极至,这是一种难得的尚美情愫,是很顽强的一种生命力和文化精神的体现。
塔吉克妇女,个个都是勤劳勇敢的典范。男人们在山区放牧期间,妇女们担负起了家庭的全部重任,在平均海拨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她们坚强而又朴实地生活着。她们视羊群为生命,把小羊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喂养,有了羊群就有了家园。
雪山山谷中鹰笛、鹰舞、鹰的传人
鹰笛与鹰舞的产生年代已经难以考证,但新疆博物馆藏有一件从南疆巴楚县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三孔骨笛,与今日塔吉克民族的鹰笛一模一样,也就是说,鹰笛距今至少有上千年历史。鹰舞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唐诗中经常提及的“胡旋”“胡腾”,现代鹰舞的最大特色就是身体由低到高地拧身旋转。
从古至今,无论是史学家、诗人还是艺术家,都将塔吉克族誉为“鹰的传人”。在塔吉克族文化中,鹰就是山巅的王者,是整个塔吉克族的精神象征和庇护神。走近塔吉克人的生活,你会感受到鹰和人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他们视鹰为强者、英雄,在民间广布有关鹰的民歌和传说,连舞蹈的起源都与鹰的习性、动态联系在一起。
居住在这片寂静高原上的塔吉克人,世代都用鹰笛来表达自己炽热的情感。
鹰笛是塔吉克族最典型的乐器,吹奏技法繁难,但单调别致、美妙,是一种长度约一尺的笛子,用山鹰翅膀的骨头做成。塔吉克男人以能拥有一只鹰笛为骄傲,为了能亲手做成一只鹰笛,他们常常追逐着山鹰,在高原绝壁上勇敢地攀援。每当跳起鹰舞,鹰笛也会随之吹起,激情高亢的笛声在帕米尔高原回荡。
手鼓是塔吉克族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演奏时由两名妇女敲打一面手鼓,奏出多种鼓点,这在其他民族中是罕见的,能奏出复杂多变的艺术效果。在盛大的赛马、叼羊活动中,多支鹰笛同时吹奏《叼羊曲》、多名妇女同时击奏手鼓演绎《瓦拉瓦拉赫克》, 令骑手和马都兴奋不已。 鹰舞的主要形式有“恰甫苏孜”“买力斯”“拉泼依”等。“恰甫苏孜”在塔吉克语中意为“快速、熟练”,它既指节奏,又是即兴表演并带有竞技性的舞蹈形式,代表了塔吉克族舞蹈特有的风格。表演以双人对舞为主,形式活泼,舞者可自由进退,两三组同舞,亦可男女同舞。“买力斯”,意为“特定节拍”,是以民乐伴奏或民歌伴唱为主的自娱性舞蹈,也常用来表演传统的故事性民歌,它以原地连续旋转为特色,妇女尤其喜欢。“拉泼依”是家庭内只用一个热瓦甫伴奏的特定舞蹈形式,有时也在室外进行,其伴奏多用恰甫苏孜的曲调,伴奏者还可以边演奏边舞,舞蹈动作自由、轻快,技艺高的演奏者可把热瓦甫放置在肩上弹奏起舞,这可能是西域乐舞风习的遗存。
最为奇妙的是至今没有人知道鹰的神形何以那么酷肖地成为每一位塔吉克人的面部特征,他们的双目也像鹰眼一样锐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你在高原上是否看到鹰,你时刻会从每一位塔吉克人那里感受到鹰的气息,鹰的存在。
塔吉克族独特的鹰舞,用身体的各个部位,甚至眼神来模仿鹰的动作和神韵。无论你从哪里来,对塔吉克族人最初的感触或许相同,在塔吉克族诸多绚丽多姿的人生景观中,给人留下最鲜明印象的无疑是他们与鹰的种种关系。鹰舞对鹰惟妙惟肖的模仿诠释了塔吉克族人最高的审美境界。鹰笛,再配上手鼓,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使这个民族全员投入其中的神圣召唤,只要笛声不停止,一个塔吉克族人可以一直跳到力不能支,完全瘫倒。
帕米尔高原上的雄鹰,凭空翱翔,洒脱飘逸,睥睨一切……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剽悍、豪放、自由不羁……这一切都仿佛昭示着塔吉克人和雄鹰生来就是帕米尔高原的主人。
对于鹰,塔吉克人向来以特殊的眼光看待它,視鹰为百禽之首。他们深藏不露的微笑和一双双鹰一样的眼睛,都会成为你一生的珍藏!在高原拍摄时我常被他们拉入鹰舞表演之中,尽管我的动作很不协调,但总是在人群中闻到了鹰的气息,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飞翔。虽然终将回到地面,但毕竟有了一次飞翔的经历,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
赵登文,国家一级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博士、高级讲师,多家媒体签约摄影师。
在《中国国家地理》等国内外20多家刊物发表作品3 000余幅。获得国际、国内摄影大赛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300多个,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7届、第8届、第9届、第10届国际人类贡献奖,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图像奖,国家摄影金像奖等。作品突出边疆地区风光和民俗,以捕捉独特的地域文化为起点,形成了低沉厚重的独立风格。
帕米尔的轮廓——太阳、石頭、塔吉克人
帕米尔高原的轮廓极为清晰,用几条大山系粗粗勾勒,简洁到大约只需要这样一点词汇便可以概括:太阳、石头、塔吉克人。
塔吉克人对自然的利用至今没有突破自然所有的属性,对自然的理解至今没有超越自然所规定的范畴,他们顺其自然,太阳便成为至尊。雪季的长短,草场的好坏,酿了酸奶的木桶能打出多少酥油,这一切无不与此有关。这种情景的不断重复,使塔吉克人对太阳的崇敬之情,成为一种自然沉淀,任由人世沉浮,岁月游离,太阳对人类的光照始终如一。
孩子、老人、妇女、牛羊一切都生活在云彩之上,以雪山为舞,以牛羊为伴。石头成为他们的盖房材料,当你深入到高原的每一个角落,随处可以看到用片石或鹅卵石垒起来的传统平房,里外都用麦草泥巴涂抹,使之下雨不漏,刮风不透。他们的生活简单朴素,高原严酷的环境,不可能让人有更多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高原上几乎没有纯粹的一个人的事,群体的关注无处不在。
塔吉克人不会解释自己在高寒地带生存的理由,也许他们根本未曾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代表了人类、代表着一个民族,体现对地球最高寒的陆地,对人类所生存的条件接近极限处的占领。于是,他们成了展翅飞舞在雪域高原的雄鹰。那里的人们深藏不露的微笑和鹰一样的眼睛,都会成为你一生的珍藏!
太阳人的生活——热烈、虔诚、色彩斑斓
塔吉克人至今保持着自己民族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独特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他们不知道二十四节气,不管“立春”“雨水”……却一切都有自己的行期。展露在大家面前的高原、雪山、冰川、石头……无不与塔吉克人紧紧相连在一起,他们身上有鹰的舞姿,恶劣的生活环境给他们脸上留下了高原的色彩,但他们对生活依然那么热爱、虔诚和欢乐,斑斓多彩的民俗,表达了他们最美好的愿望。
塔吉克人的服饰有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民族,独具特色,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他们美丽典雅、雍容高贵的头饰。在高原随处可看到塔吉克妇女手拿绣布,在草地、树下、路边、羊圈等地进行刺绣和交流,并将绣好的作品在节日里进行展示,有的还会拿到市场进行交易。
塔吉克妇女的帽子叫“库勒塔”,非常精美。这种帽子有很宽的立边,呈圆顶箩形。针针线线手工精心刺绣,据说月余方能制成一顶,因而非常珍贵。当地风俗,做“库勒塔”是塔吉克女红中最重要的事情,塔吉克族少女从小就要学会“库勒塔”刺绣工艺,不然长大就可能嫁不出去。所以,塔吉克女人都以擅长“库勒塔”刺绣手艺为荣,城里乡间至今都是如此。
塔吉克男子一般戴“吐马克”帽。这种帽子为黑绒圆高筒,黑绒面有红色、蓝色的刺绣,绸子花边,帽里是用优质黑羊羔皮缝制的,戴上很暖和。一般天气不太冷的时候他们把帽子下沿卷起来,露出黑黑的羊羔皮毛;天冷的时候把折边放下来戴,可护住整个脖颈,非常实用温暖。
塔吉克女人比男人更重视装扮,浑身上下色彩浓重,头饰华丽艳盛,充分体现了塔吉克女人酷爱艳美的富有艺术性的风情风俗,反映出生活在偏僻而高寒的帕米尔高原这个“太阳部落”的人们,内心里对于美的强烈追求。在高寒而严酷的帕米尔高原上,塔吉克女人爱色彩爱到了极至,这是一种难得的尚美情愫,是很顽强的一种生命力和文化精神的体现。
塔吉克妇女,个个都是勤劳勇敢的典范。男人们在山区放牧期间,妇女们担负起了家庭的全部重任,在平均海拨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她们坚强而又朴实地生活着。她们视羊群为生命,把小羊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喂养,有了羊群就有了家园。
雪山山谷中鹰笛、鹰舞、鹰的传人
鹰笛与鹰舞的产生年代已经难以考证,但新疆博物馆藏有一件从南疆巴楚县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三孔骨笛,与今日塔吉克民族的鹰笛一模一样,也就是说,鹰笛距今至少有上千年历史。鹰舞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唐诗中经常提及的“胡旋”“胡腾”,现代鹰舞的最大特色就是身体由低到高地拧身旋转。
从古至今,无论是史学家、诗人还是艺术家,都将塔吉克族誉为“鹰的传人”。在塔吉克族文化中,鹰就是山巅的王者,是整个塔吉克族的精神象征和庇护神。走近塔吉克人的生活,你会感受到鹰和人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他们视鹰为强者、英雄,在民间广布有关鹰的民歌和传说,连舞蹈的起源都与鹰的习性、动态联系在一起。
居住在这片寂静高原上的塔吉克人,世代都用鹰笛来表达自己炽热的情感。
鹰笛是塔吉克族最典型的乐器,吹奏技法繁难,但单调别致、美妙,是一种长度约一尺的笛子,用山鹰翅膀的骨头做成。塔吉克男人以能拥有一只鹰笛为骄傲,为了能亲手做成一只鹰笛,他们常常追逐着山鹰,在高原绝壁上勇敢地攀援。每当跳起鹰舞,鹰笛也会随之吹起,激情高亢的笛声在帕米尔高原回荡。
手鼓是塔吉克族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演奏时由两名妇女敲打一面手鼓,奏出多种鼓点,这在其他民族中是罕见的,能奏出复杂多变的艺术效果。在盛大的赛马、叼羊活动中,多支鹰笛同时吹奏《叼羊曲》、多名妇女同时击奏手鼓演绎《瓦拉瓦拉赫克》, 令骑手和马都兴奋不已。 鹰舞的主要形式有“恰甫苏孜”“买力斯”“拉泼依”等。“恰甫苏孜”在塔吉克语中意为“快速、熟练”,它既指节奏,又是即兴表演并带有竞技性的舞蹈形式,代表了塔吉克族舞蹈特有的风格。表演以双人对舞为主,形式活泼,舞者可自由进退,两三组同舞,亦可男女同舞。“买力斯”,意为“特定节拍”,是以民乐伴奏或民歌伴唱为主的自娱性舞蹈,也常用来表演传统的故事性民歌,它以原地连续旋转为特色,妇女尤其喜欢。“拉泼依”是家庭内只用一个热瓦甫伴奏的特定舞蹈形式,有时也在室外进行,其伴奏多用恰甫苏孜的曲调,伴奏者还可以边演奏边舞,舞蹈动作自由、轻快,技艺高的演奏者可把热瓦甫放置在肩上弹奏起舞,这可能是西域乐舞风习的遗存。
最为奇妙的是至今没有人知道鹰的神形何以那么酷肖地成为每一位塔吉克人的面部特征,他们的双目也像鹰眼一样锐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你在高原上是否看到鹰,你时刻会从每一位塔吉克人那里感受到鹰的气息,鹰的存在。
塔吉克族独特的鹰舞,用身体的各个部位,甚至眼神来模仿鹰的动作和神韵。无论你从哪里来,对塔吉克族人最初的感触或许相同,在塔吉克族诸多绚丽多姿的人生景观中,给人留下最鲜明印象的无疑是他们与鹰的种种关系。鹰舞对鹰惟妙惟肖的模仿诠释了塔吉克族人最高的审美境界。鹰笛,再配上手鼓,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使这个民族全员投入其中的神圣召唤,只要笛声不停止,一个塔吉克族人可以一直跳到力不能支,完全瘫倒。
帕米尔高原上的雄鹰,凭空翱翔,洒脱飘逸,睥睨一切……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剽悍、豪放、自由不羁……这一切都仿佛昭示着塔吉克人和雄鹰生来就是帕米尔高原的主人。
对于鹰,塔吉克人向来以特殊的眼光看待它,視鹰为百禽之首。他们深藏不露的微笑和一双双鹰一样的眼睛,都会成为你一生的珍藏!在高原拍摄时我常被他们拉入鹰舞表演之中,尽管我的动作很不协调,但总是在人群中闻到了鹰的气息,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飞翔。虽然终将回到地面,但毕竟有了一次飞翔的经历,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
赵登文,国家一级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博士、高级讲师,多家媒体签约摄影师。
在《中国国家地理》等国内外20多家刊物发表作品3 000余幅。获得国际、国内摄影大赛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300多个,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7届、第8届、第9届、第10届国际人类贡献奖,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图像奖,国家摄影金像奖等。作品突出边疆地区风光和民俗,以捕捉独特的地域文化为起点,形成了低沉厚重的独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