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包括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应等方面的对等。把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诗歌翻译中,对指导诗歌翻译有深远的影响。根据诗歌的特点,诗歌的意、形、韵恰好与功能对等理论中提及的意义、风格、读者反应基本一致,所以用功能对等理论赏析诗歌翻译,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功能对等;意;形;韵
1 引言
诗歌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艺术瑰宝。在诗歌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表达出诗歌的意美、形美、韵美是至关重要的。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意义,风格及读者反应。所谓“功能对等”就是在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首先是意义层面,其次是风格方面。其中,它以意义和风格为基础,着重强调读者的反应。这一理论恰好可以在意、形、韵这三个方面满足诗歌翻译的要求。然而,各方面的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只能在翻译过程中尽力在意义、风格和形式上达到最好的对等效果。
2 诗歌译文赏析
下面,分别从意美、形美、韵美三个方面赏析一下晚唐诗人杜牧《赠别二首》之二的诗歌英译本:
《赠别二首》之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The Parting II
Though deep in love, we seem not in love in the least,
Only feeling we cannot smile at farewell feast.
The candle has a wick just as we have a heart,
All night long it sheds tears for us before we part.
2.1 “意”的对等
(1)本诗第一句是写诗人和心爱的女子即将分离,二人感情深厚,有一万个舍不得,但却不知从何说起,无法倾诉,在旁人看起来像是“无情”。这句诗采用了直译法,非常直观地表达出了原诗的意思,让读者一下就可以把握住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另外“多情”和“无情”的对比,在翻译中用“deep in love”和“not in love”也很对称,意思表达地非常明确。
(2)第二句写的是二人在离别宴席上吞声泣饮的场景,在翻译中,译者很巧妙地用了意译法,把“樽”转化成了“farewell feast”,如果直接译为“wine vessel”,读者很难把握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思,不明白“在酒杯前笑不出”是什么意思。译成“farewell feast”,故事发生的地点、场合也很清晰地展现在人们脑海中了。
(3)第三句中诗人运用蜡烛有芯这一事实,假想它也有“惜别”之心,通过谐音双关,将分别之人依依惜别之情衬托出来。此外,原诗中“芯”和“心”的双关,别有一番韵味。在对应的英语中,“wick”和“heart”却不是同音词,若是采用直译法无法表达双关意义,也会破坏原诗传递出的美感。译者很巧妙地用了释义法法,“The candle has a wick just as we have a heart”,把“芯”的本义和双关义都解释出来了,读者便可一目了然。
2.2 “形”的对等
诗歌是分行的艺术。形式是诗歌的一种美感,因此翻译时也要注意形式的特点。原诗是一首七言律诗,翻译过来时,译文注意到了分行的特点,而非用散文的形式。虽然字数上没有原文精炼,但也是字字斟酌,词性对等,语义相关,韵律尽显,传达出了唐诗之美。
2.3 “韵”的对等
本诗译文十分注重押韵,译者采用了英诗中的尾韵和头韵来使译文像原文那样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每句诗的末尾都使用了尾韵,如“least”和“feast”,“heart”和“part”,形成了“aabb”的韵式。另外诗中的“farewell feast” “in love in the least” “have a heart”都使用了押头韵,使得译文也像诗歌一样押韵,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在文体风格上达到对等。以上各种韵律的使用,使译文读者产生了与源语读者在审美上的共鸣。
3 结语
诗歌的翻译较有难度,除了要表达出原诗的意思,还要注意形和韵。虽然译文不能完全表达原诗的意思,但是可以根据功能对等理论,妥善处理意、形、韵这三个重要因素,使译文和原文达到最大的对等。这样,译文读者才能感受到源语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主题。诗歌在国外才会越来越受欢迎,实现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万晓安.功能对等理论下诗歌翻译对比赏析--以李商隐-无题.诗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学,2014.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http://wenku.baidu.com/link?url=Cym-46payDKMevZRrKxCfnbWiM9YZVLRjdCX7ck7Fw4g1xmb5WoeMK4hXEdga1AEPYA9-MFV7tPDoXDVHkH_TnF4spFF6atSPF6NQv0jwi7.
作者簡介
刘凯月(1992-),女,汉族,山东省青州市人。在读研究生,翻译硕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66580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包括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应等方面的对等。把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诗歌翻译中,对指导诗歌翻译有深远的影响。根据诗歌的特点,诗歌的意、形、韵恰好与功能对等理论中提及的意义、风格、读者反应基本一致,所以用功能对等理论赏析诗歌翻译,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功能对等;意;形;韵
1 引言
诗歌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艺术瑰宝。在诗歌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表达出诗歌的意美、形美、韵美是至关重要的。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意义,风格及读者反应。所谓“功能对等”就是在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首先是意义层面,其次是风格方面。其中,它以意义和风格为基础,着重强调读者的反应。这一理论恰好可以在意、形、韵这三个方面满足诗歌翻译的要求。然而,各方面的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只能在翻译过程中尽力在意义、风格和形式上达到最好的对等效果。
2 诗歌译文赏析
下面,分别从意美、形美、韵美三个方面赏析一下晚唐诗人杜牧《赠别二首》之二的诗歌英译本:
《赠别二首》之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The Parting II
Though deep in love, we seem not in love in the least,
Only feeling we cannot smile at farewell feast.
The candle has a wick just as we have a heart,
All night long it sheds tears for us before we part.
2.1 “意”的对等
(1)本诗第一句是写诗人和心爱的女子即将分离,二人感情深厚,有一万个舍不得,但却不知从何说起,无法倾诉,在旁人看起来像是“无情”。这句诗采用了直译法,非常直观地表达出了原诗的意思,让读者一下就可以把握住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另外“多情”和“无情”的对比,在翻译中用“deep in love”和“not in love”也很对称,意思表达地非常明确。
(2)第二句写的是二人在离别宴席上吞声泣饮的场景,在翻译中,译者很巧妙地用了意译法,把“樽”转化成了“farewell feast”,如果直接译为“wine vessel”,读者很难把握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思,不明白“在酒杯前笑不出”是什么意思。译成“farewell feast”,故事发生的地点、场合也很清晰地展现在人们脑海中了。
(3)第三句中诗人运用蜡烛有芯这一事实,假想它也有“惜别”之心,通过谐音双关,将分别之人依依惜别之情衬托出来。此外,原诗中“芯”和“心”的双关,别有一番韵味。在对应的英语中,“wick”和“heart”却不是同音词,若是采用直译法无法表达双关意义,也会破坏原诗传递出的美感。译者很巧妙地用了释义法法,“The candle has a wick just as we have a heart”,把“芯”的本义和双关义都解释出来了,读者便可一目了然。
2.2 “形”的对等
诗歌是分行的艺术。形式是诗歌的一种美感,因此翻译时也要注意形式的特点。原诗是一首七言律诗,翻译过来时,译文注意到了分行的特点,而非用散文的形式。虽然字数上没有原文精炼,但也是字字斟酌,词性对等,语义相关,韵律尽显,传达出了唐诗之美。
2.3 “韵”的对等
本诗译文十分注重押韵,译者采用了英诗中的尾韵和头韵来使译文像原文那样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每句诗的末尾都使用了尾韵,如“least”和“feast”,“heart”和“part”,形成了“aabb”的韵式。另外诗中的“farewell feast” “in love in the least” “have a heart”都使用了押头韵,使得译文也像诗歌一样押韵,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在文体风格上达到对等。以上各种韵律的使用,使译文读者产生了与源语读者在审美上的共鸣。
3 结语
诗歌的翻译较有难度,除了要表达出原诗的意思,还要注意形和韵。虽然译文不能完全表达原诗的意思,但是可以根据功能对等理论,妥善处理意、形、韵这三个重要因素,使译文和原文达到最大的对等。这样,译文读者才能感受到源语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主题。诗歌在国外才会越来越受欢迎,实现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万晓安.功能对等理论下诗歌翻译对比赏析--以李商隐-无题.诗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学,2014.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http://wenku.baidu.com/link?url=Cym-46payDKMevZRrKxCfnbWiM9YZVLRjdCX7ck7Fw4g1xmb5WoeMK4hXEdga1AEPYA9-MFV7tPDoXDVHkH_TnF4spFF6atSPF6NQv0jwi7.
作者簡介
刘凯月(1992-),女,汉族,山东省青州市人。在读研究生,翻译硕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6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