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明教授基于 “木郁达之”理论辨治临床杂病经验探析

来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一明教授认为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情志致病已成常态,极易导致肝气郁结,百病丛生,如失眠、痤疮、痛经、心悸、慢性胃炎等诸多常见病,均有肝郁之怪作祟,故李教授在临床上特别重视肝郁气滞的病机,治疗重视疏肝理气之法,条达所郁之木,如此施药论治,常获良效。
  关键词:肝郁;木郁达之;失眠;心悸;痤疮
  中图分类号:R85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9-0007-03
  “木郁达之”理论源于《素问》。明代孙一奎在《医旨绪余·论五郁》所云:“木郁者,肝郁也,达者,条达、通达之谓也。”即所谓令气机通调畅行也。“木郁达之”意即采取条达之法,治疗因肝郁气滞所致之病证,此法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如近代张山雷在《张氏脏腑药式补正》中云:“肝气乃病理之一大门,其调其肝。以治百病,胥有事半功倍之效”。李一明教授从医30余年,是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深圳市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临床善于从“肝”论治诸病。
  肝藏血,主疏泄,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五行属木,木者性善条达,在志为怒,一有郁怒伤肝,则气机失疏,一旦疏泄失常,肝气郁滞,不仅引起肝之病变发生,还会影响其它脏腑,使脏腑经络气血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影响,导致多种病症,木郁则土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五行相因,乃是自然之理也。《丹溪心法·六郁》谓:“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指出气血郁滞,则百病丛生,变证峰起。再者,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上行与督脉会于巅,其循行路线长,涉及多个脏腑经络。可见肝气郁滞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因此李教授认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情志因素将越来越多地成为各种杂病的常见病因或诱因,诊治能重视肝郁气滞病机,以条达肝郁为法,则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诸病得治。现将李教授运用“木郁达之”法治疗临床杂病经验介绍如下。
  1 失眠
  失眠,古人称之为“不寐”“目不暝”“不得卧”,其基本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腑[2]。《内经》认为营卫之气运行失常,阴不潜阳,阳不入阴则失眠。
  陈士铎在《辨证录》中记载:“气郁既久,则肝气不舒,肝气不舒,则肝血必耗,肝血既耗,则木中之血不能上润于心”,其意为肝郁损耗肝血,致使肝血不足,心神失养而失眠。李教授详悟经典并结合个人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失眠的中医辨证施治有如下几种证型:(1)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失司,则气血失和,魂不归肝,心神不宁而不寐,临床多表现为失眠、心慌、胸闷、胁肋胀痛、情志失常等症,李教授常以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加减。(2)痰热内扰。临床多表现为不寐、胸闷心烦、泛恶,嗳气,伴有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李教授常以温胆汤加减。(3)肝郁血虚。临床多表现为难以入睡、梦多易醒,或胸胁胀满,善叹息,易怒急躁,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李教授常以酸枣仁汤加减,若肝郁较甚,郁久化火较甚者亦用丹栀逍遥散加减。(4)心肾阴虚。临床表现为虚烦不寐、心悸怔忡、神疲健忘,或有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李教授常以天王补心丹加减以滋阴清热,养血安神。(5)阴虚火旺。临床多表现为心烦不寐、心悸不安、腰酸足软,伴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症,李教授常以黄连阿胶汤加减。
  病案1 吴某,女,28岁,已婚,2018年2月5日初诊。因睡眠障碍2年,加重1周就诊。患者2年来,睡眠差,入睡困难,睡后易醒,多梦,胸闷、食纳差、腹脹、乏力、常叹息,面色萎黄,大便干结。舌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水滑,脉弦紧涩。中医诊断:不寐,肝郁脾虚。治以疏肝健脾,解郁安神。方以柴胡疏肝散加逍遥散加减。处方如下:柴胡 15 g,白芍15 g,川芎10 g,香附10 g,陈皮10 g,枳实 15 g,炙甘草5 g,当归10 g,茯神30 g,炒白术20 g,合欢皮30 g,中药5剂,1剂/日,水煎服。2018年2月12日复诊,失眠、乏力、腹胀等症较前明显减轻,仍多梦,舌胖大,舌尖红,守前方加灯芯草3 g,莲子心10 g,7剂。2018年2月20日三诊:患者失眠明显改善,一晚能连续睡眠6 h以上,时有腹胀、晨起痰多、胸闷,余症减轻,守方加瓜蒌皮20 g,继服7剂而善后。
  按:患者长期失眠,入睡困难,睡后易醒,多梦,胸闷、食纳差、腹胀、乏力、常叹息,面色萎黄,大便干结,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但总因肝脾不和。肝气郁滞,气机不畅,郁而化火,邪火扰动心神,神不安则难寐;肝郁犯脾,脾失健运,则有食纳差、腹胀、乏力、面色萎黄,大便干结等症;而脾运不健,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化生,血不养心,进一步加重失眠症状。舌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水滑,脉弦紧涩等亦为肝郁乘脾之征。故以疏肝健脾为治,李教授以柴胡疏肝散合逍遥散加减。全方有补有疏,疏肝解郁,健脾养血,肝脾同治,故能药到病除。
  2 心悸
  心悸是一种心脏常见病证,常伴有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失眠等兼症,虽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特别与肝的关系紧密[3]。从心与肝的生理联系可知:肝为心之母脏,木生火,故母子相互影响,且从经络上看,心经和肝经环环相连,生生不息,足厥阴肝经与手少阴心经通过足厥阴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相联系。清代陈士铎提出“从肝治心”的理论,明确提出“论心痛当治肝”,言:“偏治者,乃一偏之治法,譬如人病心痛,不治心而偏治肝”。
  肝郁型心悸常因忧思悲伤,肝郁难舒,气机不畅,心气亦郁结逆乱,扰动心神,心神不宁而致。临床可见心悸失眠、坐立难安、精神恍惚、易惊吓、喜悲伤欲哭、数欠伸,舌红、苔薄白、脉弦数等症,治宜疏肝解郁、宁心安神定悸。李教授常以四逆散合甘麦大枣汤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   同时,肝气郁结,心气亦弱,气郁血瘀,心血痹阻,临床常见心悸气短、胸闷如窒,甚者胸痛时作、刺痛不移、或连及胁下胀满不舒,舌暗红紫,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郁滞,脉细涩或结代为主症,治宜疏肝理气,活血通脉,李教授常以小柴胡汤合血府逐瘀汤治之以获良效。
  另有肝郁易化火者,肝火耗伤心血,以至心肝火旺,亦可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临床可见心悸、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头晕目眩、口苦口干、胸胁灼热、眠差或恶梦连连;或吐衄血、大便燥结、便秘尿赤、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数等症,治宜清心豁痰、镇定安神。李教授常以黄连温胆汤或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
  李教授治疗心悸时,首先排除心脏器质性疾患,然后遵“木郁达之”之理,以肝升发条达为顺,或疏肝解郁,或通络宣痹,或清心豁痰,总以祛标治实,标本兼治,则心病得解。
  病案2 段某,女,46岁,已婚,2019年11月19日初诊。因心悸1月就诊。患者近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焦虑,烦躁,疲倦,无胸闷痛,无恶心呕吐,纳可,二便调,睡眠差,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月经量少,血块多,色暗。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心悸,肝郁化火,上扰心神,治以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加味,丹皮15 g,炒栀子5 g,白芍15 g,当归10 g,柴胡15 g,茯神30 g,炒白术15 g,炙甘草5 g,合欢皮30 g,炒酸枣仁20 g,珍珠母15 g,灯芯草2 g,香附10 g,陈皮10 g,中药6剂,1剂/日,水煎服。2019年11月27日二诊:服药后心悸好转,情绪转佳,纳可,二便调,睡眠亦改善,偶有咳嗽痰多,舌苔稍腻,原方基础上加薏苡仁20 g,桔梗10 g,继服6剂心悸明显减少,深睡眠时间能到每天6 h,再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其他治疗不变,并嘱患者调畅情志、减轻心理压力以防复发。
  按:此病案中,患者心悸,焦虑,烦躁,眠差,疲倦,月经量少,以肝气郁结,情志不舒为因,气有余而化火,形成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之证,李教授认为此类心悸,应以调和疏解之法为主,使气血阴阳调和,肝郁之火得清,则邪去正安,以丹栀逍遥散加减为治。李教授指出:心悸之证临床中并不以大虚、大实为主,而通常以虚实夹杂多见,故治疗宜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切忌峻补峻泄之误。同时,李教授着重指出精神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如焦虑、情绪波动、过度劳累、强烈的精神刺激或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等均可诱发或者加重病情。因此,在应用药物调治的同时,嘱患者避免精神因素的刺激,心身同调方能祛病强身。
  3 痤疮
  李教授认为痤疮虽为单纯皮肤病,以皮肤症状为主,但发病机理却与心、肺、胃、肝、脾等内脏均有关,其中以肝的影响最大,从肝论治则每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可见,肝经有分支循行至面颊、口周、前额,胸背部等,痤疮常常多发于上述部位;肝上注于肺,二者相通,肺经之病与肝经之病相互影响,肝郁亦可化火犯肺,加重肺胃之热,故痤疮的发生发展与肝密切相关。因此,肝经郁热是痤疮的重要病因病机,凡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失眠焦虑、思虑过重者皆易生痤疮,因长期肝气不舒,郁而化火生阳,肝阳炽张,肝火旺盛上炎,灼伤津液,炼液成痰,痰阻血瘀,热毒熏灼,形成痤疮[4]。同时,易怒、焦虑、烦躁、思虑等情志不舒导致肝郁反克脾土,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痰浊内生,气机不畅,湿热内生,痰瘀热毒虚内生,在外则发为痤疮,女性特别常见此类脾虚肝郁型。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基本,肝气易郁,脾气易虚,女性患者多在月经来潮之前,肝气愈郁,痤疮愈盛。因此,痤疮从肝论治对于女性尤为重要。
  李教授认为,该病特点为郁而化热,郁而生痰生瘀,痰瘀热互结,郁而耗气,导致肝郁脾虚热毒型痤疮病情反复,迁延难愈,“肝郁”贯穿病程病机始终,因此法当从肝论治,条达所郁之木,以疏肝解郁、清泻肝肺、凉血化瘀、化痰调气为治疗大法,使气血调和、伏火得清、痰瘀同化。
  病案3 何某,女,20岁,未婚,2019年10月10日初诊。因面部痤疮3月余就诊。患者近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痤疮,曾本院门诊皮肤科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现面部见鲜红、暗红痤疮,部分可见白色脓点,痒痛间作,平素学习压力大,熬夜后加重,月经前加重,月经量少色黑,有血块,口干口苦,纳可,睡眠差,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肝郁化火,血热侵淫,治以疏肝理气除湿、清热凉血解毒,组方如下:紫草10 g,白芷10 g,丹参20 g,地肤子10 g,白鲜皮10 g,蒺藜10 g,皂角刺20 g,太子参20 g,蝉蜕10 g,蒲公英15 g,丹皮20 g,银花10 g,柴胡20 g,白芍10 g,炒枳实20 g,甘草10 g。2019年10月18日二诊,患者自觉面颊痤疮脓点与瘙痒减轻,暗红痤疮未消,情绪焦虑、烦躁易怒较前好转,睡眠转佳,纳可,二便调,舌脉同前,效不更方,继续原方7剂,服法同前。2019年10月27日三诊,患者面颊痤疮明显减少,仅少许小痤疮,无灼热感与瘙痒感,情绪睡眠明显转佳,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缓,再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嘱患者规律作息,戒烟酒辛辣。其后随访患者,面部痤疮愈后未再新发,原有疮脓处颜色逐渐变淡消失中。
  按:本病例中,李教授认为该患者年轻女性,青春期生理机能旺盛,即陽热旺盛之体;加之平素学习压力大,思虑较重,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郁而化火,故方中有四逆散,肝郁克脾土,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痰湿内停,同时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脾胃积热,湿热内生,郁于肌肤腠理而发为痤疮。故拟方疏肝理气除湿、清热凉血解毒。服药期间嘱患者清淡饮食,调畅情志,按时作息以收全效。本案例运用中医辨证治疗,通过条达肝郁、清热利湿等方法能够治病求本,更能降低痤疮复发率,减少皮损后遗症出现。
  李教授认为:胃脘痛、眩晕、头痛、月经不调、皮肤病等内外妇儿诸多病证都与“木郁”密切相关,故“木郁达之”法不仅可治肝之气血运行不畅,郁结不通之本证,更可用于治疗肝郁引发的诸郁之证,“达之”法也无定方定法,临床常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并不局限于疏肝理气之一法。
  参考文献:
  [1]张俊,朱霞,张煜.浅谈“木郁达之”[J].天津中医,2000,17(1):40-41.
  [2]余运影.浅谈从“肝”论治失眠[J].亚太传统中医药,2015,11(15):71-73.
  [3]王进,陈慧娟.从肝论治胸痹[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9,14(3):17-18.
  [4]徐兴龙,陈四清,孙丽霞.从肝论治痤疮刍议[J].江苏中医药,2010,42(10):34-35.
  (收稿日期:2021-03-29)
其他文献
防冲区域智能限员系统是实现煤矿智能工作面的需求,结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网络传输、传感器等技术,使传统闸机具备即时感知、准确判断和精确执行的能力,解决了传统闸机在服务过程中数据无法与防冲区域智能限员的要求相统一的问题,实现了对防冲智能限员区域的精细化管理,能够为井下、上人员提供实时预警服务。
西藏自治区图书出版事业是西藏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西藏在政治、经济、人文、公共事业等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国家大力支持西藏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文章以西藏人民出版社和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1-2020年的图书出版数据为依据,对西藏近十年来图书出版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西藏地区图书出版应加强对用户需求的探索、开发特色内容、推动新媒体技术在出版中的应用等建议,以推进西藏自治区图书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
利用20景Sentinel-1A数据,采用SBAS-InSAR技术获取合肥市中心城区地面形变信息,研究合肥市中心城区地面变形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中心城区地面平均形变速率集中在-6~6 mm/a,形变趋势表现为西部下沉,东部抬升,总体较为稳定;瑶海区和包河区地面平均累积形变量为正值,整体呈抬升趋势;庐阳区和蜀山区地面平均累积形变量为负值,整体呈沉降趋势。研究成果为合肥市以后详细的地面形变监测和
藏文出版是新中国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工作、文化产业及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下,藏文出版事业如何响应党中央“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号召,更好地融入这一宏伟的建设体系,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重大课题。文章着重从出版产业政策的角度,分析藏文数字出版实践中的主要瓶颈和原因,并提出发展对策建议。
针对瓦斯抽采监控系统实现冗余控制的需求,介绍了西门子S7-1500R/H冗余系统的网络构成、工作原理、技术事项等情况,描述了采用S7-1515R控制器的软件组态步骤和注意事项,设计了具备冗余控制功能的瓦斯抽采监控系统。
摘要:随着工作压力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上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较为多见,此病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师陈文慧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常见于情志致病,情志失调导致肝疏泄失常,影响脾胃运化而生湿、化热、伤阴等,进而影响肠腑功能而发为本病。从疏肝健脾、平肝利湿、柔肝止泻三法论治,治法独特,用药精简,临床上疗效颇佳。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从肝
针对矿用液压钻机常用的水冷式降温装置长时间高强度连续作业时,存在降温效果差、油温升高快、油脂消耗快、钻机故障率高、施工效率低等诸多问题,提出了采用风水耦合联动降温代替原有的单一水冷降温方式,对钻机液压系统降温装置进行设计改造,研究计算了钻机液压系统工作发热功率,根据发热量进行了风冷降温装置选型,并以ZYWL-1900R钻机为载体,进行了液压系统风水耦合联动降温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风水耦合联动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水冷式降温装置,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西藏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西藏乡村振兴立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为基础,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全面振兴目标。文章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理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西藏现阶段乡村发展实际,以“三农”问题为基础,采用AHP法构建西藏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型中指标选定、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得出综合评分,从基期评价中发现治理有效和产业兴旺是制约西藏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而生态宜居是促进西藏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根据指标权重及评价模型,
如何讲好西藏故事,是每一代藏族作家思考、追问的终极命题。1990年代以来西藏的长篇小说创作试图揭去西藏的神秘面纱,还原藏地真实的生活风貌,展现出西藏文学所特有的现代品格,即:在主题诉求上,努力传递现代的“人”的理念,彰显现代女性意识,追求独立的“人”和藏地历史变迁中具备佛性的“人”。在呈现方式上由“事”转“人”的叙述视角;由翻身农奴转向反叛贵族再转向底层民众的人物塑造;对藏传佛教由批判到中立再到正向引导的创作情态,以及由之形成的高扬宏阔转向冲和平淡、超验神性的美学风格。这不仅使西藏长篇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涉藏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径".三变"改革是推动涉藏地区民族村寨旅游的引擎,民族村寨旅游是"三变"改革的抓手",三变+旅游"模式通过破解"人·资·地"难题推动涉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卓尼县博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结合自身自然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以"三变+旅游"发展模式取得了突出成果,进一步证实了"三变+旅游"模式可以促进要素流动,进而推动涉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