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山东中部,有一座“出门就上坡”的城市——博山。博山隶属于淄博市,仅仅是淄博的一个区,但区委书记许冰介绍起博山来,却颇为自豪,对博山“名片”如数家珍: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家乡、中国琉璃之乡、华夏孝乡、鲁菜之源,他还兴致勃勃掏出手机,随手给我们放了一段央视《走遍中国》的视频,介绍博山乡村旅游,这可是博山的新名片,“好客山东,博山欢迎您!”,博山区按照“北工南游东扩”总体布局规划,坚定不移在南部山区发展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独特的自然优势上做足生态文章,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贫困山村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准脱贫之路。
幽幽谷里的“郝峪模式”
中郝峪村位于鲁山主峰的东侧,是博山区乡村旅游的代表。一路看着鲜花,闻着草香,记者抵达中郝峪村。一下车,硕大的宣传牌矗立在眼前,在宣传牌的上方正播放着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拍摄的中郝峪村纪录片。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乡村旅游的“郝峪”模式,已经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秀美村庄典范。
什么是乡村游“郝峪”模式?最有发言权的就是村党支部书记赵东强。
山清水秀、游人络绎不绝。去年,中郝峪村的乡村旅游交出了一份让人吃惊的成绩单:游客10万、营业额20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3万多元!可是10多年前,刚刚上任的村支部书记赵东强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时,遭到许多人反对。村民张大爷说:“当时顾虑主要是花上钱弄上些设施也好,摆设也好,他们有人来是没有人来啊?那很难说挣钱。”
看到村民犹豫不决,村支部的三名党员跟乡亲们拍了胸脯。赵东强说:“如果不行,责任全算在我身上。”
赵东强带领记者,沿着中郝峪村的山路一路前行,主干道水泥路平整宽阔,随处可见的木制指示牌别有一番韵味。“中郝峪交通闭塞,祖祖辈辈上坡种地,村里没有集体收入,继续这样下去,再过几辈子都是穷。人穷则思变。但思来想去,村里没有别的财路,有的就是好山好水和古村落。”
“这些对于城市人来说,就是稀缺资源……”赵东强认真思考后把目标瞄准了农家乐,当时很多村民觉得他“不正干”,他咬着牙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村民,集资1万元开起了农家乐。
没想到赵东强的路子走对了。在上级党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两委”筹集资金1万余元,作为发展“农家乐”的扶持资金,并承诺每发展1户奖励2000元。大家看着“吃螃蟹”的人挣了钱就纷纷跟进,到2011年,村里的“农家乐”旅游已发展到57户。
随着数量增多,彼此相互压价、争抢客源等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中郝峪村“农家乐”在恶性竞争中开始走下坡路。
2006年,赵东强的儿子赵胜建大学毕业回乡创业,提出了村民集体入股成立幽幽谷旅游发展公司的抱团发展新模式。在该模式下,村委会以公司名义,把全村农家乐、土地、房屋等资源,按照市场评估价格整合入股,全村农家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统一价格,不管有多少游客来住宿都由公司统一安排。在党支部带领下,中郝峪村推行“全村入股”,村民按人头入股,到年底分红。
“这就是‘郝峪模式’,不但给周边的村庄提供了借鉴,现在还经常受邀去其他村庄指导发展乡村旅游。”赵东强自豪地说。最重要的还是百姓富裕了,现在中郝峪村从两个月大的孩童到87岁的老人都是股民,村民人均收入从10年前的1960元到现在的3万元,中郝峪的目标是,争取5至10年,人均收入达到10万元。
随着村里生意越来越红火,赵东强意识到,发展乡村旅游不能光靠村里的老头老娘娘,必须注入新鲜血液,要不断创新才能有出路。的确如此,不同于其他乡村旅游的服务员大都是本村村民,在中郝峪,不管是民宿、菜园、动物园还是拓展基地,到处都有统一着装的年轻人在服务。
明天邮局、美食一条街、墙壁涂鸦、青年旅社……走在中郝峪村,步步都有惊喜,创意无处不在。
“我们现在有大学生27人,还有山东大学毕业的,这些创意都是他们做的。”赵东强说。村里富了,不仅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到村里发展,更吸引了来自滨州、德州等外地的有志青年,闫伟镇就是其中一位,他从济南一所大学毕业后到北京闯荡,2年前来到中郝峪村做服务保障工作。“乡村旅游前景广阔,晚上这里满天繁星,在城市里是看不到的,在这里随手可摘新鲜果蔬,在城市里是吃不到的。”
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专业的旅游团队、年轻的服务人员,让中郝峪村的旅游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不仅有“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农家景、享农家乐”的特色旅游项目,还先后开发了蔬菜劳作园、桂花赏花园、真人CS对战、漂流、休闲养生宿营等休闲体验项目。据赵东强介绍,村里每年都会增加新项目,充实乡村旅游。
如今,中郝峪村乡村旅游的名声越来越响,2015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带领村民致富的中郝峪村党支部今年也被评选为山东省优秀基层党组织。赵东强颇为自豪地说:“下一步准备3年之内发展到1000个床铺,能同时2600人吃饭。10年以后,把整条峪带领起来,往全市全省推广。”
乐疃之乐
今年“五一”节期间,博山区山头街道乐疃村农家乐迎来今年第一个旅游高峰。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负债村”,经过村“两委”多年“改造”实现蜕变,逐渐实现了村民脱贫致富、安居乐业,小山村发展驶入快车道。
沿着宽阔的富乐桥走进乐疃村,青瓦白墙、斗拱飞檐的“小别墅”错落有致,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向远方延伸,一株株果树果实初成……初夏的乐疃色彩丰富、生机盎然。或许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四面群山环抱、百姓安居乐业,拥有“全国美丽乡村”荣誉称号的小山村,曾经是个道路不通、垃圾随处可见、一盏路灯都没有的“穷乡僻壤”。
“村民选了我,是对我的信任,我就想实实在在为村民做点事。”乐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启帅几句朴实的话语,流露出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孙启帅深知“大河有水小河满”,发展经济才能强村富民。只有集体经济这条大河盆满钵溢,老百姓家家户户的小河才得到更多实惠。 2007年,孙启帅上任之初面对村集体欠下的200多万元巨额贷款,一拍大腿,“怕穷,但不能穷怕了!”他带领村“两委”通过回笼土地、租赁厂房、旧村改造等方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于是,村内出现了第一座公路桥、第一个工业园、第一座多层楼房、第一个文体大院、第一个健身乐园……这无数的“第一个”,掀起了乐疃村翻天覆地的转变。短短几年时间,村集体经济不但甩掉了债务包袱,还慢慢有了盈余。
路宽了,环境美了,硬件基础打好了,就该想想怎么让村民一起富起来。“让老百姓的口袋都鼓鼓的,这才是我们村‘两委’最终的奋斗目标和落脚点”,这是孙启帅在开村‘两委’会时最常说的一句话。
“如何致富?农家乐是个好点子”。穿梭于村间小路,刻着红五星徽章的老人民公社、宽敞的集体大食堂、挂着一串串辣椒、玉米的农家小院……身临其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质朴的时代。孙启帅说,要把农村建得更有农村味儿,这种味道就是乡愁。
带领村中贫困户脱贫致富一直是乐疃村两委的“心头事”,近两年来通过不断琢磨、探索、实践,上马“农家乐”项目成为大家的共识。“小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只有大发展,才可能不困难,”这是村“两委”自己总结的“辩证法”。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面对资源、财力、物力的多重困难,乐疃采取分期进行、先易后难的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协调推进。农家乐在一期工程建设时,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村民们的用地集中建设。村民可将老房屋估价入股到农家乐建设中,年底享受分红,也可以直接将老房屋出售给村里。这不仅让大部分村民住到了新建的楼房里,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更为乐疃村的老房子提供了“变废为宝”的机会。
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孙启帅和其他“两委”成员带头把自家的房子交给村里,“分红先给村民,我们的等以后做大了再说。”孙启帅说。
乐疃农家乐一期工程共建成12处高端精品农家乐、1处农业精品采摘园、2处农家乐饭店及各种休闲设施。孙启帅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2015年农家乐实现盈利50余万元,直接带动80余户村民增收,贫困村民收入翻了一番还多哩,老百姓都高兴得很!”
孙启帅经常说:“农村干部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更影响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让全村村民信服;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有指挥力和说服力。”
泉子村的春天
博山池上镇的东北边缘上有一座磨盖山,山上遍布着16个泉眼,泉水汩汩,清冽甘甜,人们傍山而居的村落叫泉子村。满打满算不足300人的村,前些年村民因穷乡僻壤而大多外出谋生,家里留守的全是老弱病残。
4年前,一位土生土长的普通女性,为了丈夫的遗愿,毅然撇下自己的事业,扛起了泉子村发展重担,把一个落后村、贫困村变成了现在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幸福村。
她,就是吴圣霞。
吴圣霞是个地道的池上人,先是养家禽、跑保险、卖化妆品,后来开了理发店,家境日渐殷实起来。2003年冬,她在赶池上大集的路上,遇到老人背着没卖掉的山货气喘吁吁地往家赶,不禁眉头一皱:何不开个店集起这些土产品,送到城里人餐桌上,还解了乡亲难处!
说干就干。2004年4月,吴圣霞成立了绿之缘山珍加工厂,把收购来的农产品经分类、加工、包装后外销。厂子虽小,她却倍加珍惜,坚守诚信之道,“绿之缘”成为当地名牌,她很快也拥有了3家专卖店和多家分店,产品挤进了济南、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营业额从几万、几十万到上百万。
2009年,吴圣霞夫妇成立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20多个村、2000多户农民共同致富。她还帮助当地100多名姊妹成功创业就业,荣获“省三八红旗手”和“省十大巾帼增收标兵”称号。她的丈夫老周也高票当选了泉子村党支部书记。
打那以后,吴圣霞精心打理自己的事业,老周则全身心地投入到村级发展上。眼瞅着群众的笑脸一天天多起来,老周却不幸患了尿毒症。谢世之际,他唠叨最多的是:村里的路没修完,自来水没到户,农家乐还没眉目……吴圣霞的心碎了,未满五十的丈夫满腔热血却壮志难酬。
老周离世后,吴圣霞曾茫然过,可面对望眼欲穿的众乡亲又恻隐起来。在乡亲们数次联名到镇政府举荐下,2013年6月,吴圣霞以全票补选为村主任。一心不能二用,忍着深深哀痛,她把心爱的事业交给儿子后走马上任了。
之后短短两个月,吴圣霞就同乡亲们一道,完成了村内路拓宽、文体广场修建、办公室扩建等工程建设。“是把为民做事的好手。”镇党委书记李信忠在召开全镇44个村的“两委”干部会上这样说。
吴圣霞没辜负大家的期望,开始计划将青山绿水古村落利用起来变成百姓的致富路。2014年,她将村里的10处闲置房征用来,改厨改厕建成民宿,同时建起了“杏林人家”农家乐项目,能同时容纳200人就餐,村里的集体收入也从无到有;2015年农家乐经营收入已突破10万元。今年4月,泉子村的盘山公路全部竣工,老年活动中心也在吴圣霞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的努力下稳步建设中。
今年春天,《山东卫视新闻》连续三天报道了泉子村的脱贫故事,泉子村远近闻名,漫山遍野杏花绽放,吸引了来自济南、滨州、临朐等地的游客参观,最多时一天来了2000多人。“游客人数越来越多,我们的道路、停车场、餐饮民宿接待能力都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我们必须把所有资源利用起来,尽早开发,扩大规模。”
踩着石板路,摸着石板房,泉子村的古村貌自成风景,吴圣霞说石板房是泉子村一大特点,未来开发乡村游,所有的路和墙面都要用石板铺设。
吴圣霞说,杏花林也是村子的一大景观,她的梦想是在杏花林建设高端民宿,房顶有天窗,墙面有落地窗。“躺在床上数星星,回眸一看满树花,就是我想要呈现给游客的状态。”吴圣霞心里早已对泉子村的旅游开发有了规划,目前正加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未来的泉子村将打造“杏林人家”原生态村居旅游模式,形成泉子、油篓寨、雁门寨、蟠龙山观光旅游专线。
村民们对她充满了感激:“看看现在,这可是十年二十年也不会有的大变化。我们全村的老少爷们都在感激吴书记。”
“成绩是大家的。”面对诸多荣誉和村民的热诚,吴圣霞说,“我要感恩的人太多了。目前,我们村的现有条件虽然差点儿,可是村里有坚强务实扎实肯干的领导班子,还有父老乡亲的理解支持,打造一个全新的泉子村,我充满了信心。”
记者在博山采访,群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事实证明,“领头羊”带得好,就能够形成“羊群效应”,扶贫开发攻坚事半功倍。博山是焦裕禄的家乡,博山的干部们也像焦裕禄一样踏实、担当、重情义。也正因为有这样一批优秀的基层领导干部,推动着博山5.2万贫困人口“绿色”脱贫,从生态保护和开发中寻找新出路。
幽幽谷里的“郝峪模式”
中郝峪村位于鲁山主峰的东侧,是博山区乡村旅游的代表。一路看着鲜花,闻着草香,记者抵达中郝峪村。一下车,硕大的宣传牌矗立在眼前,在宣传牌的上方正播放着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拍摄的中郝峪村纪录片。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乡村旅游的“郝峪”模式,已经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秀美村庄典范。
什么是乡村游“郝峪”模式?最有发言权的就是村党支部书记赵东强。
山清水秀、游人络绎不绝。去年,中郝峪村的乡村旅游交出了一份让人吃惊的成绩单:游客10万、营业额20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3万多元!可是10多年前,刚刚上任的村支部书记赵东强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时,遭到许多人反对。村民张大爷说:“当时顾虑主要是花上钱弄上些设施也好,摆设也好,他们有人来是没有人来啊?那很难说挣钱。”
看到村民犹豫不决,村支部的三名党员跟乡亲们拍了胸脯。赵东强说:“如果不行,责任全算在我身上。”
赵东强带领记者,沿着中郝峪村的山路一路前行,主干道水泥路平整宽阔,随处可见的木制指示牌别有一番韵味。“中郝峪交通闭塞,祖祖辈辈上坡种地,村里没有集体收入,继续这样下去,再过几辈子都是穷。人穷则思变。但思来想去,村里没有别的财路,有的就是好山好水和古村落。”
“这些对于城市人来说,就是稀缺资源……”赵东强认真思考后把目标瞄准了农家乐,当时很多村民觉得他“不正干”,他咬着牙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村民,集资1万元开起了农家乐。
没想到赵东强的路子走对了。在上级党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两委”筹集资金1万余元,作为发展“农家乐”的扶持资金,并承诺每发展1户奖励2000元。大家看着“吃螃蟹”的人挣了钱就纷纷跟进,到2011年,村里的“农家乐”旅游已发展到57户。
随着数量增多,彼此相互压价、争抢客源等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中郝峪村“农家乐”在恶性竞争中开始走下坡路。
2006年,赵东强的儿子赵胜建大学毕业回乡创业,提出了村民集体入股成立幽幽谷旅游发展公司的抱团发展新模式。在该模式下,村委会以公司名义,把全村农家乐、土地、房屋等资源,按照市场评估价格整合入股,全村农家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统一价格,不管有多少游客来住宿都由公司统一安排。在党支部带领下,中郝峪村推行“全村入股”,村民按人头入股,到年底分红。
“这就是‘郝峪模式’,不但给周边的村庄提供了借鉴,现在还经常受邀去其他村庄指导发展乡村旅游。”赵东强自豪地说。最重要的还是百姓富裕了,现在中郝峪村从两个月大的孩童到87岁的老人都是股民,村民人均收入从10年前的1960元到现在的3万元,中郝峪的目标是,争取5至10年,人均收入达到10万元。
随着村里生意越来越红火,赵东强意识到,发展乡村旅游不能光靠村里的老头老娘娘,必须注入新鲜血液,要不断创新才能有出路。的确如此,不同于其他乡村旅游的服务员大都是本村村民,在中郝峪,不管是民宿、菜园、动物园还是拓展基地,到处都有统一着装的年轻人在服务。
明天邮局、美食一条街、墙壁涂鸦、青年旅社……走在中郝峪村,步步都有惊喜,创意无处不在。
“我们现在有大学生27人,还有山东大学毕业的,这些创意都是他们做的。”赵东强说。村里富了,不仅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到村里发展,更吸引了来自滨州、德州等外地的有志青年,闫伟镇就是其中一位,他从济南一所大学毕业后到北京闯荡,2年前来到中郝峪村做服务保障工作。“乡村旅游前景广阔,晚上这里满天繁星,在城市里是看不到的,在这里随手可摘新鲜果蔬,在城市里是吃不到的。”
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专业的旅游团队、年轻的服务人员,让中郝峪村的旅游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不仅有“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农家景、享农家乐”的特色旅游项目,还先后开发了蔬菜劳作园、桂花赏花园、真人CS对战、漂流、休闲养生宿营等休闲体验项目。据赵东强介绍,村里每年都会增加新项目,充实乡村旅游。
如今,中郝峪村乡村旅游的名声越来越响,2015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带领村民致富的中郝峪村党支部今年也被评选为山东省优秀基层党组织。赵东强颇为自豪地说:“下一步准备3年之内发展到1000个床铺,能同时2600人吃饭。10年以后,把整条峪带领起来,往全市全省推广。”
乐疃之乐
今年“五一”节期间,博山区山头街道乐疃村农家乐迎来今年第一个旅游高峰。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负债村”,经过村“两委”多年“改造”实现蜕变,逐渐实现了村民脱贫致富、安居乐业,小山村发展驶入快车道。
沿着宽阔的富乐桥走进乐疃村,青瓦白墙、斗拱飞檐的“小别墅”错落有致,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向远方延伸,一株株果树果实初成……初夏的乐疃色彩丰富、生机盎然。或许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四面群山环抱、百姓安居乐业,拥有“全国美丽乡村”荣誉称号的小山村,曾经是个道路不通、垃圾随处可见、一盏路灯都没有的“穷乡僻壤”。
“村民选了我,是对我的信任,我就想实实在在为村民做点事。”乐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启帅几句朴实的话语,流露出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孙启帅深知“大河有水小河满”,发展经济才能强村富民。只有集体经济这条大河盆满钵溢,老百姓家家户户的小河才得到更多实惠。 2007年,孙启帅上任之初面对村集体欠下的200多万元巨额贷款,一拍大腿,“怕穷,但不能穷怕了!”他带领村“两委”通过回笼土地、租赁厂房、旧村改造等方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于是,村内出现了第一座公路桥、第一个工业园、第一座多层楼房、第一个文体大院、第一个健身乐园……这无数的“第一个”,掀起了乐疃村翻天覆地的转变。短短几年时间,村集体经济不但甩掉了债务包袱,还慢慢有了盈余。
路宽了,环境美了,硬件基础打好了,就该想想怎么让村民一起富起来。“让老百姓的口袋都鼓鼓的,这才是我们村‘两委’最终的奋斗目标和落脚点”,这是孙启帅在开村‘两委’会时最常说的一句话。
“如何致富?农家乐是个好点子”。穿梭于村间小路,刻着红五星徽章的老人民公社、宽敞的集体大食堂、挂着一串串辣椒、玉米的农家小院……身临其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质朴的时代。孙启帅说,要把农村建得更有农村味儿,这种味道就是乡愁。
带领村中贫困户脱贫致富一直是乐疃村两委的“心头事”,近两年来通过不断琢磨、探索、实践,上马“农家乐”项目成为大家的共识。“小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只有大发展,才可能不困难,”这是村“两委”自己总结的“辩证法”。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面对资源、财力、物力的多重困难,乐疃采取分期进行、先易后难的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协调推进。农家乐在一期工程建设时,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村民们的用地集中建设。村民可将老房屋估价入股到农家乐建设中,年底享受分红,也可以直接将老房屋出售给村里。这不仅让大部分村民住到了新建的楼房里,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更为乐疃村的老房子提供了“变废为宝”的机会。
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孙启帅和其他“两委”成员带头把自家的房子交给村里,“分红先给村民,我们的等以后做大了再说。”孙启帅说。
乐疃农家乐一期工程共建成12处高端精品农家乐、1处农业精品采摘园、2处农家乐饭店及各种休闲设施。孙启帅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2015年农家乐实现盈利50余万元,直接带动80余户村民增收,贫困村民收入翻了一番还多哩,老百姓都高兴得很!”
孙启帅经常说:“农村干部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更影响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让全村村民信服;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有指挥力和说服力。”
泉子村的春天
博山池上镇的东北边缘上有一座磨盖山,山上遍布着16个泉眼,泉水汩汩,清冽甘甜,人们傍山而居的村落叫泉子村。满打满算不足300人的村,前些年村民因穷乡僻壤而大多外出谋生,家里留守的全是老弱病残。
4年前,一位土生土长的普通女性,为了丈夫的遗愿,毅然撇下自己的事业,扛起了泉子村发展重担,把一个落后村、贫困村变成了现在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幸福村。
她,就是吴圣霞。
吴圣霞是个地道的池上人,先是养家禽、跑保险、卖化妆品,后来开了理发店,家境日渐殷实起来。2003年冬,她在赶池上大集的路上,遇到老人背着没卖掉的山货气喘吁吁地往家赶,不禁眉头一皱:何不开个店集起这些土产品,送到城里人餐桌上,还解了乡亲难处!
说干就干。2004年4月,吴圣霞成立了绿之缘山珍加工厂,把收购来的农产品经分类、加工、包装后外销。厂子虽小,她却倍加珍惜,坚守诚信之道,“绿之缘”成为当地名牌,她很快也拥有了3家专卖店和多家分店,产品挤进了济南、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营业额从几万、几十万到上百万。
2009年,吴圣霞夫妇成立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20多个村、2000多户农民共同致富。她还帮助当地100多名姊妹成功创业就业,荣获“省三八红旗手”和“省十大巾帼增收标兵”称号。她的丈夫老周也高票当选了泉子村党支部书记。
打那以后,吴圣霞精心打理自己的事业,老周则全身心地投入到村级发展上。眼瞅着群众的笑脸一天天多起来,老周却不幸患了尿毒症。谢世之际,他唠叨最多的是:村里的路没修完,自来水没到户,农家乐还没眉目……吴圣霞的心碎了,未满五十的丈夫满腔热血却壮志难酬。
老周离世后,吴圣霞曾茫然过,可面对望眼欲穿的众乡亲又恻隐起来。在乡亲们数次联名到镇政府举荐下,2013年6月,吴圣霞以全票补选为村主任。一心不能二用,忍着深深哀痛,她把心爱的事业交给儿子后走马上任了。
之后短短两个月,吴圣霞就同乡亲们一道,完成了村内路拓宽、文体广场修建、办公室扩建等工程建设。“是把为民做事的好手。”镇党委书记李信忠在召开全镇44个村的“两委”干部会上这样说。
吴圣霞没辜负大家的期望,开始计划将青山绿水古村落利用起来变成百姓的致富路。2014年,她将村里的10处闲置房征用来,改厨改厕建成民宿,同时建起了“杏林人家”农家乐项目,能同时容纳200人就餐,村里的集体收入也从无到有;2015年农家乐经营收入已突破10万元。今年4月,泉子村的盘山公路全部竣工,老年活动中心也在吴圣霞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的努力下稳步建设中。
今年春天,《山东卫视新闻》连续三天报道了泉子村的脱贫故事,泉子村远近闻名,漫山遍野杏花绽放,吸引了来自济南、滨州、临朐等地的游客参观,最多时一天来了2000多人。“游客人数越来越多,我们的道路、停车场、餐饮民宿接待能力都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我们必须把所有资源利用起来,尽早开发,扩大规模。”
踩着石板路,摸着石板房,泉子村的古村貌自成风景,吴圣霞说石板房是泉子村一大特点,未来开发乡村游,所有的路和墙面都要用石板铺设。
吴圣霞说,杏花林也是村子的一大景观,她的梦想是在杏花林建设高端民宿,房顶有天窗,墙面有落地窗。“躺在床上数星星,回眸一看满树花,就是我想要呈现给游客的状态。”吴圣霞心里早已对泉子村的旅游开发有了规划,目前正加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未来的泉子村将打造“杏林人家”原生态村居旅游模式,形成泉子、油篓寨、雁门寨、蟠龙山观光旅游专线。
村民们对她充满了感激:“看看现在,这可是十年二十年也不会有的大变化。我们全村的老少爷们都在感激吴书记。”
“成绩是大家的。”面对诸多荣誉和村民的热诚,吴圣霞说,“我要感恩的人太多了。目前,我们村的现有条件虽然差点儿,可是村里有坚强务实扎实肯干的领导班子,还有父老乡亲的理解支持,打造一个全新的泉子村,我充满了信心。”
记者在博山采访,群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事实证明,“领头羊”带得好,就能够形成“羊群效应”,扶贫开发攻坚事半功倍。博山是焦裕禄的家乡,博山的干部们也像焦裕禄一样踏实、担当、重情义。也正因为有这样一批优秀的基层领导干部,推动着博山5.2万贫困人口“绿色”脱贫,从生态保护和开发中寻找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