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说理,乃公民素养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py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 董天策(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说理,就是讲道理。大家都要讲道理,这无疑是起码的常识。如果有人突然问:你会说理吗?你一定觉得奇怪,立马反问一句:这还用问吗?!读《同舟共进》2015年第4期的专题策划“我们应当如何说理”,我才深切意识到:不会说理,恰恰是国人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当然,这里的“说理”是指“公共说理”,即人们对公共事务发表看法、展开讨论这一过程中的说理。当下中国的公共言论空间,不会说理的,不讲道理的,比比皆是。诚如“题记”所说:一些不同观点的交锋,往往会变成政治、道德的攻击,甚至人身辱骂,屡见不鲜的“微博对骂”“微博约架”,使网络言论充斥着粗鄙之语,充满了暴戾之气。何以如此?这的确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葛剑雄认为,之所以出现“语言暴力”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讲理”的直接源头是“文革”。中国历来缺少理性的社会调查和科学的数据分析,习惯于主观武断,也是造成“语言暴力”的原因。另外,民生中出现的问题也加剧了“语言暴力”的泛滥。葛剑雄强调,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语言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树立核心价值观”这几个字里面,哪个字离得开文明,离得开说理?
  唐小兵与刘擎的对谈,深刻剖析了公共说理文化中的一些问题。在现代社会,我们没有办法回避“说理”,而且公共说理在很大程度上与语言习惯、思维传统等紧密相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批判、大辩论式的“文革”语言,对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红卫兵一代”影响深远。随着互联网包括移动端的发展,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参加公共讨论了,但很多人还没有习得公共说理的规则和意识,再加上匿名的状态,可以不负责任,带来的可能问题就是极端的平等化或民粹化。
  邱震海指出,“学会讨论”是民主的重要一步,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小药方”。今天的中国,公共空间已经形成,讨论的声音也很热烈,但公共讨论的文化远没有形成——我们还没学会如何讨论,因为讨论往往是在“情绪场”上争执,而忽略了“逻辑场”上的问题。在培育公共说理文化方面,国内媒体严重缺位、严重失职。譬如,面对公共事件中网络言论的情绪化表达,媒体未能及时把利益相关者请来,就事情的真伪、谁对谁错等问题展开辩论,寻求答案,从而有效地引导舆论。
  羽戈指出,如今读胡适的文章,首先需要注意的不是他说出了什么道理,而在于他如何“说理”。的确,胡适说理的逻辑、风度是值得认真学习的,他提出的不少“说理”的原则,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胡适要求,“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君子立论,宜存心忠厚”;“凡论一人,总须持平”;不要让“名词代替了思想”。由此可见,如何说理,不仅与治学态度有关,而且与人格修养有关。因此,说理的意义在于:对个体而言,它可以塑造一种公民理性;对社会而言,它可以塑造一种公共理性。
  应当说,专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入探讨了公共说理的若干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学者徐贲就曾指出,“公共说理不是一种理论,更不是一种学问和学术,而是一种实践的能力和公民的素质与行为习惯。”作为一种素质、习惯、能力,说理需要从小养成。“理性话语的价值观是与他人平等、尊重、以说理相待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不羞辱他人、不欺骗他人、不歧視他人、不伤害他人,不使用任何暴力(包括语言暴力)对待他人。这也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价值观。”倘若还要对公共说理作进一步的了解,可以读一读徐贲2013年出版的《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一书。
其他文献
纸上风波  “我竟成‘多余的人’呵!噫!忏悔,悲叹,伤感,自己也曾以为不是寻常人,回头看一看,又有什么特异,可笑可笑……宁可我溅血以偿社会,毋使社会杀吾感觉……我要‘心’!我要感觉!我要哭,要恸哭……”  这是1921年12月19日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自嘲是“中国之‘多余的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多数出身于没落的名门望族,有文化教养,不为官职
期刊
商鞅变法时曾颁布过一项法律,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意思是一个家庭如果有两个成年男子却还不分家的,就要交纳双倍的赋税;还有一项法律,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内息”,意思是你们父子兄弟不但要分家,还不能居住在同一屋檐下。这两项法律彻底摧毁了大家族,让成年父子必须分家和分散居住,以鼓励百姓之间互相监督、告发,便于国家对百姓的控制。这些做法对道德文化乃至朴素的家庭亲情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后世的家
期刊
访谈嘉宾:任剑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870年,清政府派出首批留美幼童,标志着中国留学运动的开始。近150年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中国留学生也成了一个较为特殊的海外华人群体。为此,结合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宏观地看待这一群体所衍生的现象和问题,十分必要。  新生代留学生目标不明确  《同舟共进》:早期出国的留学生得到的评价相对正面,他们中很多人确实给
期刊
【“只怕我们的作品简单而公式”】  一般而言,以事前不存发表之心而写作的日记,较少伪饰,较能直陈心事,是窥探作者内心世界最直接最真实的凭据。因此,“传记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似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若干年前出版时甚少删改的《宋云彬日记》《杨尚昆日记》,便颇为学者所看重。近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珍档手迹》,以手迹影印而保持原貌,内中包括1949年之后的茅盾日记,十分珍贵。如同鲁迅流水账式的日记
期刊
美国东岸的特拉华州很袖珍,只有五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00万,首府多佛人口不到5万。但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州里,却有一个增长迅速的华裔职业中产阶层,他们主要分布在高科技公司、金融机构、两所州立大学和州政府机关。  这个华裔社区中最早的群体是1960年代初来到多佛的一批国民党高官二代,他们绝大多数又都在州政府公路局工作,历史背景、社会身份和生活经验与同期美国华裔移民的主流叙述(劳工移民和社会下层)完
期刊
自邓小平南方谈话至今已20余年,此间,中国持续推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国力增强,民众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然而与此同时,改革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刊访谈了三位改革见证者,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如何进一步推动改革的想法。  改革开放的三个十年  从一个老报人的眼光看,我认为改革走了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是1979年到1989年。这个十年是上下一心,推动各个方面的改革——从农村开始
期刊
研究社会主义的历史,势必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开始。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内涵,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被公认的,是斯大林在苏联建立的样板。从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和东欧各国都曾试图对原有的社会主义进行改革,却始终未能走出斯大林模式的死胡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却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模式的转型,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为解开这个历史之
期刊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带去了一批国民党党、政、军界要人及文化界人士,这些曾在中国大陆赫赫有名的人物,开始了他们的在台岁月。  远赴台湾的这些人中,既有位高权重的“党国大佬”,也有在抗战中征战沙场的高级将领;既有在大陆时期主持内政外交的“大内总管”,也有对日后台湾经济腾飞起过重要作用的后起之秀,其中一些人在思想界、知识界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偏安一隅的孤岛上,在这个迥异于大陆的舞台上,他们会演
期刊
依法反腐的落脚点  《同舟共进》:您认为现阶段依法反腐最重要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  任建明:现阶段推进依法反腐的落脚点,我认为有两个。近期,不符合法治的问题要认真逐一加以解决,比如十八大之前出现的选择性反腐等。长远看,根本的保证是要切实推进法治进程,提高法治水准,如果这一点能做到,我想不光是反腐败,在整个社会治理、执政党建设等方面,都能得到保证。  乔新生:如果仅依靠中纪委书记个人魅力推进反腐工作
期刊
河北石家庄 王德彰(河北省政协《乡音》杂志社原主编、编审)我从1993年担任河北省政协主办的《乡音》杂志主编时,就读到了贵刊,20多年来从未间断,尤其是自2000年退休后,时间充裕了,读得更仔細了。2015年我继续订阅贵刊,1月初便收到1期,很及时,接着1月24日又收到了2期,这是万万没想到的!同事们感慨道:当前许多期刊拖延出刊时间,1期刊物通常于1月中下旬才到,而《同舟共进》2期在1月下旬即送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