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与中国知识分子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whywhy_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八路军与新四军分赴敌后战场,抗击日本侵略者。全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亦空前高涨,同仇敌忾,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以不同方式投入了抗日救国斗争。
  他们的选择,是抗战
  在这股浩浩荡荡的洪流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也是最醒目、最重要的社会集群。他们有悠久的爱国传统和爱国思想,文天祥、史可法、岳飞是他们自小就学习、就崇拜与效法的人物,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直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和行为准则。当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时,他们最早指出了日本的侵华阴谋和巨大危险性,最早发出了抗日救亡的呼喊,以热烈的爱国激情,呼吁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捐弃前嫌,扫除私利,团结起来,真诚合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抗敌。他们有较多的知识和技能,能承担民族自卫战争的各种任务。
  他们有的投笔从戎,脱下长袍、西服或学生装,奔向大后方,奔向延安,参加抗日军队,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或研制武器,发展军工;或做翻译,联系各反法西斯国家,策反日军官兵,搜集情报与技术;或担任医护,救助伤病员;或直接走上战场,与敌人血战。
  他们有的坚持在敌后沦陷区,拒绝日伪当局的威逼利诱,宁可饿死,不就伪职,不向敌人低头。他们向民众宣传民族大义,宣传中国的历史,痛斥汉奸理论,成为沦陷区民众的贤哲;他们千方百计支持抗日的地下工作,有的本身就是地下抗日的战士。
  他们有的远赴海外,或在上海、天津的英法租界里,办报纸,办学校,搞募捐,搜集情报,宣传抗日救亡,支持抗日政府,痛斥汉奸卖国求荣的败类,甚至组织抗日锄奸团,惩处敌伪汉奸,为国出力。
  方式不同,皆为抗战
  九一八事变,日本霸占中国东北三省广大地区后,东北地区的广大知识分子不愿做亡国奴,走进白山黑水,组织抗日义勇军,打击日本侵略者;还有许多知识分子离别家乡,到关内流浪,鼓动抗日救亡热潮。1933年10月10日,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中央体育场开幕。东北的青年学生组织了一支运动队,代表东北沦陷区人民参加。他们在致大会全体选手的公开信中写道:“诸位同志,我们是代表东北同胞而来赴全运会的选手,我们不敢猜想诸位朋友对我们作何样的感想,但我们自己实在是痛苦到万分,因为国辱民奴,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天天在东北过着牛马不如生活……我们冒着好多困难来了,眼前这江南风景,益发触动了我们家亡国破的悲哀。男儿有泪不轻弹,皆因未到伤心处。我们这次来参加比赛,不如说是来报告东北的惨状……我们绝大信心便是中国不亡,东北不亡,我们今日要宣誓:共同奋斗,去夺取我们最大锦标——光复东北。”全场观众边听边流泪。在这届全国运动会上,代表东北三省失地的运动员刘长春创造了最优异的成绩。
  在北平,著名学者、诗人陈三立,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他愤怒难平,梦中高呼“杀日本人!”1933年,他见到其多年老友郑孝胥投靠日本,当了伪“满洲国”的总理大臣,乃痛骂郑“背叛中华,自图功利”;在再版其《散原精舍诗》时,忿然删去郑序,与之断交;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表示:“我决不逃难!”闻有人议论中国必败,他怒斥:“呸!中国人岂狗彘耶?岂贴耳俯首,任人宰割?”日伪当局欲招他出山任伪职,派人登门对他游说,老人呼佣拿扫帚将其逐出,从此五日不食,绝食殉国,终年85岁。其子、著名史学大家陈寅恪在家守孝49天后,毅然带全家离开日军铁蹄下的北平,冒着战火南下,赴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战火向东南地区蔓延。紧邻上海的苏州,有两位爱国的老知识分子,一位是70岁的张一麟,一位是58岁的李根源,他们一方面在苏州组织“抗日治安会”,将大宗募集来的棉衣、食物、药物输送到上海,支援前线浴血抗战的将士;另一方面,为发动老年人也像青壮年那样积极投入抗日救国斗争,乃与各界爱国人士协商,决定筹建一支以老年爱国者为成员的抗日“老子军”,满60岁以上者为合格,55岁至59岁者为预备军,50岁至54岁为续备军。规定“老子军”主要担任如下职务:燃点雷管之发动机关、与敌人拼命而不得生还者;破坏敌人之重工业、军械,须与之俱毙而不得生还者;凡一切不用膂力而决死者;抗议本国后方军人之欺压民众者(以军令所未许可为限);制裁土豪劣绅汉奸之鱼肉平民者等。后事虽未成,但在当时传颂一时,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日的信心。
  清华大学物理系是中国最早的物理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不仅在科学上有许多建树,而且培养了中国几代的物理学家。该系的系主任叶企孙教授,是杨振宁、李政道等一批科学精英人物的老师,是清华大学理学院创始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物理学家。在1937年8月北京沦陷后,他不顾危险,组织师生向抗日大后方转移,向中共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输送人才。他的高足、赤胆忠心的爱国志士熊大缜,率领许多同学,来到河北中部的八路军根据地,以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主持制造炸药,制造各种地雷,让八路军和游击队大摆地雷阵。
  冒险投奔各抗日根据地的,绝不仅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师生。音乐家冼星海历尽艰难,来到延安,创作了《黄河大合唱》;音乐家贺绿汀,先进入苏北抗日根据地,后又投奔延安,创作了《游击队歌》。他们创作的抗日歌曲传遍全国,发挥了巨大作用。毛泽东称赞这些歌曲的作用抵得上八路军的几个师的战斗力。画家徐悲鸿走遍南洋各地,宣传抗日,他专门创作巨幅油画《田横与五百壮士》,有力地鼓舞了全世界的炎黄子孙。
  高校内迁,为了民族,为了抗战,继续办学
  抗战开始后,中国沿海、沿江地区的广大高校师生,为了不做亡国奴,不愿使学校陷敌资敌,毅然离乡背井,投入高校内迁运动。据当时担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在其回忆录《西潮》中记载:内迁各高校的许多师生“往往不止穿越一道火线;有者乘黑夜偷渡敌人把守的桥梁或河流,被发现而遭到射击,或被逮捕杀头;有者穿越敌人防线而几天吃不到东西,但阻止不住青年人摆脱敌人、向往学习的心”。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日军炸毁南开校园的第二天,即1937年7月31日在南京《中央日报》上,发表气壮山河的讲话:“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故本人对于此次南开物质上所遭受之损失,绝不挂怀,更当本创校一贯精神,而重为南开树立一新生命。本人惟有凭此种精神,绝不稍馁,深信于短期内,不难建立一新的规模”。1937年8月,北大、清华与南开三校的师生先后迁到长沙,于11月1日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开学未久,战火迫近,三校师生又于1938年初,分两路奔向昆明,其中一路由闻一多、黄子坚、袁复礼、曾昭抡、吴征镒等老教授为骨干,徒步穿越湘西、贵州,翻山越岭,夜宿晓行,走了3500多华里,历时68天,最后到达昆明,于1938年5月4日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罗家伦校长是中央大学最后撤离南京的一批人之一。1937年12月初,他最后一次对学校作巡视检查,见全校人员与设备财产都已撤之一空,十分高兴,只有农学院牧场供教学实验用的良种家禽家畜鸡、鸭、猪、犬、牛、羊等,尚留下许多。罗家伦就宣布由牧场职工自行处理,只要不落入日寇手中就行。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农学院牧场的工作人员,以保卫国家的财富,保护国家未来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己任,冒着敌人的炮火,爬山涉水,餐风宿露,历经千山万水与千难万险,历时一年,终于在1938年11月到达重庆,回到已经复校一年的中央大学。中央大学师生闻之欣喜若狂,一齐涌到校门口,夹道欢迎这些历经风霜险难的职工与鸡、鸭、猪、马、牛、羊。中央大学内迁彻底干净,连一鸡一鸭也没留给日寇。这就是抗战史上著名的中央大学的“鸡犬不留”。
  高校内迁运动不仅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被摧毁、被中断、被敌利用,而且保存了高教实力,收聚了师资与各种人才,并不断发展壮大。据1946年国民政府统计资料记载,在八年抗战期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校数、教职员人数、学生数与岁出教育经费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院校数1945年比1936年增加33所,上升30.5%;教员数1945年比1936年增加3341人,上升44%;学生数1945年比1936年增加38724人,上升92%。很明显,其中内迁高校的发展与增长占有最主要的成份。
  内迁高校不仅在办学规模与招生数量上有了扩大,而且为适应抗战人才的需要,开办或加办了不少新系科与研究所。如金陵大学增设了电化教育、农业、汽车等系科;朝阳学院增设了司法专修科;中央政校新增了蒙、藏、印等语文专修科;复旦大学增设了职业教育、法律、数理等系科;西南联大增设了师范学院、教育系、哲学心理系、航空工程学系等,到1941年已发展为拥有9个学院、28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先修班的著名综合性大学;浙江大学内迁后,增设了师范学院、文科研究所、理科研究所、工科研究所、农科研究所等,从800名学生增加到2500多名学生,增加两倍有余。在整个抗战期间,大后方各高校培养出毕业生累计达7760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内迁各高校培养的,不仅为抗战与战后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还培养出像杨振宁、李政道那样具有世界一流水平、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1942年7月,西南联大理学院毕业90名学生,后来有一半成为知名的科学家,其中李士谔等12人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创下了独一无二的奇迹。内迁高校在抗日战争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得到如此的发展与提高,不能不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一项巨大成绩。
  坚持在沦陷区的战斗
  因各种原因未能内撤、被迫滞留在沦陷区的知识分子,则始终如一地坚守民族气节。如南京中央大学教授、著名的红楼梦研究专家王瀣,在日军攻占南京时,以衰病之身,未及撤离,此后数年家境困难,以至不能举炊。但当日伪当局筹办伪中央大学,派人胁迫与以高薪诱惑他去任教授时,老人断然拒绝,说:“余以行将就木之人,可以舍我矣,实不敢见张邦昌、刘豫丧权辱国之举”。1944年8月5日,王瀣终于在贫病中去世,终年74岁。
  还有一些在沦陷区的知识分子,则投入杀敌报国的血与火的斗争中去。如在沦陷后的天津与北平,有一些大中学生,都是些十六七岁到二十一二岁的热血青年,其中许多人出身豪门,是大官僚、大富商甚至是大汉奸的子女或亲属。虽出身各异,但都有一颗爱国心,在民族危亡之际,违背家族原则,秘密成立“抗日杀奸团”。数年间,成员前后有五六百人,义无反顾地投入短兵相接的城市抗日武装斗争:火烧日军仓库,爆炸日伪公司和电影院,烧毁日军专用的公共汽车,特别是组织实施了多起暗杀大汉奸的行动,成功暗杀了伪天津商会会长王竹林、伪华北联合准备银行天津分行经理程锡庚、伪北平《新民报》编辑主任吴菊痴等,击伤伪天津市教育局局长陶尚铭、伪华北教育总署署长方宗鳌以及汉奸作家周作人等,功勋卓著,名震一时。他们中有的人被日伪抓捕后,在狱中经受了种种酷刑,坚贞不屈,战斗到最后一刻,拒不投降,壮烈牺牲。
  无数的抗战往事,都证明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人,是中华民族中最具有爱国思想与爱国传统的社会群体。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他们以自己的鲜血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斗志和牺牲精神。
  毋庸讳言,知识分子中也出了如江亢虎、周作人、胡兰成等极少数败类,出卖国格与人格,认贼作父,做了汉奸。但这并不能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的血风腥雨中,绝大多数人都经受了考验,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战歌。 (责任编辑 刘顺发)
其他文献
最近,日本的历史学研究会等16个相关团体发表声明,称日本当局企图以“性买卖契约的存在”来否定强征“慰安妇”事实,是逃避问题的体现,同时要求日本当局就二战期间日军强征“慰安妇”承担责任。见证和还原历史,是一份良知、一种责任。现本人据所见所闻并详实考证、查阅历史资料,悉心整理,形成侵华日军在白蒲等地设立“慰安所”的罪行铁证。  中兴旅馆见证屈辱历史  如皋市白蒲镇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通扬运河两侧
期刊
人物介绍:  周长根,男。民族,汉。89岁。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1979年11月从某师政治部副主任位置转业到常州市,任东风区革委会副主任。1980年2月,东风区更名为天宁区,当选为天宁区区长。1984年4月,担任常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1987年5月离休。现担任常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  我1927年农历正月29日出生。我的老家在江苏省大丰市的东窑乡大东河村,这
期刊
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是新四军的源头和前身,新四军则是红军游击队的传承和发展。闽东红军游击队是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之一。由叶飞率领的闽东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这支英雄的部队在执行新四军东进任务中,在苏州建树了光辉的战绩,与苏州人民结下了真挚的鱼水深情。  以“江抗”名义挺进东路  新四军三支队第六团政治部主任刘飞(沙家浜36位伤病员之一),在建军30周年征文所写
期刊
65547部队前身为刘志丹、谢子长在陕北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后转隶为新四军四师十旅、新四军三师十旅,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转战全国21个省(自治区)和大半个朝鲜。歼敌16.4万余人,以“猛打、猛冲、猛追”的三猛作风赢得头等主力师殊荣。是我军历史上既有八路军番号又有新四军番号的部队之一。  2014年3月28日9时30分许,搭载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
期刊
编者按:上世纪60年代,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问世。10年后,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海霞》。这两部作品让人们认识了那一群渔家姑娘,她们亦渔亦武、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活,和浓郁海岛气息下的普通渔家生活,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全国观众通过女民兵队长海霞的苦难身世和成长过程,看到了海岛上贫苦渔民和女子民兵连保卫海岛、奋勇斗争的战斗精神。这支神勇的部队原型,就是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  这是一支光荣的连队,这是一面高
期刊
在盐阜大地上,人们只要提起“宋公堤”,自然会对1941年阜宁县的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肃然起敬,眼前会浮现出当年宋县长率领阜东人民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与敌顽进行斗争那可歌可泣的一幕幕。但人们对宋乃德与滨海县天场镇天沟村管伯宁一家在战争年代结下的深厚情谊却知之甚少。笔者是管伯宁的儿子,从父亲口中了解到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现奉献给读者,并藉此纪念宋伯伯110周年诞辰。  宋乃德初识管伯宁  1940年
期刊
参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重大惨案》(以下简称《惨案》)的编辑工作,我是从2014年1月份开始的。  刚接手的时候,《惨案》有4册样书,收录有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日军在中国制造的129个重大惨案。所谓重大惨案,是指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几天或几十天,在同一个地点,或是一个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譬如一座城市,或一个县城、一个村庄发生的日军屠杀、强奸中国
期刊
城市:北京  时间:2014年8月27日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楚青  15岁,她走进新四军。  1955年,她的丈夫粟裕被授予共和国大将,并排在十大大将之首。  赴北京,有人说,去采访楚青。也有人说,和楚青交流,困难了。  《铁军》杂志社副总编辑刘顺发提供了楚青家电话。我们打电话过去,是她女儿接的,她答应采访组,可以去看望她妈妈。我们提前备好一篮水果和两盒月饼,今天一早,打出租车寻找雨儿胡同。  
期刊
反帝反封建思想的萌芽  1903年6月18日,王崇典出生在安徽省涡阳县城华祖庙街一个贫寒的市民家庭。幼年时,其母不幸病逝,父亲在外续娶。他和弟弟与祖母相依为命,在饥寒交迫的岁月里,度过了他天真无邪的童年。10岁时他有机会进入公立学堂接受教育。  1919年,16岁的王崇典失去相依为命的祖母。在芜湖市警界供职的父亲,把他转入芜湖芜关中学读书。从此,他接触到马列主义思想,受到了五四运动的感召和影响。他
期刊
我是新四军的后代。70年前的那一场战争,以血与火的历史,铭刻在我们父辈的记忆中,也铭刻在我们后代人的心上,铭刻在我们民族的心上,永远不会忘却。回顾历史,是为了走向未来。我觉得,总结这场民族正义之战,仅有胜利者的光荣感、自豪感是不够的,更需要实事求是地总结我们民族抗战的经验教训,从中找到反映我们民族特点和品质的最有价值的遗产,为走好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凝聚共识,提供精神支持。这是我们抗战后人的责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