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问题的理论根由及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qia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主体性问题是近年来哲学讨论中的一个热点。在讨论中,人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从纯粹理论的角度来看,应该说这场讨论尚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因而也就末能在理论上有较大推进。而理论上的实质性进展,则要求不仅能合理地提出问题,而且能够合理地解决问题。而要能够合理地提出并解决问题,则又进一步要求对于所面临着的问题有一种自觉,即对该问题的起因、实质、可能的解决途径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这又要求人们超出时下的问题,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内,对问题加以考察。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反思。通过这种理论上的反思,当能对主体性问题讨论的进展有所助益。
其他文献
我们认为,主体性是主体在同客体的交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而主体的功能是由主体的要素和结构决定的。因此,个体主体性的生成就有赖于个体主体要素的获得、结构的形
1890年6月5日,晚年恩格斯致恩斯特的书信开始了一组在马克思主义史上被称作关于历史唯物主义通信的概要。恩格斯这一部分书信遗产的意义是巨大的。列宁在1922-1923年的文章
穿梭在繁华的徐家汇商业区,竟想不到可以找到如此美丽的一方净土--光启公园。光启公园位于南丹路17号,占地1.28公顷,原名南丹公园,现在的这个名字是为纪念徐光启逝世350周年
“羊啃草,狼吞羊,老虎吓跑狼;老虎死了沃泥土,芳草萋萋肥牛羊……”据说,在上帝造人之前,世间自然就这么单纯地演绎着一个完美的轮回,动物们在其中各守本分,为生命的平衡担负
<正> 一、引言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智性文化模式”。在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传统中,或者说在哲人的理论建构与世俗的文化心态中,一向弥漫着一种个体生存的惶恐气氛。无疑,这与王权主义的政治传统是密切相关的。
1993年5月16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与本刊邀请在京的部分专家、学者就“心性之学”进行学术座谈。参加这次学术座谈的有:马振铎、王国轩、孔繁、冯增铨、齐儆、刘长林
我想,每一个与我同龄的人应该都有一个日记本,那里有着坦然和真实的语言,以及赤裸裸的自我。可是,我的那日记本却不属于我自己,因为我的父母常常要看我的日记。于是,在我的心
“花鬼子”是我家饲养的一只精灵无比的猫。有一次,它一声不吭地守在隐蔽处,等候老鼠出洞。大约半个小时过去,一只老鼠开始贼头贼脑地在洞口四下观望。这时,“花鬼子”并不急
杨林:一大早起来,我穿上姑夫给买的粉红色运动装,戴上哭天抹泪要来的姥爷的军功章,脚上蹬着蛮不讲理“抢”来的妈妈的高跟儿鞋,只觉得幸福三千丈,跑到院子里大喊:“过年了!”
观,人山人海,我是那一个;望,茫茫星空,我是这一颗。小时候,我总爱偎在爸爸怀中,缠着他教我数数。我指着天上的星星奶声奶气地数着“一、二、三……”“人就跟天上的星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