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人假说”及其当下的伦理审视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yche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社会与网络时代的来临,以往的各种人性假说对人的解释越来越显得不够全面。信息人假说的提出与论证,不仅为现实趋势下网络伦理与规范提供了依据,也给予了人类在不断反思生活方式的变革过程中新的伦理启发。当然,信息人这一新的人性假说产生的同时,其背后的伦理风险也一一呈现。
  [关键词]信息人 人性假说 伦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093-02
  人是什么?这个亘古的命题,一直是人类反思自身与研究自我的根本问题,关于人的概念的认识诸多散落于古往今来的经典著作中。从古希腊哲学家普洛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动物”,西塞罗的“人是社会动物”;再到康德的“人是借助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革命导师马克思给人下的定义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近现代以来,随着亚当·斯密提出的“道德人”“经济人”的人性假说,其他的诸多的“社会人”“组织人”“政治人”等等也变得越来越通行。21世纪网络时代的来临,昭示着一场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这场变革下,以往的人性假说对新时代人的本质特征的解释已经不贴切,为此,我们有必要透过信息社会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对人的本质作出反思性的考察。
  一、“信息人假说”的提出与论证
  信息人假说的理论背景最早可以追溯到18、19世纪盛行的机械唯物观,霍布斯的“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一些齿轮”,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的命题等机械自然论断,是人类对自然属性的一种新的认识,并且结合到了哲学领域,上升成为对人类的精神属性的界定。当然,这种自然观有其消极性,但是却为信息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的养料。20世纪初的美国数学家申农是信息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度量信息的数学公式,起初只是应用于信息科学的狭义信息论,和申农同时代的维纳被称为控制论的奠基人,他出版了《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盒通讯的科学》,并把控制论定义为“关于机器和生物的通讯和控制的科学”,这就使得信息的传递与人的行为特征之间相关有了理论依据。而最早提出“信息人”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兰开斯特,他认为,“信息人”在信息社会中起着主导作用。美国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曾对“信息人”作了如下定义:“作为信息人,一个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查寻、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信息人最终是指这样一些人:他们懂得如何学习,这是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知道如何找到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①国内较早关注于“信息人”假说的学者卢宏泰认为,信息人是:“在信息时代和信息环境的生态环境下,人逐渐形成某些共同性的信息行为和信息心理,它们构成了现代人的一种后天性的特质。当我们撇开人的其他方面而专门谈这种特质时,我们把人视为或抽象为‘信息人’。”②
  隨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国际上对“信息人”概念的运用越来越通行,国内也开始关注“信息人”假说并且对此概念成立展开了论证。国内对“信息人”假说的论证认同较高的有两种,一种认为信息是人的自然、精神与价值特性的基质,从这种基质出发,论证信息符号作为人的根本特性,凸显“信息人”是人的根本标志,为便于下文,笔者暂且称之为“信息基质论”,另一种认为“信息人”是一种人性的嬗变,是从物质人、生物人、社会人到信息人的嬗变,暂且称之为“人性嬗变论”。前者从人的生存状态中信息交换过程的角度分析,首先,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从控制论奠基人维纳那里得到的启示,认为“就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人本身不仅是一个物质系统与能量系统,人更是一个信息系统,离开这个系统,人就无法生存和成长。”③其次,信息作为“人之为人”的一种特定“基质”,具体体现在人自身系统与外界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并且依靠这种交流维持和促进自身的生命,与之相关的概念有“信息场域”“信息生态”“信息欲”等,其中,信息欲是人之存在的基本源泉;最后,认为人的本质提升取决于信息交换方式。“人性嬗变论”则认为人性是一个不断嬗变的过程,“由于信息革命的推动,社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使世界的不少地方产生了物质过剩,促进了人类需求层次的提高,也推动了人类本性的嬗变:人类从‘物质人’‘生物人’‘社会人’变成了‘信息人’④,从信息化时代人类对信息的依赖性来看,人类是“信息人”,不管是从消费、物质需求、甚至关乎到人类精神层面的自信,也跟信息的获取息息相关,“人性嬗变论”还运用信息向量,从“货币信息”“权力信息”“知识信息”等多个维度构建信息力学模型,来解释实际生活的各种困惑。
  二、“信息人”假说的伦理风险
  风险一:道德观念的紊乱、道德行为的失范——网络时代“信息人”的诸多特征,同时也使风险社会增添了新的伦理风险。首先,“信息人”标示的多元“自我身份”,生活方式非中心化、多元化以及没有边界的特点使统一的价值观念难以建立,道德相对主义将会盛行;那么,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交互性正好为这种道德相对主义观念转换为具体行为提供土壤。个人的权利放至最大,网络没有权威,每个人都是完全自由和独立的,你只需要考虑自己的意志、兴趣、情感、欲望,而无需对整体负责;同时,由于互联网当初的设计思想本身就是标榜自由,是一种无中心的开放式架构,因此,网络中并没有明确的领导者,也没有最终管理者,国家边界和政府权力在这里难以作为。这样,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标准的统一性和确立性在网络中变得模糊,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信息人”成为了历史上最接近真正的无政府主义状态的存在。其次,同样因为网络虚拟、匿名等特性,与道德观念为紊乱相表里,道德行为的失范在“信息人”信息活动系统熵值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呈现出高风险的状态,一方面,“信息人”对侵害其他人的行为变得极其容易而隐秘,一个微小的自我复制编码,如果利用人机组合作为它的复制机器,那就会在网络上产生令人厌烦的后果。另一方面,“信息人”本身在网络中的安全难以得到保证,尤其是在商业社会经济利益的推动下,这种风险变得越来越难以抵御。   风险二:网络世界中“信息人”人性异化的风险——一般可以认为,人的异化是指人的创造物有工具上升成目的的一种状态,人本身反而被创造物所奴役和控制,“信息人”中“人”的内涵一旦变得模糊,人对信息失去了掌控,被过量的信息所淹没,一味的吸收,而没有时间去消化,人们收集到的往往是信息的碎片,很难能做到有意义的寻找,这样,削弱了人们看问题的能力,就容易产生无措慌乱的心理状态。其次,放纵总是比自制要来得更加容易,虚拟现实中的庞大信息就像隔着大海的一座金山,“人本身”与“信息人”在大海中身份裂变,社会角色迷失,就会发生身份认同的危机,人便成了“受制于人”的动物。再次,由于“信息”这个词近年来已经遭到大量的滥用,“信息人”作为一种人性假说的意义一旦曲解滥觞,信息技术的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将有可能解构当前知识权利结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成为了“信息崇拜”,人将很多自己的能力都“让“给了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将要担心未来人类的肢体和器官会失去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加速,而人肉体的进化却是相对不动的状态,那么,“人的大脑被赋予了能够浮出肉体、进入电子虚空的能力,它可以在一瞬间达到任何地方。于是你就不再只是血与肉了。”⑤如果是这样,“信息人”实际便成了一个“去身体化”的过程。
  风险三:“信息人”的交往模式与社会归属途径风险——自从人们借助网络技术打开荧光屏后面的现实之门,“信息人”在网络间接互动中实现某种性质的真实交往,人们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切换到了网络虚拟社会,传统道德就会有被摒弃的风险,“信息人”在角色不确定的多重交往中,呈现出实在向虚拟转化的状态,“在数字空间里的非身体的、纯符号的交换中,每一种交换都是数据的交换,”⑥就这种新交往模式的主体来说,人们有时难以确定,网络中“信息人”是实实在在的,还是一串简单的符号。其次,相比“去身体化”,“信息人”还有“去权力化”的特征,在虚拟世界中,平等性得到充分的体现,现实中的基于人的性别、身份地位而发生的人际关系在这里不能起任何作用,“互联网中身份的隐匿就意味着历史的消隐,任何历史性的光环或褴褛在互联网的入口处都将被‘格式化’”,⑦因此,个人社会归属途径选择充分“自由”,相对传统的社会归属途径,现实中人总是归属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群体,而网络社会中社会归属选择的充分“自由”使“信息人”的社会归属选择显得随意,然而,现实人这个有机体仍旧是“信息人”的基礎,“交往的传统形式同网络中的交往形式交织在一起。这种交往形式将简单的相互交往的紧密关系同人们松散的和匿名的虚拟现实结合在一起。信息网络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新的机会,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⑧因此,“信息人”社会归属途径选择的随意性,必将把问题带入现实社会。
  今天的世界,“信息化”正在使人类生产过程越来越高地有序化,在这样一个高度有序的社会中,符号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我们重新审视在这场巨大社会变革中人性的特征时,毫无疑问,“经济人”“道德人”“社会人”对人性的描述已经过时,而“信息人”更能体现这个时代的精神;另一方面,当“信息人”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体,新的人性假说所代表的人性需求,也是保证信息科技发展的现实依据,是“信息人”所彰显的“开放”“多元化”不断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同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当“人——机”时代的降临,当“天涯若比邻”不再只是一种期望,当“坐地日行八万里”变成可能,当网络精神的“自由与平等”使人类越来越接近“大同世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当下“信息”一词被严重滥用的情况下,“信息崇拜”心态容易使“人”与“社会”被简单的信息化,那么,“信息人”就不再是一个超越的人性假说,而沦为一种新时代的人性异化。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化”本质上只是生产力的进步,信息时代并不代表不需要人文精神,任何的人性假说都离不开对道德标准、人性本真的关注,都离不开对人性元问题的追思,并且,我们需要谨记的是,“信息人”仍旧是在现实世界生活的人,因为,人首先是一个物理存在物,是“信息在生活中”,而不是“生活在信息中”,很多基本需求需要在物理空间得到满足。
  注释:
  ①岳剑波.信息环境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第88页.
  ②卢泰宏.信息人与信息心理法则.情报学报,1989(8).
  ③余潇风,张彦.“信息人假说”的当代建构.学术月刊,2007年,第二期:17-23.
  ④李德昌,崔延红.人类本性的嬗变——信息人与信息力学之一:从物质人、生物人、社会人到信息人.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五期:90-94.
  ⑤戴维.申克.信息烟尘:在信息爆炸中寻求生存.江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⑥U.霍夫曼.网络世界中的身份和社会性.国外社会科学,2000(3).87-88.
  ⑦(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159页.
  ⑧U.霍夫曼.网络世界中的身份和社会性.国外社会科学,2000(3).87-88.
其他文献
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要求回归生活,因为生活中隐藏着巨大的甚至是无穷的学习资源,生物学同时又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身边的生活资源
本文以凯恩斯需求理论为指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观察员国以及新疆和内地封闭式宏观经济模型,再以“贸易连接方式”将各宏观经济主体连为一体,建立上合组织国际连接计量
本文以陕北民歌、紫阳民歌为例,论证不同的地理环境、复杂的社会历史变革以及迥异的地方民俗文化,都使陕北民歌与紫阳民歌的创作带上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印记:民歌产生的地域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管理问题日渐突出.在全面到来的信息社会,在这个软件工程的科技时代,任何项目的产生与发展都要涉及到来自方方面面的众多人力与物力,计算机
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还承担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和使命。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
当大多数同龄人刚准备到学校上学的时候,印度莱布尔市5岁男童索拉布·纳格文什已经开始上班了。索拉布是全世界最年幼的警察,他的警察父亲在任内身亡后,5岁的索拉布就根据印度政府的某些规定,接替亡父职位当起了警察,不过,印度警方雇用5岁男童当警察的奇闻也引来一些社会组织的谴责,认为这与非洲国家的“儿童士兵”现象没什么区别。    顶替亡父当警察    5岁印度男童索拉布·纳格文什和母亲伊什瓦里·戴维居住在
在一项建筑工程的启动中,流水作业因其经过长时间的化凝炼铸而形成的一种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控制产品质量优质稳定,节约生产成本,是一种从理论和实践
尽管深圳是个创造奇迹的地方,但吴海军的创业史还是近乎神奇。 因为1992年就曾在深圳的赛格广场做过电脑配件的生意,1994年,吴海军研究生毕业,轻车熟路地回到深圳在中航技公
期刊
目前,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仍以考试命题为指导,模板式作文教学法占据主流位置.本文旨在研究现阶段独立学院中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的写作教与学方法,探索在模版式作文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