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迁移学习的中国蛇类识别研究

来源 :野生动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0rx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蛇在野外广泛分布,不同种类的蛇具有不同的特性,实现蛇的准确识别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全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传统神经网络模型在蛇类图像上的识别效果,以中国地区常见蛇种作为研究对象,包括金环蛇(Bungarus fasciatus)、银环蛇(B. multicinctus)、圆斑蝰(Daboia russelli siamensis)、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和王锦蛇(Elaphe carinata)。针对蛇类识别任务的特点,提出改进方案:根据蛇类形态特点,采用合适的数据增强方式扩充数据集;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改进,以适应蛇类图像分类任务;训练中采用Adam优化算法,优化模型学习过程;采用迁移学习方式,利用Image Net数据集上训练得到的权值对模型初始化,并进行微调训练提升模型对蛇类识别任务的高阶特征表达能力。结果表明,改进方案可以有效提升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蛇类图像识别任务上的准确度,在以VGG19、Res Net50、ResNet101、MobileNetV2和Xception网络为基础的分类模型上,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96.08%,可为建立蛇的自动识别系统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针对弹载遥测通信系统中频谱利用率低、设备体积大、可靠性差、设计复杂等问题,设计了一款采用高频谱利用率CPFSK调制方式的零中频遥测发射机。首先根据CPFSK调制方式将采编组帧后的2 Mbit/s遥测数据信号完成指数为0.715的正交调制,调制后的数据在AD9364芯片内部进行插值滤波、上边频等处理后,经过放大电路由天线发射出去。最后通过搭载测试系统,测试射频调制信号的频谱、传输距离和误码率。发现输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脑卒中一级康复期患者合理静脉通路选择的达标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主题确定后运用甘特图制定活动时间,通过自制查检表收集改善前的数据汇总并绘制柏拉图,根据柏拉图二八定律得出"刺激性药物未使用中心静脉"及"未根据患者输液治疗时间长短选择相应输液工具"是本圈两大改善重点。圈员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列出鱼骨图,调查统计分析导致脑卒中一级康复期患者合理静脉通路选择的达标率
目的:探讨迭合于实体肿瘤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血液科自2011年10月至2020年10月接诊的30例迭合于实体肿瘤的恶性血液病(恶性血液病为第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生存时间(OS)作为预后评价标准,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对几种预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
工程塑料在湿热气候下的大气老化是工业界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叙述了8种工程塑料在海南岛东部琼海县室外(内)曝晒(露)结果,对应用单位选用工程塑料有参考价值。
期刊
本文以较丰富的数据评价了尼龙1010,尼龙6、ABS、聚甲醛、聚乙烯、聚碳酸酯等六种塑料在海南岛湿热地区的耐气候性,对其实际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报纸
2020年4—11月,在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白头蝰(Azemiops kharini)专项调查,发现5条白头蝰,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修订了白头蝰在湖南省的记录,并对白头蝰属的物种多样性与保护做了简要分析,以期进一步保护白头蝰属物种。
目的:通过延续性质量控制小组在糖尿病足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达到提高糖尿病足患者治疗效果、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及治疗费用的目的。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月选取我院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加以接受延续性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从创面恢复、康复训练依从性、生活质量、随访再就诊率、截肢率等方面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的
为了解决在遥感图像目标检测任务中目标背景繁杂难以识别且目标尺寸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5的遥感图像检测优化模型。首先,对输入数据进行马赛克增强,增加样本多样性,同时采用自适应锚框计算,寻求最优初值锚框;然后,把通过主干网络提取到的特征层进行特征融合得到最优特征层,再对定位损失进行优化,采用CIoU loss作为定位损失函数,Focal loss作为分类损失函数;最后,在测试时对输入图片采
延安时期,在《“三八节”有感》中,丁玲不仅揭橥了延安“新女性”处于革命者与妻母角色之间的身份冲突,而且呈现了女性独特的生存体验以及在“无性别状态”的战时环境下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并表达了自己对革命政权内部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忧虑与思考。借助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深入探究延安“新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冲突与融合,或可为现代知识女性的话语实践以及妇女的真正解放提供一种理论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