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教育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c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荒野生存》
  美国影片《荒野生存》改编自著名作家乔恩·科莱考尔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散文集《阿拉斯加之死》,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为问询生命真相而毅然投身荒野悟道的故事。主人公克里斯家境优越,毕业于名校,并被保送哈佛攻读硕士学位,前程似锦。但是,他放弃了哈佛,脱去了所有文明的外套,成为一名“超级流浪汉”,走进阿拉斯加寻找生命的归乡之路。在荒野中,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重回人群的洒脱。然而,四个月后,猎人在阿拉斯加一辆废弃的公共汽车上,发现了他的尸体……
  物化时代的出走
  克里斯终于如愿地逃离了城市。他妹妹在独白中说,“他要找回自我存在的真实感”“他要极力挣脱来自社会、父母和物质的束缚,它们阻断了克里斯存在的真相”。当父亲要送给他一辆豪车作为大学毕业的礼物时,克里斯执拗、激烈的拒绝就是对物化生活的极度绝望与厌弃。人性的物化、社会的物化、亲情的物化,让克里斯清醒地意识到该说再见了。
  克里斯的出走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他要回归到个体生命出发的原点,另一重含义是他要找寻人类的童年轨迹。他引用梭罗的诗句:“不是爱,不是金钱,不是信任,不是名誉,不是公平,我只要真相。”他要的真相就是与世间的一切利益、纠缠剥离之后那个纯粹的人的“存在”。
  当下的时代,教育成为了物化的教育。卢卡奇从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回溯到物化现象的发生,他认为物化首先表现为商品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在物化遮蔽下,人成为了物的奴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质化、实用化、功利化。在物化教育之下,人性不是被关心的首要,人只被当作社会改造的工具与外在利益的诉求者。
  第二次生命的诞生
  人有两次生命。第一次诞生是肉身生命的诞生,是被动的;而第二次诞生是精神生命的诞生,是可以自主选择的。
  克里斯脱去了人类文明教化的得意之作—学士服和学士帽,拒绝了哈佛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剪掉了身份证,捐掉了个人账户上所有资金,将汽车抛弃在荒野,烧掉口袋里最后五张钞票,只字未留,与过去的“自我”彻底分离。他一层层地剥掉了从他成为人类文明的受精卵开始,这个庞大的文明机器层层加诸他生命之上的那张“文明之皮”。
  他在无人的海边与波浪共舞,在空旷的野地看野牛奔腾,庄严地陈述道:“在我一文不名的时候我是如此兴奋。”他对那位深爱着他、想收留他做孙子的老人说:“如果你认为生命的欢愉主要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就错了。”金钱和人际关系大概是社会人最基本的底线,他却毫不留情地打破了这个底线。
  在原著《阿拉斯加之死》中,克里斯说:“这么多人活得不快乐,却不主动改变这种情况,因为他们受到安全、服从、保守主义的生活制约……其实安全的未来最伤害人心中冒险的灵魂。人的灵魂中,最基本的核心是他对冒险的热忱。”真相是诱人的,却也是令人恐惧的,这世界上最艰巨的冒险就是寻找真相,真相就在生命的源头,召唤着人类的回归。
  荒野与自由
  老子说,天地以万物为刍狗。自然并不会偏袒人类。
  大自然是仁慈的,克里斯猎到了一头驯鹿,欣喜若狂,他将驯鹿滚烫的心脏取出来供奉给自然之神。然而,他还是没能来得及制作出便于储存的熏肉,因为蜂拥而来的苍蝇无情地在鹿肉上撒下了卵,狂妄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大自然的一次次无情却慈悲的示现中遭到彻底的摧毁,克里斯不由得发出悲叹—人,绝不是万物的主宰!“所有的生命都在共同分享这个世界。”①
  这就是克里斯所要寻找的荒野吗?一个连活下去都很难的荒野,是他的家吗?是人类的家吗?荒野,到底意味着什么?
  克里斯钟爱的导师梭罗说:“荒野是对世界的保存。”梭罗的老师爱默生在《论自然》中对自然做了超验概括:“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某种精神现象的象征物,每一个自然现象都对应一种思想状态……自然是人类思想的一个隐喻……自然是人类理解精神世界真理的导师……自然从来都是宗教的盟友……我们接触的一切事物都在向我们布道。”①耶稣在荒野里遭遇了撒旦的试探,证明了自己是真弥赛亚。释迦牟尼在荒野的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荒野是原始的宗教,是生命的起源与归宿,在荒野中能跃向“心游于物之初”的绝对自由。
  克里斯庄严地为自己准备了一个皈依的仪式,在荒野的木板上刻下了他所有想得到的词句,宣告自己正式成为自然的居民。荒野的自由与人类的自由,荒野的文明与人类的文明,可以不那么对立,不那么冲撞,荒野的自由统摄人类的自由,荒野的文明统摄人类的文明。
  死亡与智慧
  克里斯死了。
  在荒野悟道之后,他信心满怀地走上回归人群的征途。然而,几个月前,那条母性悠扬、将克里斯温柔渡过对岸的大河,如今却变得面目狰狞,波涛汹涌,阻断了归途。阿拉斯加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克里斯很快就找不到食物了,饥饿之下,他四处搜寻植物,结果误食了野土豆,身中剧毒。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来时的河与去时的河,已经不是同一条河,一切皆流,无物常住,这场“无常”教学当是死亡必修课的开端。死亡,意味着剥夺、消失、黑暗、恐惧、不确定性。但是,这个娑婆国土中唯一确定的事物也是死亡,死亡竟然用这样霸道的力量迫使人认真地思考它。苏格拉底说:“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亡,学习处于死的状态。”② 死亡是人类的智慧导师。
  克里斯在荒野的几个月中,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存在教育。荒野是“存在”,是不言的教育者,“无为”地疗愈了不幸童年给克里斯带来的伤害,平复了物化人性带给他的绝望刺激。他放下了愤怒、忧郁、恐惧、绝望,拿起了老子笔下所描述的“复归于婴儿”的力量。于是,他从生命的原点出发,全新地走回人群。尽管那条变了脸的河流阻隔了他,然而他已然经历了开悟的三境界,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在生命的遗言中,他写道:“只有在分享之时,幸福才是真实的…我的一生非常幸福,感谢上帝。再见,上帝保佑你们每一个人。”落款是“克里斯托弗·约翰逊·麦坎德斯”,就在几个月前,他还试图将这个名字从人间彻底抹去,而代之以“超级流浪者”,对名字的接纳宣告着他对自身“存在”的认同、对生命意义的全然接纳与领悟。
  存在与教育
  那位想收留克里斯的老人对他说:“当你原谅的时候,你就会爱;当你爱了,上帝之光就会照耀你。”这句话在克里斯的短暂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柏拉图说:“知识即回忆。”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天生地包含在灵魂之中的,教育不是把知识放进灵魂,那样就如同将视觉放进瞎了的眼睛里一样。人生来就具有一个承受之“器”,只要这个“器”不坏,就有能力接受教育。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德行、知识和虔信的种子天生地在我们身上,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需把那暗藏在身内的固有的东西揭开和揭露出来。因此,人的生命中安置着一所天然的“隐学校”,这所学校的教师是“存在”,所施行的教育是“隐教育”。每个人的教育都是靠自己完成的,我们终其一生等待的那个最好的老师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向外驰骛的时候,就无法找到存在的真相,只有向内寻找到灵魂中那些虔信的种子时,生命才可能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完成惊人的向上一跃,获得绝对自由。
  一个卓越的教师是“存在”的助教,他能够直面生命真相,谦卑地叩响学生的生命大门,虔诚地拉住学生的手,共同探索真理、拥抱自由。他能让学生认识到,一切对庸常的升华与超越都来自于“心”的苏醒。
  老人就是一个卓越的教师,他的话叩响了克里斯“隐学校”的大门,如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一样,让克里斯在四个月的荒原蜕变中获得了宽恕的力量,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成就了爱的涅槃,他帮助克里斯最终成为了自己的生命导师。
  《荒野生存》从教育哲学的高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契机,对这样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谁是最好的教育者?这是对教育出路的思考。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 cn
其他文献
工业时代创造出的流水线的教育模式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求的,而信息化时代,教育不能再停留在满足知识层面的东西。按马斯洛需求理论,教育也要向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发展。在此基础上,学校不再是只能在特定的年龄、地点学习的场所,而是一个开放的生态圈、共同学习体,而这也正说明了未来学校缘何而来。  面向未来的一所学校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给人的印象都是保守的,它好像对把科技引入学习并不感冒,甚至在有意疏远象牙
未必正确的周博士(以下称周博士):王老师您好,上回听您说在忙着评职称,不知道可有好消息?  偶尔迷茫的王老师(以下称王老师):还不知道呢。现在中小学教师评职称,需要做课题、发论文。美其名曰是要打造“研究型教师”,可是光发表论文这一条要求,就不知难为了多少人呢!  周博士:话虽如此,不过要求中小学教师发表论文,也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让教师能够更好地胜任高一级职称的工作啊!  王老师:我们是教师
编者按  2015年4月30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宣布北京市16区县一次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督导评估。据统计,2014年北京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92.26%,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77.64%。2015年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现象。督导检查结果显示,16个区县的居民对本区义务教育满意度均达85%以上。北京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在促进首都义务
在北京丰台区西四环青塔地区,有这样一处风景:鲜艳的五星红旗每天在朝阳中冉冉升起,孩子们在宽敞的操场上开心地踢毽子、卖力地抖空竹、自由地奔跑,操场后面是一幢干净整洁的三层深色小楼,四周被鲜花绿草围绕,一所年轻的学校静静地坐落于此。这就是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教院附属丰台实验),它成立于2013年,是北京教育学院和丰台区教委联合举办的一所新型公办学校,计划未来五年内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至少
郭秋维 男,回族,195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度尾埔尾小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至今已有34年教龄。他因地制宜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开发显微镜等教学用具,带领学生参加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他注重德育,关心留守儿童,带头捐款。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福建省优秀农村教师等荣誉称号。  带领孩子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可以提高孩子的科学素质,给他们带来别样的体验和感悟,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
1985年,不到22岁的生物教师张立新在北京丰台三中开始了班主任生涯。同事们很快发现张立新的班级教室每天都是窗明几净的,与其他班级的教室形成很大的反差,于是纷纷向这位年轻的班主任请教其中的玄机。原来,张立新担任班主任后不久,发现教室卫生在每周固定时间的大扫除之后只能保持一两天,她开始琢磨保持良好卫生的长效办法。她把整个教室分解为若干个卫生岗位,将所有的岗位分配给全班40多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负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想管理好班级、建设好班集体,就需要从开好每一节班会课做起。回顾3年来笔者开过的几十次班会,主题内容包罗万象:适应高中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与我的梦想、学霸谈学法、艺术节中的舞蹈与合唱、运动会中全力以赴的你、心理测试小游戏、关于读书、关于励志电影、关于爱情那些事儿……从初次见面时的“吾爱五班”的主题班会到高三时的“吾班‘合伙人’”最后一次班会,这些班会记录着笔者对学生教育的方方面
孟毅亮 男,汉族,1956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圪台坪教学点高级教师,至今已有40年教龄。一个人坚守一所小学,承担起教学、管理、家校沟通等繁重的工作。他在教学中大胆创新,独创复式教学法。他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尤其关注单亲、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我有40年教龄,在圪台坪教学点工作了29年。在40年的教学生涯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山里的孩子能吃苦、朴实,他
北京史家小学的家校合作活动有非常鲜明的“史家”特色,其“家校学习共同体”的合作理念与史家小学“和谐教育”的理念、“无边界”课程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史家小学还将“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项目移植到校园中,目前已经有  486名教师通过学习和考核获得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书。采访中,史家小学德育处主任李娟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史家”故事向笔者娓娓道来。  :史家小学的“妈妈读书会”和“爸爸运动队”因
8年前,8位平均年龄30岁的教师因渴望成长而聚在一起,在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前的草地上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读书活动,宣告了一个自发性、草根性教师成长团队—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成立。  8年后,原本8个人的成长共同体已经发展出十几个类似的共同体分体,越来越多的教师被共同体吸引并加入,共同体已经成为厦门教师成长的“桃花源”。如今,这群人再次聚在一起,纪念共同体成立八周年,并探讨共同体未来的发展走向。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