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及其出版要素再探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xi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国近事汇编》是清末洋务派创办的唯一一份人文期刊,也是当时中国唯一一份以国际时事为主要内容的中文译刊[1]。到目前为止,对该刊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仅有少数学者对其做过专门的研究,其中姚远[2]从科学传播角度切入的研究较为深入。该刊的期刊本质尚未界定,学者对此说法不一,本文将以该刊的原始文献为依据,以期梳理出对其本质研究的脉络,在界定期刊本质的基础上再探该刊的出版要素。
  
  一、期刊本质
  
  迄今为止,学界对《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尚无统一的结论,此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书籍说。熊月之认为该刊是每年出版一卷书籍型“西国大事要闻录”[3],朱维铮认为是“近代用中文出版的世界大事年鉴”[4],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认为是“随时所印之书”[5]。二是报纸说。杨师群认为是“官办内部译报”[6],方汉奇起初也认为是“官绅阅看的内部刊物”[7],后又修定为“译报”[8],张育仁认为是中国新闻史上国人自办的第一份“官办内部报纸”和“中国最早的译报”[9],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一书中也提到该刊,称该刊主要译自西洋各大国,“乃译报之大观”[10],马光仁还认为是“国人办报的最初尝试”[11],姚福申认为是“经折式译报”[12],吴廷俊认为是“式如手折”的译报,每月每季又汇编成册[13]。三是期刊说。陈镐汶认为该刊是国人了解“彼中情势”的“不定期刊”[14],周振鹤认为是“月刊或季刊”[15],陈昌凤认为是“月刊”[16],郑翔贵认为是“季刊”[17],姚远认为是“综合性、新闻性周刊”[18]。此外,吴虞的日记中也有阅读该刊的记载,并称“此中国册报之先鸣者”[19]。
  
  1.《西国近事汇编》不是年鉴、图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定义年鉴:“汇辑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的工具书。它所收集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当年的政府公报、国家重要报刊的报道和统计部门的数据。因此,年鉴有较大的总结、统计意义和比较系统的连续参考作用。年鉴具有资料广泛、反映及时、连续出版等特点。[20]”
  年鉴的定义可概括为一种逐年连续出版的资料广泛的工具书。正如傅兰雅所说,《西国近事汇编》是“随时所印之书”,即点明该刊是“随时”连续出版的,而不是逐年连续出版,显然不是年鉴。但是,傅兰雅错把该刊误认为图书,“随时所印”与“书”前后矛盾,“随时所印”更符合“新闻纸”的“现实性”特点,强调即时传播,与“书”和书籍型“大事要闻录”相差甚远。
  
  2.《西国近事汇编》不是“内部刊物”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的作者王锡麒(1855-1913)于光绪五年(1879)应顺天试北上赶考,途经上海租界时,在日记里记载了他订阅《西国近事汇编》的情形,“(三月)二十二日。丙寅。晴。巳刻范丈暨荔泉出城答拜,并约明日午酌,辞以将赴福州,因约荔泉同赴美华书馆,晤葛君芝眉、涂君紫巢谈印书事。议定后,至新报馆,订《西国近事报》一份,《新报》一份,托荔泉按月汇寄,晚约倪君观剧。[21]”作为一个赶考的考生,王锡麒就可以订阅该刊,由此可见,该刊是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新闻纸”,而不是方汉奇起初所认为的“官绅阅看的内部刊物”和张育仁认为的“官办内部报纸”。
  
  3.《西国近事汇编》是近似于报纸而更接近于期刊的周刊
  19世纪萌芽期近代化中文报业的特征之一是“报纸”与“杂志”尚未严格区分,有人称之为“报纸杂志混合型”,或泛称之为“报刊”[22]。报刊的确不易区分,期刊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年、月顺序编号,成册的连续出版物,报纸“通常散面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23]。从现存的原始文献来看,该刊每卷都有封面,封面上印有“刊名(《西国近事汇编》)、编译时间和刊印机构(上海机器制造局刊印)”,显然是“成册”出版的,与报纸的“没有封面”特征相左。但是,目前该刊现存的形式是按每季汇编成卷或按年汇编成册的,最原始的出版物缺失,很难完全排除该刊的“报纸”痕迹。综合各家的观点,笔者认为,这样界定该刊的期刊本质更为贴切,即近似于报纸而更接近于期刊的周刊。
  
  二、期刊出版要素
  
  姚远认为期刊是按照一定的编辑方针,以刊载文章和评论为主的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物,有固定的名称,按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每期的开本、版式基本相同。期刊的出版要素主要包括:固定的名称;出版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内容的广泛性;出版的生命性;出版的周期性;出版宗旨。
  
  1.连续的出版物
  《西国近事汇编》,又称《西国近事》或《近事汇编》,有固定的名称,从创刊到停刊,连续出版28年,从未间断过,出版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据统计,该刊报道的内容极为广泛,涵盖欧洲、亚洲、美洲、非洲、澳洲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科学、社会、法律、宗教、文教和综合等方面。该刊是典型的按照编年体编译的周刊,前后两期日期相接,除个别几期是2周、3周或4周出版1期外,其他都是每周出版1期,共出版1 330期。该刊先后共有15名编译校者,西士有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金楷理(Kreyer.C.T,1839—1914)及林乐知(Young John mlen,1836—1907),中士有钟天纬(1840—1900)等[24]。该刊采用传统的经折式铅字刻印,每周出版一期(除个别期数是2周、3周或4周出版一期外),每季按照编年体的顺序汇编成卷,每季或每年汇编成一册,共出版 8050页,16100面,3224052字。由此可见,该刊已经具备是一份连续的出版物。
  
  2.明确的办刊宗旨
  《西国近事汇编》首期无发刊词或序之类的文字,但是,同治九年(1870)六月四日,江南制造局总办冯焌光、会办郑藻如等请示办学开馆事宜,并附呈《拟开办学馆事章程十六条》,直隶总督曾国藩看后,对此章程做出批示,“翻译各国有用之书及其每月新报,尤学馆精实之功,目前切要之务”[25],这个章程的第10条“录新报以知情伪”,直接涉及该馆创办《西国近事汇编》的办刊宗旨和编译原则。
  ①觇“彼国之情”和“彼中情势”
  章程第10条先从《西国近事汇编》的创刊背景和创刊之因谈起,指出耶稣教传教士往往以传教为名,“实则觇我虚实,为彼间谍”,监视中国的一举一动,“中国偶有举动,有逾月而播闻彼都”。连中国的邸报,在外国都有寄阅者,“夫我国之实,尽输于人,彼国之情”。然而,国人对于外国形势,竟会懵然不觉。与外国通商已经有百余年,“岂无人知其情伪者”?显而易见,当时许多国人还是懂得外国国情的,只是“当世士大夫固已不及讲求”,“商贾日与习处习闻之,而未必得其要领”,即使“间有留心者,略知一二,咸相戒而不敢言”,而根本的原因是“在上者之未及采访也”,即中国没有新闻纸,不能采访知外国之国情者。现在中国的事情,不论大小,“西人无不周知”,“而彼中情势,华人无能言其梗概者,何以觇国”,“西学天地人物无一不征诸实象,此等但凭图说,终属空言”,在此种形势的逼近之下,创办觇“彼国之情”和“彼中情势”的《西国近事汇编》,以此来了解“彼国情形”,“则各国新报亦周知情伪之助也”,实乃“目前切要之务”。
  ②录“各国之传闻可信者”、“可资策划”
  欧美等西方大国都有自己的新报,“因是洋文”,国人“不便观览”,依据这些报纸编译的中文报刊,“所言虽不足尽信”,但是,“各关口贷物出进之数及各国占据港口”及“制造奇器”和“利便舟车”“言之凿凿可据”。翻译馆可以选取“有心人于此考其形势”,“觇其虚实”,“随时密采”,“证以见闻”,这样做“未尝不可资策划也”。翻译馆聘用“有心人”和“沉潜缜密之士”编译《西国近事汇编》,是为确保“信”字原则,即要求编译者把好关,确保该刊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可资策划”突出了一个“益”字,即强调办刊的实用性,这和曾国藩在批文中提到的“翻译各国有用之书及其每月新报”是一致的,要求译报译刊有益于国事,并以此作为制订国家大政方针的参考依据。翻译“每月新报”,突出了一个“新”字,即强调新闻报道的新近性。
  ③“简其要而删其繁”,“分类辑录”,“以备省览”
  章程还规定了《西国近事汇编》的编译原则,选取“沉潜缜密之士”,摘录“各国之传闻可信者”,“简其要而删其繁”,“分类辑录”,“以备省览”,即删繁就简和分类辑录的原则。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创办强学会的机关报时,在所拟的《<中外纪闻>凡例》中,也有“《纪闻》两日一次,每月十五次,月底取回,装订成册。中西近事,略具于中。拟仿《西国近事汇编》之例,不录琐闻,不登告白,不收私函,不刊杂著”的设想,看重得不输于林乐知主笔的《万国公报》[26]。
  《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之所以众说纷纭,主要是因为最原始的出版物现无遗存,而留存于世的又有多种版本,有按季汇编成卷的,有按年汇编成册的,这些不同的版本又增加了读者和学者认识其本质的难度,以至于出现“盲人摸象”的结果。从同治十二年(1873)创刊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停刊,《西国近事汇编》每周出版1期,连续出版1 320期,有固定的名称,生命周期为28年,有明确的出版宗旨,内容极其广泛,包罗万世,囊括百科,是一份典型的按编年体出版的近似于报纸而更接近于期刊的周刊。该刊在实际的报道中,强调报道的实用性和真实性,办刊紧密联系“国之大事”,报道内容侧重于当时洋务派的“切要之务”,消息来源多元化,报道严谨客观,讲究平衡,有永久出版意图,已经具备了现代期刊出版的几个基本元素。《西国近事汇编》是洋务派创办的惟一一份全面的系统的传播西学的综合性期刊,是晚清最早由官方创办和持续时间最长的期刊,是近代期刊中传播西学中影响最大者之一。
  
  注释
  [1]乐正、郑翔贵:《西国近事汇编及其亚洲报道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5(2):110-125
  [2]姚远、王睿、姚树峰:《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1792-1949)[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3]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25
  [4]朱维铮:《万国公报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1986:9
  [5]汪广仁:《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寿父子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213;176-180
  [6]杨师群:《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7:41
  [7]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6:884
  [8]方汉奇:《中国新闻事编年史·上册》[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53
  [9]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60-61
  [10]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117
  [11]马光仁:《上海新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71;74
  [12]史和、姚福申、叶翠娣:《中国近代报刊名录》[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148
  [13]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56
  [14]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10;89
  [15]同[14]
  [16]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7
  [17]郑翔贵:《晚清传媒视野中的日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33-141
  [18]原付川、姚远、卫玲:《<西国近事汇编>及其船舶制造传播》[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102—1106
  [19]中国革命博物馆整理,《近代历史资料专刊·吴虞日记·下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678
  [20]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224
  [21](清)王锡麒:《北行日记·清代日记汇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33
  [22]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47》[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
  [23]姚远:《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4]同[20]
  [25]同[18]
  [26]同[11]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清民初期刊演化与科学传播研究”(07XXW004)成果。作者原付川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期刊经营管理方向研究生;姚远系西北大学编审、博士生导师;卫玲系西北大学学报副编审、硕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高阳(1926年—1992年),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以历史小说著称,精通清代历史掌故。  浙江杭州人。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笔名高阳、郡望、吏鱼、孺洪等。高阳原为许姓郡望,许晏骈以此发表其所有的小说作品。  其父许宝璞为清秀才,壮年早逝,由母亲教养成人。抗战结束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学中途退学,考入国民政府空军军官学校书记,后在1949年随军赴台湾,驻居冈山。于军中刊物、文艺活动中显露才华。1
2009年,世纪华文沿用SIS报刊研究体系和SRR研究系统,对全国报纸发行市场做了连续性监测,研究的内容主要分报纸发行和读者研究两个角度,其中,发行部分细分为零售发行与订阅发行(含家
何建明(1956年12月—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兼党委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中国报告文学会副会长,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江苏苏州人。1976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至1988年,历任团、师、军、兵种新闻干事,报社记者。1989年至1992年转业到中央某机关报社当记者、编辑。1993年1月至1996年3月任文学杂志《新生界》主编。
南京作为中国报纸竞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各报纸相互之间鏖战不断,最终形成了《金陵晚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4份都市报的激烈竞争,而这4份报纸分属南京日报报业集团、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和新华社江苏分社旗下,报纸的竞争成为3大集团的竞争。世纪华文SIS报刊零售监测体系近年来对南京都市报市场持续关注,2009年南京都市报零售市场在不断变化过程中,竞争现状如何,未来呈何种竞争态势,本文对
全球金融危机一周年,辽宁经济全面向好,各方面数据优于全国,沿海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一背景下,又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的情况下,经济新闻部做什么策划才能和这个一周年相匹配,才能更有意义?部门记者提出很多想法,比如各行各业的调查,比如把脉辽宁经济等等,但我总觉得分量不够。在家休年假的时候,偶尔看央视二套的部长访谈,突然心血来潮,我们能不能也来一个企业“大人物”集体的访谈。  仔细一想,不行,
近年来,听众的参与行为在广播节目中的份量不断增加,其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所扩展,其地位对于广播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争取听众的参与实际上是让听众更广泛地参与到群众办广播的事业中来,是对受众主体地位的尊重,有利于真正实现广播为群众服务、为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一宏伟目标。同时,加大听众参与的力度,也是广播节目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只有知道群众需要什么,他们的兴趣在哪里,才能使采制的广播节目有的放矢,
为了提高冲压发动机在更高速度区内的性能,扩展发动机的运行速度范围,需要在并行于发动机的燃烧室处附加一套能量旁路系统。从能量旁路系统技术实现的角度,分析AJAX(俄罗斯学
该文讨论了未来高性能军用机环境控制系统发展可能采用的技术。例如,闭式循环技术、综合数字控制技术、蒸发循环技术、先进驱动的空气循环机和压气机技术以及从属于综合机载机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传播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众经过媒介长期的涵养,其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以往新闻媒体略显陈旧的报道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本文将就现时代媒体对公共突发事件报道的现状做一下分析。  关键词:媒体;公共突发事件;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2-0156-01     公
全国第一本《高中化学竞赛基础教程》悄然问世,一年之内3次重印,编著者:王后雄; 全国第一本《初中化学竞赛跟踪辅导》和《高中化学竞赛跟踪辅导》相继出版,三个月内重印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