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贺古城探幽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o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利,广西贺州给外人的印象是山高皇帝远。很长一段时期里,山高水长阻挡了人们的足迹,贺州为外人熟知的景点就是姑婆山、黄姚古镇等少数几个地方。殊不知,在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就藏着一座神秘的古城——临贺古城。
  揭开临贺古城的面纱,意义非凡。这里有中国最早的红砖城墙,有岭南地区规模罕见的宗祠群落,还有数目繁多的古建筑。百越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地下文化层深达十余米,是西汉武帝在广西设立的四大古城中,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走进临贺古城,林林总总的历史遗迹中,古城墙无疑是标志性的景点。据考古学家分析,城墙里面的夯土是东汉时期的,而包砖则属于不同朝代。古城城墙长2269 米,历经汉、五代、宋、明、清五个时期的修葺加固,融汇了不同时代的构筑工艺和审美取向。原来,城墙修造之初,工匠在内墙包印红砖,之后各朝代在此基础上一层一层地包砌青砖。经考古证实,这段城墙是中国最早的红砖城墙。古城的城墙,内红外青,每个朝代的砖头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别具特色。随着历史的积淀,堪称中国的城墙博物馆。
  在临贺古城里,古城墙、护城河、排水系统、街道等清晰可见;捕厅、衙门、古井有迹可循;塔楼、寺庙、文庙、书院、渡口、码头等赫然屹立,厘金所、商行、店铺等一应俱全。漫步古城中,脚踩的每一块方砖,眼见的每一片青瓦,都是厚重的文化积淀,都写满了光阴的故事。
  游览临贺古城,浮山是必登临之处。人停船靠岸,拾级而上浮山。伫立山上眺望,前方可见一块沙洲,左边的为贺江,右边的为临江,浮山恰好位于两江交汇处。远观浮山,四面皆水,玲珑可人,仿佛一座仙岛漂浮于江面,随时都会腾空飞走。浮山上有古祠,是为纪念当地歌王陈秀才而建的。相传隋末唐初,浮山附近有一位陈秀才,目睹周边乡民不爱读书,只喜欢唱歌,便自己作词作曲,用山歌的形式来传播文化,教化育人。百姓感恩其德,便尊称其为“歌王”。奈何天有不测风云,秀才在一次传歌返家途中,不慎失足落水,羽化成仙。消息传来,人们悲痛万分,在每年秀才的农历生日和祭日组织浮山歌节,以对唱山歌、陈王巡游、舞龙舞狮等形式,寄托对歌王陈秀才的无限哀思。如果你正好在那几天来到浮山,就可以看到纪念活动的盛况,场面热闹异常。
  游走临贺古城,人们不禁会问:在汉代属于偏远地区的广西,为何能建立如此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城? 翻开史书,我们不难发现临贺古城的修建,源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公元前一一一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为加强中央王权对岭南地区的统治,维护潇贺古道贺江水路的畅通,在贺江中上游设置了富川县和临贺县,并从中原迁来了大批兵士和工匠,修筑城池,发展生产。这些中原人与百越人交往互动,通婚融合,成为这里的第一代居民。此后,临贺古城开启了历经十三个朝代,长达两千零六十二年作为州、郡、县治的历史,其中在汉代最为鼎盛。
  由于自然和战争的原因,临贺古城曾经两迁城址,到了东汉时期才落户到现在的城址。今天的临贺古城,以临江为界,分河西主城和河东附城。古城地处桂、粤、湘三省区交通的要冲,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大批的外地客商纷至沓来,发展置业,明清以来尤为繁盛。于是,以集市贸易为主的河东城区,便应运而生,也由此留下了骑楼、古井、宗祠、庙宇、名人故居、会馆等众多文化遗产。
  在河西主城区,有一口桂花古井,开凿于明代天启年间,迄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历史。井口圆形,宽一米,深约九米,井壁以青砖筑砌,石圈作护栏,高约一米。由于年深日久,护栏石圈被汲水绳索拉成一道道四五寸深的痕迹,恰似一朵溢香怒放的莲花。井旁曾种有一棵桂花树,故名“桂花井”,井边立有多块石碑,记录建井和修井之事。桂花古井泉水清冽,涝不溢,旱不涸,味甘香醇,胜似桂花香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古城居民。如今,人们将这口刻痕如花的古井当作神灵膜拜,还常常以歌抒怀,感念古井恩泽。
  宗祠數量众多,是临贺古城的又一道独特风景。只见在方圆不足一平方千米的主城核心区域,黄氏、岑氏、王氏、谢氏、李氏、刘氏等宗祠数量二十多个。宗祠建筑气势恢宏、匠心独具,其中不少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姓族人在这里崇祖敬祖,慎终追远,成为临贺古城各族群文化共存、包容并蓄的有力证明。
  从远处眺望临贺古城,屹立在城墙上的文笔塔格外抢眼。作为临贺古城的最高建筑,它见证了古城的光辉历史——曾经是美国飞虎队的航标塔、新中国航空测绘标准点。文笔塔至今仍巍然挺立,剑指长空,供后人凭吊逝去的岁月年华。
  古城墙、古街道、古建筑、古文化……翻开临贺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古色古香扑鼻而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册厚重的文化标本。也许是得益于临贺古城的厚重积淀,其所在的贺街镇更是摘下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殊荣。
  不识贺州好人文,只因山高路又远。以前,受制于地理位置偏远,古老的临贺古城不为外人所知。她就像一个有故事的老人,安静地坐在深宅大院里颐养天年。现在,贺州的交通日新月异,前去临贺古城观光采风的游客多了起来。人们抱着探究历史的好奇心而来,踩着古城鹅卵石铺就的街道,沐着古城温暖的丽日,吹着古城和煦的清风,总能满载而归。
其他文献
银色滑翔……蛰伏长夜星海  原始雪域,阳光  穿梭  枝蔓丛林,天真  无邪  远古源头  万物竞喜  悠悠祖先,跟随自然  身心欢愉  延年益寿……  轻启  残留记忆中的  潘多拉魔盒……辐射先天  理念  切换,社会轨迹  世间百态,千古  纷扰……  聚焦敝陋  生吞  恶欲  战机轰隆  斫开  乌云断面  啸烟  辣灼(呛喉)  慌乱天空,碎片纷扬啼哭  茫茫野卉苍波浩渺  苦楚辽阔 
期刊
大风搴王旗,  巨雪卷关山。  百壑同平填,  千树共裹棉。  天地皆滞凝,  万籁俱潜形。  夜静煮香茗,  小舍听雪声。  重阳  藤上红叶尽,  关山万里霜。  青衿愿未偿,  怎奈又重阳。  月思  圆月行中天,  众星华自潜。  应酬揽月志,  執戈戍秦关。  (责任编辑 刘月娇)
期刊
薄暮炎,朔风残。芙蓉浅醉月半环。瑶卮涔,河曲笙。一扇朱门,帘帘幽梦。仍、仍、仍!  孤星乏,日三竿。十娘笑唱薄情郎。梧桐恨,芭蕉哽。衾寒楠枕,莫道离魂。冷、冷、冷!  纸船  折一只纸船  载着泛黄的梦  任它漂浮在浪花中  迷失在漩涡里  不要问  最好被雨打湿  被海吞噬  浮浮沉沉  海上的搬运工  送了一程又一程  夹杂着细沙、貝壳、死鱼  打鱼人  不要来  这不是冰心的纸船  作者简介
期刊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近年来,随着法治宣传的深入开展,特别是老师与父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案例教育,让我认识了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  “前不久,乡下老家的一个邻居李某被镇司法所罚款500元,你知道是因为什么事吗?”在国庆节前的一次闲谈中,爸爸故弄玄虚地问我。  “啊,不会吧,李爷爷看起来人很好,怎么会被罚款的,到底怎么回事啊?”我带着一脸的怀疑。  爸爸调转方向,又问起妈妈来
期刊
马蹄声声,刀光剑影,那年云光起风尘。天下大乱,分崩离析,一寸山河,谁人与争?滚滚红尘,带来无尽的爱恨情仇;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带给我们的却是天下人为一寸山河不断斗争的震撼故事。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王朝更替,便有天下英雄为江山争锋的局面。在这诸多更替中,最深刻的便是一代英豪唐太宗李世民结束隋末动乱,一统天下,开创大唐盛世的傲人成就的故事,给我带来诸多感触。  翻开历史的长卷,犹记在隋炀帝残暴统
期刊
不知山乡事,  一路桃花红。  谁言无情人,  满面是春风。  迎春花  盼春春已归,  迎春灿灿看。  堤上望柳人,  天轮又一回。  作者简介:肖荣,甘肃省张家川人,本科。  (責任编辑 刘月娇)
期刊
问路  一日,路遇一位问路的妇人,问曰:哪有充电桩?我认真想了想,回道:往南走大约一公里处,有个加油站,那里有充电桩。我又突然想起,告知:往北走五百米处,有一驾校,那驾校门口有充电桩。那妇人惊喜:我们就是找那个驾校。我疑惑,找驾校为什么问哪里有充电桩?妇人笑说:驾校的人打电话告诉我说,驾校门口有个充电桩。  我想,如果我一时没有想起那个驾校门口也有充电桩,妇人又问的是哪里有充电桩,那么我告诉她的有
期刊
小时候的你,喜欢什么呢?漂亮的芭比娃娃,华丽的公主裙,还是软软的毛绒玩具?而我,最喜欢的是家里的电话座机。  妈妈是名中学老师,从我记事起,她每天都在忙学校的事情,早上我起床時她已经出去了,晚上我睡着了她还没回来。的确,我们虽然住在一起,但彼此见面的时间还是屈指可数,怎么也不嫌多。以前我常问奶奶,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为什么她总是在单位?  在没有妈妈陪伴的日子里,我的世界就像顶着一片灰蒙蒙的天空,时
期刊
其实,谁也不敢  前来平分春色  从夜里赶来的雨水  滋润着  小麦吱吱吱的拔节声  惊吓了的桃红  让李白险些掉下来  反芻的老牛  一边慢慢咀嚼春天的味道  一边犁开了这细细的  平分线  桑葚  桑叶  挪用大把阳光  嫩绿的底色,温暖了蚕儿青梦  桑葚  以青嫩、紫色、乌红  描摹春天  桑葚之酒,不胜酒力  却醉了  识香而来的  蚂蚁  那一年  迎春花,早早地开了。如燃烧的火焰  照
期刊
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城,它挽住了历史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维度,它凝固了一个地方盛极一时的通商史, 也铭刻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发展印记。它就是梧州骑楼——梧州这座城的文脉和灵魂。它是一张亮丽的名片,不仅见证了梧州昔日的峥嵘岁月,也给这座千年古城平添了一份“中西混血美人”的魅力。  骑楼多为三四层,临街店铺二楼以上部分凸出来,二楼罩着的空间成为人行道,远远看去,像“骑” 在人行道上一样,故名“骑楼”。骑楼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