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7月1日起,备受争议的美国《海外账户纳税法案》(“Foreign Account Tax Compliance Act”,简称FATCA)已正式生效。该法案的全面执行,不仅标志着美国将在全球范围内重拳打击海外避税行为,无数美国公民、永久居民以及美国企业,抑或国外金融机构,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前述法案的影响与波及。
美国《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的由来
长期以来,美国社会都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税收和死亡。”面对不可避免,且数额偏高的税收,美国的不少富人以及部分中产阶级往往选择在海外纳税,以此逃避一部分的税款。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海外避税活动的存在,对于美国每年的财政收入至少造成了1000亿美元的损失。
曾几何时,当经济状况仍处于鼎盛之际,美国社会对于这一行为并未采取专门的约束措施。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奥巴马政府执政五年的公共债务已从10万亿美元迅速提升至了18万亿美元。历经了债务危机与经济危机的美国政府,无疑对于打击偷逃税款的可观收益给予了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加重了针对偷税漏税等行为的惩处力度。为了防止美国公民、永久居民等将财产转移至海外,从而逃脱税款,总统奥巴马于2010年3月28日正式签署了《海外账户纳税法案》,并经国会批准通过。2011年12月下旬,美国国税局(IRS)亦公布了《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的部分实施细则规定。
美国出台《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的目的,即着眼于打击美国公民与永久居民离岸逃税的不法行为。为此,美国政府在《海外账户纳税法案》设定的框架下,不遗余力地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大搜索,以及时掌握美国公民、永久居民及美国企业的海外账户信息。
正式生效的《海外账户纳税法案》
从立法本身而言,美国《海外账户纳税法案》以其覆盖面广、规定繁复、推进缓慢而著称。为此,美国政府在国会通过该法案后,历时四年时间以用于筹备该法案的执行与推进。2014年7月1日起,美国《海外账户纳税法案》在各方高度关注的目光下,已正式生效。
根据该法案所规定的内容,美国公民或持有绿卡的美国永久居民,凡三年累计往返美国超过183天,其个人在国外银行账户超过5万美元,或企业银行账户超过25万美元、保单现金价值超过14万美元的,就需要向美国国税局进行申报,拒不申报者则将被视为有意脱逃税款。符合条件的个体一旦隐瞒此前的收入,则将面临交纳最高税率为39.6%的普通收入税以及20%的长期资本利得税。此外,《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的规定对于全球金融机构均产生了极大的压力。依据上述法案,外国金融机构必须将美国国税局提供符合条件的海外账户资料;如果金融机构不向美国政府提供《海外账户纳税法案》所要求的各项信息,即会被强制将所有源自美国商务收益的30%扣缴至美国政府,亦作为惩戒性罚款。而美国银行客户在向海外金融机构进行转账时,如银行无法获取客户依《海外账户纳税法案》要求所提供的相应资料,该客户的汇款转账金额亦将被预扣30%。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部涉及美国公民、永久居民或美国企业海外账户信息披露的《海外账户纳税法案》,其最终目的虽然旨在防止美国个人与企业等利用海外账户进行离岸地偷逃税款,但在法案的具体执行层面上,为前述个人与企业提供海外账户的各国金融机构,在《海外账户纳税法案》面前,往往受到了更大的影响。相较于其他法规而言,《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的威慑力在于,即使是一家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金融机构,亦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向美国政府提交符合条件的美国个人或与企业账户信息的义务。如其不遵守这一规定,美国政府即有权对该境外金融机构在美国的资产进行惩处。
然而,美国各界对于政府出台的《海外账户纳税法案》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不少舆论认为,该法案规定的一系列强制性措施,迫使诸多境外国际金融机构都成为了美国国税局的义务监督组织。而支持这一法案的民众则认为,通过《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的施行,可以有效强化国际间的财务杜明度,从而有效打击各类海外避税行为。面对各类舆论之声,美国财政部前高级官员迈克尔·格雷兹也客观地指出,《海外账户纳税法案》不仅是一项根治美国富人海外避税的有益尝试,更终结了金融机构将偷税漏税作为一项盈利业务的现状。不过,美国政府在真正执行这一法案时,也应当更为谨慎,以免那些无辜的美国公民受到不必要的影响与干扰。
美国对于海外避税行为的全力追踪
《海外账户纳税法案》自2010年经美国国会通过以来,美国政府与美国财政部就不遗余力地推动该法案在全球范围内的落实,并积极与相关国家、地区以及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
据美国财政部网站在2014年6月份统计的数据显示,与美国已签订协议,或同意与美国合作共享税务信息的国家与地区已达到86个,其中还包括芬兰、比利时、丹麦等欧洲传统避税天堂以及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亚太国家。为了切实推进《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的执行,美国政府甚至对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瑞士避税天堂进行施压。在美国政府发起的一轮又一轮猛烈攻势下,最终迫使瑞士承诺放弃坚守了300余年的银行保密法。随后,仅仅瑞士银行就向美国政府提交了超过2万余名美国人的海外避税资料,并接受了美国政府的相应罚款。除此之外,美国财政部公布的资料显示,大约7.7万家外国银行与金融机构已同美国政府合作,并在《海外账户纳税法案》设定的范围内,向美国政府提供有关客户的账户资料。
美国在与相关国家、地区签订合作协议时,按照签订国家的意愿与规模,采取了两种方式来获取美国所需的海外避税信息。第一种方式则是由外国金融机构向该国税务部门提交符合美国要求的账户资料,并由该国税务部门向美方提交;第二种方式则是由外国金融机构直接将账户资料提交至美国税务部门。不过,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源于美国对于海外避税行为的全力追踪。在美国政府的高压政策下,不少美国海外侨民宁愿放弃自身的美国公民身份,以躲避这一税款追缴的“追杀”活动。
法案实施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的正式生效与施行,无论对于在海外的美国人,抑或外国金融机构,都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诚然,为了打击海外避税行为,美国已与诸多外国金融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但仍有一些金融机构对于这一法案反应较为消极,某些外国银行甚至对美国人紧锁大门,拒绝为其提供开户或相关银行服务,以避免因触及《海外账户纳税法案》而增加的繁琐工作与资金支出。部分外国金融机构亦指出,美国的《海外账户纳税法案》近似于霸王条款,金融机构为了遵循之一规定,势必将付出较大代价。仅仅是瑞士银行为了适应这一法案而改造、升级系统,就已耗费了3亿多欧元。有专业人士同时指出,美国《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的施行,可能令部分投资者放弃此前的正规金融机构,转而将其推入到了地下银行的怀抱。
除此之外,《海外账户纳税法案》也引发了不少身处海外的美国人的不满,部分常年在国外生活、工作的美国公民或者持有绿卡的永久居民,因无法满足该法案对于税收、补税的严格要求,甚至放弃了美国国籍或是绿卡身份。据美国相关统计,2013年时,美国共有2999名海外公民与永久居民放弃了美国国籍与绿卡身份。而到了2014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字已跃升至1000人。从这一数字中不难看出,《海外账户纳税法案》对于身处海外的美国公民与绿卡持有者影响之巨。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美国《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的由来
长期以来,美国社会都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税收和死亡。”面对不可避免,且数额偏高的税收,美国的不少富人以及部分中产阶级往往选择在海外纳税,以此逃避一部分的税款。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海外避税活动的存在,对于美国每年的财政收入至少造成了1000亿美元的损失。
曾几何时,当经济状况仍处于鼎盛之际,美国社会对于这一行为并未采取专门的约束措施。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奥巴马政府执政五年的公共债务已从10万亿美元迅速提升至了18万亿美元。历经了债务危机与经济危机的美国政府,无疑对于打击偷逃税款的可观收益给予了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加重了针对偷税漏税等行为的惩处力度。为了防止美国公民、永久居民等将财产转移至海外,从而逃脱税款,总统奥巴马于2010年3月28日正式签署了《海外账户纳税法案》,并经国会批准通过。2011年12月下旬,美国国税局(IRS)亦公布了《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的部分实施细则规定。
美国出台《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的目的,即着眼于打击美国公民与永久居民离岸逃税的不法行为。为此,美国政府在《海外账户纳税法案》设定的框架下,不遗余力地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大搜索,以及时掌握美国公民、永久居民及美国企业的海外账户信息。
正式生效的《海外账户纳税法案》
从立法本身而言,美国《海外账户纳税法案》以其覆盖面广、规定繁复、推进缓慢而著称。为此,美国政府在国会通过该法案后,历时四年时间以用于筹备该法案的执行与推进。2014年7月1日起,美国《海外账户纳税法案》在各方高度关注的目光下,已正式生效。
根据该法案所规定的内容,美国公民或持有绿卡的美国永久居民,凡三年累计往返美国超过183天,其个人在国外银行账户超过5万美元,或企业银行账户超过25万美元、保单现金价值超过14万美元的,就需要向美国国税局进行申报,拒不申报者则将被视为有意脱逃税款。符合条件的个体一旦隐瞒此前的收入,则将面临交纳最高税率为39.6%的普通收入税以及20%的长期资本利得税。此外,《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的规定对于全球金融机构均产生了极大的压力。依据上述法案,外国金融机构必须将美国国税局提供符合条件的海外账户资料;如果金融机构不向美国政府提供《海外账户纳税法案》所要求的各项信息,即会被强制将所有源自美国商务收益的30%扣缴至美国政府,亦作为惩戒性罚款。而美国银行客户在向海外金融机构进行转账时,如银行无法获取客户依《海外账户纳税法案》要求所提供的相应资料,该客户的汇款转账金额亦将被预扣30%。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部涉及美国公民、永久居民或美国企业海外账户信息披露的《海外账户纳税法案》,其最终目的虽然旨在防止美国个人与企业等利用海外账户进行离岸地偷逃税款,但在法案的具体执行层面上,为前述个人与企业提供海外账户的各国金融机构,在《海外账户纳税法案》面前,往往受到了更大的影响。相较于其他法规而言,《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的威慑力在于,即使是一家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金融机构,亦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向美国政府提交符合条件的美国个人或与企业账户信息的义务。如其不遵守这一规定,美国政府即有权对该境外金融机构在美国的资产进行惩处。
然而,美国各界对于政府出台的《海外账户纳税法案》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不少舆论认为,该法案规定的一系列强制性措施,迫使诸多境外国际金融机构都成为了美国国税局的义务监督组织。而支持这一法案的民众则认为,通过《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的施行,可以有效强化国际间的财务杜明度,从而有效打击各类海外避税行为。面对各类舆论之声,美国财政部前高级官员迈克尔·格雷兹也客观地指出,《海外账户纳税法案》不仅是一项根治美国富人海外避税的有益尝试,更终结了金融机构将偷税漏税作为一项盈利业务的现状。不过,美国政府在真正执行这一法案时,也应当更为谨慎,以免那些无辜的美国公民受到不必要的影响与干扰。
美国对于海外避税行为的全力追踪
《海外账户纳税法案》自2010年经美国国会通过以来,美国政府与美国财政部就不遗余力地推动该法案在全球范围内的落实,并积极与相关国家、地区以及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
据美国财政部网站在2014年6月份统计的数据显示,与美国已签订协议,或同意与美国合作共享税务信息的国家与地区已达到86个,其中还包括芬兰、比利时、丹麦等欧洲传统避税天堂以及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亚太国家。为了切实推进《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的执行,美国政府甚至对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瑞士避税天堂进行施压。在美国政府发起的一轮又一轮猛烈攻势下,最终迫使瑞士承诺放弃坚守了300余年的银行保密法。随后,仅仅瑞士银行就向美国政府提交了超过2万余名美国人的海外避税资料,并接受了美国政府的相应罚款。除此之外,美国财政部公布的资料显示,大约7.7万家外国银行与金融机构已同美国政府合作,并在《海外账户纳税法案》设定的范围内,向美国政府提供有关客户的账户资料。
美国在与相关国家、地区签订合作协议时,按照签订国家的意愿与规模,采取了两种方式来获取美国所需的海外避税信息。第一种方式则是由外国金融机构向该国税务部门提交符合美国要求的账户资料,并由该国税务部门向美方提交;第二种方式则是由外国金融机构直接将账户资料提交至美国税务部门。不过,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源于美国对于海外避税行为的全力追踪。在美国政府的高压政策下,不少美国海外侨民宁愿放弃自身的美国公民身份,以躲避这一税款追缴的“追杀”活动。
法案实施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的正式生效与施行,无论对于在海外的美国人,抑或外国金融机构,都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诚然,为了打击海外避税行为,美国已与诸多外国金融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但仍有一些金融机构对于这一法案反应较为消极,某些外国银行甚至对美国人紧锁大门,拒绝为其提供开户或相关银行服务,以避免因触及《海外账户纳税法案》而增加的繁琐工作与资金支出。部分外国金融机构亦指出,美国的《海外账户纳税法案》近似于霸王条款,金融机构为了遵循之一规定,势必将付出较大代价。仅仅是瑞士银行为了适应这一法案而改造、升级系统,就已耗费了3亿多欧元。有专业人士同时指出,美国《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的施行,可能令部分投资者放弃此前的正规金融机构,转而将其推入到了地下银行的怀抱。
除此之外,《海外账户纳税法案》也引发了不少身处海外的美国人的不满,部分常年在国外生活、工作的美国公民或者持有绿卡的永久居民,因无法满足该法案对于税收、补税的严格要求,甚至放弃了美国国籍或是绿卡身份。据美国相关统计,2013年时,美国共有2999名海外公民与永久居民放弃了美国国籍与绿卡身份。而到了2014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字已跃升至1000人。从这一数字中不难看出,《海外账户纳税法案》对于身处海外的美国公民与绿卡持有者影响之巨。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