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北油田南区近年注采调整及效果分析

来源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an3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坪北油田南区含油面积13.43km2,受区域条件限制,扩边调整潜力有限,为进一步提高区块开发水平,从分层储量动用情况、井网密度、水驱开发效果着手,深度剖析潜力阵地,立足现有井网,开展细分调整和周期注水工作,进一步优化注采井网,改善水驱效果,有效挖掘各类剩余油.调整后,南区产量由69.7 t/d上升至103.1 t/d,采油速度提高0.2个百分点.
其他文献
苏州传统村落依山临水,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地域文化,宗祠空间作为苏州传统村落的核心空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为使苏州传统村落宗祠空间融入当下生活,在现代语境中继续充满活力,对苏州传统村落宗祠空间的发展概况进行文献调研,对宗祠空间现状、使用者及使用需求进行了田野调研,总结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空间的现状问题,进而提出相关活化策略,为村落宗祠空间或礼俗空间的活化提供一定参考.
涪陵页岩气田目前采用无阻流量经验法、采气指示曲线法和不稳定产量分析法进行合理配产研究.但随着开发生产,气井的合理产量与产能表现出动态的变化特征,由于生产任务加重,气井动态监测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影响当前合理产量确定.针对此情况,在计算单井控制储量的流动物质平衡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累产区间条件下的气井,提出一种快速估算单井合理产量的井口压降速度方法.通过推导气井井口压降速度与产量间的函数关系式,以大部分稳定生产井的数据为基础,利用统计出的不同累产区间下合理井口压降速度来反算气井的合理产量.该方法计算简便、准确性
为了对页岩孔隙结构进行有效分析,采用压汞-液氮吸附联测法、核磁共振法、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和聚焦离子束电镜扫描(FIB-SEM)等实验分析方法,对位于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主体区边部的JY41-5样品开展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页岩储集空间类型以有机孔隙为主,有机孔连通性较好.该井与构造稳定区的JY1井和构造复杂区的JY103-2井的孔隙结构进行了对比,认为不同构造带页岩孔隙度与孔隙直径存在差异,并造成页岩含气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受保存条件控制.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卡封酸压作为一种常用的增产措施,其完井管柱的设计直接影响到酸压施工质量.明确施工目的,提前收集资料,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完井工具.设计完整个完井管柱后需要对其进行模拟校核,得出的结果可以用来优化管柱结构,计算伸缩距和管柱的承压极限,为现场施工提供理论参考.
研究了民国时期商标发展背景,探寻传统符号诞生的原因,归纳民国商标设计中传统符号的应用类型及其设计风格,并辅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符号在民国商标设计中的发展规律以及基本特征,为现代商标设计本土化、民族化的发展提供创新思路.
气田集输系统天然气输差问题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乃至发展方向,若贸易交接计量存在误差较大还会引起贸易纠纷.通过对涪陵页岩气田输差异常原因进行分析,明确导致气田输差异常的主要因素,提出控制输差的有效措施,同时强化气田计量管理水平,为气田的天然气计量管理奠定基础.
基于八面河油田面14区沙三上5砂组地质特征、开发规律的研究,提出了提水、提液的“双提”开发技术.通过数值模拟,结合老井历史提液生产情况,确定了该类油藏合理提液界限及注采比;通过动态监测、油藏工程、数值模拟对该区域的剩余油进行了刻画.对不同压力保持水平、不同采出程度区域进行了差异化提液,实施后采油速度由0.27% 上升到0.42%,开发效果明显好转,为特高含水油藏经济有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为了实现压裂提速提效,涪陵地区引入电驱压裂装备,完成了从单台配合试验到成套现场应用.通过建立压裂效率评价方法,对4个平台电驱压裂进行了定量分析.现场实践表明,电驱压裂泵液效率、加砂效率分别较非电驱提高14.4%、22.66%,装备及运行成本减少23.57%,同时解决了传统设备能耗高、噪声大等问题.电驱压裂在规模化施工中优势明显,进一步推动了页岩气低成本绿色开发.
为了实现顺北油田超深层高含硫井油气转运,自主研发全密闭自动脱硫转运系统,实现自动控制系统配套和全密闭计量、转运流程.研究与应用表明:通过超声波液位检测仪实时监测液位高度,通过PLC系统程序进行控制,能够满足其主动判断罐进、排的情况及计量罐的切换管理;控制元件采用气驱控制,通过PLC控制电磁阀控制各气路,实现安全防爆,满足井口关井压力110MPa,井口温度92℃,硫化氢40万PPm高温高压高硫井地面计量技术要求.
黄2井区潜411砂体经过多年的开发,由于油藏本身的特性以及后期开发方式上的不适应性,开发效果逐渐变差.通过分析砂体见水见效特征及地下水驱流场的变化趋势,找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潜力方向,提出针对性的调整措施.在地下流场认识的基础上,油水联动,建立“推、拉、压”三种转流场模式,促进油井二次见效.采用油井调参和水井调水,达到减弱主流线方向强度、增大次流线方向强度的目的,提高砂体的开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