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最大的功能就是作为交际工具表情达意,但是在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同样的意义却要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这就进入了认知语义范畴的领域。“认知语言学就是以认知为出发点,……来探究人是怎样运用语言符号以及这些符号组成的种种语言结构来实现人的交际活动,来实现人的思维活动。”(袁毓林《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序言(陆俭明)》)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直接表现或直接对应于现实世界,而是由一个中间的认知构建(cognitive construction)层次将语言表达(expression)和现实世界(reality)联系起来。在这个认知中介层,人面对现实世界形成各种概念和概念结构。现实世界通过这个认知中介层“折射”到语言表达上。所以语言表达就不可能完全对应于现实世界。”(徐通锵2004)因此,心智和思维在跟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下,通过自己身体获得经验,而后又将这种“经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折射”到日常生活中,这时需要讲话人(speaker)和听话人(hearer)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情景知识,在其共有的情景知识中听话人一定能从说话人的语句中很容易准确地获得对方所谈及的话题。“共有情景知识”的运用使谈话显得经济,也就是说双方在谈话时许多内容可以省略不说,但双方都能领会,丝毫不会影响到正常的交流,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心有灵犀”。虽然谈话中往往能省略一些双方所共知的、约定俗成的、固有的情景知识,但是倘若听话人所持有的动作行为超出了这个情景知识的认知框架,我们有时候就会用“大+时间名词+的”这种模式的句子,用“大”加在时间名词前面强调这段时间。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先来看下面的例子:
一、从“大清早的”说起
陆俭明、沈阳在《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十二讲中提到“大+时间名词+的”这种模式,举了很多例子,其中有的能说,有的却不能说。例如:
大清早(早上、早晨)的/大中午(晌午)的/大晚上的/大半夜的
*大上午的/*大下午的/*大傍晚的/*大黄昏的
*大六点的/*大八点的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具体的“时点”是不能进入这一格式的,如“六点”“八点”等,这毋庸置疑,但是为什么“大中午的”能说而“大下午的”不能说呢?仅从这些时间名词的类型还不能看出“大+时间名词+的”词组格式的特点。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又可以发现,“大+时间名词+的”词组不能单说,后面总要跟上一句话,这句话我们暂且称之为“后续句”。后续句一般表达在这个时段里所进行的动作行为,一般有“反说”和“正说”两种类型,并且每种类型中各又分为两种情况:“反说”分为“直接否定”和“反问否定”,“正说”分为“直接肯定”和“反问肯定”。例如:
a1大清早的,你就别出门了!(直接否定)
a2大清早的,你就出门了?(反问否定)
a3大清早的,你就呆家里吧!(直接肯定)
a4大清早的,你不呆家里么?(反问肯定)
a5大清早的,别呆家里!
b1大中午的,你就别忙活了!(直接否定)
b2大中午的,你还忙?(反问否定)
b3大中午的,你快休息一会儿吧!(直接肯定)
b4大中午的,你还不休息?(反问肯定)
b5大中午的,你还不忙活?
c1大半夜的,你就别瞎忙活了!(直接否定)
c2大半夜的,你还瞎忙活?(反问否定)
c3大半夜的,你快睡觉吧!(直接肯定)
c4大半夜的,你还不睡觉?(反问肯定)
c 5大半夜的,你快忙活去吧!
从E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a1、a2、b1、b2、cl、c2都是反说,a3、a4、b3、b4、c3、c4都是正说,a1~a4,b1~b4,c1~c4能进入这个模式,都能说,而a5、b5、c5却不常说。这是因为普通人的心目中有一个共有的情景知识:认为在某个时间段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动作行为。最重要的是这个时间段和所对应的动作行为之间的匹配应该是记忆中最为“凸显”的,并且这种匹配关系是相对封闭的。凡是肯定的(包括直接肯定和反问肯定)基本都符合这一匹配关系,一般是劝其进行符合这种匹配关系的行为;同时,否定(包括直接否定和反问否定)不符合匹配关系的动作行为也能运用“大+时间名词”的”这种模式。“大+时间名词+的”与后续句匹配关系的行成是人们在头脑中为这些时段无形中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行为动作库”的结果。这种匹配关系是约定俗成的,也就是说在人们的意识中这些时段都有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在正常情况下,人们认为清晨这段时间在应与休息、呆在家中、歇着或睡觉等动作行为相匹配;中午应该是吃饭、休息;晚上、半夜都应该是休息,并且一般是呆在家中的时间,这些时段都与休息或者不工作有关。如果听话人所做的事情超出了人们头脑中的这种约定俗成的匹配关系,说话人就会用“大+时间名词+的”来表示一种惊讶或者不可思议的情感。像黄昏、傍晚、上午这些时间段也有与之相匹配的“动作行为库”(比如上午和上班,黄昏和散步等),但是这种匹配关系并不是封闭的,也就是说你在这些时段做“动作行为库”外的事情,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惊讶和好奇。这也是它们不能进入“大+时间名词+的”这一模式的原因。
二、从“大夏天的”说起
光从“动作行为库”的匹配关系还不能完全说明“大+时间名词+的”在用法上的特点。比如“大夏天的”“大冬天的”能说,而“大春天的”“大秋天的”却不能说。而且春天和秋天都有与之相匹配的相对封闭的“动作行为库”:春天——播种/耕地/春游;秋天——丰收等,但是为什么“大春天的,还不不播种呢?”不成立呢?
这就涉及到了进入这个时段的动作和每个时点的匹配问题。当提到一个匹配动作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动作行为能和这个时段的任何时点匹配。传统心理认为“星期天”不是一天一夜,而是仅仅指白天的这段时间,而“耕地”“播种”显然不能和“春天”的任何时点匹配。我们只能说“已经春天了,该播种了”,“已经”表示进入了某个特定的时点。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特定时点是不能进入“大+时间名词+的”这一模式的。比如:“大过年的,也不休息?”能说,而“大中秋的,还不吃月饼/赏月?”不能说,这是因为与“大过年的”相匹配的动作行为是“休息”“玩”,这些动作和“过年”这个时段中的任意时点都匹配;而与中秋相匹配的动作是“吃月饼/赏月”,很明显这个动作不能和“中秋”的任一时点匹配,如果把“大中秋的”改成“大过节的”就能和“休息”匹配了。我们也不说“大过年的,你还不看春晚?”也是因为“看春晚”不能和“过年”这个时段中的任意时点匹配。
“大夏天的”“大冬天的”能说是因为我们在说它们的时候已经下意识地运用了修辞的手法。这两个季节气候特征鲜明,我们心目中已经把夏天和炎热,冬天和寒冷紧密联系 起来,并且固定下来,而特征凸显的事物更容易被做心理处理。所以与“大夏天的”“大冬天的”相匹配的“动作行为库”已经和“天气特别热的时段”以及“天气特别冷的时段”基本吻合了。所以即使是冬天,如果是在南方,又正好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天气,与“大冬天的”相匹配的动作行为也显得不大合适。比如,外面明明很暖和,你也不会因为是冬天就说“大冬天的,就在家呆着吧!”
当然,有时候我们也会说“大冷天的,外面跑去吧!”这样的句子,但是这应另当别论,因为这已经属于修辞学中的“反语”了。
“大+时间名词+的”与相应的“动作行为库”的匹配并不是万能的,特定的人群,特定的环境,有时候会产生不同的匹配,所以在运用这个模式的时候要格外注意。
(赵金冠,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单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名词”结构 刘欣宇
汉语的形容词是个有争议的词类,语法学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形容词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修饰名词,本文主要讨论单音节形容词修饰双音节名词的情况,本文中出现的“A+N”结构中的形容词和名词就限定在单音节形容词和双音节名词的范围内。
一、不能单独进入A+N结构的单音形容词
《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中的单音节形容词共有158个:矮、暗、白、薄、笨、扁、残、惨、草、差、馋、长、潮、沉、陈、迟、冲、丑、臭、次、粗、脆、错、大、淡、低、刁、毒、陡、对、钝、多、乏、烦、反、肥、浮、富、干、高、怪、广、贵、旱、好、黑、很、横、红、滑、坏、急、挤、假、贱、紧、近、精、净、静、久、旧、倔、俊、空、苦、快、宽、辣、蓝、懒、烂、老、累、冷、亮、灵、绿、乱、麻、满、慢、忙、美、闷、猛、密、妙、男、难、嫩、粘、浓、胖、偏、平、破、齐、浅、强、巧、勤、轻、清、晴、穷、全、热、软、弱、涩、傻、膻、少、深、生、湿、瘦、熟、帅、松、酥、素、酸、碎、烫、疼、甜、透、歪、晚、弯、旺、稳、稀、细、香、小、斜、新、凶、严、艳、硬、圆、远、匀、脏、糟、早、窄、真、正、直、重、壮、准、紫
这些单音节形容词中的大部分都能进入“单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名词”结构。如:
矮树林(冬瓜、凳子) 老小孩(照片、渔翁) 大世界(学生、功率)
好医生(心情、时光) 热天气(气球、电厂) 粗茶馆(麻布、线条)
酸牛奶(葡萄、草莓) 硬骨头(道理、气功) 红辣椒(苹果、太阳)
薄玻璃(嘴唇、被子) 笨徒弟(孩子、法子) 扁胸脯(皮箱、瓶子)
低标准(水平、档次) 短衣服(时期、上衣) 臭地方(鸡蛋、架子)
深水池(含义、交情) 瘦骆驼(猪肉、裤子) 穷朋友(地方、工人)
在上述常见的158个单音形容词中,有27个不能单独进入“A+N”结构。
(一)这27个词中有10个是述谓形容词,它们是“迟、广、久、滥、麻、密、勤、稳、严、准”。如:
*迟动作 *广世界 *久时间 *勤工人 *严标准 *稳性能 *密树林
这10个单音形容词在语义上不与名词发生关系,句法上主要是作状语和补语,所以它们不能进入此结构。
(二)其它不能单独进入“A+N”结构的单音形容词是“暗、残、惨、错、陡、毒、对、差、滑、亮、艳、疼、透、妥、匀”,这些单音形容词是典型的性质形容词,但是它们仍然不能单独进入此结构。为什么不能进入?情况有以下几种:
(1)音节不搭配
单音节形容词和单音节名词搭配,或者双音节形容词搭配双音节名词,都比单音节形容词搭配双音节名词容易一些,这可能是受到汉语音节韵律的限制。如:
陡坡——*陡山坡 错题——*错问题 残币——*残钞票
(2)语义特征不搭配
可能和这些单音节形容词语义特征相搭配的双音节名词很少甚至没有。
(3)具有相同意义的双音词的单音形容词很少被应用
这些单音形容词很少被应用,而由它们构成的意义基本相同的双音节形容词却被广泛应用。如:
毒——狠毒、恶毒、毒辣 透——透彻、透亮、通透
(4)熟语的限制
这些单音节形容词被大量地应用于熟语中。
二、“A+N”能否变成“N+A”
修饰名词和做谓语是形容词的两项主要功能。按说,同一个“形容词”对于同一个“名词”,能做修饰语就应该能做谓语。但是,进入A+N结构有的不能转换为N+A结构。那么,什么样的A+N能颠倒成N+A,什么样的不能呢?
(一)A是能进入此结构的单音节性质形容词,N是抽象名词,这样的词组合就可以颠倒,变成N+A后不会产生歧义,如:
高标准——标准高 全方位——方位全 大范围——范围大
多用户——用户多 低密度——密度低 小面积——面积小
快节奏——节奏快 近距离——距离近 长时间——时间长
从语义上看,A具有不定量特征,基本上是极性对立关系的形容词。常见的有以下一些:
大、小、高、低、快、慢、长、短、远、近、深、浅、宽、多、少、全
N一般为双音节抽象名词,常见的有以下一些:
范围、幅度、层次、领域、水平、方位、渠道、强度、规模、密度、形式、档次、面积、方面、角度、距离、周转、环节、标准、起点、格调、岗位、品种、用户、容量、节奏、时间、类型、批量、侧面
这些名词在语义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衡量事物的尺度,如范围、幅度、层次、强度、规模、密度、水平、面积等;一类是计量事物的多少,如:渠道、形式、方位、方面、岗位、品种、用户、类型等。但两类都有不定量的语义特征,这一点是共同的,只有这样才能和具有不定量特征的形容词搭配。
(二)A是能进入此结构的单音节性质形容词,N是具体名词,这样的词组合就不可以颠倒,变成N+A后有的会产生歧义。如:
老朋友 *朋友老 小伙伴 *伙伴小 新战友*战友新
老律师 律师老 小孩子 孩子小 新媳妇媳妇新
老医生 医生老 小学生 学生小 新领导领导新
上述不成立的例子中的修饰语不能改做谓语,或者改变之后意思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同一形容词在不同的位置上表达了不同的意义。“老朋友”指的是原来的朋友,“新战友”是新来的战友。这里的形容词的意义一般不在谓语里出现,谓语里的形容词常常用它本来的、一般的意义。因为大多数形名组合都带有一定程度的熟语性,而带有熟语性的形名组合不能变成“N+A”结构。
具有不定量特征、基本上是极性对立关系的单音节形容词和抽象的双音节名词组合可以颠倒,因为这种结构中的形容词用的基本都是本义,不会产生引申义。而在单音节形容词和具体名词的组合中,有一部分词的词义已经发生改变,这种词义发生改变的结构就不能颠倒了。
三、“A+N”中A和N的相互选择限制
多数单音形容词修饰双音名词的时候,都表现出一种局限性。
(一)汉语单音形容词直接修饰名词大多要受到限制。例如:
薄衣服*薄灰尘 绿绸子*绿庄稼 冷天气*冷冬天 成鸡蛋*成海水
严格地讲,单音形容词直接做定语所受的限制不是语法上的,这种限制应该与交际功能有关。能进入本文讨论的A+N结构中的单音形容词基本都是性质形容词,性质形容词的主要交际功能是区别,区别是以具有分类的可能为前提的。如庄稼一般是绿的,在色彩上具有唯一性,“绿”不具备区别作用,“绿庄稼”好像是废话。而绸子可以有不同的颜色,“绿绸子”是对“黄绸子”“红绸子”而言的,能够限制对象的范围,具有区别功能,所以有“绿绸子”没有“绿庄稼”。“冷冬天”“咸海水”也一样,冬天没有不冷的,海水没有不咸的,这样,名词前面的形容词就起不到修饰限制作用了时。所以,形容词必须起到限制修饰作用才能与后面的名词搭配。
(二)在A+N中的形容词和名词必须有共同的语义特征。如:能说
这就说明形容词和名词组合,最重要的是语义搭配。如上文提到的“基本上是极性对立关系的具有不定量特征的单音节形容词”必须和具有“不定量特征”的双音名词组合。再如,从“浓”这个形容词出发来看名词,“汤水”可以受“浓”的修饰,“米饭”则不能受“浓”的修饰,尽管“汤水”和“米饭”在语义类上都属“饮食”。可见这些名词还需要进一步区分,为此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新语义特征——浓度。为了能够更好地描述形容词对名词的选择限制,我们应该努力寻找更多恰当的语义特征来刻画同属一个语义类的名词相互之间的相对差异。
(三)单音形容词修饰双音名词的局限性大小是一种连续性变异,其中有很多是熟语。单音形容词修饰双音名词有许多并不是由于意义上不能搭配,而是因为它们都能作名词的谓语。如:
*稳性能——性能稳 *严纪律——纪律严 *久时间——时间久
形名组合都带有一定程度的熟语性,所以,单音形容词修饰双音名词还要受约定俗成的影响。
(刘欣宇,河北师范大学学文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直接表现或直接对应于现实世界,而是由一个中间的认知构建(cognitive construction)层次将语言表达(expression)和现实世界(reality)联系起来。在这个认知中介层,人面对现实世界形成各种概念和概念结构。现实世界通过这个认知中介层“折射”到语言表达上。所以语言表达就不可能完全对应于现实世界。”(徐通锵2004)因此,心智和思维在跟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下,通过自己身体获得经验,而后又将这种“经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折射”到日常生活中,这时需要讲话人(speaker)和听话人(hearer)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情景知识,在其共有的情景知识中听话人一定能从说话人的语句中很容易准确地获得对方所谈及的话题。“共有情景知识”的运用使谈话显得经济,也就是说双方在谈话时许多内容可以省略不说,但双方都能领会,丝毫不会影响到正常的交流,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心有灵犀”。虽然谈话中往往能省略一些双方所共知的、约定俗成的、固有的情景知识,但是倘若听话人所持有的动作行为超出了这个情景知识的认知框架,我们有时候就会用“大+时间名词+的”这种模式的句子,用“大”加在时间名词前面强调这段时间。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先来看下面的例子:
一、从“大清早的”说起
陆俭明、沈阳在《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十二讲中提到“大+时间名词+的”这种模式,举了很多例子,其中有的能说,有的却不能说。例如:
大清早(早上、早晨)的/大中午(晌午)的/大晚上的/大半夜的
*大上午的/*大下午的/*大傍晚的/*大黄昏的
*大六点的/*大八点的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具体的“时点”是不能进入这一格式的,如“六点”“八点”等,这毋庸置疑,但是为什么“大中午的”能说而“大下午的”不能说呢?仅从这些时间名词的类型还不能看出“大+时间名词+的”词组格式的特点。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又可以发现,“大+时间名词+的”词组不能单说,后面总要跟上一句话,这句话我们暂且称之为“后续句”。后续句一般表达在这个时段里所进行的动作行为,一般有“反说”和“正说”两种类型,并且每种类型中各又分为两种情况:“反说”分为“直接否定”和“反问否定”,“正说”分为“直接肯定”和“反问肯定”。例如:
a1大清早的,你就别出门了!(直接否定)
a2大清早的,你就出门了?(反问否定)
a3大清早的,你就呆家里吧!(直接肯定)
a4大清早的,你不呆家里么?(反问肯定)
a5大清早的,别呆家里!
b1大中午的,你就别忙活了!(直接否定)
b2大中午的,你还忙?(反问否定)
b3大中午的,你快休息一会儿吧!(直接肯定)
b4大中午的,你还不休息?(反问肯定)
b5大中午的,你还不忙活?
c1大半夜的,你就别瞎忙活了!(直接否定)
c2大半夜的,你还瞎忙活?(反问否定)
c3大半夜的,你快睡觉吧!(直接肯定)
c4大半夜的,你还不睡觉?(反问肯定)
c 5大半夜的,你快忙活去吧!
从E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a1、a2、b1、b2、cl、c2都是反说,a3、a4、b3、b4、c3、c4都是正说,a1~a4,b1~b4,c1~c4能进入这个模式,都能说,而a5、b5、c5却不常说。这是因为普通人的心目中有一个共有的情景知识:认为在某个时间段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动作行为。最重要的是这个时间段和所对应的动作行为之间的匹配应该是记忆中最为“凸显”的,并且这种匹配关系是相对封闭的。凡是肯定的(包括直接肯定和反问肯定)基本都符合这一匹配关系,一般是劝其进行符合这种匹配关系的行为;同时,否定(包括直接否定和反问否定)不符合匹配关系的动作行为也能运用“大+时间名词”的”这种模式。“大+时间名词+的”与后续句匹配关系的行成是人们在头脑中为这些时段无形中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行为动作库”的结果。这种匹配关系是约定俗成的,也就是说在人们的意识中这些时段都有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在正常情况下,人们认为清晨这段时间在应与休息、呆在家中、歇着或睡觉等动作行为相匹配;中午应该是吃饭、休息;晚上、半夜都应该是休息,并且一般是呆在家中的时间,这些时段都与休息或者不工作有关。如果听话人所做的事情超出了人们头脑中的这种约定俗成的匹配关系,说话人就会用“大+时间名词+的”来表示一种惊讶或者不可思议的情感。像黄昏、傍晚、上午这些时间段也有与之相匹配的“动作行为库”(比如上午和上班,黄昏和散步等),但是这种匹配关系并不是封闭的,也就是说你在这些时段做“动作行为库”外的事情,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惊讶和好奇。这也是它们不能进入“大+时间名词+的”这一模式的原因。
二、从“大夏天的”说起
光从“动作行为库”的匹配关系还不能完全说明“大+时间名词+的”在用法上的特点。比如“大夏天的”“大冬天的”能说,而“大春天的”“大秋天的”却不能说。而且春天和秋天都有与之相匹配的相对封闭的“动作行为库”:春天——播种/耕地/春游;秋天——丰收等,但是为什么“大春天的,还不不播种呢?”不成立呢?
这就涉及到了进入这个时段的动作和每个时点的匹配问题。当提到一个匹配动作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动作行为能和这个时段的任何时点匹配。传统心理认为“星期天”不是一天一夜,而是仅仅指白天的这段时间,而“耕地”“播种”显然不能和“春天”的任何时点匹配。我们只能说“已经春天了,该播种了”,“已经”表示进入了某个特定的时点。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特定时点是不能进入“大+时间名词+的”这一模式的。比如:“大过年的,也不休息?”能说,而“大中秋的,还不吃月饼/赏月?”不能说,这是因为与“大过年的”相匹配的动作行为是“休息”“玩”,这些动作和“过年”这个时段中的任意时点都匹配;而与中秋相匹配的动作是“吃月饼/赏月”,很明显这个动作不能和“中秋”的任一时点匹配,如果把“大中秋的”改成“大过节的”就能和“休息”匹配了。我们也不说“大过年的,你还不看春晚?”也是因为“看春晚”不能和“过年”这个时段中的任意时点匹配。
“大夏天的”“大冬天的”能说是因为我们在说它们的时候已经下意识地运用了修辞的手法。这两个季节气候特征鲜明,我们心目中已经把夏天和炎热,冬天和寒冷紧密联系 起来,并且固定下来,而特征凸显的事物更容易被做心理处理。所以与“大夏天的”“大冬天的”相匹配的“动作行为库”已经和“天气特别热的时段”以及“天气特别冷的时段”基本吻合了。所以即使是冬天,如果是在南方,又正好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天气,与“大冬天的”相匹配的动作行为也显得不大合适。比如,外面明明很暖和,你也不会因为是冬天就说“大冬天的,就在家呆着吧!”
当然,有时候我们也会说“大冷天的,外面跑去吧!”这样的句子,但是这应另当别论,因为这已经属于修辞学中的“反语”了。
“大+时间名词+的”与相应的“动作行为库”的匹配并不是万能的,特定的人群,特定的环境,有时候会产生不同的匹配,所以在运用这个模式的时候要格外注意。
(赵金冠,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单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名词”结构 刘欣宇
汉语的形容词是个有争议的词类,语法学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形容词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修饰名词,本文主要讨论单音节形容词修饰双音节名词的情况,本文中出现的“A+N”结构中的形容词和名词就限定在单音节形容词和双音节名词的范围内。
一、不能单独进入A+N结构的单音形容词
《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中的单音节形容词共有158个:矮、暗、白、薄、笨、扁、残、惨、草、差、馋、长、潮、沉、陈、迟、冲、丑、臭、次、粗、脆、错、大、淡、低、刁、毒、陡、对、钝、多、乏、烦、反、肥、浮、富、干、高、怪、广、贵、旱、好、黑、很、横、红、滑、坏、急、挤、假、贱、紧、近、精、净、静、久、旧、倔、俊、空、苦、快、宽、辣、蓝、懒、烂、老、累、冷、亮、灵、绿、乱、麻、满、慢、忙、美、闷、猛、密、妙、男、难、嫩、粘、浓、胖、偏、平、破、齐、浅、强、巧、勤、轻、清、晴、穷、全、热、软、弱、涩、傻、膻、少、深、生、湿、瘦、熟、帅、松、酥、素、酸、碎、烫、疼、甜、透、歪、晚、弯、旺、稳、稀、细、香、小、斜、新、凶、严、艳、硬、圆、远、匀、脏、糟、早、窄、真、正、直、重、壮、准、紫
这些单音节形容词中的大部分都能进入“单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名词”结构。如:
矮树林(冬瓜、凳子) 老小孩(照片、渔翁) 大世界(学生、功率)
好医生(心情、时光) 热天气(气球、电厂) 粗茶馆(麻布、线条)
酸牛奶(葡萄、草莓) 硬骨头(道理、气功) 红辣椒(苹果、太阳)
薄玻璃(嘴唇、被子) 笨徒弟(孩子、法子) 扁胸脯(皮箱、瓶子)
低标准(水平、档次) 短衣服(时期、上衣) 臭地方(鸡蛋、架子)
深水池(含义、交情) 瘦骆驼(猪肉、裤子) 穷朋友(地方、工人)
在上述常见的158个单音形容词中,有27个不能单独进入“A+N”结构。
(一)这27个词中有10个是述谓形容词,它们是“迟、广、久、滥、麻、密、勤、稳、严、准”。如:
*迟动作 *广世界 *久时间 *勤工人 *严标准 *稳性能 *密树林
这10个单音形容词在语义上不与名词发生关系,句法上主要是作状语和补语,所以它们不能进入此结构。
(二)其它不能单独进入“A+N”结构的单音形容词是“暗、残、惨、错、陡、毒、对、差、滑、亮、艳、疼、透、妥、匀”,这些单音形容词是典型的性质形容词,但是它们仍然不能单独进入此结构。为什么不能进入?情况有以下几种:
(1)音节不搭配
单音节形容词和单音节名词搭配,或者双音节形容词搭配双音节名词,都比单音节形容词搭配双音节名词容易一些,这可能是受到汉语音节韵律的限制。如:
陡坡——*陡山坡 错题——*错问题 残币——*残钞票
(2)语义特征不搭配
可能和这些单音节形容词语义特征相搭配的双音节名词很少甚至没有。
(3)具有相同意义的双音词的单音形容词很少被应用
这些单音形容词很少被应用,而由它们构成的意义基本相同的双音节形容词却被广泛应用。如:
毒——狠毒、恶毒、毒辣 透——透彻、透亮、通透
(4)熟语的限制
这些单音节形容词被大量地应用于熟语中。
二、“A+N”能否变成“N+A”
修饰名词和做谓语是形容词的两项主要功能。按说,同一个“形容词”对于同一个“名词”,能做修饰语就应该能做谓语。但是,进入A+N结构有的不能转换为N+A结构。那么,什么样的A+N能颠倒成N+A,什么样的不能呢?
(一)A是能进入此结构的单音节性质形容词,N是抽象名词,这样的词组合就可以颠倒,变成N+A后不会产生歧义,如:
高标准——标准高 全方位——方位全 大范围——范围大
多用户——用户多 低密度——密度低 小面积——面积小
快节奏——节奏快 近距离——距离近 长时间——时间长
从语义上看,A具有不定量特征,基本上是极性对立关系的形容词。常见的有以下一些:
大、小、高、低、快、慢、长、短、远、近、深、浅、宽、多、少、全
N一般为双音节抽象名词,常见的有以下一些:
范围、幅度、层次、领域、水平、方位、渠道、强度、规模、密度、形式、档次、面积、方面、角度、距离、周转、环节、标准、起点、格调、岗位、品种、用户、容量、节奏、时间、类型、批量、侧面
这些名词在语义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衡量事物的尺度,如范围、幅度、层次、强度、规模、密度、水平、面积等;一类是计量事物的多少,如:渠道、形式、方位、方面、岗位、品种、用户、类型等。但两类都有不定量的语义特征,这一点是共同的,只有这样才能和具有不定量特征的形容词搭配。
(二)A是能进入此结构的单音节性质形容词,N是具体名词,这样的词组合就不可以颠倒,变成N+A后有的会产生歧义。如:
老朋友 *朋友老 小伙伴 *伙伴小 新战友*战友新
老律师 律师老 小孩子 孩子小 新媳妇媳妇新
老医生 医生老 小学生 学生小 新领导领导新
上述不成立的例子中的修饰语不能改做谓语,或者改变之后意思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同一形容词在不同的位置上表达了不同的意义。“老朋友”指的是原来的朋友,“新战友”是新来的战友。这里的形容词的意义一般不在谓语里出现,谓语里的形容词常常用它本来的、一般的意义。因为大多数形名组合都带有一定程度的熟语性,而带有熟语性的形名组合不能变成“N+A”结构。
具有不定量特征、基本上是极性对立关系的单音节形容词和抽象的双音节名词组合可以颠倒,因为这种结构中的形容词用的基本都是本义,不会产生引申义。而在单音节形容词和具体名词的组合中,有一部分词的词义已经发生改变,这种词义发生改变的结构就不能颠倒了。
三、“A+N”中A和N的相互选择限制
多数单音形容词修饰双音名词的时候,都表现出一种局限性。
(一)汉语单音形容词直接修饰名词大多要受到限制。例如:
薄衣服*薄灰尘 绿绸子*绿庄稼 冷天气*冷冬天 成鸡蛋*成海水
严格地讲,单音形容词直接做定语所受的限制不是语法上的,这种限制应该与交际功能有关。能进入本文讨论的A+N结构中的单音形容词基本都是性质形容词,性质形容词的主要交际功能是区别,区别是以具有分类的可能为前提的。如庄稼一般是绿的,在色彩上具有唯一性,“绿”不具备区别作用,“绿庄稼”好像是废话。而绸子可以有不同的颜色,“绿绸子”是对“黄绸子”“红绸子”而言的,能够限制对象的范围,具有区别功能,所以有“绿绸子”没有“绿庄稼”。“冷冬天”“咸海水”也一样,冬天没有不冷的,海水没有不咸的,这样,名词前面的形容词就起不到修饰限制作用了时。所以,形容词必须起到限制修饰作用才能与后面的名词搭配。
(二)在A+N中的形容词和名词必须有共同的语义特征。如:能说
这就说明形容词和名词组合,最重要的是语义搭配。如上文提到的“基本上是极性对立关系的具有不定量特征的单音节形容词”必须和具有“不定量特征”的双音名词组合。再如,从“浓”这个形容词出发来看名词,“汤水”可以受“浓”的修饰,“米饭”则不能受“浓”的修饰,尽管“汤水”和“米饭”在语义类上都属“饮食”。可见这些名词还需要进一步区分,为此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新语义特征——浓度。为了能够更好地描述形容词对名词的选择限制,我们应该努力寻找更多恰当的语义特征来刻画同属一个语义类的名词相互之间的相对差异。
(三)单音形容词修饰双音名词的局限性大小是一种连续性变异,其中有很多是熟语。单音形容词修饰双音名词有许多并不是由于意义上不能搭配,而是因为它们都能作名词的谓语。如:
*稳性能——性能稳 *严纪律——纪律严 *久时间——时间久
形名组合都带有一定程度的熟语性,所以,单音形容词修饰双音名词还要受约定俗成的影响。
(刘欣宇,河北师范大学学文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