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培养21世纪人才的课程教材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法手段,使学生更合理、更科学地接受知识,全面达成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要做到体育与健康的相结合、体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包括了发展身体素质、培养能力素质以及形成社会素质等方面。体育教学对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为加快素质教育发展,必须对现行体育教学进行改革。
一、高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体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而且还可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塑造一个强健的体魄,培养青年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其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和质量水平。素质教育则是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进行开发、塑造和完善自身素质结构和功能的社会实践方式,它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
二、高校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意志、品德,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进程
高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的思想、意志、品德向良好方向发展,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和潜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充分反映出平时不易暴露的问题,表现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情绪和感情,以及利益和冲突,因而有利于使他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等受到熏陶和提高,也可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进程。
2.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精神、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体育教学是人际关系交往多样性的教学活动。体育教学中,经常性地变换着小群体的组合形式,并在不同的空间做着不同的身体运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用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换信息、交流情感,使学生相互协同、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评判,并保证安全操作和运行。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进行的教育。必须把以运动技术“传习”为主的、运动成绩好就是体育好的体育教学误区纠正过来,树立以身心健康教育为主的新观念。体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育体”,而不是运动技术和运动成绩,完善身心的教育才是体育的本质功能。健康教育的结果,要看学生养护身心的理论水平和体质增强的实际效果如何,运动成绩与体质健康是不能等同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们应当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突破目前的应试教育和非全面培养的教育模式等弊端,从观念上发生转变,并切实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工作。
2.建立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江泽民同志说:“教师与学生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教师的角色要转换,不能只是一个演讲者,其功能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从‘传道者’变成了‘引路者’,从单纯的‘授业者’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参与者’,从‘解惑者’变成了‘启发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师生一起研究、开发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而形成一种沟通、对话、合作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自学能力。学校体育教学应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即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贯彻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
主体性原则是唤起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全体性原则是对应试教育的纠正,应试教育只重视少数学生而忽略大多数学生的培养。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学生都享有公正的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高。全面性原则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习、健身、审美、劳动、创新等。实施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能打破单一的“讲授法”,贯彻“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课堂教学原则,这种教学法是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分层优化指导即分层指导、逐步提高。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分层次进行辅导,在辅导中应受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发表见解提出疑问,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创新的积极性。
3.加强课程建设改革的力度
深入开展课程、教材、教学过程的研究和改革。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革过去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教材、教学过程,建立和形成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习惯、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验体育的乐趣,促进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
4.考试方法的改革
体育成绩应该是身心健康教育成果的鉴定,应以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评价标准。体育老师用评语和分数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每个学生做出评价。体育成绩的评定,最好通过学习态度、基础理论知识和体育能力等方面评价。并建议体育能力的考试采用“考教分离法”对学生进行考试,既任课教师不参与所教学生的考试,这种方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刻苦的练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有了更客观的评价,具体评价方式:综合能力=学习态度(20%)+基础理论(20%)+体育能力(60%)。以上考试办法能进一步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视体育理论知识,促进专项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乃至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高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身体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物质基础,身体是一切素质的载体,因而在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体现在对学生情感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培养21世纪人才的课程教材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法手段,使学生更合理、更科学地接受知识、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全面达成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彻底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更新观念,建立全新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邵伟德.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若干问题探析[J].体育科研,2000,(21).
[2]毛振明.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富荣,田麦久.新世纪体育科学学科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6).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要做到体育与健康的相结合、体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包括了发展身体素质、培养能力素质以及形成社会素质等方面。体育教学对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为加快素质教育发展,必须对现行体育教学进行改革。
一、高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体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而且还可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塑造一个强健的体魄,培养青年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其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和质量水平。素质教育则是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进行开发、塑造和完善自身素质结构和功能的社会实践方式,它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
二、高校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意志、品德,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进程
高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的思想、意志、品德向良好方向发展,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和潜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充分反映出平时不易暴露的问题,表现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情绪和感情,以及利益和冲突,因而有利于使他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等受到熏陶和提高,也可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进程。
2.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精神、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体育教学是人际关系交往多样性的教学活动。体育教学中,经常性地变换着小群体的组合形式,并在不同的空间做着不同的身体运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用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换信息、交流情感,使学生相互协同、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评判,并保证安全操作和运行。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进行的教育。必须把以运动技术“传习”为主的、运动成绩好就是体育好的体育教学误区纠正过来,树立以身心健康教育为主的新观念。体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育体”,而不是运动技术和运动成绩,完善身心的教育才是体育的本质功能。健康教育的结果,要看学生养护身心的理论水平和体质增强的实际效果如何,运动成绩与体质健康是不能等同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们应当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突破目前的应试教育和非全面培养的教育模式等弊端,从观念上发生转变,并切实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工作。
2.建立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江泽民同志说:“教师与学生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教师的角色要转换,不能只是一个演讲者,其功能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从‘传道者’变成了‘引路者’,从单纯的‘授业者’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参与者’,从‘解惑者’变成了‘启发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师生一起研究、开发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而形成一种沟通、对话、合作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自学能力。学校体育教学应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即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贯彻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
主体性原则是唤起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全体性原则是对应试教育的纠正,应试教育只重视少数学生而忽略大多数学生的培养。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学生都享有公正的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高。全面性原则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习、健身、审美、劳动、创新等。实施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能打破单一的“讲授法”,贯彻“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课堂教学原则,这种教学法是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分层优化指导即分层指导、逐步提高。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分层次进行辅导,在辅导中应受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发表见解提出疑问,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创新的积极性。
3.加强课程建设改革的力度
深入开展课程、教材、教学过程的研究和改革。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革过去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教材、教学过程,建立和形成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习惯、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验体育的乐趣,促进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
4.考试方法的改革
体育成绩应该是身心健康教育成果的鉴定,应以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评价标准。体育老师用评语和分数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每个学生做出评价。体育成绩的评定,最好通过学习态度、基础理论知识和体育能力等方面评价。并建议体育能力的考试采用“考教分离法”对学生进行考试,既任课教师不参与所教学生的考试,这种方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刻苦的练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有了更客观的评价,具体评价方式:综合能力=学习态度(20%)+基础理论(20%)+体育能力(60%)。以上考试办法能进一步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视体育理论知识,促进专项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乃至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高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身体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物质基础,身体是一切素质的载体,因而在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体现在对学生情感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培养21世纪人才的课程教材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法手段,使学生更合理、更科学地接受知识、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全面达成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彻底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更新观念,建立全新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邵伟德.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若干问题探析[J].体育科研,2000,(21).
[2]毛振明.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富荣,田麦久.新世纪体育科学学科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6).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