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双轮驱动机制构建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chenjian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反思和审视农村小微学校学生核心发展时,需要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具体化和地域化的培育。本文试图从课堂教学和班级文化两翼并进的方式,构建农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双轮驱动机制。
  关键词:农村“小微”学校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班级文化
  核心素养是学生走向新时代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相对于教育资源丰富的城镇学校来说,农村“小微”学校学生在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目标上存在着诸多困难与问题。因此,学校和学生需要利用好地域特色人文资源和校本资源,以课堂教学和班级文化这两翼为契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高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农村“小微”学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构建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
  为了贯彻落实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精神,课题组负责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教育DNA”,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3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进行了阐述,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丰富和深化了素质教育内涵。
  (二)农村“小微”学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构建
  根据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农村“小微”学校的特殊发展需求,本文的农村“小微”学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依托我国农村学生所处地域环境和农村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个人生存与成长的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具体表现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构:
  1.依托地域人文资源,涵养学生文化、审美素养。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的地域特色人文资源,教师可以依托这些资源开展课内外教学活动,涵养学生的文化、审美素养。同时还可以增进学生对家乡,对自身的认同,进而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担当意识等。
  2.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滋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农村相对城镇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这也为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天然的原材料和操作实验,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探索科学小实验(如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里的“科学下乡记”,将简单易操作的科学小实验开进农村小学,增强农村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研究的素养),在实验过程中滋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3.积极参加校内外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意识。农村“小微”学校的优势就在于“小”,教师可以利用好这个“小”的优势,可以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积极将第二课堂活动走出校园,走进农田和家庭,积极开展校内外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懂得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科学劳动价值观。
  4.创新体育活动形式,浸润学生的健康生活和生命意识。农村“小微”学校在体育硬件设施方面相对可能比较缺乏,但是也可以变“匮乏”为“丰富”,将农村的“小路”、“农田”、山林等转化为有趣的体育游戏场地,创新开展体育游戏,锻炼孩子的体质和体能。同时在体育活动中抓住教育契机,浸润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彰显农村学生的生命力和内生力。
  二.农村“小微学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双轮驱动”机制构建
  农村“小微”学校都是农村的微型教学点,每个教学点的人数都不超过50人,老师一般不超过3人。学校和教师可以整合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班级文化两翼的双轮驱动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左手课堂:积极开发第一课堂教学资源
  1.建构农村“小微学校”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现有课程方案是以学科课程为主,因此我们应该将核心素养框架融合到每个学段和每个学科的课程目标中,形成指向同一素养框架的课程目标体系。但是农村“小微”学校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和特殊性,因此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色资源,重构其课程体系,利用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进行课程整合,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如: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注入音乐、体育、美术的艺术性和创新性,再加入农村“小微”学校特有的地方、家乡、成功训练等学科的乡土情怀,开展相关的跨学科主题小组活动。
  2.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融入课堂教学
  学校的校本课程,可以为农村“小微”学校的教学注入乡村的活力与特色,融入乡土人情、风景民俗、地理历史等元素,这种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可以培养出农村学生对自己出身的认同,家乡的认同和家国情怀。如果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层面的教育目标,那么“农村“小微”学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在国家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的地域特色的具体教育目标,更能反映和体现农村“小微”学校的发展特点和需求。
  3.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
  每个地方都会有其地域特色的人文、历史資源,非遗文化资源等,每一项资源也会有其独一无二的故事,家乡发展进程中发生的变化,历史故事、国家对乡村的扶持政策等。同时,每一所学校也会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属于学校的发展故事,关于学校的发展历史,典型人物等。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多方搜集和了解学校、家乡的故事,尤其是将家乡变化,学校发展等故事,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将这些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自身参与体验,油然而生地生发出对家乡、学校、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祖国。
  (二)右手文化:加强农村“小微”学校班级文化建设
  1.构建混班课程文化:助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宽度
  混班课程主要是指学生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正常的教学之余,在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课程,学校营造一个混合教育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前往不同的活动参与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混班式的教学过程中,大龄儿童可以辅助小龄儿童,教师主要负责任务的分层发布和大龄儿童的学习辅导,其他浅层内容可以由儿童自行探究,讨论完成。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学生的兴趣点确定适合的混班课程,构建混班课程文化,助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宽度,实现个性化的成长。   2.创新研学文化,拓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广度
  2016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文化的建设,能够较好地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观念和地域观念、培植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等。
  农村“小微”学校需要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构建“小微”型的研学文化。如农村“小微”学校也有自己的优势:学校附近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活动资源;山区的地形地貌種类多样;山区景观类型相对齐全等等。这些资源经过老师的二次的开发和整合后, 可以设计成“易组织、低成本、短时间”的“研学活动”。这些“研学活动”虽然规模比较小,但依然可以改变我们的课堂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拓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广度。
  3.打造研究性学习文化,助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深度
  每一所农村学校在建设与发展中,都有其与众不同的风格和资源,如别具风格的校舍、传统的建筑、独特的植物等,这些都是打造研究性学习的潜在资源。利用这些现有的校本资源,可以设计开发成若干适合本校学生研究的小课题;或者结合课程的学科特点,经老师的甄别和整合后,可以设计成适合学生的校内研究性课题。结合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校内研究性学习课题,既能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提高学生的调查研究水平、总结归纳能力以及调查报告的写作技能,能够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之余,要善于发现既有的校本资源,并把这些资源转化成学生素质教育的题材,利用这些素材,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度发展。
  4.发挥“劳动文化圈”优势,培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厚度
  农村学校凭借自身的历史积淀和环境,其有着天然丰富的显性或隐性劳动资源,教师可以将二者相结合,以学校为中心辐射出一个“劳动文化圈”,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培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厚度。
  发挥学校“劳动文化圈”的优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活动:一是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走进农村养老院、五保户、低保户家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进而培植学生的发展厚度。二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劳作的艰辛,可以在农耕时节,带领学生走进农田,参与农耕劳作,感受劳动艰辛以及劳动后收获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三是一些有红色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教育资源的农村地区,可因地制宜,进行观摩和宣传,深入红色资源基地,了解红色资源背后的故事,进而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因为有无数前辈和先烈们的付出才换来我们今天生活的幸福。四是为了让学生积极参加家庭劳动活动,可以将第二课堂活动开进学生的家庭里,每周选定一名学生家庭,全班同学去学生家里“做客”,以学生为主,家人协助的角色准备饭菜招待老师和同学,由此培植学生参与家庭劳动活动的主动性,同时可以在活动后开展一些创新评选活动,如家庭劳动之星,最美家务之星,勤劳之星等,激发学生参与家庭劳动活动的兴趣。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联评审委员课题农村“小微学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双轮驱动”机制构建研究,项目号:XSP20YBC295
  (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我国的神话故事有很多都流传至今,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广为传颂。其中“牛郎织女”也算是一个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神话故事的演变最终成为了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有萌芽、形成、发展、定型四个阶段。因此,想要更好的看待文化的传承发展,则需要解析这四个阶段,给民众树立好的价值导向,才能增加文学作品的生命力。   关键词:牛郎织女 文学作品 传承发展   牛郎织女的故事距今已经相传了近千年,可以说这个
期刊
内容摘要:电影《流浪地球》作为贺岁大片,上映之初就受到了广大影迷的关注,上映后更是收到了好评。作为国产科幻电影的代表作,电影《流浪地球》有着里程碑的作用。本文将从电影《流浪地球》的影视情节概述出发,对电影中的影视特效创作进行解读,从而加深对电影创作艺术的理解。   关键词:《流浪地球》 影视特效 影视创作   影视特效是影视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视的故事情节表达和影片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本
期刊
内容摘要:互联网作为现阶段最强势的传播方式,几乎成为人们交际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出现了许多的合音词,成为新一轮的流行语形式。本文试从认知视角来谈谈网络合音词。   关键词:认知视角 网络合音词 机制 影响   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交际时,经常故意使用一些偏离语言规范,但是能达到特定交际效果的变异词汇,这些词汇涵盖语音、词形、语义等多种变异手段。词汇是语言变化的风向标,相对于语音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发,结合影视文化内容,探讨了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高中课文《雷雨(节选)》为例,论述了如何把影视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中,例举了引入途径。影视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学习课文,爱上课堂,有其引入的必要,可以应用在语文教育中。  关键词:戏剧教学 影视文化教育 高中语文 雷雨  影视文化艺术有着广泛的文化传播方式,包含影视音乐文化、舞蹈艺术、绘画艺
期刊
内容摘要: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被公认为“非洲现代文学之父”,其小说主要关注的是非洲的传统文化及其与殖民时期外来文化的碰撞。《瓦解》作为阿契贝的代表作之一,以主人公奥贡喀沃的一生为线索,向读者展示了灿烂丰富的伊博族文化以及在白人殖民者入侵后氏族生活逐渐没落的场景。在该小说中,阿契贝作为了一个站在非洲的立场上的内部书写者,通过对伊博族独特风俗、宗教信仰等的描写,打破了以往西方作家对非洲的刻板印象
期刊
内容摘要:新课改的提出并不断深入,使得当下的教育界迎来了改革。语文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且重要的学科,通过分析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发现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在课堂中缺乏有效互动,尤其是思维能力难以获得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必须迎来转变。本文就思维能力以及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分析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阻碍,提出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期刊
内容摘要:华裔作家张翎擅长以女性视角书写故事,近年来相继出版多部小说并斩获各种文学奖项,中篇小说《雁过藻溪》讲述了主人公宋末雁送母亲的骨灰返乡,并在返乡期间找回缺失的自我的故事。宋末雁从自我的缺失到成功构建自我身份的历程,展现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对自我的不断追寻。   关键词:《雁过藻溪》 镜像理论 自我 他者   张翎是当今海外华文文坛炙手可热的作家之一,从早期的《望月》到《金山》,她的叙事方式和
期刊
内容摘要:高中文言文迁移学习重在实现以事实性知识为学习基点的知识学习的迁移和道德学习的迁移。从迁移路径来看,知识学习的迁移主要是由点向面的,而道德学习的迁移是由内向外的。将课上文言文阅读教学互动中学到的内容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是文言文閱读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实现路径。   关键词:文言文 迁移学习 知识学习 道德学习   举一隅须以三隅反。将课上文言文阅读教学互动中学到的内容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是文
期刊
内容摘要: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历经几千年历史而长盛不衰的语言,因此学会汉语有助于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开展交流,能够帮助我们去正确的表达自我需求,去和这个社会相衔接。对于普通人来说说好普通话和学好汉字是提高自己的汉语应用能力,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但是对于患有智力障碍的学生来说。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本文以特殊学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程实践为基础,探讨提高特殊学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策略
期刊
内容摘要: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汉字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也是值得重视。汉字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也能在课堂中对汉字文化的传承。从当前教师自身的汉字文化素养、学生的汉字学习意识、课堂教学内容重点偏向等情况来看,中学课堂对汉字教学的重视不够。促进中学语文汉字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于:一是教师自身具备汉字文化意识;二是课堂中注重汉字文化的渗透与讲解;三是切实体验汉字的发展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