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想解放深化高职工作流程导向课程教学教改

来源 :企业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mond2008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正处于由学科体系课程向行动体系课程过渡的阶段,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机统一的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很多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做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和实践,但是如何深入实施,深化高职工作流程导向课程教学教改,仍然要大力解放思想。
   关键词:解放思想;工作流程;课程改革
  一、观念要革新。解放思想既是永恒的主题,又是急迫的现实问题
  我们在不断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事物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事物发展没有止境,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认识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无止境。解放思想是一种永恒的精神状态,同时也要作为一种工作常态,是一项需要长期关注和实施的任务。
  高职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现开发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职业性。随着不断的教育教改探索,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方向日趋明朗,在思路和方法上也有比较成功的范例可以参考借鉴,但是针对教学具体的操作仍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抄照搬,这就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倡导基于工作流程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强调按照工作流程来序化专业需要学习的知识,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隐形技能知识即经验的形成与构建,其课程体系开发过程是传统学科体系课程的解构和职业行动体系课程的重构过程。
  高职教育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被大众所接受,高等职业院校如何锻造专业品牌,提升学校在社会的竞争力,使规划的人才培养课程更具影响力,解放思想便是一个急迫的现实问题。这样需要我们必须在思想上有大解放,观念上有大转变,真正做到理解高职教育基于工作流程开展课程改革的紧迫性、现实性。
  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凸显工作岗位技能和相关技术应用能力课程的要求。现实的行业企业职业资格以及未来的职业资格都具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素(对象、标准、工具、组织、工艺、环境等六要素),但是我们据此提出来的教学设计工作流程(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总结等)具有普遍性。通过基于现实的职业工作任务的分析,掌握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抽象工作流程,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应对面向未来一定时期的具体工作过程。因此,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开发具有理论和实际有机融合,更贴近行业企业岗位实质的特点,是值得高职教育工作者大力尝试与推广的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二、实践要行动。解放思想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
  解放思想是一个观念理论层面的问题,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层面的问题。只有理论上认识清醒,才能在行动上果决。解放思想要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要有正确的价值观选择和对未来的判断,要用科学的教育教改方法去谋划、去创新。解放思想更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指导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只有扎根于教学改革实践,思想才会更加有活力;只有不断探索实践,思想才能得以不断解放。
  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有特殊的操作流程,即在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内容组织等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按照工作流程的观念开发课程体系,是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发的突破口,其目的在于强调互联网+和高新技术条件下与工作流程相关的隐形技能知识即经验的重要地位。
  按照基于工作流程理念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建构要求,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以行动为导向。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操练过程,使学生在工作实践的环境中学习、思考、总结、提高,通过职业工作过程完整的具体工作活动,从中来获取工作流程的职业知识,达到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要使课程得以有效实施,必须要尽可能营造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置身于相对真实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做到学习技能领域与工作职业领域一致,学习操作过程与工作职业流程一致,学习操作任务与工作职业任务一致,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工作场景来实施教学,同时也必须大力加强职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模拟演练实训场所的建设,以满足教学实施的需要,这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能否真正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三、发展要求稳。解放思想既是创新求变的问题,也是坚持基本出发点的问题
  解放思想是为了创新求变和打破传统束缚。解放思想作为人们主观世界的改造活动力求在创新与传承上实现统一,创新是发展方向,传承是改革基础。但解放思想并不是对过去的和已有的全部东西都要摒弃抛弃,更不是乱纠乱改、随意颠覆,剔除糟粕、吸收精华也是思想解放的一种表现。
  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是通过对职业工作岗位的分析来构建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通过创设职业工作情境,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训练的学习情景。而一些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少的基础素质教育课程,既要强调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奠基,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打造。在学习情境的构建中,如何按照教学技能、知识、素养目标合理地、巧妙地处理构建的学习领域中学习型课程和技能型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把握,就成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开发的另一个研究点。学习情境的构建也是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精髓,这个环节往往能孕育出一门精品级别的课程。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灵魂所在,专业建设所拥有教学实施的内容必将围绕课程建设进行排序。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设计不单纯把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而是把完成具体的职业导向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素养作为教学目标。这就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课程体系开发和整体设计、单元设计能力,能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于教学、具有实践教育价值的学习和操作技能内容,并通过教学整体设计(也包括学习情境的设计),将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有机地结合到职业工作流程中去。
  四、结束语
  我们在开发课程时能立足于实际职业工作过程搞开发,还应当不能忽视那些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而存在的方法性、素养性的系统性知识。教育部文件要求专业的核心课程基于工作流程开发设计,并非所有课程设计成基于工作流程导向。究其原因,一是建设难度客观存在,部分课程在现阶段下并不适合建设基于工作流程导向形式;二是教师精力会因此较分散,不能集中优势精力搞好几门课的重点建设。此外,由于学校规模、师资力量的局限,高职教育中一人身兼几门课现象普遍,其更多的精力无疑会放在自己擅长和主打的课程上,对其他附带性的教学课程当然难以顾及。教育部[2006]16号文中提出高职课程设计应考虑的问题是: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什么时间教?在哪里教?这里蕴藏着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式和课程内容的重大改革的同时,程度的把握的重要性不言自喻。因此,高职教育在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同时,还应体现其高等性,把握一个度,并非对传统教学的全盘颠覆。
  参考文献:
  [1] 刘盛烺.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开发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60-62.
  [2] 贾丽飞等.高职教育“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33) :124-125.
其他文献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前提.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核心,是
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课题,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生存质量,同时也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费孝通先生“美美与共”的观点,对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很有启发.学会审
\ 摘 要:目前,高校正开展学习研讨和问题调研,学校党委应以坚持立足学校实际、坚持突出领导带头、坚持强化责任担当的“三个坚持”从严从实推进专题教育,以求取得成效。   关键词:高校;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对策  一、对“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的认识  (一)内容。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就必须着眼科学发展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着眼以人为本提高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效能,着眼统筹协调推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视创作有了自身的发展规律,电视要想有一定的观众,必须强化这种创作思维,需要电视编导在对节目进行选择和设计的时候要使节目更有特色和趣味性,同时还要注意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自 178 7年宪法确立以来 ,美国的联邦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早期的“二元联邦制”逐渐演变成了“合作联邦制”。在这个过程中 ,联邦最高法院以扩张解释宪法规定的联邦权力
【摘 要】 目的:探讨维持透析患者并发急性左心衰护理的方法与效果。目的: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维持透析并发急性左心衰患者52例,患者入院后,在积极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的左心衰并发症均得到控制,能够较顺利的完成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8.1%。结论:在维持透析并发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综合
企业政工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企业的政工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解决这些问题。党的十八大的召开给我们提
目的:分桥析肿瘤内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肿瘤内科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间,收治的1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自愿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