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公元7世纪,随着藏传佛教的兴起,藏传佛教使用的法器逐渐形成和发展。藏传佛教的大多数法器都用来使用佛陀,庄严的道场和修行佛法。该经轮是藏传佛教的祈祷之一。嘛呢经轮随着藏传佛教的产生而出现,它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宗教内涵和巨大的生命力,并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发展而流传。转嘛呢经轮(也可称转发轮)是西藏的民间习俗,这是西藏地区僧侣和民间习俗祷告采用的一种祷告方法,围绕转嘛呢经轮转一周是必须要有虔诚的信仰与执着。
关键词:嘛呢经轮、法器、形制与分类
嘛呢轮也叫“嘛呢”经筒,是一种藏传佛教的祈祷法器。用金、银、铜皮制成,压制着各种花纹图案,并刻有六字真言。[1]內装有经卷。并装有可转动的轴。经筒筒身刻有“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里面有圣经。根据藏传佛教的教义,转动圆柱体一次,相当于诵读经文中的内经,转经轮是藏传佛教忏悔、避灾、修德的最佳途径。
佛教是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在公元前5世纪和6世纪创立的。它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汉、南、藏传三大佛教体系。藏传佛教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宗教,公元7世纪,藏传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是在特殊的文化[2],在地理和历史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浓郁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藏传佛教是一种以自觉为中心的宗教,其目的在于实现解脱,自觉就是自我觉悟,而自我觉悟需要对自我内心的直觉把握。
二、嘛呢经轮的起源、形制与分类
(一)嘛呢经轮的起源
嘛呢经轮,有史籍记载,嘛呢经轮产生于印度,据《西藏王臣记》载,嘛呢经轮被藏传佛教吸收和借用,并世代相传。
10世纪至13世纪初,藏传佛教在西藏重新兴起,出现了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等分支[3]。藏传佛教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气,法器逐渐兴盛起来。藏传佛教的法器也是非常多样和神秘的。法器是指在佛教活动和仪式中使用的法器。佛法的赋予,使法器有一种特殊的功能,使它们比普通器物更神圣、更庄严。
藏传佛教中常见法器有八种,它们是法铃、金刚杵、法鼓、法螺(右旋海螺)、念珠、嘎乌盒、转经筒以及牛油灯。这些法器大致可分为六类:礼敬、称赞、供养、持验、护身和祈祷[4]。转经轮、转经筒、玛尼堆、玛尼旗等都属祈祷法器[5]。
(二)形制与分类
转经筒也称为“嘛呢”,即旋转轮。转经轮与圣经中的“宝轮”有关。有手摇型和固定型两种。有手摇式和固定式。
手轮型转经轮又称手摇嘛呢轮,它是用金、银、铜制造的,上面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还刻有“六字真言”六个字。它包含一帧经卷。主体为圆柱形,中间为旋转轴。
固定式转经轮,是指藏传佛教寺庙内安装的圆柱形祈祷轮。有大有小,一般有铜制和木制两种,通常集中在寺庙周围,六个字符的咒语刻在祷告经体上,里面装有经文。它外形仍然是铜的原始颜色。木制的祈祷轮大部分是红色,其上覆盖着缎子,牛和羊皮等,并刻有六字符的咒语,鸟类,野兽和财富,筒里则充满了经文。
公元761年以后,出现了六种主要的藏传佛教派:本波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6]。
嘛呢经轮的分类,其分类可分为七种:大经轮,水轮,太阳能轮,烟轮,拉轮,手轮,指轮。
大经轮:分为圆柱体和大、小两种。大直径约为200~300cm,高度约为500~1000cm,并且有1亿达拉尼咒语。该经轮通常需要几个人一起转动。大经轮的整体框架由木头制成,外部包裹着动物皮,涂有杜鹃红色的油漆,坚固耐用,以及诸如“吉祥的八宝”等吉祥图案。表面有金粉。
水转经轮:它是一种流水动力经轮,其中装有数千个陀罗尼咒的圆柱。除了用牛皮包裹外,外观还用金和铜包裹,并且包裹了“六个真言”。它通常高100cm,直径30~60cm。
风转经轮:它是一种有风就旋转的嘛呢经轮,其大小,形制与水转经轮相同。造型小巧玲珑,高约30cm,直径约5cm。尽管形状很简单,但里面仍然有陀罗尼咒。有些还装有“十地陀罗尼咒”和“白伞盖佛母尼咒”等。 烟转经轮:又称“十三杂扎”烟转经轮,以求多子多福健康成长,被信仰者安置在家中锅灶烟火出口处。
拉转经轮:它是为残障人士设计和制造的祈祷轮,祈求和平与幸福。
手摇经轮:是一个具有手工雕刻的手持祈祷轮,上面刻着“六子真言”。它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其表面通常包裹有金,銀和铜。经筒的中心有一个可以旋转的轴,筒旁边有耳朵。枢轴主要由蛤壳制成。它镶嵌有珊瑚和宝石。
指转经轮:这是仅僧侣使用的一种祈祷轮。这是一个小转经轮,放在炕上,用手指摩擦。它由金,银,铜和其他材料制成,并且表面上有六个真言的口头禅。
三、结语
嘛呢经轮是西藏祈祷的一种外表形式,它是一种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形式。此刻,当你进入甘肃省博物馆参观《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出时,雄伟的嘛呢经轮展出将带你进入神圣的宗教氛围,使甘肃佛教艺术展辉煌夺目。七个金色的转经轮雄伟壮观,高高耸立,风格独特,在广大观众面前再现了转嘛呢经轮信徒的场景。可以使观众从艺术的角度上理解佛教。佛教思想是在两千多年前是经过僧侣们的艰辛跋涉点缀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产,嘛呢经轮是全人类不朽的佛教艺术品。
一直以来,藏传佛教的嘛呢经轮文化在不断的蓬勃发展和并广泛传播,转经轮是藏传佛教的藏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各式各样的嘛呢经轮反映了藏族人民长期以来的审美观和宗教信仰的精神追求。它在社会和艺术方面具有多元文化的功能,它是一门跨越年轮具有丰富的文化特色的宗教艺术。
因此,本文以经轮为例,分析了嘛呢经轮的形制,并进行了分解延伸。转经轮是藏传佛教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件法器,它最积极的作用是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嘛呢经轮传播与信仰,必将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一个延传了宗教文化的珍宝,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育了华夏民族整体意识,为加强中华民族团结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智勋《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及其特点》中央民族大学.2011.
[2] 郭敏丽《藏传佛教的社会功能》P2《攀登》青海师范大学 2010-5.ISSN:1001-5647.
[3] 丹曲《浅析藏传佛教寺院教育表现出的传承和管理特点贡保索南》P2《安多研究:藏学论文第三辑》民族出版社 2007-07-01 ISBN:978-7-105-08290-2.
[4] 次仁央宗《浅谈海螺在藏文化中的历史演变》西藏自治区博物馆P52、54—P58 《西藏艺术研究》2017-2 ISSN:1004-6860.
[5] 李中路《清宫藏传佛教法器供器概述》 P4《文物世界》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宗教科 2014-4.
[6] 尕藏加《第一章 吐蕃与宁玛派》P2页《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1-1 ISBN:7-80123-439-1.
关键词:嘛呢经轮、法器、形制与分类
嘛呢轮也叫“嘛呢”经筒,是一种藏传佛教的祈祷法器。用金、银、铜皮制成,压制着各种花纹图案,并刻有六字真言。[1]內装有经卷。并装有可转动的轴。经筒筒身刻有“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里面有圣经。根据藏传佛教的教义,转动圆柱体一次,相当于诵读经文中的内经,转经轮是藏传佛教忏悔、避灾、修德的最佳途径。
佛教是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在公元前5世纪和6世纪创立的。它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汉、南、藏传三大佛教体系。藏传佛教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宗教,公元7世纪,藏传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是在特殊的文化[2],在地理和历史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浓郁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藏传佛教是一种以自觉为中心的宗教,其目的在于实现解脱,自觉就是自我觉悟,而自我觉悟需要对自我内心的直觉把握。
二、嘛呢经轮的起源、形制与分类
(一)嘛呢经轮的起源
嘛呢经轮,有史籍记载,嘛呢经轮产生于印度,据《西藏王臣记》载,嘛呢经轮被藏传佛教吸收和借用,并世代相传。
10世纪至13世纪初,藏传佛教在西藏重新兴起,出现了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等分支[3]。藏传佛教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气,法器逐渐兴盛起来。藏传佛教的法器也是非常多样和神秘的。法器是指在佛教活动和仪式中使用的法器。佛法的赋予,使法器有一种特殊的功能,使它们比普通器物更神圣、更庄严。
藏传佛教中常见法器有八种,它们是法铃、金刚杵、法鼓、法螺(右旋海螺)、念珠、嘎乌盒、转经筒以及牛油灯。这些法器大致可分为六类:礼敬、称赞、供养、持验、护身和祈祷[4]。转经轮、转经筒、玛尼堆、玛尼旗等都属祈祷法器[5]。
(二)形制与分类
转经筒也称为“嘛呢”,即旋转轮。转经轮与圣经中的“宝轮”有关。有手摇型和固定型两种。有手摇式和固定式。
手轮型转经轮又称手摇嘛呢轮,它是用金、银、铜制造的,上面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还刻有“六字真言”六个字。它包含一帧经卷。主体为圆柱形,中间为旋转轴。
固定式转经轮,是指藏传佛教寺庙内安装的圆柱形祈祷轮。有大有小,一般有铜制和木制两种,通常集中在寺庙周围,六个字符的咒语刻在祷告经体上,里面装有经文。它外形仍然是铜的原始颜色。木制的祈祷轮大部分是红色,其上覆盖着缎子,牛和羊皮等,并刻有六字符的咒语,鸟类,野兽和财富,筒里则充满了经文。
公元761年以后,出现了六种主要的藏传佛教派:本波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6]。
嘛呢经轮的分类,其分类可分为七种:大经轮,水轮,太阳能轮,烟轮,拉轮,手轮,指轮。
大经轮:分为圆柱体和大、小两种。大直径约为200~300cm,高度约为500~1000cm,并且有1亿达拉尼咒语。该经轮通常需要几个人一起转动。大经轮的整体框架由木头制成,外部包裹着动物皮,涂有杜鹃红色的油漆,坚固耐用,以及诸如“吉祥的八宝”等吉祥图案。表面有金粉。
水转经轮:它是一种流水动力经轮,其中装有数千个陀罗尼咒的圆柱。除了用牛皮包裹外,外观还用金和铜包裹,并且包裹了“六个真言”。它通常高100cm,直径30~60cm。
风转经轮:它是一种有风就旋转的嘛呢经轮,其大小,形制与水转经轮相同。造型小巧玲珑,高约30cm,直径约5cm。尽管形状很简单,但里面仍然有陀罗尼咒。有些还装有“十地陀罗尼咒”和“白伞盖佛母尼咒”等。 烟转经轮:又称“十三杂扎”烟转经轮,以求多子多福健康成长,被信仰者安置在家中锅灶烟火出口处。
拉转经轮:它是为残障人士设计和制造的祈祷轮,祈求和平与幸福。
手摇经轮:是一个具有手工雕刻的手持祈祷轮,上面刻着“六子真言”。它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其表面通常包裹有金,銀和铜。经筒的中心有一个可以旋转的轴,筒旁边有耳朵。枢轴主要由蛤壳制成。它镶嵌有珊瑚和宝石。
指转经轮:这是仅僧侣使用的一种祈祷轮。这是一个小转经轮,放在炕上,用手指摩擦。它由金,银,铜和其他材料制成,并且表面上有六个真言的口头禅。
三、结语
嘛呢经轮是西藏祈祷的一种外表形式,它是一种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形式。此刻,当你进入甘肃省博物馆参观《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出时,雄伟的嘛呢经轮展出将带你进入神圣的宗教氛围,使甘肃佛教艺术展辉煌夺目。七个金色的转经轮雄伟壮观,高高耸立,风格独特,在广大观众面前再现了转嘛呢经轮信徒的场景。可以使观众从艺术的角度上理解佛教。佛教思想是在两千多年前是经过僧侣们的艰辛跋涉点缀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产,嘛呢经轮是全人类不朽的佛教艺术品。
一直以来,藏传佛教的嘛呢经轮文化在不断的蓬勃发展和并广泛传播,转经轮是藏传佛教的藏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各式各样的嘛呢经轮反映了藏族人民长期以来的审美观和宗教信仰的精神追求。它在社会和艺术方面具有多元文化的功能,它是一门跨越年轮具有丰富的文化特色的宗教艺术。
因此,本文以经轮为例,分析了嘛呢经轮的形制,并进行了分解延伸。转经轮是藏传佛教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件法器,它最积极的作用是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嘛呢经轮传播与信仰,必将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一个延传了宗教文化的珍宝,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育了华夏民族整体意识,为加强中华民族团结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智勋《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及其特点》中央民族大学.2011.
[2] 郭敏丽《藏传佛教的社会功能》P2《攀登》青海师范大学 2010-5.ISSN:1001-5647.
[3] 丹曲《浅析藏传佛教寺院教育表现出的传承和管理特点贡保索南》P2《安多研究:藏学论文第三辑》民族出版社 2007-07-01 ISBN:978-7-105-08290-2.
[4] 次仁央宗《浅谈海螺在藏文化中的历史演变》西藏自治区博物馆P52、54—P58 《西藏艺术研究》2017-2 ISSN:1004-6860.
[5] 李中路《清宫藏传佛教法器供器概述》 P4《文物世界》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宗教科 2014-4.
[6] 尕藏加《第一章 吐蕃与宁玛派》P2页《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1-1 ISBN:7-80123-4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