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东南盆地南部梅山组丘状体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

来源 :地质科技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72282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琼东南盆地南部梅山组具有独特的丘状反射特征,关于其成因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以琼东南盆地大量二维地震资料和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在深水钻井标定下,从地震相特征、沉积物物源、沉积搬运通道、古地貌特征以及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活动6个方面,阐明了梅山组丘状体的沉积特征,并讨论了其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中新统梅山组沉积时期,受强制性海退影响,琼东南盆地范围内海平面下降至低水位,南部隆起局部暴露剥蚀,提供了大量沉积物源;上中新统黄流组沉积时期,盆地局部构造活动使得南部隆起物源发生重力失稳,通过深水水道
其他文献
存量登记数据整合是真正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关键。建立和实施不动产登记制度,是我国实施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也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社会广泛关注。推进不动产登记存量数据整合工作,全面清理整合土地、房屋、林权等各类不动产存量数据,是完善不动产登记系统,实现全国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互通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不动产登记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各地不动产数
西湖凹陷天台斜坡区火成岩发育尤为丰富,其发育与分布对盆内储层改造、构造演化都有着重要影响。依据区内地震特征和构造环境,划分出中心式、裂隙式2种喷发类型;采用振幅-方差体地震属性分级-拾取-融合技术,系统刻画区内火成岩的三维时空展布以及火山喷发时期,发现区内火成岩具有始新世至中新世多期间歇性发育特征,且火山机构富集于天台斜坡西南部;在区内建立了中心式和裂隙式2种喷发模式,认为这些模式的建立对于正确预测火成岩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对火成岩的成因机制进行了解析与探讨,发现区内火山活动与板块构造运动相互影响、火
无人机航拍遥感技术具有实时分析和信息传输,高危地区探测,成本低,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它是对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应用有力而充分的补充,该技术在不同的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低空无人机遥感探测技术可以在2000米或更矮的距离内飞行。在一些矿山工程中为了更好地为矿山遥感动态监测创造数据源,补充卫星系统在矿区连续监测中综合遥感探测数据的问题,加强卫星遥感跟踪监测的时效性。利用低空无人遥感信息及其技术应用于矿山的持
库岸滑坡体分布广泛,在库水位升降和降雨条件下极易失稳。三板溪水电站东岭信滑坡堆积体总方量2000×104 m 3,最大厚度150 m,2006年水电站蓄水后滑坡体开始出现大变形,每年雨季加剧。首先经野外地质勘察和十余年监测数据整理,探明了地质条件和变形规律;其次使用SEEP/W模块对不同库水位升降速率、2019年库水位结合实测降雨条件下的饱和-非饱和流进行模拟,并采用SLOPE/W分别计算不同时刻的稳定系数。分析认为东岭信为超深层滑坡,其变形过程深受库水位升降和降雨影响;滑坡体具有明显的滞水特征,渗流过程
帷幕结合基坑内降水的方案是深基坑工程中地下水控制的主要趋势,由于基坑渗流场的复杂性和尺度效应,业内尚无成熟且精确的解析计算方法。在分析悬挂式帷幕基坑与闸坝渗流场特点异同的基础上,对闸坝改进阻力系数法进行修正,提出了承压水条件下悬挂式帷幕基坑渗流段的分段方式,推导了新的考虑基坑特殊段“水平汇流段”的等效阻力系数计算公式,并将之拓展至含水层各向异性条件下,实现了悬挂式帷幕基坑涌水量和坑外水位降深的定量计算;最后,结合典型基坑案例,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方法的精确性。研究表明:经过合理分段、等效和修正处理后,改进
弄清楚砂岩型铀矿含铀岩系地层结构及其对铀成矿的制约作用,是准确认识铀成矿规律和成矿作用的基础。综合地震、测井、岩心及分析测试资料,对松辽盆地西南部钱家店铀矿床含铀岩系——姚家组层序地层结构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层结构与铀成矿的关系。研究发现,钱家店地区姚家组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姚家组底界面为区域不整合界面,底部主要发育泥砾岩、含泥砾砂岩等,姚家组顶界为平行不整合,顶部发育一套紫红色夹灰色泥岩,在姚家组内部识别出了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将其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湖泊扩展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
PM_(2.5)是威胁人体健康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大量研究关注近地面PM_(2.5)浓度的监测及其时空分布,但目前针对PM_(2.5)排放及其与近地面浓度之间的关联研究较为缺乏。本文通过2000—2014年近地面PM_(2.5)浓度格网数据和PM_(2.5)排放格网数据,采用长时间序列分析法对PM_(2.5)浓度和PM_(2.5)排放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时空变化趋势对比研究,并进一步结合标准
针对2016年5月发生于秭归县西北部的谭家湾滑坡,结合卫星遥感影像、现场勘查资料以及历史资料等多源数据,初步明确了滑坡的影响区域、特征及发生时序;综合采用钻探、槽探、物探等手段,开展室内外相关实验,明确了滑坡区的地层特性以及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通过分析该区裂缝位移及GPS数据,对该边坡的变形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该区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谭家湾滑坡属于不规则“圈椅形”中型松散层的水库下降型滑坡,滑坡区的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及岩性等因素决定了滑坡的形成和发育,库水位和降雨的共同作用激励了滑坡的变形;
沉积岩石中断裂与裂缝是含油气盆地流体活动的重要通道,断裂与裂缝中充填的不同期次、不同类型的矿物脉体是烃-水-岩相互作用的产物,记录了断裂、裂缝形成过程中不同期次流体性质、组分、来源以及温压场、氧化还原环境等信息,为研究沉积盆地断裂发育、流体动力场特征、物理化学环境及封闭与保存条件等地层古流体活动、动态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系统总结了含油气盆地微观裂缝脉体流体活动示踪、演化的基本方法及其地质应用现状,认为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①通过对裂缝脉体充填的成岩矿物岩石学观察,分析成岩矿物类型、结构及形成的相对次
渤海海域东部发育多个富油凹陷,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由于各凹陷形成和发育过程不同,导致不同凹陷、不同层段烃源岩热演化和生、排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通过对渤海海域东部3个富油凹陷多套烃源岩进行埋藏史、热史和生、排烃史研究,厘定了渤中凹陷、渤东凹陷和庙西凹陷烃源岩生、排烃时间以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渤海海域东部地区不同构造单元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具有“西高东低”的趋势,渤中凹陷最早生烃时间为31.5 Ma,渤东凹陷和庙西凹陷最早生烃时间分别为28.2,11.2 Ma,渤中凹陷最早排烃时间为27.8 Ma,而渤东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