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后勤管理作为国有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企业补给队和保障兵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国有企业在后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国有企业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后勤;精细化管理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完善,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管理制度,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表现。作为国有企业,在进行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建立,从而使国有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践行国有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作用。
后勤管理作为国有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企业补给队和保障兵的作用,做好后勤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制度建设,对于现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非常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现阶段国有企业在后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后勤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健全,缺乏明确工作岗位职责划分。部分国有企业虽然建立了一些后勤管理部门,但是其建立初衷的目的非常单一和直接,缺乏必要的后勤管理制度建设考虑。在实际工作处理过程中,往往处于临时决定、临时分工、临时落实和制定工作规则的状态,这也就造成了一旦临时工作转变为长期工作,后勤管理部门就会出现人员不足的问题,且具体经办人员之间相对零散和分散,缺乏必要的工作协作及互补,不能够形成完成后勤工作的合力,惰性问题时有发生,且容易在这些问题上出现吃大锅饭的现象。
后勤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的另一种表现是缺乏明确的岗位职责分工问题,因企业经营现实影响,在业务发展和生产过程中,国有企业往往制定详细的岗位分工制度,但是在后勤管理保障方面,相关规定却并不明确,往往职责含糊不清,工作分工交叉,部门与部门之间往往会产生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管理运营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后勤管理工作没有很好的与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人力物力投入的不够。现阶段很多国有企业在后勤管理工作上不够重视,往往认为后勤工作就是采购和接待等事务性工作,不能够为企业创造效益,很多时候往往在人力和物力上不愿投入过多资源,导致后勤管理部门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人员老化,性别比例不合理,学历水平较低,事务性工作人员多、管理性人才少,管理手段和技术落后的问题,甚至个别国有企业出现了电子化办公时代依然沿用原始纸质登记备案的奇怪现象。
客观的讲,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愈发激烈,企业的运转速度越来越快,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企业的后勤管理水平如果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那么必然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后勤管理工作是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保障工作,如果因为各种客观条件不能够将这种保障有效发挥,最终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各个后勤管理部门之间缺乏长效沟通机制,没有能够形成后勤管理的强大合力。现阶段的很多国有企业虽然建立了多个后勤管理部门,但部门之间却在工作职责和岗位分工上没有交叉,是完全的平行关系,在绩效考核制度的影响下,后勤管理部门往往只关心自身部门考核的情况,对与本部门考核无关的各项工作不愿付出过多时间和人力,以至于往往一个后勤管理部门不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当需要其他部门协作时,往往造成了配合不便和支持力度有限。
后勤管理部门在日常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往往是独立的管理单元,很多后勤管理部门与业务一线部门之间联系紧密,与其他后勤部门联系较少,同为管理单元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机制,也没有能够建立起长期有效的通报制度,导致很多工作,特别是长期性工作各部门之间往往在一段时间内相互重叠和重复,影响了公司管理制度的实效性和执行度。
二、国有企业推行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单纯的资源占有率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为各种资源的综合性竞争,加之市场变化形势变化迅速,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愈发成为了一个企业能否长期健康有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现阶段,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攻坚期,为了早日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既定目标,不断加强自身管理水平,在后勤管理过程中逐步推进精细化管理模式,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为了能够更好地将企业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最大成效,国有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也是国有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三、提高国有企业后勤管理精细化水平的几点意见
(一)切实加强企业后勤精细化管理的组织领导。后勤管理的精细化,需要的是企业内部的思想统一和组织保障,在试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后勤管理单元必须以统一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的管理思维理念将各项后勤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梳理和整合,将此作为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和标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管理同样创造价值和利润这一现代管理学理念,建立起企业上下尊重后勤管理,企业全员学习后勤管理知识,企业全员认同精细化管理理念的统一思想和认识,做好后勤管理单元和经营发展单元之间、后勤管理单元内部的各项协调工作,进而将后勤管理的精细化落脚到每一名员工。
(二)完善后勤管理部门结构、搭建后勤管理制度平台。(1)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后勤管理部门体系。在推进后勤管理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经营实际,建立并完善后勤管理部门,将各项后勤管理工作有序划分为几个部门分别管理,实现相互支持、监督和制约,使后勤管理由很多琐碎的事务性工作组成的一团乱麻,逐渐转化成为与企业全员息息相关的民生保障工作。(2)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在科学的后勤管理部门设置下,在后勤管理部门员工日常工作中应该引入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和奖惩制度,建立每一名员工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分工安排,建立起各项工作的标准、职责和要求,使后勤管理员工中的优秀人才同样可以脱颖而出。(3)建立后勤管理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优化工作流程。现阶段,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很多后勤管理工作并非日常性事务工作,而是长期性工作。针对这一特点,后勤管理部门之间应该形成并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优化各项工作流程,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时效和执行力水平,不断建立完善高效可行、操作性强的各种后勤管理制度和措施。(4)不断完善后勤管理精细化制度。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科学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后勤管理的精细化是现代企业的重要表现,也需要有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在企业制度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经营实际以及员工队伍现状,在制度制定完成后,要不断的修改完善,认真听取广大员工和制度执行者的意见,使企业后勤管理成为公司全员的重要事项,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形成事事有人管、过程可追踪、成效可监督、问题能问责的制度管理体系。
(三)国有企业后勤精细化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是精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更是国有企业的最重要特征,在推进国有企业后勤管理精细化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员工的主导性地位,切实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参与度和创造性,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任,发挥其主人翁的精神和力量。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后勤管理精细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和必经阶段,更是国有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顺应市场变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后勤管理的精细化与一线生产和业务发展的精细化一样,必将有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创造力,为国有企业切实发挥自身的中流砥柱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企业文化与制度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陈小明.企业创新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关键词:国有企业;后勤;精细化管理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完善,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管理制度,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表现。作为国有企业,在进行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建立,从而使国有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践行国有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作用。
后勤管理作为国有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企业补给队和保障兵的作用,做好后勤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制度建设,对于现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非常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现阶段国有企业在后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后勤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健全,缺乏明确工作岗位职责划分。部分国有企业虽然建立了一些后勤管理部门,但是其建立初衷的目的非常单一和直接,缺乏必要的后勤管理制度建设考虑。在实际工作处理过程中,往往处于临时决定、临时分工、临时落实和制定工作规则的状态,这也就造成了一旦临时工作转变为长期工作,后勤管理部门就会出现人员不足的问题,且具体经办人员之间相对零散和分散,缺乏必要的工作协作及互补,不能够形成完成后勤工作的合力,惰性问题时有发生,且容易在这些问题上出现吃大锅饭的现象。
后勤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的另一种表现是缺乏明确的岗位职责分工问题,因企业经营现实影响,在业务发展和生产过程中,国有企业往往制定详细的岗位分工制度,但是在后勤管理保障方面,相关规定却并不明确,往往职责含糊不清,工作分工交叉,部门与部门之间往往会产生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管理运营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后勤管理工作没有很好的与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人力物力投入的不够。现阶段很多国有企业在后勤管理工作上不够重视,往往认为后勤工作就是采购和接待等事务性工作,不能够为企业创造效益,很多时候往往在人力和物力上不愿投入过多资源,导致后勤管理部门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人员老化,性别比例不合理,学历水平较低,事务性工作人员多、管理性人才少,管理手段和技术落后的问题,甚至个别国有企业出现了电子化办公时代依然沿用原始纸质登记备案的奇怪现象。
客观的讲,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愈发激烈,企业的运转速度越来越快,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企业的后勤管理水平如果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那么必然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后勤管理工作是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保障工作,如果因为各种客观条件不能够将这种保障有效发挥,最终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各个后勤管理部门之间缺乏长效沟通机制,没有能够形成后勤管理的强大合力。现阶段的很多国有企业虽然建立了多个后勤管理部门,但部门之间却在工作职责和岗位分工上没有交叉,是完全的平行关系,在绩效考核制度的影响下,后勤管理部门往往只关心自身部门考核的情况,对与本部门考核无关的各项工作不愿付出过多时间和人力,以至于往往一个后勤管理部门不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当需要其他部门协作时,往往造成了配合不便和支持力度有限。
后勤管理部门在日常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往往是独立的管理单元,很多后勤管理部门与业务一线部门之间联系紧密,与其他后勤部门联系较少,同为管理单元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机制,也没有能够建立起长期有效的通报制度,导致很多工作,特别是长期性工作各部门之间往往在一段时间内相互重叠和重复,影响了公司管理制度的实效性和执行度。
二、国有企业推行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单纯的资源占有率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为各种资源的综合性竞争,加之市场变化形势变化迅速,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愈发成为了一个企业能否长期健康有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现阶段,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攻坚期,为了早日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既定目标,不断加强自身管理水平,在后勤管理过程中逐步推进精细化管理模式,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为了能够更好地将企业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最大成效,国有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也是国有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三、提高国有企业后勤管理精细化水平的几点意见
(一)切实加强企业后勤精细化管理的组织领导。后勤管理的精细化,需要的是企业内部的思想统一和组织保障,在试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后勤管理单元必须以统一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的管理思维理念将各项后勤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梳理和整合,将此作为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和标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管理同样创造价值和利润这一现代管理学理念,建立起企业上下尊重后勤管理,企业全员学习后勤管理知识,企业全员认同精细化管理理念的统一思想和认识,做好后勤管理单元和经营发展单元之间、后勤管理单元内部的各项协调工作,进而将后勤管理的精细化落脚到每一名员工。
(二)完善后勤管理部门结构、搭建后勤管理制度平台。(1)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后勤管理部门体系。在推进后勤管理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经营实际,建立并完善后勤管理部门,将各项后勤管理工作有序划分为几个部门分别管理,实现相互支持、监督和制约,使后勤管理由很多琐碎的事务性工作组成的一团乱麻,逐渐转化成为与企业全员息息相关的民生保障工作。(2)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在科学的后勤管理部门设置下,在后勤管理部门员工日常工作中应该引入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和奖惩制度,建立每一名员工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分工安排,建立起各项工作的标准、职责和要求,使后勤管理员工中的优秀人才同样可以脱颖而出。(3)建立后勤管理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优化工作流程。现阶段,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很多后勤管理工作并非日常性事务工作,而是长期性工作。针对这一特点,后勤管理部门之间应该形成并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优化各项工作流程,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时效和执行力水平,不断建立完善高效可行、操作性强的各种后勤管理制度和措施。(4)不断完善后勤管理精细化制度。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科学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后勤管理的精细化是现代企业的重要表现,也需要有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在企业制度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经营实际以及员工队伍现状,在制度制定完成后,要不断的修改完善,认真听取广大员工和制度执行者的意见,使企业后勤管理成为公司全员的重要事项,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形成事事有人管、过程可追踪、成效可监督、问题能问责的制度管理体系。
(三)国有企业后勤精细化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是精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更是国有企业的最重要特征,在推进国有企业后勤管理精细化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员工的主导性地位,切实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参与度和创造性,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任,发挥其主人翁的精神和力量。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后勤管理精细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和必经阶段,更是国有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顺应市场变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后勤管理的精细化与一线生产和业务发展的精细化一样,必将有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创造力,为国有企业切实发挥自身的中流砥柱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企业文化与制度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陈小明.企业创新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