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農村留守老人和农村非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存在差异,社会支持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加强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老人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
201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农村老年人人口已超过0.88亿[1]。中国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速度加快,老人在社会人群分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农村留守老人面对其身体衰老加剧,疾病增加,再加上收入不稳定,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都面临着严峻的问题[2]。针对老年人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的研究虽然为数不少,国内对于留守老人的研究也显著多于国外,但在国内研究中,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问题、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等单一维度上,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相对较少,而这一研究从心理学、社会学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前瞻性意义:首先,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入手,切实关爱老人的晚年生活,使得老人的子女尽孝不盲从,不愚孝;其次,可以减少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最后,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本研究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重视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实证研究的证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浙江省的湖州、温州、杭州、绍兴、嘉兴等农村地区按照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留守老人148人进行调查,同时选取非留守老人194人作为对照样本。共调查农村老人365人,其中有效样本342人,样本有效率为93.7%。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见表1。
表1 被调查老人的人口统计学资料(n)
年龄(岁) N 家庭结构类型 N 婚姻情况 N 文化程度 N 家庭经济状况 N
低龄(60~69) 168 非留守老人 194 配偶健在 247 小学以下 306 好 96
中龄(70~79) 110 留守老人 148 分居两地 23 中学 30 中 194
高龄
(80以上) 64 配偶去世 72 中专以上 6 差 52
1.2 方法
1.2.1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结构、婚姻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等。
1.2.2老年人社会支持以及主观幸福感调查
采用王玲凤编制的《老年人社会支持评定问卷》[3]调查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状况。该问卷共20个项目,包括支持对象、支持内容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其中1~13题均有5个选项,支持程度由低到高,分别记1~5分。14~17题选项中给出了支持的来源,可以选择无任何来源,也可以在给出的支持来源中选择一项或多项,每选1项给1分。18~20题按选项1~4分别记1~4分。得分越高,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4]调查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该量表由24个条目组成,分4个维度,正性、负性情感,正性和负性体验,得分越高越具有此种情感或体验。还可以计算出主观幸福感总分,得分越高,幸福感程度越高。
研究资料的收集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文盲的老年人,由调查员读题,并将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让被调查对象作出自评。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能看懂问卷的老年人,采用发放问卷,由被调查对象独立填写的方式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用±s表示,采用频数分析、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双变量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的方法。
2 结果
2.1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2.1.1 农村留守老人和农村非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的差异比较
表2显示,除配偶支持、子女支持外,非留守老人和留守老人差异显著外,其余维度差异均不显著。且在这两个维度上,留守老人的得分均显著小于非留守老人。
表2 农村留守老人、农村非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的差异比较(±s)
量表 非留守(N=194) 留守(N=148) t值 P值
配偶支持 13.28±4.30 11.75±5.16 2.924 0.004
子女支持 14.16±2.99 13.23±3.34 2.721 0.007
亲戚或朋友支持 15.20±5.13 14.44±4.80 1.399 0.163
团体组织支持 3.61±2.03 3.71±2.20 -0.441 0.660
情感支持 18.14±5.40 17.99±5.27 0.250 0.803
实际支持 18.61±4.32 17.80±4.80 1.638 0.102
对支持的利用度 5.59±2.01 5.99±2.34 -1.671 0.096
2.1.2 不同年龄、性别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比较
表3显示,除子女支持和团体组织支持得分差异不显著外,社会支持各因子评分年龄差异显著。配偶支持、亲戚或朋友支持、情感支持、实际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各维度得分,均表现为低龄组、中龄组显著高于高龄组,低龄组与中龄组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3 不同年龄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得分比较(±s)
量表 低龄 ①(N=71) 中龄②(N=45) 高龄③(N=32) F值 P值
配偶支持 13.75±4.10 12.40±4.53 6.41±4.46 32.720 0.000
子女支持 13.76±2.80 13.11±3.54 12.22±3.97 2.437 0.091 亲戚或朋友支持 15.44±4.29 15.02±4.59 11.41±5.04 9.178 0.000
团体组织支持 3.27±1.83 4.20±2.42 4.00±2.50 2.899 0.058
情感支持 19.11±5.42 18.73±4.63 14.47±4.31 10.369 0.000
实际支持 19.30±4.21 18.13±4.64 14.00±4.33 16.406 0.000
对支持的利用度 6.46±2.57 6.04±2.07 4.84±1,76 5.656 0.004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性别差异比较显示,情感支持(t=-2.326,df=147, p=0.021) 和实际支持(t=-2.184,df=147, p=0.031)性别差异显著,男性留守老人得到的情感支持(17.00 5.26)显著小于女性老人(18.99 5.13),男性留守老人得到的实际支持(16.95 4.86)也显著小于女性老人(18.65 4.62)。其余社会支持维度性别差异均不显著。
2.2 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分析
2.2.1 农村留守老人、农村非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状况和总体幸福感水平的差异比较
表4显示,除PE外,其余维度差异均显著。在NA、NE上,留守老人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老人;在PA和幸福感总分得分上,留守老人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老人。
表4 农村留守老人、农村非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比较(± s)
量表 非留守①(N=194) 留守②(N=148) t值 P值
PA 7.27±3.02 6.18±3.93 2.801 0.005
NA 2.60±2.90 3.55±3.30 -2.825 0.005
NE 5.58±4.27 7.20±4.36 -3.442 0.001
PE 8.53±4.12 7.78±4.02 1.683 0.093
幸福感总分 33.01±11.27 28.01±12.78 3.838 0.000
2.2.2 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年龄差异的比较
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得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5显示,除NE外其余维度得分年龄差异显著。高龄组得分均显著小于低龄、中龄组。
表5 不同年龄的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比较(±s)
量表 低齡 ①(N=71) 中龄②(N=45) 高龄③(N=32) F值 P值
PA 6.41±4.37 6.89±2.93 4.69±3.86 3.251 0.042
NA 2.85±2.89 2.91±3.08 6.00±3.36 13.187 0.000
NE 6.69±4.24 7.09±4.42 8.50±4.42 1.943 0.147
PE 8.13±4.18 8.38±3.88 6.16±3.51 3.480 0.033
幸福感总分 30.46±12.64 29.13±11.25 20.97±12.92 6.847 0.001
3 讨论
3.1 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状况分析
本研究显示:农村留守老人得到的社会支持显著少于农村非留守老人,尤其是配偶支持、子女支持。这与王玲凤2008年 《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的结果不一致:城市空巢老人得到的社会支持少于非空巢老人,尤其是子女支持和情感支持[5]。农村留守老人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感受到子女的支持相对较少,两项研究中均有提到老人获得的子女支持较少。老年父母对孝顺的期望与传统家庭功能的弱化之间的矛盾 ,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只关注到缺少子女的支持而忽视老伴的需求或是老伴真正给予的关爱,农村老人的日常生活围绕着田地和自营生意,他们的关注点聚集在日常的生活开支和收入是否均衡,他们不像城市老人那样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处理劳作他们基本没有闲暇去表达他们对另一半的关爱。
3.2 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是社会支持中的团体支持、配偶支持、子女支持、情感支持、亲戚或朋友支持和实际支持。其中配偶支持对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最大(β= 0.757),情感支持次之(β=-0.640)。经济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未进入回归方程。同样印证了心理学家认为的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15]。
本研究的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因子中的团体支持、配偶支持、子女支持、情感支持、亲戚或朋友支持和实际支持只能解释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30.4%的变异,表明影响城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复杂的,除了这些因素外,还存在别的因素。如农村留守老人对幸福感的感受性强弱、农村留守老人是否具有科学的老龄观、认知观念认知观念、人格特点、应对方式等方面都会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对此将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此次研究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得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通过对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压力、社会支持系统及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表明影响城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复杂的,除了这些因素外,还存在别的因素。如农村留守老人对幸福感的感受性强弱、农村留守老人是否具有科学的老龄观、认知观念等都会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对此将进一步探讨。如农村留守老人对幸福感的感受性强弱、认知观念、人格特点、应对方式等方面未考虑完全的因素等都会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对此将需要进一步探讨。此次研究可以让相关的政府部门重视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够唤醒社会大众对老年人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志谢:本文得到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王玲凤教授的指导,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马建堂.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介绍[J]. 北京周报:英文版, 2011, 54(22).
[2] 罗敏, 姜倩, 张菊英等. 农村留守老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42(3):412.
[3] 王玲凤, 施跃健. 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2(2):118-122.
[4] A K, MJ S. The measurement of happiness: development of the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Scale of Happiness (MUNSH).[J]. Journal of Gerontology, 1980, 35(6):906-912.
[5] 王玲凤, 施跃健. 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2(2):120.
基金项目:
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基金资助。本研究为14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的部分成果,申报项目名称: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压力、社会支持系统和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
金晨晨(1994.4-)女,浙江嘉兴人,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
201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农村老年人人口已超过0.88亿[1]。中国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速度加快,老人在社会人群分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农村留守老人面对其身体衰老加剧,疾病增加,再加上收入不稳定,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都面临着严峻的问题[2]。针对老年人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的研究虽然为数不少,国内对于留守老人的研究也显著多于国外,但在国内研究中,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问题、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等单一维度上,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相对较少,而这一研究从心理学、社会学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前瞻性意义:首先,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入手,切实关爱老人的晚年生活,使得老人的子女尽孝不盲从,不愚孝;其次,可以减少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最后,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本研究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重视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实证研究的证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浙江省的湖州、温州、杭州、绍兴、嘉兴等农村地区按照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留守老人148人进行调查,同时选取非留守老人194人作为对照样本。共调查农村老人365人,其中有效样本342人,样本有效率为93.7%。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见表1。
表1 被调查老人的人口统计学资料(n)
年龄(岁) N 家庭结构类型 N 婚姻情况 N 文化程度 N 家庭经济状况 N
低龄(60~69) 168 非留守老人 194 配偶健在 247 小学以下 306 好 96
中龄(70~79) 110 留守老人 148 分居两地 23 中学 30 中 194
高龄
(80以上) 64 配偶去世 72 中专以上 6 差 52
1.2 方法
1.2.1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结构、婚姻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等。
1.2.2老年人社会支持以及主观幸福感调查
采用王玲凤编制的《老年人社会支持评定问卷》[3]调查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状况。该问卷共20个项目,包括支持对象、支持内容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其中1~13题均有5个选项,支持程度由低到高,分别记1~5分。14~17题选项中给出了支持的来源,可以选择无任何来源,也可以在给出的支持来源中选择一项或多项,每选1项给1分。18~20题按选项1~4分别记1~4分。得分越高,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4]调查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该量表由24个条目组成,分4个维度,正性、负性情感,正性和负性体验,得分越高越具有此种情感或体验。还可以计算出主观幸福感总分,得分越高,幸福感程度越高。
研究资料的收集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文盲的老年人,由调查员读题,并将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让被调查对象作出自评。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能看懂问卷的老年人,采用发放问卷,由被调查对象独立填写的方式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用±s表示,采用频数分析、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双变量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的方法。
2 结果
2.1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2.1.1 农村留守老人和农村非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的差异比较
表2显示,除配偶支持、子女支持外,非留守老人和留守老人差异显著外,其余维度差异均不显著。且在这两个维度上,留守老人的得分均显著小于非留守老人。
表2 农村留守老人、农村非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的差异比较(±s)
量表 非留守(N=194) 留守(N=148) t值 P值
配偶支持 13.28±4.30 11.75±5.16 2.924 0.004
子女支持 14.16±2.99 13.23±3.34 2.721 0.007
亲戚或朋友支持 15.20±5.13 14.44±4.80 1.399 0.163
团体组织支持 3.61±2.03 3.71±2.20 -0.441 0.660
情感支持 18.14±5.40 17.99±5.27 0.250 0.803
实际支持 18.61±4.32 17.80±4.80 1.638 0.102
对支持的利用度 5.59±2.01 5.99±2.34 -1.671 0.096
2.1.2 不同年龄、性别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比较
表3显示,除子女支持和团体组织支持得分差异不显著外,社会支持各因子评分年龄差异显著。配偶支持、亲戚或朋友支持、情感支持、实际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各维度得分,均表现为低龄组、中龄组显著高于高龄组,低龄组与中龄组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3 不同年龄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得分比较(±s)
量表 低龄 ①(N=71) 中龄②(N=45) 高龄③(N=32) F值 P值
配偶支持 13.75±4.10 12.40±4.53 6.41±4.46 32.720 0.000
子女支持 13.76±2.80 13.11±3.54 12.22±3.97 2.437 0.091 亲戚或朋友支持 15.44±4.29 15.02±4.59 11.41±5.04 9.178 0.000
团体组织支持 3.27±1.83 4.20±2.42 4.00±2.50 2.899 0.058
情感支持 19.11±5.42 18.73±4.63 14.47±4.31 10.369 0.000
实际支持 19.30±4.21 18.13±4.64 14.00±4.33 16.406 0.000
对支持的利用度 6.46±2.57 6.04±2.07 4.84±1,76 5.656 0.004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性别差异比较显示,情感支持(t=-2.326,df=147, p=0.021) 和实际支持(t=-2.184,df=147, p=0.031)性别差异显著,男性留守老人得到的情感支持(17.00 5.26)显著小于女性老人(18.99 5.13),男性留守老人得到的实际支持(16.95 4.86)也显著小于女性老人(18.65 4.62)。其余社会支持维度性别差异均不显著。
2.2 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分析
2.2.1 农村留守老人、农村非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状况和总体幸福感水平的差异比较
表4显示,除PE外,其余维度差异均显著。在NA、NE上,留守老人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老人;在PA和幸福感总分得分上,留守老人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老人。
表4 农村留守老人、农村非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比较(± s)
量表 非留守①(N=194) 留守②(N=148) t值 P值
PA 7.27±3.02 6.18±3.93 2.801 0.005
NA 2.60±2.90 3.55±3.30 -2.825 0.005
NE 5.58±4.27 7.20±4.36 -3.442 0.001
PE 8.53±4.12 7.78±4.02 1.683 0.093
幸福感总分 33.01±11.27 28.01±12.78 3.838 0.000
2.2.2 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年龄差异的比较
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得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5显示,除NE外其余维度得分年龄差异显著。高龄组得分均显著小于低龄、中龄组。
表5 不同年龄的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比较(±s)
量表 低齡 ①(N=71) 中龄②(N=45) 高龄③(N=32) F值 P值
PA 6.41±4.37 6.89±2.93 4.69±3.86 3.251 0.042
NA 2.85±2.89 2.91±3.08 6.00±3.36 13.187 0.000
NE 6.69±4.24 7.09±4.42 8.50±4.42 1.943 0.147
PE 8.13±4.18 8.38±3.88 6.16±3.51 3.480 0.033
幸福感总分 30.46±12.64 29.13±11.25 20.97±12.92 6.847 0.001
3 讨论
3.1 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状况分析
本研究显示:农村留守老人得到的社会支持显著少于农村非留守老人,尤其是配偶支持、子女支持。这与王玲凤2008年 《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的结果不一致:城市空巢老人得到的社会支持少于非空巢老人,尤其是子女支持和情感支持[5]。农村留守老人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感受到子女的支持相对较少,两项研究中均有提到老人获得的子女支持较少。老年父母对孝顺的期望与传统家庭功能的弱化之间的矛盾 ,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只关注到缺少子女的支持而忽视老伴的需求或是老伴真正给予的关爱,农村老人的日常生活围绕着田地和自营生意,他们的关注点聚集在日常的生活开支和收入是否均衡,他们不像城市老人那样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处理劳作他们基本没有闲暇去表达他们对另一半的关爱。
3.2 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是社会支持中的团体支持、配偶支持、子女支持、情感支持、亲戚或朋友支持和实际支持。其中配偶支持对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最大(β= 0.757),情感支持次之(β=-0.640)。经济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未进入回归方程。同样印证了心理学家认为的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15]。
本研究的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因子中的团体支持、配偶支持、子女支持、情感支持、亲戚或朋友支持和实际支持只能解释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30.4%的变异,表明影响城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复杂的,除了这些因素外,还存在别的因素。如农村留守老人对幸福感的感受性强弱、农村留守老人是否具有科学的老龄观、认知观念认知观念、人格特点、应对方式等方面都会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对此将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此次研究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得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通过对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压力、社会支持系统及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表明影响城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复杂的,除了这些因素外,还存在别的因素。如农村留守老人对幸福感的感受性强弱、农村留守老人是否具有科学的老龄观、认知观念等都会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对此将进一步探讨。如农村留守老人对幸福感的感受性强弱、认知观念、人格特点、应对方式等方面未考虑完全的因素等都会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对此将需要进一步探讨。此次研究可以让相关的政府部门重视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够唤醒社会大众对老年人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志谢:本文得到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王玲凤教授的指导,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马建堂.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介绍[J]. 北京周报:英文版, 2011, 54(22).
[2] 罗敏, 姜倩, 张菊英等. 农村留守老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42(3):412.
[3] 王玲凤, 施跃健. 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2(2):118-122.
[4] A K, MJ S. The measurement of happiness: development of the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Scale of Happiness (MUNSH).[J]. Journal of Gerontology, 1980, 35(6):906-912.
[5] 王玲凤, 施跃健. 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2(2):120.
基金项目:
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基金资助。本研究为14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的部分成果,申报项目名称: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压力、社会支持系统和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
金晨晨(1994.4-)女,浙江嘉兴人,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