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临沂市各级党政领导部门关注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自2004年3月,临沂实施“百万农户致富工程”,同时确定将该项工程1 5个重点项目之一的“十万亩优质食用菌生产基地”,项目具体由市科技局承担实施。
经过近两年的实施,逐渐探索出了“协会推动、基地带动、服务促动、资金拉动”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目前,全市已落实食用菌种植面积7.4万亩,规模种植示范户2万余户,已建立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11家。主栽品种有平菇、香菇、双孢菇、金针菇、杏孢菇、鸡腿菇、白灵菇、黑木耳、袖珍菇等,总投料5亿公斤,产出食用菌近5亿公斤,实现销售收入l 5亿元,农民增加纯收入7亿元,种植示范户户均纯收入增加2万多元。
一、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一是明确责任,由一位副局长靠上具体抓这项工作,有关业务科室具体负责,统一协调项目实施与推广工作。
二是成立了“临沂市食用菌协会”。临沂市食用菌协会于2004年8月由市科技局发起,市民政局注册成立。由生产、流通、科研、教学等单位,60多个会员单位和360多位会员组成协会经常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技术指导工作,成为政府联系食用菌行业的重要桥梁,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三是成立了“临沂市食用菌协会专家服务团和专家工作站”。为了帮助菇农解决食用菌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以市县两级食用菌协会为服务载体,聘请了山东省农业顾问团食用菌分团团长蔡德华教授等4位省级专家为顾问;周绪元等10位市县专家为成员,建立了专家服务团。并在全市十二个县区建立了专家服务站,担负起了全市食用菌科研、培训、示范推广生产指导任务。两年来,专家服务团多次深入到食用菌种植基地,为菇农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得到了广大菇农的好评。
四是建立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在2004年8月认定苍山县贾庄乡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等第一批市级7个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的基础上,2005年又发展了4个示范基地,到目前,市级示范基地已达到11家。依靠这些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周边农民积极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逐渐形成了以示范基地为中心的规模化、集约化示范推广生产食用菌的态势。
五是开展星火科技示范县建设工作。2003年,山东省科技厅启动了“山东省食用菌星火科技示范县”,建设项目。我市苍山县入选成为试点县。根据省示范县建设标准要求,苍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责成县科技局等部门按照“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及“示范园区带动、依托加工企业、一品(金针菇)一业一重点、以点带面全县发展”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食用菌星火科技示范县建设目标任务,并通过了省科技厅专家组的验收。目前,该县已建立6个食用菌科技示范园、1处食用菌批发市场,在21个乡镇630个村庄1.5万农户栽培食用菌,年完成投料1.6亿公斤,栽培面积36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1.4亿公斤,产值3.2亿元,实现菇农人均增收5400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00元。
(二)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菇农技术水平
一是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对全市工作进行宣传发动部署实施;结合“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等活动,深入基层宣传食用菌工作。
二是发挥示范基地和示范户的示范作用,举办现场培训班,让示范户现身说法介绍经验。同时在食用菌生产较为集中的村庄召开现场技术培训会。各县区先后组织召开类似现场培训会800余期,发放技术资料1.5万份,培训技术人员3.3万人次。临沭县在曹庄镇和朱苍乡召开现场技术培训会,宣传食用菌种植技术,无偿赠送了技术资料3000多份,仅2005年11月份,即新增种菇户270户,新扩栽培面积2万平方米。
三是走出去学与请进来教相结合,不断增强食用菌科研、生产技术创新能力。对此,市科技局与市食用菌协会组织了有关专家、科技人员及示范户专程到日本、韩国进行了食用菌工作考察学习;先后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国家、省有关食用菌会议和培训,组织外出考察学习。2005年10月13日至17日,费县科技局邀请了德国食用菌专家察德拉齐尔博士对食用菌工作进行考察指导。举办现场技术培训会10场,播放专题幻灯片4场,培训食用菌技术骨干680人次,现场解答菇农提出的技术难题46条;引进德国食用菌新品种6个,为全县食用菌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加强融资多方投入保障发展
一是政府科技经费投入。市科技局作为承担实施部门,充分发挥了业务优势,先后从省、市立项投入科技经费百万余元,全部用于良种选育、技术培训、研发推广等工作中去,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是争取贴息贷款扶持。市科技局与致富办加强与农村信用联社的联系,多次到示范基地进行现场办公,解决农民缺乏启动资金的难题,促进食用菌种植业的发展。
三是引导农户自筹资金自我发展。目前自筹资金进行食用菌生产的种植户约占90%以上。自筹资金仍是食用菌生产资金的主渠道。
二、加强科研,创新种植模式
经过两年来的工作实践与探索,我市食用菌“一县一品”的区域布局已基本形成,在以种植大棚为主要种植方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带有当地特色的种植模式:
(一)费县果菌间作种植模式
在发展食用菌生产的过程中,为了解决菌粮争地矛盾,费县科技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结合本县果林(板栗、桃树、苹果等)面积大的优势条件,先后进行了“板栗树下间作黑木耳”、“桃树下间作黑木耳”试验示范,一举获得成功。每亩树下栽植1万袋黑木耳菌袋,产干品400-500公斤,每亩纯收入可在1万元以上,一年生产两季,实现每亩黑木耳纯收2万元。该模式引起了各界关注,中央电视台、省市新闻媒体都给予了报道,并在“北方食用菌技术产品物资合作交流大会暨全省标准化生产示范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引起全省各地高度关注,纷纷前来学习推广。
(二)苍山贾庄资源循环开发利用模式
贾庄乡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建有金针菇种植大棚700多个,全年总投料350万公斤,产出鲜菇500万公斤,销售收入1800万元。该基地通过探索总结出了一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模式:利用金针菇废料种植袖珍菇、鸡腿菇,袖珍菇、鸡腿菇废料生产沼气,沼气用于食用菌加工的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的目标。
(三)国防山洞种植模式
沂蒙山区拥有大量的国防山洞,随着部队的撤出,大量山洞闲置,国防山洞深入地下,具有良好的恒温和湿度,具备种植食用菌的天然条件,蒙阴 县、莒南县挖掘资源,利用闲置的国防山洞引进生产鸡腿菇等食用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冷库种植模式
苍山县是蔬菜生产大县,拥有大量的保鲜冷库,该县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试验用保鲜冷库进行反季节金针菇种植,取得了成功,一座冷库一次投料15万公斤,可实现销售收入96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五)工厂化生产模式
沂南县沂蒙菇业公司经理丛洪利,于2003年投资500万元在辛集镇建起了占地40亩的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现有工厂化出菇房16个,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建标准塑料大棚13个,面积6500平方米。经过实验研究,探索了一套成熟的技术操作规程,成功地实现了白灵菇、杏孢菇等珍稀品种反季节种植,年投料120万公斤,产鲜菇140万公斤,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年销售收入300万元,利润60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我市年产食用菌总量已达5亿公斤,增长速度快,但是,大多依靠示范基地、企业联合体和菇农自谋销路,并且价格不稳定,竞争力不强。食用菌产品的市场销售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食用菌发展的潜在因素。
2、科研工作设备差、水平低,技术成果少,影响了“优质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形成。
调查表明,我市市级科研单位没有专职的食用菌科研人员,食用菌的育种、栽培、病虫防治等攻关研究没有开展;而自发成立的十多家县区级食用菌研究所和食用菌协会,大多停留在引进、繁育、推广菌种等一般性的“转化”、“培训”等工作方面,对于良种培育、防病治虫,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研究,缺乏研发力度,尤其是山洞栽培食用菌,连作三年后杂菌丛生无法继续栽培食用菌。因而,“后备技术成果少”,势必成为我市大面积发展食用菌的潜在制约因素。
3、投入少、资金缺,严重制约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调查表明,由于食用菌科研、生产、加工设备一次性投资较大,仅靠科技补助经费简直是“杯水车薪”,远不能满足需要,而渴盼发展食用菌的农户大多经济不富裕,缺乏资金实力支撑,客观上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四、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推动引导和管理体系的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领导,把发展食用菌生产摆上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要日程;二是加强食用菌协会的引导能力;加强政府业务技术部门协同合作,增强与菇农的联系,及时帮助菇农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二)完善服务体系。一是完善科研开发体系,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后备技术成果。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攻关。针对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山洞杂菌灭除、食用菌生态环境建设及生产加工技术标准等重大科研课题开展研究攻关。二是完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结合“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为菇农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服务。三是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以市、县区两级食用菌协会、食用菌研究所、食用菌专家服务团和专家工作站为阵地,实施食用菌科技特派员工程,真正进村入户为菇农做好服务。
(三)健全市场体系。一是充分发挥苍山等县在上海等大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营销能力,引导蔬菜营销户开展食用菌营销,扩大食用菌销路,二是充分发挥我市蔬菜加工企业众多的优势,鼓励蔬菜加工企业进行食用菌加工出口,开拓国际市场三是加强食用菌品牌建设,开展食用菌进超市促进市民消费活动,开拓本地市场。通过这些工作,推动食用菌市场建设,提高菇农收入。
(四)加大资金投入。一是继续加大政府科技补助经费引导投入力度,带动社会投人。二是政策引导,扩大贴息贷款额度。三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以集资、合资、股份合作等方式投入,利益均享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临沂市科技局)
经过近两年的实施,逐渐探索出了“协会推动、基地带动、服务促动、资金拉动”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目前,全市已落实食用菌种植面积7.4万亩,规模种植示范户2万余户,已建立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11家。主栽品种有平菇、香菇、双孢菇、金针菇、杏孢菇、鸡腿菇、白灵菇、黑木耳、袖珍菇等,总投料5亿公斤,产出食用菌近5亿公斤,实现销售收入l 5亿元,农民增加纯收入7亿元,种植示范户户均纯收入增加2万多元。
一、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一是明确责任,由一位副局长靠上具体抓这项工作,有关业务科室具体负责,统一协调项目实施与推广工作。
二是成立了“临沂市食用菌协会”。临沂市食用菌协会于2004年8月由市科技局发起,市民政局注册成立。由生产、流通、科研、教学等单位,60多个会员单位和360多位会员组成协会经常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技术指导工作,成为政府联系食用菌行业的重要桥梁,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三是成立了“临沂市食用菌协会专家服务团和专家工作站”。为了帮助菇农解决食用菌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以市县两级食用菌协会为服务载体,聘请了山东省农业顾问团食用菌分团团长蔡德华教授等4位省级专家为顾问;周绪元等10位市县专家为成员,建立了专家服务团。并在全市十二个县区建立了专家服务站,担负起了全市食用菌科研、培训、示范推广生产指导任务。两年来,专家服务团多次深入到食用菌种植基地,为菇农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得到了广大菇农的好评。
四是建立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在2004年8月认定苍山县贾庄乡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等第一批市级7个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的基础上,2005年又发展了4个示范基地,到目前,市级示范基地已达到11家。依靠这些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周边农民积极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逐渐形成了以示范基地为中心的规模化、集约化示范推广生产食用菌的态势。
五是开展星火科技示范县建设工作。2003年,山东省科技厅启动了“山东省食用菌星火科技示范县”,建设项目。我市苍山县入选成为试点县。根据省示范县建设标准要求,苍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责成县科技局等部门按照“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及“示范园区带动、依托加工企业、一品(金针菇)一业一重点、以点带面全县发展”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食用菌星火科技示范县建设目标任务,并通过了省科技厅专家组的验收。目前,该县已建立6个食用菌科技示范园、1处食用菌批发市场,在21个乡镇630个村庄1.5万农户栽培食用菌,年完成投料1.6亿公斤,栽培面积36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1.4亿公斤,产值3.2亿元,实现菇农人均增收5400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00元。
(二)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菇农技术水平
一是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对全市工作进行宣传发动部署实施;结合“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等活动,深入基层宣传食用菌工作。
二是发挥示范基地和示范户的示范作用,举办现场培训班,让示范户现身说法介绍经验。同时在食用菌生产较为集中的村庄召开现场技术培训会。各县区先后组织召开类似现场培训会800余期,发放技术资料1.5万份,培训技术人员3.3万人次。临沭县在曹庄镇和朱苍乡召开现场技术培训会,宣传食用菌种植技术,无偿赠送了技术资料3000多份,仅2005年11月份,即新增种菇户270户,新扩栽培面积2万平方米。
三是走出去学与请进来教相结合,不断增强食用菌科研、生产技术创新能力。对此,市科技局与市食用菌协会组织了有关专家、科技人员及示范户专程到日本、韩国进行了食用菌工作考察学习;先后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国家、省有关食用菌会议和培训,组织外出考察学习。2005年10月13日至17日,费县科技局邀请了德国食用菌专家察德拉齐尔博士对食用菌工作进行考察指导。举办现场技术培训会10场,播放专题幻灯片4场,培训食用菌技术骨干680人次,现场解答菇农提出的技术难题46条;引进德国食用菌新品种6个,为全县食用菌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加强融资多方投入保障发展
一是政府科技经费投入。市科技局作为承担实施部门,充分发挥了业务优势,先后从省、市立项投入科技经费百万余元,全部用于良种选育、技术培训、研发推广等工作中去,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是争取贴息贷款扶持。市科技局与致富办加强与农村信用联社的联系,多次到示范基地进行现场办公,解决农民缺乏启动资金的难题,促进食用菌种植业的发展。
三是引导农户自筹资金自我发展。目前自筹资金进行食用菌生产的种植户约占90%以上。自筹资金仍是食用菌生产资金的主渠道。
二、加强科研,创新种植模式
经过两年来的工作实践与探索,我市食用菌“一县一品”的区域布局已基本形成,在以种植大棚为主要种植方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带有当地特色的种植模式:
(一)费县果菌间作种植模式
在发展食用菌生产的过程中,为了解决菌粮争地矛盾,费县科技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结合本县果林(板栗、桃树、苹果等)面积大的优势条件,先后进行了“板栗树下间作黑木耳”、“桃树下间作黑木耳”试验示范,一举获得成功。每亩树下栽植1万袋黑木耳菌袋,产干品400-500公斤,每亩纯收入可在1万元以上,一年生产两季,实现每亩黑木耳纯收2万元。该模式引起了各界关注,中央电视台、省市新闻媒体都给予了报道,并在“北方食用菌技术产品物资合作交流大会暨全省标准化生产示范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引起全省各地高度关注,纷纷前来学习推广。
(二)苍山贾庄资源循环开发利用模式
贾庄乡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建有金针菇种植大棚700多个,全年总投料350万公斤,产出鲜菇500万公斤,销售收入1800万元。该基地通过探索总结出了一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模式:利用金针菇废料种植袖珍菇、鸡腿菇,袖珍菇、鸡腿菇废料生产沼气,沼气用于食用菌加工的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的目标。
(三)国防山洞种植模式
沂蒙山区拥有大量的国防山洞,随着部队的撤出,大量山洞闲置,国防山洞深入地下,具有良好的恒温和湿度,具备种植食用菌的天然条件,蒙阴 县、莒南县挖掘资源,利用闲置的国防山洞引进生产鸡腿菇等食用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冷库种植模式
苍山县是蔬菜生产大县,拥有大量的保鲜冷库,该县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试验用保鲜冷库进行反季节金针菇种植,取得了成功,一座冷库一次投料15万公斤,可实现销售收入96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五)工厂化生产模式
沂南县沂蒙菇业公司经理丛洪利,于2003年投资500万元在辛集镇建起了占地40亩的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现有工厂化出菇房16个,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建标准塑料大棚13个,面积6500平方米。经过实验研究,探索了一套成熟的技术操作规程,成功地实现了白灵菇、杏孢菇等珍稀品种反季节种植,年投料120万公斤,产鲜菇140万公斤,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年销售收入300万元,利润60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我市年产食用菌总量已达5亿公斤,增长速度快,但是,大多依靠示范基地、企业联合体和菇农自谋销路,并且价格不稳定,竞争力不强。食用菌产品的市场销售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食用菌发展的潜在因素。
2、科研工作设备差、水平低,技术成果少,影响了“优质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形成。
调查表明,我市市级科研单位没有专职的食用菌科研人员,食用菌的育种、栽培、病虫防治等攻关研究没有开展;而自发成立的十多家县区级食用菌研究所和食用菌协会,大多停留在引进、繁育、推广菌种等一般性的“转化”、“培训”等工作方面,对于良种培育、防病治虫,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研究,缺乏研发力度,尤其是山洞栽培食用菌,连作三年后杂菌丛生无法继续栽培食用菌。因而,“后备技术成果少”,势必成为我市大面积发展食用菌的潜在制约因素。
3、投入少、资金缺,严重制约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调查表明,由于食用菌科研、生产、加工设备一次性投资较大,仅靠科技补助经费简直是“杯水车薪”,远不能满足需要,而渴盼发展食用菌的农户大多经济不富裕,缺乏资金实力支撑,客观上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四、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推动引导和管理体系的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领导,把发展食用菌生产摆上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要日程;二是加强食用菌协会的引导能力;加强政府业务技术部门协同合作,增强与菇农的联系,及时帮助菇农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二)完善服务体系。一是完善科研开发体系,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后备技术成果。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攻关。针对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山洞杂菌灭除、食用菌生态环境建设及生产加工技术标准等重大科研课题开展研究攻关。二是完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结合“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为菇农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服务。三是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以市、县区两级食用菌协会、食用菌研究所、食用菌专家服务团和专家工作站为阵地,实施食用菌科技特派员工程,真正进村入户为菇农做好服务。
(三)健全市场体系。一是充分发挥苍山等县在上海等大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营销能力,引导蔬菜营销户开展食用菌营销,扩大食用菌销路,二是充分发挥我市蔬菜加工企业众多的优势,鼓励蔬菜加工企业进行食用菌加工出口,开拓国际市场三是加强食用菌品牌建设,开展食用菌进超市促进市民消费活动,开拓本地市场。通过这些工作,推动食用菌市场建设,提高菇农收入。
(四)加大资金投入。一是继续加大政府科技补助经费引导投入力度,带动社会投人。二是政策引导,扩大贴息贷款额度。三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以集资、合资、股份合作等方式投入,利益均享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临沂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