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在大学语文审美教育中的渗透与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zhang1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相对于中、小学语文要求掌握语文知识突出“工具性”而言,大学语文更注重人文性和审美性。茶,历史悠久,围绕茶形成的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核心就是追求审美,它已深深融合于中华文化的各个角落,点缀了审美文学的文化底蕴。大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审美因子,教学中做到茶文化和审美教育有机结合,对培养起学生们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大有裨益,从而达到学生们对“真、善、美”地主动追求,实现大学语文“以美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茶文化  大学语文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215-02
  审美教育即美育,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作品的结构美、情致美、神韵美、理趣美等多方面地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审美自觉,从而提升大学语文的教学品质和效果,实现大学语文教学功能的扩展与超越。茶,历史悠久,性恬淡清雅,重在品韵。围绕茶形成的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核心就是追求审美,它已深深融合于中华文化的各个角落,点缀了审美文学的文化底蕴。审美教育的内容和实现途径丰富且多样,本文就在大学语文审美教育中渗透茶文化内容,以期寻求一条审美教育的新途径,更好实现大学语文“以美育人”的目标。
  1.茶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茶文化载体是茶,据史料载,我国是茶的原产国,亦是世界饮茶文化起源地。陆羽在《茶经》中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不嗜茶,并将之作为咏唱对象,“喉吻润”到“两腋习习清风生”的饮茶感受生动形象,传诵至今。
  茶文化,即指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也有学者认为,茶文化是以茶为题材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集合。
  2.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含义
  语文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全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指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积累审美知识,丰富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在学习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中,培养正确审美观和高尚审美情趣。
  大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范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语言等都蕴藏着美的质料,文学作品中语言美、意境美、音韵美、结构美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美、心灵美、形体美等,这些美的因素或具有榜样的价值,或将不同程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把这些美的质料开发出来,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茶文化在大学语文审美教育中的渗透
  千百年来,茶给予人类物质与精神双重滋养。普及茶文化知识,可怡情雅志、修身养性、增长知识。语文审美教育对学生们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他们身心健康成长都有重要意义,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根本途径。教学中,将茶文化和大学语文审美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能更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突出大学语文教育的审美性。
  3.1  把握意境,情景合一,丰富审美体验
  “意境”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最先提出来的,即指艺术家创造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自己进入意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获得审美体验。
  据《茶经》载,陆羽把制茶、烹茶、品茶当作审美体验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有美感、有意境。意境从创作角度看,是艺术家的情感和思维,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交融。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自己的坚贞不屈。该词意境之实处是梅花一物,勾起词人遐思,及“驿外断桥边”這个特殊环境,黄昏风雨中作者贬官后孑然一身流落到此的情景;虚处是作者遭到官场嫉妒被刺伤了心,丢官落魄而独自愁的情,以及遭忌被贬依然不改操守的意,均借助驿外断桥边那株瑟缩于黄昏风雨中的梅花这一实物予来表达。理解这首词就要进入其意境,把握好了意境就能勾起读者对处于南宋偏安一隅的腐败朝廷通知下的伟大爱国诗人陆游婚姻不快、官场失意的同情,也会产生对词人那种心被揉碎,被碾作尘埃也要抗金复国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无限崇敬。
  陆羽烹茶既观水、火、风,体会到物质变化中的美景与玄理。煮茶,物性变化,出现泡沫,常人看来有何美感?陆羽则在变化中享受着大自然的乐趣。“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飘飘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在陆羽眼里,茶是这一境界不可或缺的实物,在茶汤中包含孕育了大自然最洁净、美好的品性。在烹制、冲泡、奉茶中把握意境,将个人融于自然,感受到的是清风细雨一样向身上飘洒,可以“一瓯瑟瑟散轻蕊,七碗清风袭两腋”,情景合一体现地淋漓尽致。
  讲授过程中,将《卜算子·咏梅》一词与陆羽烹茶一例相结合,让学生们把握该词和烹茶过程的意境,情景合一,获得独特地审美体验。
  3.2挖掘美料,细细品味,享受审美乐趣
  唐代著名诗人、茶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诗人在诗中细腻地描绘了茶的色、香、味、形,并生动描绘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在饮茶中求得了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 “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扣紧,诗人将简单的饮茶过程美化,让我们也仿佛闻到了茶清郁隽永的香气,品到了甘露琼浆般的滋味,精神得到了极大地愉悦。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被誉为“诗歌中的诗歌,顶峰上的顶峰”。其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蕴含了张若虚对人生、宇宙的思索。他意识到个人生命虽转瞬即逝,而人类存在却绵延久长。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获得欣慰,情感基调哀而不伤。这一句诗,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们细细品味,品出诗人带给我们的那种少年式的对未来生活的期盼,虽夹杂着少许伤感,但更多的是期盼、激励与欢愉。   蕴藏在语文教材中的美料,要靠我们去发现、感知和品味,从中获得审美乐趣。
  3.3情感共鸣,净化心灵,获得审美教育
  “共鸣”源于物理学,引申到文学作品鉴赏,指蕴含于作品形象中的思想感情,通过艺术感染力,感染、熏陶、教育读者,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认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卢仝诗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一首茶诗,写出了品
  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碧云引风吹不断,百花浮光凝碗面”,煮茶的过程,碧云清风相伴,何等惬意;煮出来的茶,白花浮光,何等赏心悦目!经他描绘,平淡的煮茶过程,也成为了一个审美、享受美的过程。第三部分《七碗茶歌》乃全诗中最精彩部分:“……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诗人喝茶,已临仙境,但他却扎根民间,心系黎民,笔锋一转,想到辛苦的茶农。天子尝新、王公抢先、世人嗜茶,但千万不能忘记茶农,不能忘记他们所受的巅崖之苦。对苍生的关怀,对茶农的关切,引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告诫我们在喝茶品茶时不要忘记辛苦劳作的劳动者。
  《又呈吴郎》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通过劝吴郎让寡妇打枣一事,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全诗语言质朴,无一用典,如话家常,、诗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启发对方,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该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诗歌结尾道出了导致民苦的根源,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无限同情。
  茶涤尘、涤性、涤心,茶文化中蕴含清新、自然、达观、热情、包容等精神和大學语文审美教育所追求的是相契合的。语文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语文教师用艺术美和现实美来影响、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们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在大学语文审美教育中渗透茶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孜孜不倦地追寻美、创造美、形成品德和个性,真正实现大学语文“以美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丁以寿.中国茶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3]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王欢.简论中国茶文化与审美[J].农业考古,2016.
   作者简介:
  朱珠(1981-),女,四川荣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大学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城市雕塑课程的开设能够培养艺术类学生造型设计能力,同时有利于开发艺术类学生自身的创造思维,通过手工设计和制作的主要方式使学生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通过一定的方法与途径积极营造相关的环境与条件。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针对城市雕塑课程理论教学之外,必须要加强两者之间的紧密结合,这对于当前艺术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非常关键。  【关键词】城市 雕塑设计 教
期刊
【摘要】當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还非常的落后,相关的教学资源、素质教育等方面发展也非常的缓慢,其中的美术教学更是不理想。美术教育对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来说作用是很大的,但要想提升农村美术教学的效果,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然后结合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来制定教学方案,从而提升美术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农村小学 美术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场所,需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培养专业性的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高校的声乐专业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等方面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探索,以培养声乐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为此,本文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声乐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
期刊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足球运动事业的发展,校园足球不断得到重视,教育部明确要求足球进校园,每周体育课必须要有一节足球课,进而提高学校的足球水平。本文从校园足球活動开展的现状以及薄弱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为薄弱学校开展校园足球锻炼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薄弱学校 校园足球  【中图分类号】 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1
期刊
【摘要】为提升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课程教学效果,提出对传统教学模式革新的建议,即构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文章在阐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基础上,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进行探究。希望对促进高职室内设计课程走出传统教学模式有所助益。  【关键词】高职 室内设计课程 传统教学模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期刊
【摘要】本文以“百团大战”为例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了正规战模型的战争结局和胜方剩余人数的模型,并由历史数据进行了检验,与实际数据吻合较好,通过这个模型的分析,其中思路和方法对我们讨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些借鉴。  【关键词】百团大战 正规战 平方律模型 相轨线 MATLAB  【中图分类号】O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1-0219-01  “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材料成型设备与控制》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创新创业背景下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三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材料成型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考核评价  【基金项目】基于“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及保障研究(JXJG-17-7-9);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XZG-16-12-8
期刊
【摘要】铰链四杆机构是机械基础的一个重要内容,铰链四杆机构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能正确、迅速地判断出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是考查学生对于铰链四杆机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的重要要求。  【关键词】铰链四杆机构 步骤 基本类型  【中图分类号】TH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1-0218-01  铰链四杆机构是指构件间以四个转动副相连的平面四杆机构,铰链四杆
期刊
【摘要】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摆脱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单一和同质化问题,应用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积极探索多元化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贯彻工程化教育理念,创新英语专业工程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此类院校英语专业改革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  【关键词】工程化 应用型院校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课题】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7ZC05。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诸多高校不仅从创业基地建设中获取了大量的社会办学资源,也促进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职业化导向的形成。但在创业基地的转型升级中也需要直面诸多问题,在问题驱动下的合理化路径为:发挥政府部门的协调职能、共赢基础上与企业方合作、营造健康的创业文化生态。  【关键词】创业基地建设 转型升级 合理化 高校  【基金项目】2017年苏州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课题、市级,“众创空间”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基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