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探析

来源 :重庆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m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伟大社会革命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理论创造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推动工作、指导实践、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历史。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前提,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取向,始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根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机制创新研究”(2021-JCZD-07);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2019SJGLX54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1)008-0006-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1.008.001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要勇立时代潮头、走在时代前列,须臾离不开科学理论思维与科学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他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贯穿党的百年历史筚路蓝缕、铿锵前行、开拓进取的主旋律,也是贯穿党的百年历史顽强拼搏、创造辉煌、谱写新篇的主基调。百年历史征程中,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磨难而能够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其根本奥秘就在于我们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伟大社会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理论创造,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推动工作、指导实践、改变中国、改变世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归纳总结百年来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根本原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既是揭示自然和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也是揭示人类思维运动变化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更是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翻身获得解放、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3];“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4]。
  作为揭示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超越国度与跨越时空的广泛影响力和强大生命力,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普遍真理。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又是历史的、具体的,又是相对真理;它的运用,必须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必须结合各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刚刚诞生不久,其主要创始人马克思就明确指出:“我不主张我们树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而是相反。我们应当设法帮助教条主义者认清他们自己的原理。”[5]1895年3月,恩格斯在逝世前几个月还在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6]1918年11月,列宁在莫斯科党工作人员大会上所作的关于无产阶级对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态度的报告中写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想我们应当首先和特别注意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不是我们死背硬记的教条。应该把它当作行动的指南。……我以前说过,现在还要再三地说,这个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7]毛泽东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尽管有千言万语、博大精深,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句话是“最重要最重要的话”[8]。邓小平同志也强调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9]213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紧密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0]111-112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他又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11]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原则,一切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观察、认识、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把观察、认识、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问题中所累积的被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历史经验与实践经验提炼上升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全党、武装人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这是我们党百年来持之以恒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初衷与根本目的。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原则,那就丝毫称不上是马克思主义;不能一切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出发,不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一味单纯地、机械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那就是丝毫解决不了中国任何问题的马克思主义,那就不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真正需要的马克思主义,那样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死”的、“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思想支配行为,思想就是力量,不断创新发展的思想理论才具有强大生命力。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紧密相结合之产物的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的能够有效破解中国实际难题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活”的、“香”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真正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所高度概括的:“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12]   二、政治前提: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之间的内在关联,实质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之间的内在关联。纵观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条历史结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之间是密切相连、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应运而生,从而也就谈不上会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从而也就谈不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紧密结合孕育催生了中国共产党。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迫的长期英勇斗争中逐步选择并选定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马克思主义来挽救民族危亡、拯救中国命运。经过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的洗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得以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得以正式成立。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歷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深刻表明,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有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潮流从此就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13]“实践还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4]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艰辛探索中科学回答了“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究竟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事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根本问题,中华民族才终于迎来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4]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同中国人民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发生密切联系,之所以能够被中国人民所精通、所掌握,之所以能够深刻改变世界、深刻改变中国,我们始终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根本政治前提。马克思主义不但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行动指南,而且还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紧密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具有严密组织体系、坚定理想信念与强大战斗力的伟大的光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正确领导集中体现在:一是旗帜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要牢牢坚持、坚决捍卫。二是一以贯之强调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能动摇、不能淡忘,共产党人必须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补足精神之“钙”、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三是旗帜鲜明提出“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4];四是旗帜鲜明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神秘化、教条化、本本化,旗帜鲜明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历史任务,强调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应有作用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具体化、时代化、大众化、普及化,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相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即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理论——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即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的伟大理论——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即带领中国人民“强起来”的伟大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五是旗帜鲜明提出要着重从思想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基本原理作为看家本领,牢牢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持之以恒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5]315,为完成党的历史任务、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继续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4]
  三、价值取向: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力量,又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力量。让人民获得解放、过上幸福生活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说话、为人民辩护、为人民造福、让人民当家作主的科学理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政治立场与根本价值取向。具有鲜明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既是指导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也是引领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过上幸福美好日子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4]   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与拥戴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胜利之本与执政的坚实基础、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6]96,“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6]101。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变为亿万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始终与人民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百年大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旺盛战斗力的重要法宝。“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2]
  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价值取向,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取向、根本政治立场。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就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8]1094-1095党的七大把“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1957年,针对有些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了”的状况,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17]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邓小平同志把生产力的基础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在一起,十分重视并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创造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员的最高准绳”[9]203。他指出:“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18]382他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18]368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我们党有许多优势,根本的一条是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在人民群众中生长、成熟和发展起来,始终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现在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是这样。”[19]胡锦涛同志也反复强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15]139正因如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15]35-48他还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15]134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15]142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12]践行人民至上、崇尚担当实干,“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12],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鲜明最突出的特点。
  党的百年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彰显人民主体力量,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为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懈奋斗,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能够不断强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能够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立场与价值取向。“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15]136   四、重要根脉:始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21]泱泱中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繁衍生息、薪火相传的根与魂。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22]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丰厚文化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源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始终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精神文化根脉。
  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历史必然性。这种历史必然性,一方面是因为“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本身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必须在吸取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从文化交流发展的规律看,一种文化进入他文化的地域,必须吸取本土文化的要素,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方能在该地域生根发展”[23]。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积淀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价值观念具有相融相通之处。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在修齐治平、知常达变、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诸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六和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等基本思想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蕴含着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守望相助、和衷共济”的传统美德,“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等丰富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倡导“以天下人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政治抱负,历来推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历来赞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浩然正气。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革命口号有过敏锐观察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中国社会主义之于欧洲社会主义,也许就像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一样。”[24]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也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11]他自豪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0]161他特别强调要“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25]。2019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17]他还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26]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通的内在机理中,马克思主义是“价值融通”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价值融通”的根基,中国共产党则是“价值融通”的主导力量[27]。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内在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普及化。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普及化,又必然内在要求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结合、有机相融合。只有如此,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说家常话”“说普通话”“说大白话”,让其以人民群众通俗易懂、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话语方式迅速走进干部群众、各干部群众掌握,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方法、价值取向本身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讲鲜活,让广大干部群众能够听得懂、看得明、学得会、用得上、可落实,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教育人、武装人、打动人、说服人、引领人,以真正提高干部群众辨明是非、分清善恶、观察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切实转化为推动实践、指导工作的强大精神力量。早在1844年2月,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8]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不但首次明确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重大任务,而且还明确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1]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5]314他强调,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强化传播手段与话语方式的改革创新,讲理论就要接地气,就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29]。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26]党的百年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并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精神文化根脉——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相结合,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方法、价值取向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紧密相结合,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发掘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契合点;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经世致用的发展、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又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使得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沃土、植根人民群众、掌握人民群众、在中国大地上闪耀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凸显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彰显出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创造、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26]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奋力书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让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001).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2).
  [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02).
  [4]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0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4.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7]  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19.
  [8]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1.
  [12]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求是,2021(7):2-3.
  [13]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02).
  [14]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
  [17]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5.
  [18]  鄧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9]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81.
  [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9.
  [21]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02).
  [2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01).
  [23]  钱逊.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N].学习时报,2018-01-24(004).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77.
  [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19.
  [26]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02).
  [27]  王韶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通[N].光明日报,2018-11-21(006).
  [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7.
  (责任编辑:文丰安)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4G普及和5G时代的来临,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给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和生存压力,广电媒体亟须构建自身的MCN模式以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转型发展的需要。本文从MCN的概念和发展现状、融媒体背景下广电转型MCN、广电系MCN的优势和不足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融媒体;短视频;广电系MCN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智能手机
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组织传播的理念需要不断适应数字技术的线上化、智能化和云端化的趋势,组织传播的结构也不再是简单的上行或下行的逐层流动,而是日益体现出分布式流动的特点,跨部门和跨层级传播频繁,部门间的衔接和协调得到极大改善,组织传播中的各种运行机制也在不断重塑,组织传播的效率提高的同时,传播生态也在不断改变。探讨不断重构中的组织传播的新理念以及和新生态相关的机制和效应,有助于深入认识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生态,促进组织传播的转型和升级。
以“独立性检验的思想初步”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平台、辅导方式等呈现疫期线上远程教学的流程,以及对线上教学的一些思考.通过对收集线上教学学生的反馈一分为二地看待非常时期的教学效果,通过作业和家长的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思考复学后的应对策略.
新发展阶段,农产品电商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农户作为农产品电商生态圈不可或缺的市场主体,评估参与农户对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满意度显得尤为关键。在我国西部地区3个国家电商示范县的301份问卷调查数据基础之上,基于农户视角从目的和过程两个层面构建多维度的满意度指标体系,采用五点量表法测定电商农户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满意度得分;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参与农产品电商农户满意度的因素,再构建二元离散回归模型探讨其对参与农产品电商的农户满意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参与电商的农户对家庭增收、政府服务的满意度得分
本文利用2018—2020年衡阳市5个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站PM2.5监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自2018年以来衡阳市PM2.5浓度呈下降趋势,在季节上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出雁峰区高珠晖区低的趋势,与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和工业废气排放量呈正相关性。
本文结合建筑设计实践,尝试从建筑学的角度,通过一定的策略手段,从建筑规划、景观绿化规划和场地交通规划等方向入手,思考阐释在复杂地形如何较好地进行建筑规划设计。同时以笔者作为项目设计负责人参与的潮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项目(本文简称“实践项目”)为例,更好地针对性阐述项目规划设计策略。
教育转型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点工程,也是构建现代化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教育转型包含了以下五个方面的任务:教育价值取向转型、学生培养模式转型、质量评价标准转型、教师专业发展转型、学校管理方式转型。从这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能够推进我国教育转型,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学校的目标。而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创新是基础性工程、重点工程、难点工程。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财商教育与财商水平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财商教育程度与财商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正向作用会有一个不断减弱的边际效应;当前居民的财商养成主要通过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财商教育存在严重缺失。据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1.要重视财商教育的作用,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2.财商教育的展开应当趁早;3.应将高等教育作为“承上启下”的切入点,优先发挥高等教育阶段财商教育的带动作用,并最终形成“中小学教育为基础、高等教育为强化、社会教育为补充”
农村全面脱贫治理是以经济发展为物质支撑,以民生改善为价值导向,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共同构成了农村全面脱贫治理的核心内容。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交互循环、协力推动农村全面脱贫治理稳定有序展开,成为贯穿农村全面脱贫治理历史演进的主线,为深入理解农村全面脱贫“何以行、何以能”提供了分析框架。其中,经济发展作用到民生改善上,厚实了农村发展基础、提升了贫困对象发展能力,为农村全面脱贫治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民生改善作用于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并向高质量发展,为农村全面脱贫治理提供了动力支撑。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二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有限,教学压力较大。高职学生在学习行为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学习能力较弱,自我约束不够,个性比较张扬。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及其学生的特点,从多样化课程资源、丰富互动形式、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区域性集结、组建课程团队等方面,探索高职院校思政类课程的慕课建设及应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