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三维审视

来源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che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软实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提升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解释力、说服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中起着关键作用。回眸党的百年艰苦奋斗史,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维度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百年实践历程与经验,既是深刻洞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更是全面提升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自觉的题中之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列宁将马克思主义青年工作原则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不同实践要求相结合,围绕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推进青年工作这一历史课题,从战略意义、目标定位和推进路径三个维度进行了系统理论探索。探讨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青年工作观的探索轨迹,总结其青年工作观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论,挖掘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省凭借区域与体制机制优势,成为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竹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并且依托农林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
期刊
马克思提出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既是对唯物史观的展开和深化,也是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力批判。通过对商品价值形式的历史现象学考察,马克思以最直观的方式初步揭露了商品拜物教外在假象的形成过程。回到商品拜物教本身,马克思又“历史地现象学地”看到了商品价值形式中隐藏的“神秘性”,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是一种具有自然主义的经验思维特质的社会意识,它看不到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误认为是永恒的自然形式。一旦我们进入到社会生产领域,以马克思历史现象学考察人类生产活动,商品拜物教的神秘纱幕就会被揭掉,资本主
近年来,南极海洋保护区“养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是各方争议的焦点之一。为分析二者关系,从文义解释、历史解释阐述“养护”辨识,从文义解释、目的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阐述“合理利用”是在“养护”基础上为达到生产性目的使用资源的行为。创造性地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南极海洋保护区“养护”与“合理利用”的不平衡,提出平衡“养护”与“合理利用”的原因。基于SWOT要素交叉分析法探讨南极海洋保护区未来的发展,提出中国未来应坚持“养护”与“合理利用”的平衡,加强科学研究投入,联合各方力量,适时提出中国的南极海洋保
在当前贫困县全部宣布脱贫摘帽的背景下,探寻党和政府选派优秀干部嵌入乡村贫困治理的驻村帮扶模式,能够为有效解决相对贫困治理难题提供发展思路。运用“结构-困境”的分析框架,通过对L省Z县的贫困治理案例分析发现,制度之困、治理之困、主体之困、项目之困等构成驻村干部嵌入乡村贫困治理的现实梗阻。四类困境的根源分别在于制度结构、治理结构、利益结构以及资源结构不同程度的失衡。在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应充分发挥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协同优势、重塑多元贫困治理主体关系、拆解基层旧有利益共谋链、合理配置及优化驻村帮扶项目资源,以制
在我国,行政法学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对于行政行为的法效力与合法性之间关系问题的认知存在混淆模糊,而具体在多阶段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情境中更为凸显.人民法院在审查后行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我们党踏上新的“赶考”路的政治宣言.站在百年新起点,我们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以史为鉴,开创未
期刊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是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进入新时代,学校美育被提高到了新的战略层面,被赋予了新的更多、更高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美育、美育为了谁、依靠谁等根本问题,为新时代学校美育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和科学方法。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新时代学校美育的理论构建,深刻认识新时代学校美育的战略地位和育人价值;构建全过程、全阶段、全员化的学校美育育人体系;通过美育课程、课程美育、环境美育的多元融合、学校-家庭-社
收货人在海运合同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关系到交付货物这一海运合同核心内容的履行。但在关于收货人的界定上,存在立法过于简单、审判实践标准多元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中国海运立法关于收货人的定义入手,分析收货人提取货物的权利依据及其与提单持有人的关系。采用案例分析法,以不同运输单证为类别,选取司法实践中各级法院的典型案例,梳理归纳法院识别收货人的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英美国家立法及国际公约的比较分析,提出完善收货人界定的建议:立法上,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修改收货人定义,明确提取货物的权利依据,厘清收货人
党建引领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纲领,党不断改变和创新组织社会的技术,应对基层社会变迁带来的系统性压力.文章从组织技术创新的视角出发,透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丰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