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汉代铜带钩的考古发现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amshao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支持,重庆地区的文物工作取得极大进展,发现了较多汉墓。在这些汉墓里面,出土了一批造型精美的带钩。带钩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两大功能,对我们研究古代服饰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按照带钩钩首是否为动物形象对重庆地区发现的带钩进行分类;从带钩上的动物造型来蠡测古代巴人的崇拜观;最后从随葬品组合来探讨墓主人生前的身份等级。经过对汉代带钩的研究,我们对古代巴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带钩;巴人;崇拜观;汉代
  1 概述
  带钩,质地多为青铜,少量玉质、铁质,古人多系于腰间,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极为盛行。带钩的使用,不仅是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在当时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同阶层所使用带钩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良渚文化墓葬中,墓主人腰部放置有一种长方体玉,应具有腰带作用,很可能是玉带钩最初的形态。夏商西周时期,带钩形制不完备,钩首和钩纽基本相分离。到了战国,带钩基本定型,主要由钩首、钩身、钩纽三部分组成。秦汉之际,带钩普遍流行,且使用阶层有所扩大,上至诸侯,下至乡村富绅都有使用带钩的现象。目前在重庆地区考古发现的铜带钩多属于东周及秦汉两个时期,其余时期发现极少。朱世学《巴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一书对巴人腹地出土的带钩进行了介绍①;唐冶泽《重庆三峡库区新出土神人手抱鱼带钩考》一文对一件带钩进行分析和论证②;何学琳对重庆地区出土(1997—2002年)的东周秦汉带钩进行过统计,从墓主人等级方面探讨重庆带钩,文中未对带钩的钩首形象进行讨论③。以上学者研究成果较为显著,对带钩的用途达成了统一的认识,但是对于特定时期特定地区出现的带钩研究存在不足。据史料记载,巴人管辖区域涵盖今天的万州、云阳等地,加之本文搜集的汉代带钩多集中在这些地方,因此本文认为这些带钩与古代巴人有一定关系,并试图借此来探讨古代巴人崇拜。
  2 两汉带钩的考古发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重庆地区考古发现的汉代带钩有60余件,年代上至西汉早期,下到东汉晚期。其中西汉带钩多见于土坑墓,东汉带钩则多见于砖室墓,两汉带钩形制有所差异。重庆地区带钩集中发现于巫山、万州、云阳等地。从考古发现来看,除去钩首残缺的带钩,其余可以根据带钩钩首是否为动物形象进行分类。
  2.1 钩首为动物形象带钩
  动物形象钩首带钩发现颇多,涉及动物种类较多,主要有鸭、鹅、蛇、鸟等一系列动物。这些动物形象在带钩上表现十分生动,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下面分类介绍。
  2.1.1 鹅首带钩
  鹅首带钩(图1),根据目前考古资料来看,发现10余件,主要发现于巫山、奉节两地土坑墓和砖室墓内。此类带钩长度差异较大,无规律性,长者17厘米,短至4厘米。钩纽的位置可分为中部和尾部,皆为圆纽。部分带钩表面纹饰丰富,制作精美,部分带钩为素面。
  2.1.2 蛇首带钩
  蛇首带钩(图2),发现有十几例,主要在巫山、万州、云阳等地的西汉土坑墓及东汉砖室墓内发现。带钩长度差较大,长者19厘米,短至8.1厘米。带钩整体形状有琵琶形和长条形多种样式,钩纽位置有中部和尾部两种情况。有的带钩上面有精美的纹饰和其他一些造型,反映出带钩的使用也有一定的阶级性。
  2.1.3 鸟首带钩
  鸟形带钩(图3),目前发现较少,主要在巫山、云阳、丰都等地。皆从西汉土坑墓或东汉砖石墓内出土,多为素面,造型精巧。长度变化较大,长者15.8厘米,短至7.5厘米。钩纽均为圆纽,其位置也分为中部和尾部两种情况,钩纽在尾部的情况有一定特色,从奉节莲花池墓出土的带钩看,其钩纽居于尾部,似乎还有表示鸟腿之意。
  2.1.4 鸭首带钩
  鸭形钩首(图4),发现较少,主要出土于奉节、云阳两地的土坑墓或砖室墓内。鸭首带钩有大小两类:大者呈长条形或琵琶形,同其他带钩一样,仅是钩首为鸭形;小型鸭首带钩,钩纽居于尾部,有作鸭脚的用途。钩纽位置同样有中部和尾部两种情况。
  2.1.5 象鼻形钩首
  象鼻形钩首(图5),发现较少,带钩整体呈象形,面部表情清晰,具有极强的立体感。此类带钩出土极少,组合器物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从其他类带钩我们可以推测其墓主人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2.1.6 龙首带钩
  龙首带钩(图6),两汉时期常有发现。钩纽同样为圆形,居于带钩中部,龙首纹饰丰富、造型丰满。
  2.2 钩首非动物形象带钩
  钩首非动物形象带钩(图7),发现数量少于动物形钩首带钩,在万州、巫山等地都有发现,两汉都可见。此类带钩多为素面,造型没有动物形钩首带钩丰满,相比之下缺乏一些灵气,有长条形和琵琶形两种样式。钩纽位置也有居中和尾部两种情况。
  综上所述,动物形钩首带钩和非动物形钩首带钩在两汉之际都有发现,出土地主要在渝东地区的云阳、万州、奉节等地。带钩整体样式有长条形和琵琶形两种形制,长度不一。两类带钩的钩纽均为圆纽,位置有居中和尾部两种情况。动物形钩首带钩,动物造型有鸭、鸟、蛇等,比起非动物形钩首带钩更具有灵气。器身多见素面,常见纹饰有卷云纹,这种包含其他纹饰的带钩其使用者可能身份略高。至于非动物形钩首带钩,全部为素面,整体看起来比较单调,缺乏生动性。
  3 对两汉带钩的认识
  前文谈到带钩主要发现于重庆云阳、万州等地,结合已有的资料来看,这一区域为古代巴人腹地所在无疑,那么这些带钩上动物形象是否反映出巴人崇拜的一些事实?笔者认为蛇、鸟形象正是巴族图腾崇拜的表现。据记载,巴民族是一个多动物崇拜民族,古代巴人对蛇、虎、鸟等都有崇拜。《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①此段意为在巫山西面有黄鸟,天地的仙药都藏在巫山,黄鸟在巫山守护仙药,以免被大黑蛇偷取。巫山,古属巴国辖地,黄鸟守护神药于此。《逸周书·王会篇》有“蜀人以文翰”“巴人以比翼鸟”②的记载。在新石器时代的大溪遗址里面出土一批彩陶,在彩陶上可以清晰地见到鸟纹。可见,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有巴人崇鸟的痕迹。另外,杨华教授认为巴人崇鸟和以下几点有关:原始交通、原始农业生产以及太阳①。峡江地区出土的鸟首带钩不仅仅起到一种装饰作用,更是两汉时期巴人崇鸟的具体体现,此时期崇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农业有关。随着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中央王朝修建道路,加强了西南与中原的联系。同时秦汉王朝采取移民措施,为西南地區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促进农业迅速发展。因而,西南地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在东汉时期的巴蜀之地,常见陶田模型出土,这种水田模型是汉代西南地区稻田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因此,鸟形象的出现很可能与汉代农业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关于巴人与蛇的关系,文献中也有记载。《山海经·海内南经》云:“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②可以推测,以蛇为图腾崇拜的巴人打败了以象为崇拜的巴人,反映出巴人崇蛇的事实。李萍认为崇蛇有以下几点缘由:敬畏说、生殖说、友好说、羡慕说③。而笔者认为,除了以上几点缘由外,崇蛇更反映出巴人的尚武精神,蛇是一种攻击性极强的动物,巴人希望自己像蛇一样,具有极强的攻击力,在战场上所向无敌,打败敌人,这和巴人尚武精神不谋而合。   龙首带钩反映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崇拜。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开始不完全依赖于自然,农业发展,开始饲养家畜,开始定居,生活逐渐稳定下来。但是对于一些自然现象不能进行科学的解释,如为什么打雷下雨、电闪雷鸣之类。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是由某种神物控制着的,因此早期的龙图腾开始出现,但此时只是一种模糊概念。后面逐渐发展,经过先秦之后,秦汉时期龙的基本形象已经成型。秦汉以后,龙的形象不断发展变化。在各个时期的考古发现中,都有较多的龙的形象的发现。可见,从新时期时代至今,龙一直作为中华民族的主流图腾。至于钩首上其他动物形象,如鸭、鹅等,这些形象应是当时社会上较常见的动物。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持,因此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儒家倡导孝道,不仅生前需要行孝,死后的行孝更加重要,因此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厚葬之风,这就是汉代“事死如事生”这种丧葬观念形成的缘由。人们相信,人死后还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存在,因此将现实中常见的鸭、鹅以及马、牛、羊等各种动物制作成陶器模型,放置在墓室内,以此来表示生前富足的生活。特别是到了东汉时期,此类风气更盛。因此鸭首、鹅首带钩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还是儒家丧葬观念的形象反映。带钩钩纽均为圆形纽,笔者推测这与汉代人们的太阳崇拜有关联。三峡地区太阳崇拜起源较早,据武仙竹、马江波教授研究,三峡地区太阳崇拜最早可以追溯到城背溪文化时期,此后不断发展,太阳崇拜的表现更加多样④。到了汉代,三峡地区的太阳崇拜仍然常见。汉代由于农业发展的需要,眷念、信仰太阳的感情易于在劳动人民心中形成。带钩上的圆纽可能是由太阳简化得来。其简化缘由可能有以下几点:便于铸造;节省铜料。至于发现数量较少的素面带钩,其主要作用应是装饰之用。
  综上所述:蛇、鸟形象深刻反映出巴人的崇拜观;龙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崇拜对象;其他鸭、鹅等形象则是汉代現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以及汉代儒家厚葬思想的形象反映;圆纽则表现出当时的太阳崇拜观念。
  4 出土带钩墓墓主地位推测
  重庆地区两汉带钩集中发现于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的墓葬内,仅2例于遗址中发现。因此,在推断墓主地位时,须结合器物组合来分析论证。这些墓葬内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铜器和陶器,铜器多见小件器物,除了带钩,还见印章、铜镜以及铜钱。大型铜器发现较少,主要为铜兵器,有铜刀、铜剑等。与东周时期发现的以铜矛、铜戈为主的铜兵器现象有巨大差别。铁器有铁刀、铁削等生产生活用具。两汉时期,出土的陶器较多,特别是东汉时期陶俑的发现对于判定墓主级别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根据这批考古资料原报告叙述,出土这批带钩的土坑墓,其葬具多有棺椁,但多已腐朽。因此,从随葬器物组合以及棺椁使用情况推断,这批出土铜带钩的两汉墓葬其墓主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5 总结
  重庆地区发现的两汉铜带钩,按照钩首形象可以分为动物形象和非动物形象,两者在东西两汉均有发现,集中分布在渝东地区。动物形钩首带钩发现较多,有蛇、鸟、龙等形象,造型逼真,这些动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代巴人的崇拜观以及汉代注重厚葬的丧葬观念。圆形的带钩钩纽,应是对太阳崇拜的具体表现。非动物形象钩首带钩发现较少,皆为素面,看着比较单调。经过对出土带钩的墓葬形制及其器物组合研究,可以发现出土铜带钩的墓葬,其墓主人往往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杨华,丁建华.巴族崇“鸟”的历史因由[J].重庆社会科学,2009(1):87-88.
  [2]朱世学.巴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唐冶泽.重庆三峡库区新出土神人手抱鱼带钩考[J].中原文物,2008(1):32.
  [4]何学琳.重庆库区东周汉代铜带钩的考古发现[J].三峡大学学报,2019(2):25-30.
  [5]武仙竹,马江波.三峡地区太阳崇拜文化的源流和传播[J].四川文物,2019(2):35-41.
  [6]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奉节营盘包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7]李萍.论龙蛇巴人的图腾崇拜[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4):211.
  [8]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丰都镇江汉至六朝墓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9]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奉节宝塔坪[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0]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1]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2]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3]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4]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5]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6]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公路考古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7]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云阳晒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汉口西商跑马场,1902年投入运营,原是旧租界洋人的乐园.1949年,时代翻开新篇章,跑马场回到人民手中,主体部分建设成为解放公园.rn西商跑马场范围颇大,东起今永清路,西临解放公园路,南靠解放大道,北至惠济路,占地达800百余亩,遗留了不少老建筑.我自幼生活在跑马场周边,对这些老建筑有过观察和接触,根据个人记忆回顾一番,或许可为专题研究作一些补充.
期刊
阳夏战争rn“满街的死人!”“踩上肉唧唧的发臭垃圾,下脚的地方都没有!”rn每每我奶奶蒲守道给我们讲述战后的惨状,我仿佛能闻到焚烧死人那恶心呛人的气味、几个月不散的恶臭,看到混乱中随处可见的抢劫和斗殴.
期刊
摘 要:人类使用枕头的历史悠久,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新疆山普拉古墓群,出土了一件缂织金枕,其形制独特,纹样精美,配色鮮艳。在一件文物上同时出现丝、毛、麻、金多种材质,并将缂织与捻金技术相结合,织出精美的图案,体现出古代西域高水平纺织织造、制造技术,更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明相互碰撞、融合、发展的实物体现。  关键词:山普拉古墓群;缂织金枕;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  人类使用枕头的历史悠久,制作枕头的材
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后如何持续发展?中国报关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自2016年年底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围绕这一主题认真探索实践.协会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民政部和海关总署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密联系脱钩转型后的新形势,围绕“依法治会、自主办会、服务为本、治理规范、行为自律”总目标,以“夯实基础、重点突破、改革创新、持续发展”为工作思路,扎实落实5年工作规划,注重能力建设、拓展发展之路,努力巩固脱钩改革成果,开启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期刊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民政局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把社会组织协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纳入“平安建设”大局中来谋划和推动,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在政府解决共性和普遍问题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差异化、针对性的服务,逐步破解基层治理难点,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截至目前,拱墅区已登记社会组织近千家,建立了由18个街道、21个行业部门组成的社会组织党建联盟,社会组织“党建入章”率达到100%,社会组织在矛盾化解、议事协商等领域的作用更加重要.
期刊
拥有着几千年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诸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书画文人名家,尤其自宋代以来,诸城出现了一大批书画家.清代时,诸城境内书画家人数众多,如刘统勋、刘墉、张衍、张侗等,他们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活跃在当时的京城及全国各地,影响了一大批诸城境外的文人墨客.这些书画名家的珍贵作品也在诸城流传下来,其中诸城市博物馆收藏了周亮工、高南阜等的许多书画珍品,供后人参考学习.
摘 要:宋代时期,受成熟花鸟画艺术的影响,雕刻艺术及宗教美术有着其自身独有的表现特色。大足石刻《猫鼠图》以刻画猫\鼠形象及其常见活动传达出深刻的佛教义理,彰显出其独特的教育意义。该造像具有典型的佛教民族化特征,有浓厚的世俗化风趣,体现出佛教中人生的大苦之一—欲求不得,旨在劝诫人们放下欲求与执念,以无欲获得超越与解脱。  关键词:大足石刻;《猫鼠图》;佛教世俗化;雕刻艺术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
凌晨4点,万簌俱静,晨曦徐徐拉开帷幕.rn默默站立的路灯晕开一团团桔黄色的光晕,身着环卫服,我走进东西湖区废弃物分拣转运中心.一走进这座灯火通明的大楼,我就忙开了,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及环卫车辆,与同事们一起对垃圾进行压缩.半小时后,我驾驶着转运车将垃圾送往20公里外的垃圾焚烧厂.
期刊
乡村儿童发展事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乡村儿童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rn10月12日,由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乡村儿童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围绕“促进乡村儿童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13家基金会联合发起《新时代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联合倡议》,呼吁社会力量共同做好乡村儿童发展的保障工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期刊
清代至民国时期,民间流行唱大戏,岁时节日、庙会社戏、酬神赛会,以及祭祖庆典、农事转季、庆祝丰年、亲情团聚等,人们总把看戏作为各种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至于看戏成为民间百姓规模最大、普及性最广的一项文化娱乐活动,也由此诞生了许多以唱戏为业的民间戏班,留下“打醮不如念本经,念经不如唱台戏”“肚子装有三出戏,一生到老不怄气”等民间谚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