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梅花正在流落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v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睡觉了,多想睡觉了。但
  一枝梅花正在流落
  所有的指纹都是罪证
  细细品尝一些表情
  什么收获都没有,只是
  牙齿狠狠咬着自己的舌头
  这夜深人静的时刻,肯定是
  梅的时刻。一只脚已经越过
  甜言蜜语,或者发黄的谚语
  过期的告示
  把那些心痛的谜底说透了
  所谓存在就不存在
  庄园里的椅子只是摆设,只是
  路过的风景,这就足够。还有
  绘画让时间尽情地延伸
  其实,睡着了好
  把眼睛放在最高远的地方,把
  世界缩小到小小的手掌
  梅花回来,一身清白
  睡着的地方就是可爱的故乡
  一生开花的地方
  推荐语
  写梅花的好诗人太多了,从庾信、杜甫、陸游、杨万里再到张枣,可以列出一大串。所以,写梅花是需要胆识的,要有足够的勇气,足够的识见。龙克的《一枝梅花正在流落》,虽不能说完全摆脱了旧时梅花索的束缚,却也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梅花。龙克撇开梅花的枝色、香气和影子,径直将目光落向梅花罪证般的指纹——这是全诗最出彩的地方。诗人似乎不是在赏梅,而是夜深人静,想睡觉的时刻,用牙齿在咬梅。这样的时刻,“世界缩小到小小的手掌”,一身清白的梅花,更像发黄的谚语,或过期的告示。(推荐人:向以鲜)
其他文献
忘记了在哪里读到的荣格的这段话:“你知道地狱里的魔鬼是怎样折磨灵魂的吗?”“我不知道。”“他让它们期待着。”出自荣格的《尤利西斯:一段独白》。  这段话让我大吃一惊。很多期待无非是欲望,无非是无明。  在此之前,我刚写了《物》《椅子与风》等作品。  我认识的一位作家前辈,七十多岁了,一个人生活,家里堆满了书和从各地收敛来的旅游纪念品、小物件、假古董,本来就不太宽敞的空间几乎被各种“物”占领。他生活
期刊
切中脸面,目光取走月色  陌路人被雕刻过  像石头。月亮也戴着假面具  坐在石头上笑  在尘世  人性薄如蝉翼  多年以后,我躲在堕落的石头里  替它找回肉身  当红月亮从五楼窗口一点点升起来  我手捧成心形  接住它吐出的核  让一束束光清醒过来  推荐语  大自然中的月亮通常是光洁如镜,清辉似烟,而诗人丁进兴诗中的月亮却是红色的,不仅色相异于自然,而且还“戴着假面具坐在石头上笑”,这种戏剧性的
期刊
礼 物  【美国】切斯瓦夫·米沃什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个并不使人难为情。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西川 译)  “它意味着一种专心致志的状态,即善意地对待自然和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注意
期刊
应该叫道具  工具是反道德的  比如月色,這些从天堂逸漏的灯光  在一首诗中飞翔  片面之词会本末倒置,躲在玉盒中的  诗句,排着队  它们有的高贵,有的低微  但一律戴着面具  我不想用秩序去理解秩序  固然,乡音中有四种不同的鸟语  我躬身而去  在虚无中体味真实  乡思也有负面的影响,依据是  与月色相悖的灯光  一根捆绑灵魂的绳子  推荐语  《道具》的辩证,是以缜密叙事与惊艳意象而组合完
期刊
物  这老人的居室,已被各种陈年旧物  塞满,似乎再活上几年,就没了他的  立锥之地。年轻时购买的小房子  梦想着以后换大的,却再没机会  必须计划着使用,生活是个无奈的加法  每年都会增加一些物件,无用,但快乐  这里一堆旧书信,那里是旅游纪念品  旧家具,破衣物,都舍不得扔掉,但终是  无用。人生如聚物之乐,收缩着自己的  空间,以便腾出地方给那些无用之物  而时光也便包含在这些无用中,聚即是
期刊
就在我的案前  为窗外的一片雪垫后  依稀可见  承载的364倍重量  在生活的轻重中码成一页页公平  悄无声息  叠拼365个零碎的圆  把生命的長短铺就一本本经卷  还来不及看清你立定  就要匆忙翻过背影  最后一张台历  是得的忘却  也是舍的纪念  推荐语  诗人在开头就写道:“就在我的案前/为窗外的一片雪垫后”,“垫后”一词可谓诗眼,很形象很生动而富于机趣,因“垫后”一词平添了这张台历的
期刊
人说,每一具肉身里  都隐藏着一顆石头,这是前世  未及修成的佛  遇贪,嗔,痴,慢,疑  它会以疼痛的方式,立于幽暗背后  和另一个自己,对峙  身体已经很旧,但仍在用药水  反复搓洗。小寒至大寒,那隐藏的石头  仿佛越洗越亮,而且尖叫。不时有回声  高于颤栗,呐喊,呼救,或者祈祷  如果在夜晚,寂静的石头深处,遇到  一个神不守舍的人,一定是他,在练习  如何与身体里未及修成的佛,石头中  隐
期刊
一  有一位诗人朋友曾在一次讲座上说,写作者应该做观世音菩萨。观世音,就是一颗感知体察世间疾苦的心,而菩萨,就是对此要一直持有怜悯和慈悲。  这位诗人生活在云南,几次在炎热天里碰到他,看到他随意裸露着的小腿和双足,上面有着很多近似野外工作者的皲裂,每每会以此为话头,引出他的一些生活日常,比如他会经常赤脚行走于云南的山山水水,比如他如何与云南那些相信神灵的土著成为生死之交的朋友,一起敬天敬地,一起喝
期刊
《物》这首小诗,看似写物,实则写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生如聚物之乐,收缩着自己的/空间,以便腾出地方给那些无用之物”,这是朵渔式的冷静洞察与思考。人极尽毕生之力去占有空间,用大大小小的物填充它,然后再试图去占有更大的空间、更多的物。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占有物的必然过程,从出生到成年直至老去,我们从未停止占有。然而,诗人告诉我们,人占有物的过程,同时也是被物件占有和支配的过程。物占据的空间越来越
期刊
论及诗歌中的神秘、隐蔽和燃烧的声音,首先要承认其无法穷尽的精灵族群。若将诗与思类比并诉诸哲学探讨,人们在引渡并自困于他者之前,首先要庆幸危机的存在:没有危机,便无从探讨;没有真正的问题,便不需深刻思考——唯其无穷尽,人方能永远追索并不断与诗“附体”。毫无疑问,这种声音包含诗歌本身及与诗无关的一切。诸如,诗歌的繁盛意象之激活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交互译介;诗歌的分行及结构性,又有长诗的内在嵌套和呼应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