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急性胰腺炎4 168例病因分析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zhangy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内蒙古地区急性胰腺炎(AP)的病因,以及与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6家大型三级综合医院收治的4 168例A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AP病因,并对不同性别、年龄、AP严重程度的病因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和校正卡方检验。

结果

4 168例AP患者病因包括胆源性2 060例(49.4%),高三酰甘油血症608例(14.6%),特发性579例(13.9%),酒精性399例(9.6%),过度进食256例(6.1%)和其他病因266例(6.4%)。男性患者胆源性AP的发生率低于女性[39.2%(917/2 340)比62.5%(1 143/1 828)],高三酰甘油血症性AP、酒精性AP、过度进食性AP和其他病因AP的发生率均高于女性[17.4%(406/2 340)比11.1%(202/1 828),14.9%(349/2 340)比2.7%(50/1 828),7.6%(178/2 340)比4.3%(78/1 828),7.1%(165/2 340)比5.5%(101/1 8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3.645、32.693、175.859、19.858、4.001,P均<0.05)。19~59岁患者中胆源性AP占比低于≤18岁和≥60岁患者[42.4%(1 100/2 593)比55.1%(54/98)、61.3%(906/1 4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99、134.746,P均<0.016);≥60岁患者中高三酰甘油血症性AP占比低于19~59岁和≤18岁患者[6.9%(102/1 477)比18.9%(491/2 593)、15.3%(15/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9.403、9.430,P均<0.016);19~59岁患者中特发性AP占比高于≤18岁患者[14.8%(384/2 593)比6.1%(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50,P<0.016);19~59岁患者中酒精性AP占比高于≤18岁和≥60岁患者[11.7%(303/2 593)比1.0%(1/98)、6.4%(95/1 4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18、29.435,P均<0.016);≤18岁患者中其他病因AP占比高于19~59岁和≥60岁患者[14.3%(14/98)比5.9% (152/2 593)、6.8%(100/1 4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559、0.959,P均<0.016)。胆源性AP在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患者中的占比高于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59.6%(336/564)比47.5%(1 522/3 204)、50.5%(202/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959、7.814,P均<0.016);高三酰甘油血症AP和其他AP在MAP患者中的占比均最低[12.7%(407/3 204)、4.0%(127/3 204)],与MSAP、SAP患者[23.0%(130/564)、12.2%(69/564)和17.8%(71/400)、17.5%(70/40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013、7.874、66.520、126.094,P均<0.016);特发性AP在MSAP患者中的占比最低[0.7%(4/564)],与MAP、SAP患者[16.6%(533/3 204)、10.5%(42/40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9.540、49.369,P均<0.016),且SAP患者中特发性AP占比低于MAP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83,P <0.016);酒精性AP和过度进食AP在MAP患者中的占比均最高[11.4%(365/3 204)、7.8%(250/3 204)],与MSAP、SAP患者[3.5%(20/564)、0.9%(5/564)和3.5%(14/400)、0.2%(1/40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182、23.537、36.358、31.307,P均<0.016)。

结论

内蒙古地区AP的病因以胆源性和高三酰甘油血症为主。胆源性AP多为女性,好发于≥60岁患者,且多表现为MSAP;高三酰甘油血症性和酒精性AP多见于中青年男性患者,多表现为MSAP、SAP;而酒精性AP则多表现为MAP。

其他文献
自噬是细胞在自噬相关基因的调控下,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受损细胞器和大分子物质的过程。脂质自噬经溶酶体分解脂肪,与胞质中性脂肪酶共同调节游离脂肪酸水平。脂质自噬紊乱能促进肝组织脂质蓄积,引发脂肪性肝病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现概述自噬在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以及纠正脂质自噬紊乱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前景。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肥胖症的流行,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全球排名第1位的慢性肝病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NAFLD与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互为因果,共同促进肝硬化、肝细胞癌、心血管疾病,以及肝外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NAFLD患者全因死亡率显著升高,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终末期肝病是NAFL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和经济影响。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不同阶段胃癌、胃癌前病变患者组织标本和胃癌细胞株中长链非编码RNA尿路上皮癌抗原1(UCA1)的表达水平,并通过体外功能实验观察UCA1对胃癌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发现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组织标本和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相比,UCA1在各阶段胃癌、胃癌前病变患者的组织标本和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均升高。UCA1可能通过影响细胞膜功能、膜表面糖蛋白合成、细
狼疮肠系膜血管炎(LMV)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少见、严重的并发症,其虽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但其起病隐匿,易被误诊、误治,一旦发病若未及时诊治易并发肠梗阻和肠穿孔。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44例合并LMV患者和88例未合并LMV的SL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LMV首诊误诊率达72.7%(32/44),口腔溃疡、脱发、疲乏、体质量下降、合并尿路刺激症状、尿蛋白阳性、抗干燥综合征A阳性、低C3血症、
初步探讨内镜下OverStitch缝合术治疗食管气管瘘的可行性,使用OverStitch缝合装置成功闭合3例上消化道瘘,手术过程均顺利,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术后1个月复查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均提示瘘口闭合良好,患者症状缓解。
主动脉消化道瘘发生率低,临床经过凶险,死亡率高。现报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原发性主动脉消化道瘘2例患者,经详细的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腹部CT等检查,诊断为原发性主动脉消化道瘘,并在急诊手术中得以确诊。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我国慢性肝病和健康体格检查时肝功能异常的首要原因。鉴于大多数NAFLD患者为亚临床的单纯性脂肪肝,且缺乏治疗NAFLD的有效药物,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减轻体质量是目前治疗NAFLD及其并发症最重要的措施。现就近年来NAFLD的非药物治疗进展作一概述和评价。
目的探讨CD患者发生消化道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分析其治疗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CD确诊患者122例,其中消化道狭窄组72例,无消化道狭窄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发病年龄、病程、病变累及部位(蒙特利尔分型)、疾病活动程度、肠外表现、药物治疗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发生消化道狭窄CD患者的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最常见的肝病之一,包括单纯肝脂肪变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SH相关肝硬化和极少数肝细胞肝癌。NAFLD诊断和评估近年来有些许进展,肝组织病理学仍是诊断的金标准,无创性诊断和评估是未来发展的方向。NAFLD的诊断和评估包括肝脂肪变性、炎症(气球样变和小叶内炎症)和纤维化的有无及其程度。对肝脂肪变性,影像学检查可采用常规超声、受控衰减参数和磁共振质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该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有时易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混淆,合并存在时更加复杂。本例患儿以脂肪肝为首发症状,外院初步诊断考虑"脂肪性肝炎",后考虑"肝豆状核变性",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就诊,予以对症处理后疗效不佳。后经多学科讨论后,患儿最终被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以及饮食、运动指导后,该患儿病情明显好转